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刊主页 2017年度第五期 禅修三部曲(四)
 

禅修三部曲

(四)

明 海

【接上期】

(四)参禅的过程

中国禅,关于禅的修行,在宋朝以后,开始形成一个完整 的体系。禅的悟入的体验,是突然发生的,但是要最终完全实 现这个觉悟,一定是有一个过程的。在我们禅修的过程中,会 有各种各样奇妙的体验,会有很多让我们觉得很快乐、很欢喜 的体验。如果一个修禅的人,他修行的目标定位在这种快乐、 欢喜的体验上,那么他的修行也就停步了。所以禅修的过程, 是不断地获得这些体验,又不断地放下、继续前进的过程。

宋朝有一位大慧禅师,讲过这样的话,他说 :“在我的修行 过程中,大的开悟有十八次,小的不计其数。”可惜我们现在也 没有机会去问他,什么算大的、什么算小的。我想,包括我在内, 我们现在的悟、得到的经验,拿来跟他比,大概都属于小的吧! 所以我们要继续前进。

天在宋朝的时候,中国的禅师不用佛学的理论而是用了十幅 图,来描述禅修进展的过程,叫《牧牛图》,又叫《十牛图》。 这个《十牛图》是一种艺术的表达,它里面有一个隐喻,就是 我们的心像牛一样,要逐渐地驯服它。《十牛图》最后也成了表 达禅修境界的一种方式,有点儿像你们欧洲的古典音乐,一支 古典音乐的曲子最初由一个人创作出来,后来演奏的人,如果 能体悟到这个创作人的心,那么他只是用这个曲子去演奏他自 己而已。这个《十牛图》后来也成了这样,不同的禅师有时候 也会画出不同的《十牛图》。

另外有禅师把禅悟的过程作了简化,分成了三步。第一步 是见到真正的心性,也可以说是见到佛性,或者见到真如,这 都是一些不同的名字,总而言之─见到它。这个“见道”,我 前面讲过,必须是能够从根本上改变你看世界的方式。这个“见 道”,必须是真正能够使你在心灵上获得自由和独立。但是,“见 道”并不够。我们虽然见到佛性,但很有可能我们生命的各种 活动,如说话、做事,在我们的性格中仍然存在着很多和我们 所见到的真理不一致的地方。在这个时候,我们才可以真正地 说 :“我们开始修行了。”因为所谓的修行,就是要依我们这个 彻底的“见道”,来对我们的生命作一种调整。这一种修行,是 不修行的修行。所谓的不修行,是说这个时候的修行,没有特 定的修行方式,也不需要一定要做什么,比如一定要坐禅、一 定要念经,不一定,不需要。它只需要在生活中去落实、去实 践他所见到的真理。这种修行,有一个比喻,就像是“顺水行舟”, 不费力气。

所以中国古代的禅师,在见到佛性之后,有用三十年、 四十年的时间去做刚才我讲的这个修行过程。有禅师说 :老僧 四十年才打成一片。所谓的“打成一片”,就是把自己所见到的 真理完全地 realized(实现),实现在自己生命的一切时间、一切 活动中。也有的禅师说:我开悟以后,三十年的时间中,还有走作。 这句话的意思是,在这三十年的时间中,他有时候也会出现与

明海大和尚在指导德国青年人禅修

他所见到的佛性不一致的心念。所以千万不要认为,开了悟的 人就不会犯错误,这恰恰是一个最大的错误。赵州和尚曾经说 : 老僧一天二六时中,除了吃饭的时候我的心念会跑掉以外,其 他的时间全部在用功。

你们注意,不要认为禅师的对话都不能注释,有一些是可 以用思维理解的,有一些不是。比如说“无”,就不能用思维去 理解,但有些对话是可以的,下面我讲的就是可以的。赵州和 尚活了一百二十岁,他岁数大了以后,其他牙齿都掉了,只剩 一颗牙齿。有人问他说 :你只有一颗牙齿,怎么吃饭呢?赵州 和尚说 :老僧下下咬着。因为只有一颗牙齿,所以他每咬一下 都能咬着饭菜,不会落空。这其实是个隐喻。他的意思是说, 他每一个当下都和道是相应的。前面是见到佛性,现在这个就 是要实现佛性。这个过程可能是非常漫长的。

在这个过程之后是什么呢?在《十牛图》里面,有时候用 一个圆圈来表达,有的用一个修行人跑到街上去来表达。到了 这个时候已经没有什么道,也没有什么修或者不修了。所以“见 道”,然后要实现它,最终是忘记它─忘,或者放下。只有最 后连道也忘记了,他才有可能真正地到众生的世界里,去帮助 众生。在那个时候,他帮助众生,才是真正的帮助。因为在那 个时候,他的帮助不是从自我出发的,完全是从众生的需要出 发的。任何的理论、任何的行为准则、任何的意识形态都不能 约束他了,他的生命活动已经与道完全一体了。

在这个时候,其实我们是见不到他的。可以肯定的是,他 一定不在禅堂里,起码不在我们这个禅堂里面。他在哪里?在 中国古代禅师的描述中,他也许在街上杀猪的屠夫那里,或者 是在那个红灯区,或者在你们德国一个大学做教授,或者在我 们这个禅修中心的厨房做饭……真正的禅师在那儿,不在这儿。 (笑)或者他就是我们脚下的那棵草,或者他有可能是夏天吹到 我们身上的那阵凉风,是干旱的时候降下的雨露。你们西方医 学为了研究一种药品,要用很多白鼠做实验,他是那做实验的 白鼠 ;他是我们中国人喜欢喝的茶叶,被放在热水里泡,被我 们喝下去又拉出来。其实有可能,我们从来就没有离开过那些 真正的禅者。

只有站稳了立场,我们才会认识到世间万事万物是如何在 发生、如何在存在、如何在发展,最后又如何慢慢走向衰亡。 生住异灭、成住坏空,这就是宇宙大化流行的规律,但是它绝 对不是一个早上就可以走完这四个阶段的路程。这四个阶段延 续的时间很长,圈子很大,圈子大就走得慢,圈子小就走得快。 这个圈子很大,速度很慢。我们现在还不是在坏劫当中,我们 还是在住劫当中。所以从佛教的时间观念来讲,我们现在还是 一个蓬勃发展的时代,我们这个地球、我们人类居住的这个环境、 我们这个娑婆世界还没有走到终点站,要走到终点站的时间还 非常非常地遥远。我最近一段时间讲的最多的就是,要感恩天 地人、和谐你我他,善用其心、善待一切。我们能够像这样做, 就能挽回劫运,就能使天地人、你我他在和谐的氛围中发展、 进步。

真正的禅者,不会说“我是禅者” 、 “我是禅师” 。只有像我 这种冒牌的才会说。 (笑) 有人问赵州和尚 : 如何是赵州桥?他 说 : 度驴度马。就是驴也从上面走,马也从上面走。有弟子问 沩山禅师说 : 师父,你死后要到哪里去啊?他说 : 我死后,计 划到山下信徒家里做一头牛。这个是禅修的最后的完成。但你 们看,这个完成并不是完成,这个完成是无限的开放,无限的 时间、空间、方法、形式,无限的延伸。所以希望各位在禅修 路上,不要得少为足,要不断地努力。

Vielen Dank ! (非常感谢!)

附录 1

禅修问答

明海大和尚:在中国,每次禅修都有一个和参与者分享交 流的机会。现在就是我们的分享交流会。你们可以向在座的人 讲一讲自己的体会。

发言者 1 :我想提个问题,是关于第一种观的。第一种观说 的是,我们要审视一下,我们是否已经正确履行了自己的所有 责任。这个“责任”它具体指的是什么?是职业责任、家庭责任, 还是那个最根本的责任─唤醒佛性,并在生活中使它显现?

明海大和尚 :按照我的理解,我们有三个层面的责任。 第一个层面就是─其实人也是一种动物─我们作为一 个自然人的这样一个层面。第二层面就是我们其实是一个社会 人,社会人就存在着和其他人的关系问题。这个可能是我们作 为人的责任中最集中也最复杂的一部分。第三个层面是我们作 为宇宙中人的责任。 我们作为自然人需要承担什么样的责任呢?我们作为物种 当中的一种,叫高级动物,但是我们不能认为是主宰其他物种 命运的人,所以这里存在着我们人类与大自然、与其他动植物之间的关系问题。现在我们因为科学技术向前发展,会继续出 现这个问题。人类因为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而形成了一种盲目 的狂妄和骄傲心理,认为自己在这些物种当中是最优秀的,具 有主宰性的、决定性的地位。这种错误的认识会让我们犯很多 错误,最终会威胁到我们自身的生存。 有人告诉我,现在地球上的物种每两天就会消失一种。这 就涉及到我们对自己作为人的基本需求的自我管理,作为人的 基本生理需求,比如饮食、衣服等等,对自我需求如何管理? 你先要考虑到,你的生活,可能会对其他物种、其他的动植物 造成一定的伤害,然后我们要逐渐地去寻求,每个修行的人都 要去寻求一个简单、简朴的生活方式。 我们的需求其实并不多,但是我们拥有的远远超出我们需 求的。曾经有这样一个故事:古代有三个人去山里拜访一个禅师, 据说这山里住着一个很好的修行人。他们三个人到山口的时候, 看到一条小溪,溪水上漂着一片菜叶。这时,三个人当中有一 个人说:“我们就不去了吧!”其他人说:“我们都已经到跟前了, 为什么不去了呢?”这个人说 :“我已经知道这个修行人的境界 了。”我们都知道,过去我们生活的世界里并不缺少水,但是佛 教的和尚一直以来都非常节约用水。过去的和尚早上起来用水 只用两捧半水,一捧把毛巾打湿,搓一下脸,再用一捧再打湿, 再搓一下,最后用半捧漱一下口。以前并不缺水的时候,他们 就是这样做的。一个修行人、一个自然人,对其他的物种,以 及自己周边的生存秩序,都保持着警觉。 我的师父净慧长老,在修缮庙宇的时候,规划了一幢长楼, 中间有一些老树,他会特别照顾这些树,把它们留下来,专门 为它们设计一个院子。按照中国人的建筑风格,建筑通常是对称的,本来应该砍掉那些树,但是他没有这样做。 从二十世纪到现在,对我们人类生命影响最大的是原子弹, 我觉得未来对我们人类生命构成最大挑战的可能是基因工程。 如果我们不保持警觉,为了跑得更快也可能会出现长着马腿的 人。当然这是开玩笑的。 社会责任是我们禅修的主要内容,大家可在禅修中体会, 这里不做过多展开。 我们的生命还有第三重责任,就是我们还是宇宙的人,宇 宙的人就是在无限的时间、空间里考虑他的责任。按照佛教因 果轮回的说法,我们每个人得到一个“人”的生命的机会是很 珍贵的。佛陀说,在所有的生命形态中,包括天上的天神,当 然也包括动物、植物,条件最有利于修行的是人,甚至都不是 天上的天神。因为在人类的世界,苦和乐参半,这让我们有机 会去反思生命的价值。 大家设想一下,有一种生命它完全生活在纯然的生理和精 神快乐中,这样一种生命状态,其实是很肤浅的,因为他没有 机会去反省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所以佛陀告诉我们,天上的天 神在修行上,并不比人好。 佛陀的教导有时候不太容易被理解。比如他说,我们修禅 的目的是获得智慧。到达智慧,三摩地是必须的,但如果你一直停留在三摩地,那是一个巨大的危险,他说那是一个巨大的坑, 那是一种让你沉醉的酒,是修行人需要回避的。就是因为三摩 地里只有快乐,所以它对修行的人来说非常危险。还有一个原因, 佛陀说因为人造恶或是造善的效率在所有生命中是最高的。因 为我们要造善的话,必须要有需要帮助的人,也就是说要有苦难, 人有机会,而且效率最高。天上的天神呢,没有苦难,所以他没办法造善业。 当然我们不能成为苦难的制造者,但是当我们遇到苦难的 时候,我们要知道那是很好的修行机会。我们不需要担心这个 世界没有苦难,因为好像它永远都是有缺陷、有问题的。 现在回过来说,既然人的生命非常珍贵,那么最终是要用 来干什么呢?佛陀说,这么珍贵的生命,你一定要利用好这个 生命、这次机会来实现觉悟。生命那么短暂,而且我们的能力 都是有限的,但是我们生活在一个无限的时间和空间的坐标中。 我们和这个无限是什么关系?我们有了人的生命机会以后,要 去思考,而且我们要通过修行搞清楚它。这就是说,人作为宇 宙的人,他一定要通过修行去觉悟生命的真理。他有这样一个 责任。这就是我前面讲到的,我说每一个主题,都可以通达到 最终的开悟,原因就是这样。你思考自己的责任的时候,它也 可以把你带回到刚才讲的修行的根本觉悟这个问题上。 现在,不管是在东方还是在西方,都有很多人对我们生命 的终极关怀─就是宗教信仰所关注的那个问题,越来越没有 信心。他们对宗教信仰已经没有信心了,这就是因为他们忽略 了他们作为宇宙的人所要承担的责任。 当然,这三个层面的责任是无法截然分开的,它们是统一 在我们身上的。我只是给你们提供一个思考的路径。

发言者 2 :因为“对和错”是外在的东西,如果我回归到经 验上,它是来自最内在的。因此我认为,最好是先把弟子们从“对 和错”的观念中引导出来。特别是在修行过程中,最好避免落 入对或错中。

明海大和尚 :“对和错”的分别心,你怎么才能放下?它跟佛性是一个还是两个?分别“对和错”的这种能力是每个人都 有的,你如何能放下它呢?你要放下的是你对“对和错”这样 一个分别的执著。不是让你放下那种分辨能力。如果放下这种 能力,现在让你从这里走出去,你走不出去,当然这种能力你 也放不下。

发言者 3 :如果一个人说,他总是能很快入定,这是否有可 能,是他一直在重复一个记忆,而不是当场入定?

明海大和尚:很快入定,比较稳定、随意地能进入定,一 般来说,是他的修行具足资粮之后修行出来的。我原来讲的是, 偶尔你有一次这样的体验,但之后你很难再进去,这种是你的 意识、心灵的仓库里过去储存的信息。

发言者3:对我来说这是个辨别的问题,辨别这是一种心 理状态还是一种真实的存在。我怎么能区分出来呢?可能的话, 怎么去帮助他,给予他一种心理能量呢?

明海大和尚:这就是我刚才讲过的,对“定”的追求不要 太过执著,不要贪著。

发言者 4 :我有一个关于二元的问题。这个二元的问题就是 阴和阳。因为我(在禅修中)一直把它作为内在的境界来关注,请 问这是不是就是禅师们所开示的大疑情?

明海大和尚 :“疑”实际上是普遍存在的。所谓的“疑”实 际上就是不知道、不确定,是不确定性。我们生命中的每一个人, 本来在内心深处,都知道很多东西是不确定的,现在这只是一 个词汇的问题。我们对这种不确定性,不需要人教就知道。我 们内心对这种不确定性的知道,其实就是一个“疑”,是一种“紧张”。这个“疑”“紧张”,在我们世俗的文化里,在每个人的生 活中,我们是力图用各种方式去反抗它、反映它。 参话头是什么?参话头就是把你生命中所有的“疑”─ 不管你有多少的“疑”,普遍存在的“疑”─最后聚焦在那个 话头给我们带来的“疑”上。我们要在这个地方,跟我们生命 中与生俱来的,使我们生命不自在的这种不确定性、这种害怕, 发生一个决裂、一个了结。所以如果你去研究阴阳产生疑,如 果能把你生命中所有的“疑”都集中在这一点上,它也会有个 了结。

发言者 4 :但是当我更进一步的时候,会有一个阶段,阴和 阳互相消灭了,然后祖师们所说的“大死”就来了。

明海大和尚 :你“大死”过吗?

发言者 4 :如果我说“是”,那是错的 ;如果我说“不是”, 也是错的。

发言者5:您说过,我们每个人都要观察(betrachten)我 们的各种关系,至少安吉(Anji)是把这个字翻译成了“观”。 “观”这个字我觉得很好,因为它和“想”不同。当我想的时候:这个我不要,那个我也不要 ;这个是好的,那个是坏的 ;哎呀, 我已经知道了 ;我还没有……当我“观”的时候,我能够看到, 它是怎样起作用的。我想我要学习这一点,我们不能想太多, 而是观察,什么在起作用,它是怎样起作用的。我回去以后也 要给人们做报告,不建议他们总是想,而只是简单地观察。

明海大和尚:“想”是我们被一种情绪所牵引,沉溺在里面; “观”是我们作为一个旁观者,冷静地透视它。这是“想”和“观” 的差别。 “观”的这种方法、这种能力,是每个人本来就有的。你在 观的时候,只要不断地让你的心,在你所面对的这个事件面前, 变得越来越专注,越来越清晰,然后这件事情的头绪自己就会 出现。如果你的心足够静的话,有时候,这种清楚是刹那就出 现的,它不需要去推理很多过程。 我可以打一个比喻来描述“观”和“想”的差异。比如说, 有个人要拿刀去砍一棵树,那么“想”就好像我们拿一把刀, 在树的一个地方砍,这个地方砍不断,就换一个地方─再去 研究这棵树,再去找哪个地方好砍,哪个地方细,这个就是“想”。 “观”是什么呢?“观”是我磨我的刀,如果这一下我在这个位 置砍不断,我就继续磨我的刀,把刀磨得更锋利,还在这个位 置砍。 当然这是一个比喻。事实上,当我们砍这棵树的时候,如 果我们不是“观”的话,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总是会去找树最 脆弱的地方去砍。这比喻什么呢?比喻有很多问题,我们总是 顺着我们的思维习惯和习性,去对那个事物形成一个确定的理 解,但是恰恰是你的那个理解,束缚了你的智慧。

发言者6:对我来说,(在禅坐中)自始至终贯彻这种“观” 的方法,还是第一次。实际上,对我来说,当我跟威利格斯 (Willigers)开始学禅的时候,我修习的是呼吸或者冥想。但是 “观”,以前我还从来没做过。第一次我还是很怀疑的,虽然这 是您的建议。但是我必须诚实地说,我被它的效果惊呆了。当 我把四个步骤都做完,然后把注意力集中到“等待”上的时候, 那种寂静真是妙不可言,它令我震惊和产生兴趣,所以我有个 问题问大家:是不是有类似的感受?也想问您,您能否解释一下,为什么是这样?

明海大和尚 :我们的心就像一面镜子,它本来就是明亮的。 我们的观就是在静坐中,让这面镜子的光显示出来。这是禅坐 的一个自然的结果。我的这个方法只是说,把这种禅坐中培养 的内心的力量,用来去看某一个自己生活中具体的事情,这是 一种运用。可以想象,如果科学家坐禅的话,他们的研究和发 明将会很厉害。

发言者 6 :我学禅很久了,禅以其简单吸引了我。人坐在 那里,静默,呼吸,不需要理论,不需要读书,不需要学和 做复杂的练习,只是坐在那里,吸气,呼出。这种修习把我 引上了一条路—活在当下。当我跟当下完全融入一体的时 候,所有的问题,包括我跟您提过的问题,都解决了,所有 的理论,一切的一切,都消融了。一切都没有问题,没有答案。 一切都很清楚。为此我不需要书本,不需要理论,只需要呼吸, 其他什么都不需要。

明海大和尚:他是对的,我很同意他所说。现在有一件最 简单的事情─时间到了。他是对的,我也是对的。为什么我 也是对的呢?他可以再想想。你会想吗?你会想。

发言者 6 :我会“观”。

发言者 6 : ……


附录 2

感谢交流

威利格斯(Willigers):自从我去了中国之后,跟着净慧老 和尚学了很多东西。净慧老和尚也给我传了法,我和您一样,同是老和尚的法子。从那以后,我才知道参禅到底是什么意思。 您的到来,把我们的禅修激活了,重新赋予了生命。我们一直 期待着您的到来,您终于来了。

明海大和尚:这是《赵州禅师语录》。赵州禅师,世寿 120 岁, 所以我把这个作为礼物送给你,祝愿你像赵州禅师一样,健康 长寿。这本书虽然是《赵州禅师语录》,但是是以日语出版的, 所以这是中日结合的礼物。

威利格斯(Willigers):谢谢您。

翻译者 :赵州和尚活了 120 岁,他(明海大和尚)希望你也能 活 120 岁。

威利格斯(Willigers):我觉得我会的。

明海大和尚:这是一种老树普洱茶。我们觉得你已经长成 了一棵老树,枝繁叶茂。

威利格斯(Willigers):好吧,我会是的。不管怎样,谢谢您。

明海大和尚 :这个(磬)是给中心的伐瑞斯特(Forest)的。

伐瑞斯特(Forest):这是我想在家里拥有的最好的东西。 非常感谢!

明海大和尚 :给你的是一块石头,感谢你为我们做的一切。

明海大和尚 :还有另外一件。(赠送礼物给德国人)

德方代表(女):亲爱的明海大和尚,亲爱的客人们,我们 衷心地感谢你们的到来,感谢您组织的这次打七活动,给我们 带来很多教诲,感谢你们给我们带来这么多礼物!

德方代表(男):对我们来说,所有的人都是老师。我们也 准备了几份礼物给你们,已经分好了,一份是给明海大和尚的, 另一份是给柏林寺的。一个是吉泽拉(Gisela)的“正在教化的耶稣”,这个是小的……但是是原作。

明海大和尚 :这个是给柏林寺的吗?还是给我的?

翻译者 :给您和给柏林寺是一样的。

明海大和尚 :这是什么?看上去像佛经。

德方代表(男):这是老版的《圣经》。带注释的。

德方代表(女):我们很感谢安吉(Anji),谢谢她为我们翻译,她给我们提供了随处交流的可能性。非常非常感谢。

威利格斯(Willigers):我们很高兴,我们一起举行了禅修, 并且眼下进行了第一次对话。我希望,我们能够经常会面,以 保持交流。在修行之路上,在传统和现代之间,更好地思考那 些使我们所有人感动的东西,那些对我们来说好的和重要的东 西,以及对你们好的和重要的东西,从而使我们双方都能继续 受益。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大家对下一步的发展都很期盼。

德方代表(女):下一步的发展已经有了方向。来年 3 月 7 日, 是威利格斯(Willigers)的生日,他九十岁了。

明海大和尚 :3 月 7 号他要祝寿,是吧?我会来的。

德方代表(女):因为他的生日是一个禅修活动,他希望, 您能从您的角度出发,做一个主题为“师父和弟子”的讲座。

德方代表(男):下一次我们就在您(Willigers)生日的时 候举办活动。到时候我们会再邀请几位出家人,还有其他人。

明海大和尚 :非常好的主题。

德方代表(女):现在我作为代表,向在座的各位表示衷 心的感谢。我很想说点什么,并且我想通过鲜花来表达。在这 次禅修中,我体会到了很多美好和慈悲。首先我想对威利格斯 (Willigers)表示感谢,为了最初的那些起步,他给了我们进一 步禅修的可能性。这是给多莉斯(Doris)的,为了下一步工作,为了你为我们大家和这个道场所完成的工作,以及其他的,衷 心地感谢!感谢亚历山大(Alexander),为他的工作,以及帮 我完成的工作。感谢本德(Bernd),为了他所完成的联系工作, 以及我们从中得到的很多可能性。

德方代表(女):我想引用鲁米(Rumi)的话来作为结束, 那就是 :“让我们成为美本身。”

明海大和尚 :让我们发现我们就是那个美吧!

本德(Bernd):我很高兴,也想说几句话。简单地说,自 从我 2001 年和威利格斯(Willigers)到中国以后,中德关系发 生了很大的变化。2009年,威利格斯(Willigers)建立了一个 新的宗派,那个时候我就想 :我是否要把中国传承引入这个宗 派?在随后的五年里,你们能够观察到,这两个流派之间有一 种友谊。当然我也跟所有的人说,我们可以从你们那里学到很 多很多东西。 但是一份良好友谊的关键,还有另一个因素,那就是 :中国人认为这是一种交流。中国人也总是强调,他们从我们这里 学到了很多东西。在旅行中我也能观察到,我们的宗派传承和 友谊在中国人那里多么受重视。我非常希望这种友谊继续增长。 双方都愿为之努力,希望我们以后能够更好地相互理解和学习。

明海大和尚:我是第二次到这里来,我非常高兴。这五年来, 我们这个中心有很大的发展。过来的人很多,大家修行也很有 进步。 因为我们过去历代祖师的恩德,因为我的师父净慧长老的 恩德,也因为威利格斯(Willigers)先生心胸宽广,还有安吉(Anji) 的桥梁作用,还有多莉斯(Doris)和亚历山大(Alexander)在这期间的组织工作,我们大家才有机会在这里相聚。 不管是过去我的师父净慧长老,还是我本人,我们在交流 中,或者我们到这里来,我们不是来传法的,而是来分享我们 禅的修行。如本德之前所说的,我们同时也是来向你们学习的。 我的师父上次从这里回去以后,他也跟我们讲你们所做的工作, 跟他在中国的信徒说了很多。所以在这里,我们要感谢一下我 的师父。感谢去年你们这边专门组团过去。(注 :指参加净慧长老圆寂法会)

我的师父净慧长老,他是一位真正的禅师。他在 2013 年 4 月 20 日去世。其实他在去世半个月之前,还在工作。他的病, 就是肺细胞中间的连接地带感染了。他的病开始时只是身体会 有些不舒服。那天早上,他在非常清醒、非常自主的状态下去 世了。他在距去世前的 81 天呢,已经写好了一首长诗,来讲述 他的一生,从他早年的开悟,到之后修复禅寺的经历。他写好 以后把这首诗交给了侍者,让他打进电脑里,不要给别人看。 所以直到他去世以后,我们才看到这首诗。 我们想到中国的祖师,他们的智慧、他们对责任的担当, 还有在生命最后拥有的这种自在,在我师父的身上都看到了。 所以,虽然他已经离开我们,但是他的法的生命还活在我们的 生命里。他也活在本笃中心,和诸位在一起。这个是我们应该 感到高兴的。

我们照张相吧 !

(本文为明海大和尚 2014 年 7 月 在德国本笃禅修中心的禅修开示,据录音整理)


 

地址:河北省赵县柏林禅寺《禅》编辑部 邮编:051530
电话:0311-84920505(编辑部) 0311-84924272/84921666(发行部) 传真:0311-84920505
稿件箱:chanbox2004@126.com 订刊箱:chan@bailinsi.net
户名:柏林禅寺 开户行:中国银行赵县支行 帐号:1013 5005 5931
准印证号:JL01-0173
《禅》网络版/电子版
欢迎免费传播,但不得对其内容作任何修改!
Copyright 2008 柏林禅寺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