佛教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已是中外学者的共识;而作为中国佛学特质的禅,又是中国佛教文化中最精彩的部分,这也是大多数学人的一致意见。禅就象一盏智慧的明灯,自公元八世纪以来,点燃东方无数哲人生命的火焰。他们探索人生真谛、追求艺术价值的崇高实践,为人生树立了光辉的典范,在文化上留下了极为宝贵的遗产。特别是近代以来,禅与西方哲学思想相遇,有如生物学上的良种嫁接,它正在潜移默化地改变着西方许多学人的观念和气质。禅在向现代人类展示其新的风姿!
禅宗自唐末五代之际,先后形成了五家宗派。其中沩仰、云门、法眼三宗早在元明时期即已衰歇。我们今天所说的中国禅宗,实际上就是指的临济宗和曹洞宗。
河北是临济禅的故乡。面对临济禅在当今世界广泛传播的殊胜因缘,我们怎样继承和发扬临济禅风,实在是应该认真思考的一件大事。河北省佛教协会成立伊始,即着手创办《禅》刊,作为禅人交流禅学研修成果与信息的园地,其目的就是想增强佛教界的文化艺术气氛,促进禅学研究,从而在整体上为振兴中国佛教文化研究事业贡献绵薄。
本刊将遵循下列原则开展工作:
——根据《河北省佛教协会章程》第二条、第三条规定的精神,确定编辑方针和内容,发扬禅学的精华,促进人心的净化。
——从事禅学研究,介绍修禅方法,交流禅修经验,并报道本会的会务活动和国内外佛教界的重要消息。
——本刊是纯正的佛教刊物,根据正见正信、在教言教、如理如实、实事求是的原则取舍稿件。
编辑出版以研讨禅学为主要内容的佛学刊物,对我们来说还是一种尝试。如果我们的这种尝试能够获得某些成果,那无疑将会填补国内佛学研究的一项空白。但是,严格地说,我们是在从事一件力不从心的工作。因此,我们热切期待所有关心本刊的朋友们共抒手眼,法雨频施,使这株刚刚破土而出的菩提树苗成长起来。
禅的本质是离言说相,离文字相的。所以禅宗主张“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然而,语言文字虽不即是禅,但禅师们为接引学人、指示向上一着,却也从来没有离开过语言文字。因此,禅宗强调“不立文字”,并非不用文字。“文以载道。”离开了语言文字,佛法的弘扬也就无从说起。“实际理地,不受一尘;佛事门中,不舍一法。”禅宗是如此,佛教的其他宗派亦莫不皆然。语言文字不即是佛法,佛法也离不开语言文字。在《禅》刊问世之际,横拈柱杖,漫扯葛藤,以阐明斯旨。究竟如何体认禅的本质,把住向上巴鼻,尚希因指见月,着力参寻! ――――――――――――――――――――――――――――――――――――――――――――――――――――
编后絮语
孤灯危坐,编完了《禅》刊第一期的稿子。正如《发刊词》所说,“我们是在从事一件力不从心的工作。”这话并非谦逊之词。我们编缉部几名中青年禅和子,一身云水,两袖清风,不但生活清苦,连参考书也少得可怜,凭着重振禅风、光大遗法的志愿和热情,策骞磨铅,投石问路。
我们的工作刚刚起步,我们还没有做出什么成绩来,而海内外不少大德却给了我们丰厚的回赠——精神上的关心和勉励,财力上的支持,极大地增强了我们追求和探索的信念。
《禅》刊是“临济禅学中心”的事业之一。我们十分感激日本日中友好临黄协会事务局长有马赖底长老和日本黄檗山万福寺文华殿主管林雪光先生为祝贺本刊创刊所撰写的论文,十分感激田光烈老居士和宋智明居士等惠赐力作。他们的论文,不论是理论深度,还是历史内函,都堪称佳构,使本刊增添了光彩。我们还刊登了台湾圣严法师、日本柳田圣山博士等著名禅匠的文章。他们的文章虽然不是专门为本刊撰写的,我们在此将其奉献给渴望了解禅的朋友们,作法供养,想来他们是会乐意的。
台湾“耕云禅学基金会”愿与本刊建立经常联系,并慨允乐助印刷经费;香港佛教联合会会长觉光法师(赞助港币二千元)、美国旧金山美洲佛教会谢满根居士(赞助美金三百元)、本会副秘书长隆振法师(赞助人民币一千元)等均捐赠净资,支持本刊的出版发行工作,谨此一并致谢。
为了帮助有志从事禅修的人进入禅境,我们将陆续刊载近代著名禅师虚云和尚指导参禅的开示,以与广大读者共享禅悦。
现在奉献给读者的《禅》刊,还不是一本成熟的杂志,我们衷心希望广大读者、作者和各界人士不吝赐教。
载于1989年《禅》创刊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