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刊主页 2017年度第五期 在生活中把吉祥展开来—《吉祥经》导读(二)
 

在生活中把吉祥展开来—

—《吉祥经》导读(二)

明 憨

“勿近愚痴人,应与智者交,尊敬有德者,是为最吉祥。”《吉 祥经》的第一个偈子,讲如何人际交往,怎样交朋友。

人的器、识、缘

一个人的命运如何,事业如何,取决于很多的因素,可以 概括为三个方面 :

第一,器。身体是器。如我们的形貌、举止、仪表、言谈、 形象,这是身体方面的条件。身体素质形象很重要,有的人虽 然端正,但是没有气质、没有素质,这也是缺陷,身体不健康 也不行。

第二,识。精神方面的因素,指每个人的知识结构、心量 大小、思维方式、语言表达形式、感情表达方式、沟通的方式, 这也是构成我们生命的要素,构成我们事业顺利的要素。这是识。 一个人即使受过高等教育,但是心量小也不行。有些人的气质 是天生的,会办事,会说话,言行让人信任。

上述两方面,都是我们自身的条件。

第三,缘。指因缘。佛法讲因缘,《阿含经》中讲“诸法因 缘生,诸法因缘灭,我师大沙门,常作如是说”,这个偈子叫法 身偈。法身,简单地理解就是指自然界的根本规律,我们要想 生命更有价值,事业顺利,外部的缘很重要。作为人来讲,因 缘包括一个人跟自然界的关系、所处的社会状态乃至家庭背景。 地缘、人缘,层面不同,都会对生命、命运、事业的成功与否 起很大的作用。

生活的时代不同,生活的国家地区不同,家庭环境不同, 社会关系不同,因缘亲友不同等等方面,都是我们不同的缘。 蓬生麻中,不扶自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身边的朋友、同事、 同学、战友,等等,这都是构成我们事业成功、生命有所价值 的重要因素。

所以,我们把人生的要素概括为三点 :器,识,缘。

人的器和识是基本稳定的,要注意缘。在什么样的区域, 要来选择 ;跟什么样的人来接触,要来选择。我们刚才所分的 缘里边,包括地缘、时代缘,当然更重要的还是人缘。知道了 缘的重要,就要远离恶友,亲近善士,应与智者交,尊敬有德者。 为什么这样做呢?

我们要知道,人与人之间的心态是互相辐射影响的。大家 来寺院,觉得有亲和力,坦然,主动,自由,这是因为这里无 论出家人也好,居士也好,心态平静、安详的人多,所以是这 种坦然、自由、平和的心态互相辐射影响。

人和人之间的气质也互相感染。接触这些有道德、有修行 的人,能受到谦卑的气氛或者敏锐的气氛的影响,或者在行为 方面互相渗透。对方的一言一行,我们通过观察都能自然地模仿,可以得到熏陶,得到净化和提高。

我们要想幸福吉祥,就要在把握器和识的前提下,把握缘。 那如何交友、结人缘呢?

愚痴的人不一定是傻瓜,是讲他的道德修为不够,这样的 人愚痴。有智慧的人和有德的人不只有世间法的智慧,也表露 出出世间的智慧。人能出世间才能断得烦恼 , 证得涅槃。天人来 向佛求法,求幸福,求吉祥,不只是求世间的利益幸福,也包 含着出世间的究竟利益。

吉祥在生活中

要学会在生活中把吉祥展开来,这也是生活禅义之一。从 我们禅宗祖师语录来看,祖师是在生活中修行,也是在生活中 开悟的。比如香严禅师,有一天,他正在地里锄草,飞起一块 瓦砾,恰好打在竹子上,发出一声清脆的响声,他忽然大悟…… 禅师们都是从生活中得到禅。

生活禅是存在于我们整个人间的禅法,一个既契“诸佛妙 有”,又契“众生根基”的提法,与禅修是一脉的。

禅是一种心态,是一种喜悦,是一种放松的状态,是光明 的状态,所以我们要来寻求禅。念佛念到一心不乱,就是禅定, 六度中就有禅定,与阿弥陀佛一致了,自然到极乐世界,念药 师佛也可以接引到极乐世界去,我们一定要脱俗,禅就是佛, 就是极乐,就是安定,就是安祥,就是所有的这些代名词。这 些都靠在生活中积累,生活中觉悟,这也是净慧老和尚提倡生 活禅的深义所在。

四 友

《佛说孛经》讲,友有四种 :如花,如称,如山,如地,我 们要了解这四种友。

第一种,花友。

有些人交友,非常势利。他看你现在很得势,就来亲近你。 其实,只要是有权有势的人,他都来亲近。你要想一想,在你 因缘不同的情况下,他是不是还能亲近你呢?佛把这类的朋友 叫花友。他对待你像对待花一样,花开的时候,他来拥护你, 来欣赏你,来靠近你 ;等到不开花的季节哩?他就不管你了, 花开谢了以后呢?当然也不管。

第二种,称友。

“称”就是秤。中国传统的秤有秤盘、秤杆和秤砣,通过 秤砣的前后移动来称量决定你所买的东西的重量,然后算价格。 秤友,他像称商品一样来衡量你,他认为你将来有前途,有权 力,有用,就帮助你多一点;他认为你快退休了,快调动工作了, 就不来找你了,因为你分量轻了。秤友非常地势利,非常地讲 现实,有用的时候我对你怎么样,没用的时候我对你怎么样。

第三种,山友。

像大山一样的朋友。大山能够荷载山上的树木、建筑,一 棵树不一定高大,一座建筑不一定高大,但是树、建筑在山上了, 所以很远就能望得见。山友,就像一座山一样,只要你来亲近他, 他都会来推动你、帮助你,借他的基础来彰显你,这种朋友就 叫山友。

第四种,地友。

地友像大地一样。你对他好,对他坏,他总是不计较的,他总是能来包容你,来荷载你。地友就像观音菩萨一样,无论 什么样的人,他都会闻声救苦。地友就像母亲一样,孩子对她 怎么样的不礼貌,她总是能包容,总是能原谅,总是能为孩子 着想。地友像大地一样,不管我们对他是厚还是薄,始终能够 养护我们。

从交朋友的角度,佛把世间的人,分成这几类,有助于我 们判别。对居士来讲,要择取善者,远离恶者。

大开元寺呢,在“觉悟人生,奉献人生”理念的前提下, 我们无论对什么样的朋友,都要来包容,都要来感召,都要来 逐步地教化,这是佛法广义的一面。

勿近愚痴人

愚痴,就是没有智慧,遇到问题不能给予判决、不能给予 取舍,处在糊涂状态的人、无明的人。

愚痴,佛教叫无明,贪嗔痴的痴就是没有智慧。无明也叫 无智无明,没有光明。可以比喻一个房子里边是暗室,一片漆黑, 看不到东西,这就叫无明。愚痴是贪嗔痴的三毒之一,痴的背 面就是慧,修学戒定慧,就可以息灭贪嗔痴。

应与智者交

智者是指精通世出、世间因果规律,善良而又有良好行为 的人。智,就是对一切事物的道理能够断定是非邪正。什么是是, 什么是非,什么是邪,什么是正。有智慧的人无论是世法、出世法, 都可以正确地判断,有所取舍。智者会给我们忠告,引领我们修行进步,在我们最需要的时候伸出双手。

亲近、尊敬智者,与有德行、有智慧的人来交往,这样就 是最吉祥的。因为通过远离恶友,亲近善士,得到智者心态的 辐射,得到他气质的感染,得到他行为的渗透,这就是最吉祥的。 我们应与智者交,与有大智慧的人交往,向祖师们学习。从一 点一滴处流露出超脱智慧的人,就是智者。近距离来讲,在生 活中寻找这样的智者。

对智者有一个判断标准,智者临境,要既能对症,又能下药, 只了解病症,下不了药,不行。这是对智者的要求。

智,也分有漏的智和无漏的智。有漏的智,是与烦恼密切 地结合的,我们的贪心重,生活条件越来越优越,但是优越的 条件束缚住我们,像蚕作茧一样,把自己围绕束缚。

作为一个禅者,作为学佛的人,尤其是对居士来讲,既能 积极热情地生活、工作,创造财富,创造社会价值,但是又不 为这些所束缚,这就叫无漏智。

清净、柔软、如法的德

什么是德呢?德是由行正道而得,由于行正道,得到一种 能量,这个能量既可以自受用,又可以他受用,这就叫德。引 申为道德、功德、福德。德是自己得正道而无失。道是自己得(德) 而及于他人。

自受用,就是我们来行正道,很坦然,很喜悦。

他受用,就是由于你行的正道能感化他人。因而他人对你 也很尊敬,这就是尊敬有德者。

在佛果,德又叫功德,是在“功德分”里边的。有智德,就是菩提;有断德,就是涅槃;有恩德,就是依愿力来救助众生。

佛菩萨之德分为悲德和智德 :悲德,就是利他 ;智德,就 是自利。当然,佛也具备法身德、般若德、解脱德。

对一般的人来讲,要具备性德和修德 :性德,就是真实的 本性,人之初性本善,人具备性德;还要有修德,修德是后天的, 靠老师、同修、善知识的教化,后发起的德。

我们尊敬有德者,从究竟的角度来讲,是尊重佛的三德, 菩萨的悲智之德 ;从个人的角度来讲,要知道本性就有善德, 通过后天的努力修行,还可以有修德。

还有一个提法,三德六味,什么是三德?即清净、柔软、如法。 什么是六味?即淡、咸、辛、酸、甘、苦。三德六味出自南本《大 般涅槃经卷一?序品》,佛临涅槃时,诸优婆塞为佛及僧备办种 种饮食,其食甘美,具有三德六味。至后世,成为寺院每日上 供所念之供斋句 :“三德六味,供佛及僧。”

尊敬这些有德的人,我们在交友时,就能学会选择善的缘, 与有德、有智的人相交,得到他们心态的辐射,得到他们气质 的感染,得到他们行为的渗透。这是最吉祥的。

“居住适宜处,往昔有德行,置身于正道,是为最吉祥。”

这个偈子是讲地缘。人缘重要,地缘也不可忽视。我们既 要选择身边的朋友,也要选择居住在适宜处,适合生活、修行 的地方。

现代的适宜处

现代的适宜处是什么呢?第一应该选择自然环境优越的,住在那里心情舒畅。第二,要有人文环境的优势。人文环境就 是通过人对大自然中有不足处的景观,如一些树木、一些河流、 一些山峰进行补充调整,加以弥补,如建设亭台楼阁,如摩崖 石刻……,以人文景观匹配自然景观。

大家看西湖,白居易、苏东坡在西湖居住过,创造了很多 的人文景观,如白堤、苏堤,“杭州若无白与苏,风光一半减西 湖。”就说五台山吧,如果没有众多的寺院建筑群,它可能没那 么大的吸引力。

居住要选择交通、通讯便利的地方,治安、消防无隐患的, 生活也要方便,比如选择物业服务比较好的地方,选择人文道 德风俗民情好的地方,选择绿化环境好的地方,选择靠近寺院 的地方,寺院引人向善的气氛好,强调道德的气氛就突出一些。

往昔有德行

古代有古代的适宜处,现代有现代的适宜处,我们一定要 知道,居住的环境跟我们的德行有密切的关系。

佛教的思想是以人为本的,环境跟人的关系就好比一棵植物 跟水分的关系,如果植物的生命力很强,水分也不一定充分,土 壤也不一定肥沃,但是它也能长得茁壮,像有些山崖上的松、山 崖上的柏,长得也非常地好。反过来讲,如果说土地很肥沃,水 分很充分,但是你就是一棵普通的草,只长几个大叶子也没用。 这个比喻是来强调 :如果说我们是一棵松树,一棵柏树,有强大 的生命力,就可以充分地利用环境,山石上有一点水、一点营养 都可以吸收。如果是一棵草,再肥沃的地方也不会有什么大的成效。

德行,德是所行之善,行是能成之道。有德者是说那些具足功德之行法,修三学、六度者。德行好的人,即使环境不是 那么优美,你还可以创造,用你德行的气氛使正气聚集、使邪 气消散。如果德行不够,固然说你所处的环境很优美,但是也 不能使之充分地发挥作用。

置身于正道

德行怎么来培育呢?要置身于正道,二六时中都要把自己 放到正道当中,“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坚持如下八正道。

正见。正确认识苦寂灭道,正确认识生老病死,正确认识 无情世界的成住坏空,正确认识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是正见。

与正见相对的是邪见,一方面叫常见,一方面叫断见。常 见就是认为富贵的人永远富贵,贫穷的人永远贫穷,皇帝死了 到阴间还是当皇帝,奴隶死了下一生还是奴隶,这是不正确的。 即使是皇帝,你做的有功德,来生可以再做皇帝,可以做天王 ; 如果说你作恶很多,那么你不但做不了皇帝,有可能做贫民, 也有可能入地狱,这就是佛教的因果观。断见就是认为人死了 就没有了,这个事完成了就没有了,画了句号就没有了,这都 是不懂因果律,不懂因缘法。

正思惟。就是在正见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地落实、细化, 我们所说的“参”都是正思惟里面的范畴。

正语。五戒里讲不可以绮语,不可以两舌,不可以恶口, 不可以妄言,大家都要说正语,包括真实语、爱语、柔软语。

正业。身、口、意三业都要正,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 不妄语,不饮酒,不贪、不嗔、不痴,这叫正业。

正命。有正确的谋生手段养活生命,这叫正命。正命对不同范围的人有不同的要求,对于居士们来讲,要选择正当的职业, 有利于社会,不危害社会。选择正命有两个方面的要求,一个 是国家允许的职业或行业。第二个即便是国家允许的,对于学 佛的人来讲,不利于净化自身、净化自心的,如涉猎烟酒,出 入歌舞厅,杀生等,是不正当的或娱乐的,这都不是正命。

正精进。对善事,我们勇猛精进,这叫正精进。大家不辞劳 苦地帮助别人,不辞辛苦地到寺院里发心,护持寺院,这是正的, 这是善的 ;反过来讲,有人不辞辛苦地去抢盗银行,不辞劳苦地 学习怎么撬开锁,这都是邪精进。但是我们要慈悲地对待他们, 要教化,通过教化转化,最坏的小偷可以转化成最好的警察。

正念。要修行德行来成佛,就要修正念。

正定。就是戒定慧的定,要有正的定力。当然也要知道有 邪定,有一些外道的定,他是为了得到神通,为了浮夸自己的 修行效果,这些都是不应该做的。 往昔的德行是基础,置身于正道是现在的努力,要更好地来 落实我们的修行。大家不要误解,认为找不到好的地方住就没有 好的命运,就没办法了,这是可以通过我们的德行、正道来弥补的。

你的幸福指数高吗?

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幸福不是因为我们拥有得多,是 因为我们计较得少。”有的人拥有一些钱财,拥有一些权利,但 是计较很多,这样就不够幸福。有的物质经济各方面虽然一般, 但是心态很好,幸福指数就高。

当我们知足的时候,很少的物质条件都能带来快乐,这样是福。清净也是福。

我们所说的福不是坐享清福,要来创造幸福,其实幸福就在 创造的过程中,我们以大慈大悲来帮助别人,来广种福田,这个 过程就是福。我们要努力创造,现在生活的社会环境比较喧闹, 是动态的,如果一味地寻求静,也不现实。我们也要随着环境来动, 动中可以取静,我们也制造一些“动”,在这个制造的过程中可 以得到福,得到一种喜悦,得到一种法喜,这也是一种福。

怎样做一个福人?怎样居一所福地?有福之人不居无福之 地,福地也是靠大家的德行的感染、影响才能产生的。福地的前 提是一定要有有福的人。福德福德,福从什么地方得到?福从道 德上得到,道德就是我们的德行,道德就是我们所行的八正道。


 

地址:河北省赵县柏林禅寺《禅》编辑部 邮编:051530
电话:0311-84920505(编辑部) 0311-84924272/84921666(发行部) 传真:0311-84920505
稿件箱:chanbox2004@126.com 订刊箱:chan@bailinsi.net
户名:柏林禅寺 开户行:中国银行赵县支行 帐号:1013 5005 5931
准印证号:JL01-0173
《禅》网络版/电子版
欢迎免费传播,但不得对其内容作任何修改!
Copyright 2008 柏林禅寺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