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刊主页 2017年度第四期让你的明珠照亮山河——《吉祥经》导读(一)
 

让你的明珠照亮山河

——《吉祥经》导读(一)

明憨

提要:具备法宝,即认识自然的规律性。具备僧宝,就是能去操作践行。法就是理论,僧就是实践,佛就是目标。我们有目标,就具备佛性;我们有遵守法、遵守理论的本能,就是有法性;我们勇于按照这个法去实践,这就是僧性。合三为一,三宝具足。

《吉祥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陀园给孤独精舍。时已深夜,有一天神,殊胜光明,遍照园中,来至佛所,恭敬礼拜,站立一旁,以偈白佛言:众天神与人,渴望得利益,思虑求幸福,请示最吉祥。世尊如是答言:

勿近愚痴人,应与智者交,尊敬有德者,是为最吉祥。

居住适宜处,往昔有德行,置身于正道,是为最吉祥。

多闻工艺精,严持诸禁戒,言谈悦人心,是为最吉祥。

奉养父母亲,爱护妻与子,从业要无害,是为最吉祥。

布施好品德,帮助众亲眷,行为无暇疵,是为最吉祥。

邪行须禁止,克己不饮酒,美德坚不移,是为最吉祥。

恭敬与谦让,知足并感恩,及时闻教法,是为最吉祥。

忍耐与顺从,得见众沙门,适时论信仰,是为最吉祥。

自制净生活,领悟八正道,实证涅槃法,是为最吉祥。

八风不动心,无忧无污染,宁静无烦恼,是为最吉祥。

依此行持者,无往而不胜,一切处得福,是为最吉祥。

如智者般善思量

《吉祥经》是对天人讲的,天人的理解程度要比凡人高很多。天人修十善,修四禅八定,他的理解程度、他的水平、他的智商不是一般的。所以佛法讲的道理,人要深思熟虑,要往法上来理会。一般的小根小智的人,不可能一下子接受,要靠增长智慧,逐步来认识。

开元寺在历史上有一位法明上座,上座指僧众中之出家年数(法腊)较长者,或指年岁高者。他的行为表现出来很放逸,他喜欢掷骰子赌博,赌博赢了钱就买酒喝,输了钱就骂人。所以大家对他非常反感,都不喜欢他,但另一方面也说明,他的状态是我们一般人所理解不了的。

有一次,几个出家人给他提要求:法明上座,人家说你没有修行,你来给大家讲经吧。其实是有些人认为他不会讲经,故意给他设圈套。但是法明上座坐在法座上就开始讲经。他说了一首偈子:“平生醉意颠蹶,醉里却有分别。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个偈子说完,他就坐化圆寂了。(《五灯会元》有相关记载)

法明上座的示现是最真实的说法,他是在“游戏”生死。我们把生死看得非常得重,但对他来说,是一件小事,像玩儿一样,像儿戏一样,这就是“游戏”人生,我们怎么能体会得到呢?

所以,佛法的因果,我们要如智者般善思量,根据自己不同的经历、不同的阅历,对佛法的认识由浅入深,慢慢对因果乃至佛法产生信仰,才会逐步地到位。学佛的整个过程,从初学佛开始,乃至到十地的菩萨,乃至成佛,就是要靠这个“信”字来加强的,整个的修行过程,也就是加深信的过程。

一生受用不尽

听经本身也是一种修行,你能安住在当下,你当下能体会到法喜,对讲的内容能够入耳入心,还能提出来比较直接的问题,这就是自受用。大家要与讲经这个气氛保持一致,互相成就,有了信心,有了动力,佛法中的一言半句,就能使每一个人受用一生,受用不尽。

珍惜这份因缘

给孤独长者供养佛陀,为陀园精舍修建了精美的建筑设施,有好几口用金银做的钟,钟鼓齐鸣。佛陀让给孤独长者在寺院北边修起一座无常院,这个设计大有深意,是什么呢?

信众从寺院前面进来,一路走来,看到有精美的楼阁,有金银的装饰,这么好的条件能让人的心安静,有稳定感,让人在听闻佛法的时候有喜悦心。但是,有些人就会起贪婪心、执著心,这时,让他看到无常院,明了一切是无常的,就能收摄身心,明白自己到这个地方来是做什么来了——是听闻佛法来了。就会推动我们更好地发心,明白我们不是来享乐的。

就大开元寺来说这里也很精致,房间里也有暖气、空调、卫生间,无论僧俗,应该通过这些优越的环境体会到社会各界对佛法的尊重。当时国王的太子都非常地尊重佛法,应该向他们学习这样的恭敬心。但是,我们不要执著,觉得房间挺好就想多睡会儿,觉得饭菜挺好就到这里来吃饭。大家吃了饭就应该有禅业,要知道这是社会各界捐助的,大家愿意来这儿培福报的。所以第一要知道无常,第二要对佛法产生信心,对护持佛法的各位居士产生尊重,产生恭敬,使佛法能够在这种气氛中逐步落实。否则就会对佛法不珍惜,对生命不珍惜。讲这些外围的经义是提醒大家要珍惜因缘。

中夜和后夜系念三宝

“时已夜深,有一天神,殊胜光明,遍照园中,来至佛所,恭敬礼拜,站立一旁,以偈白佛言……”

佛陀住在舍卫国树园给孤独精舍,天神来礼佛的时候,时已深夜。为什么是晚上呢?

初夜参禅,中夜和后夜系念三宝,这是佛对于比丘的要求。佛经讲,娑婆世界的众生起心动念,无不是业,无不是罪,我们坐在这里不动,心想一个东西就是业,心想一个东西就是罪的,何况我们动呢?在白昼,人间有很多的事物不够清净,娑婆世界的众生是污浊的。天人的状态是非常清净的,他们不愿意经受这些污杂的气氛,为了避免直接接触这样的现象,所以他晚上来闻法。

“恭敬”二字,非常重要

天人是很自觉的,文明程度是很高的,他们到人间来,不打扰人。静悄悄地来到佛舍,向佛请教闻法,先恭敬礼拜,站立一旁。

“恭敬”二字,非常重要。当代大德虚云老和尚是大修行人,可他非常谦虚,不接受比丘的礼拜,没有贡高我慢心,即使是年轻的比丘向他顶礼,他也会跪下还礼。他说自己也只是一个比丘,只是比大家多吃几年闲饭。许多大和尚想见虚云老和尚,又想礼拜,都是在丈室外礼拜后再进去。

大德的这份风范,让人神往。

大众要学习天人的和气、礼貌、文雅,互相赞美,互相成就,无嗔恨心,养成宽大的心态。

学习天人的喜悦

天人的生活很优越,天人是化现的、化生的,所用的衣食也是化现的,化现是什么状态呢?想让它来,它就来,不需要它,它就走,不需要清理收拾,不需要服务员。衣食丰足、心想事成。敦煌壁画中雕刻有许多飞天,他们的工作是什么呢?称诸妙法,供养十方佛。每天早上起来就去采花,捧着,给佛供花,这是一种供养,修福修慧。

天上的乐有两方面,一方面是执著物欲的乐,出去游玩、吃喝玩乐,都是很现成的;再一方面是禅定乐,入定以后,那种非常美妙的快乐。

天人总是微笑的、礼貌的、和气的。他们之间也是互相赞美的,用偈子唱赞的,这种唱是和谐的、喜悦的。天人修福报,不为衣食竞争。人呢,具备动物的一面,也具备天人的一面。人们不竞争就没法生活,根本原因是人们修的福报不够,是过去的布施不够,包容心不够,所以要从自己来找根源,福慧双修,广植福田,要学习天人这种礼貌、这种宽大的心态。

天人也来求吉祥

既然天人这么优越了,为什么还要求幸福、求吉祥呢?

从根本的角度,从究竟的角度,从彻底的角度来讲,天人还不够彻底,为什么呢?

天人也有类似于病和老的现象,也就是“天人五衰”。一种“大五衰”,一种“小五衰”。如果出现“小五衰”,通过求忏悔、求福报、加强定力,还可以减免。

先看“小五衰”的表现:第一,乐声不起。第二,身光忽灭。第三,浴水着身。第四,着境不舍。第五,其目数瞬。

当曼妙的天乐不再扬起、天人身上自然散发的光芒逐渐褪散、洗浴的水居然会沾在天人滑腻的凝脂之上,同时天人对妙欲之境起了恋恋不舍的心,以及原本无碍的天眼也受了影响,无法像以前一样普照大千世界。遇到这些小五衰了,天人就需要忏悔,修福报,还可以转化。

天人的“大五衰”相就是天人的福报已经到了,忏悔也不能完全减免了。什么样的现象呢?第一,衣服垢秽。第二,头上华萎。第三,腋下流汗。第四,身体臭秽。第五,不乐本座。

诸天众最胜最乐,非世所有,于福尽寿终之时,自然厌居本座。

天人各有各的宝座,这是他的福报,这是他处理日常事务需要的宝座,这是他过去修十善、修福报、修定力的果报感召。天人平时都是在宝座上处理事务,这是他的本职工作。可天人到“大五衰”的时候,他就不乐本座,坐到这个座位上就烦,就打不起精神,就瞌睡,不乐本座,证明他就是衰了。

天人知道这些衰相会现前,天人的优越也不是究竟的、彻底的,也有烦恼。要断这个烦恼,也来求吉祥、求幸福。

安守本分,各尽其职,各尽其心

对人来讲也要注意,人也有类似的现象。天人叫“不乐本座”,人是一个什么样的状态?不乐本座在人间来讲就是对本职工作不在意,不走心,不热心,不愿意做。做父亲的就应乐做父亲的义务,做母亲的就应乐做母亲的义务,做领导的就应乐你这方面的义务,做职工的就应乐你的责任义务。

有一句俗话: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能够来撞一天钟的人也算是“乐本座”,你这个钟没有撞响,等于就“不乐本座”,做老师的能不能尽心教课?做学生的能不能尽心听课?听课的时候着境、走思、开小差,这都是不乐本座。
如果尽不到责任和义务,这就相当于天人的不乐本座,就是人的不能安守本分。如果能安守本分,是乐本座。乐本座就是兴盛的,不乐本座就是衰败的。

皈依是发大忏悔、发出离心的,俗话说: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怎么样来跳出三界外?怎么样不受五行的限制?解脱的方法是皈依三宝,皈依三宝是我们找到的一把钥匙,用皈依外在三宝的钥匙来开我们自性三宝的这把锁,打开以后我们就超越了三界,超越了五行。所以说要想超越,一定要皈依佛法僧三宝。

打开自性三宝这把锁

帝释天曾出现“小五衰”的衰相,非常惊恐,有人告诉他一定要三皈依。帝释天就在佛处受三皈依,以此皈依的功德,灭除了他的小五衰。

要真正地“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一定要皈依三宝,皈依三宝的一个重要部分是信仰自性三宝,外在的三宝是一把钥匙,是方法。

我们的自性三宝本身就具备佛宝,“一切众生具备如来智慧德相”,“如来智慧德相”就是佛性,我们自己即具备觉的可能性。自性三宝是一把锁,认真修行,就能开锁!

具备法宝,即认识自然的规律性。具备僧宝,就是能去操作践行。法就是理论,僧就是实践,佛就是目标。我们有目标,就具备佛性;我们有遵守法、遵守理论的本能,就是有法性;我们勇于按照这个法去实践,这就是僧性。合三为一,三宝具足。

发菩提心,利益一切众生

怎样来超越三界?超越三界就要发菩提心,利益一切众生,不损害一切环境,不知疲厌地来努力工作。
从小的范围来讲,我们是为了社会,为了我们的国家;从大的范围来讲,我们是为了人类,为了法界。把这个心逐步地展开,菩萨的果位就逐步地升高,心展开的同时我们要来落实。

落实的过程就是我们所说的人间果报,叫修福报,走在成佛修菩萨道的路上。从外在呈现出来的角度,我们叫广结福缘,广结法缘,广结人缘,广结善缘。从个人内在角度来讲,是去除我们的贪、嗔、痴,各种的欲望都在贪嗔痴里面包括了。我们为了法界众生去辛勤努力,不只是为了修福报,也不只是为了广结善缘、法缘、人缘,是为了什么呢?——淡化贪嗔痴,消除贪嗔痴。

行布施就可以淡化我们的贪心;说和合语、说爱语,行四摄法就可以淡化我们的嗔心;诵经坐禅可以开发我们的智慧。这样就能淡化我们的贪嗔痴,这是我们修行的落实处、落脚点。

三界内的众生,只要有受想行识,只要有欲望,这都是生死的根,就都是在三界内的;只有贪嗔痴息灭了,断了生死的根,才能超出三界外。 (待.续)


 

地址:河北省赵县柏林禅寺《禅》编辑部 邮编:051530
电话:0311-84920505(编辑部) 0311-84924272/84921666(发行部) 传真:0311-84920505
稿件箱:chanbox2004@126.com 订刊箱:chan@bailinsi.net
户名:柏林禅寺 开户行:中国银行赵县支行 帐号:1013 5005 5931
准印证号:JL01-0173
《禅》网络版/电子版
欢迎免费传播,但不得对其内容作任何修改!
Copyright 2008 柏林禅寺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