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刊主页 2017年度第五期 悟性—成佛的耕犁—《六祖坛经》导读之二
 

悟性—成佛的耕犁

—《六祖坛经》导读之二

净 因

美国福特汽车公司要排除一台大型发动机的故障,请了很 多人都束手无策,最后请来了德国著名的电机专家斯坦门茨。 斯坦门茨围着机器转了两圈后,用粉笔在电机外壳的某处画了 一个“x”,然后吩咐公司负责人说 :“把做记号处的线匝减少 16 匝。”难题迎刃而解,斯坦门茨索要了 1 万美元的报酬。

许多人不解地议论纷纷,说画一个“x”就要 1 万美元,实 在是太多了。斯坦门茨回答道:“用粉笔画一个‘x’,值 1 美元, 知道在哪里画‘x’,值 9999 美元。”此语一出,众人皆默然。同样, 慧能自二十四岁得五祖衣钵,成为六祖 ;又经过十五年的磨练, 终于因缘成熟,来到广州法性寺(即光孝寺),一句“仁者心动”, 一鸣惊人。说出“仁者心动”这四字并不难理解,难就难在他 通过十五年的修证才悟出这一真理 :“不识本心,学法无益。

经文 :

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 不已。慧能进曰 :“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一众骇 然。”印宗延至上席,征诘奥义。见慧能言简理当,不由文字。 宗云 :“行者定非常人。久闻黄梅衣法南来,莫是行者否?”

慧能曰 :“不敢。

宗于是作礼,告请传来衣钵,出示大众

译文 :

这时一阵风吹来,幡开始飘动,有一个僧人说 :“如果没 有风,幡子怎么会动呢?所以说是风在动,不是幡子动。”另 一个僧人说 :“没有幡子动,又怎么知道风在动呢?所以应该 是幡子在动。”双方于是争论不休。六祖慧能走上前对他们说: “不是风动,也不是幡动,而是两位仁者的心在动啊!”

在场的僧人都惊讶不已。

印宗法师于是将慧能请到上席就座,向慧能提问求证佛 法深奥的大意。慧能所说的都简单明白,句句如理,不拘泥 于文字。

印宗说 :“行者一定不是寻常的人。我早就听说黄梅五祖 的衣钵法脉传到南方来了,莫非就是仁者?”

慧能说 :“不敢当。”印宗于是向慧能行礼,请求慧能将 五祖弘忍大师所传的衣钵取出来展示给大家看。

慧能在光孝寺第一次弘法,便受到以印宗大和尚为首的南 方僧团的推崇,只因他悟出了“见性成佛道”的顿悟法门。凡 夫之所以成为凡夫,“只缘心迷,不能自悟”。这在《坛经》中 有明确论述 :“小根之人,闻此顿教,犹如草木根性小者,若被 大雨,悉皆自倒,不能增长。小根之人,亦复如是。元有般若 之智,与大智人更无差别,因何闻法不自开悟?缘邪见障重、 烦恼根深。犹如大云覆盖于日,不得风吹,日光不现。”

老子也有同样的论述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 ;中士闻道, 若存若亡 ;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其意为 :道 性深厚的人(上士)闻道后,深信不疑,勤奋用功 ;道性若明若 暗的人(中士)闻道后,半信半疑,似懂非懂 ;道性薄弱的人(下 士)闻道嘲笑。类似的说法在《法华经》中也有记载 :佛陀应舍 利弗的要求,在法华盛会上宣讲甚深微妙难解的实相佛乘大法 时,在场的听众中有五千人如聋若哑,当场就有五千人离开会 场。佛陀解释说,只因小、中根机的人被贪、嗔、痴、邪见等 烦恼尘劳所染,如同乌云蔽日,尘封了我们心中本来清净的自性, 心外求法,追名逐利,烦恼不断。所有这一切都说明,凡夫与 圣者的区别只在一念间的迷与悟,“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佛; 前念着境即烦恼,后念离境即菩提”。

如何才能使凡夫转化成佛呢?“须假大善知识,示导见性。” 《坛经》采取的主要手段是藉教悟宗,通过五祖弘忍与慧能、慧 能与韶州刺史韦璩、武则天的内侍薛简以及法海、法达、智通、 智常、志道等弟子之间的一问一答的方式,循循善诱,兼用逞 机锋、解公案和参话头等禅门独特的教育法,引导人们突破语 言文字的局限性,超越习惯性思维和逻辑思维,破除我执,觉 悟空有不二的佛性基因,见性成佛。

《坛经》中有关悟性的论述随处可见。最引人注目的就是顿 悟与渐悟之争。慧能指出,“法无顿渐,人有利钝,故名顿渐。” 其意为,对症的药方就是最适合的法门,没有顿渐、高下之分, 而人在领悟同一法时,却有快有慢,因此而有顿、渐之说。更 重要的是,顿、渐并非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法门,顿悟以渐悟为 基础,渐悟到一定程度才能发生顿悟。正如《法华文句》云:“渐 顿者,修因证果,从体起用,俱有渐顿,今明起用,用渐为权, 用顿为实,若非渐引无由入顿。从渐得实故称叹方便。”神秀“时 时勤拂拭”的渐悟方法对初学者而言很适用,不应否定其作用 ; 修到一定的程度,慧能的“本来无一物”之顿悟法门才能发挥 其巨大的能量。正如钱钟书在《思辨录辑要》中说 :“人性中皆 有悟,必功夫不断,悟头始出。如石中有火,必敲击不已,火 光始现。”由此观之,修行就像耕田一样,在我们的心田上,撒 下佛性的种子,以顿悟之犁拔除我们心田上愚痴、懈怠、不求 上进等烦恼之杂草,使善种子生长,直至见性成佛。


 

地址:河北省赵县柏林禅寺《禅》编辑部 邮编:051530
电话:0311-84920505(编辑部) 0311-84924272/84921666(发行部) 传真:0311-84920505
稿件箱:chanbox2004@126.com 订刊箱:chan@bailinsi.net
户名:柏林禅寺 开户行:中国银行赵县支行 帐号:1013 5005 5931
准印证号:JL01-0173
《禅》网络版/电子版
欢迎免费传播,但不得对其内容作任何修改!
Copyright 2008 柏林禅寺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