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刊主页 2017年度第三期唱诵与我出家的因缘
 

唱诵与我出家的因缘

庚云

我是河北省佛学院的一名学僧。功课之余,唱诵是我修行中最重要的部分,不管遇到什么烦心事,只要讽起唱诵,内心马上就充满安乐。也是因为唱诵,我与佛教结下了不解之缘。

出家前,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和几位朋友去爬灵岩山,灵岩山不高,但山上坐落着著名的净土宗道场—灵岩山寺。我们几人顺着蜿蜒崎岖的山路迤逦而行,一路上都有梵音相伴,虽然香客摩肩接踵,但是不知为什么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我体会到了久违的宁静和自在。那是我第一次听到僧众唱诵梵呗,虽然根本听不懂他们在唱什么,但听了之后能让我的心沉淀下来。

之后我又有多年的事业沉浮,直到经历同学车祸去世,外婆、外公、大伯相继去世,我忽然感到人生无常。有一天,我遇到一位出家人,他跟我谈了很多,从他身上,我看到了难以言状的调柔与平静。我们互相留了电话,后来得知他在福建宁德山上的一座寺院,我就到他的庙中住下来,帮忙做饭、扫地,每天参加早晚课诵。

记得第一次参加课诵,我不知道他们念些什么,但此起彼伏的梵呗声让我陶醉,往日的烦恼在那一刻消失得无影无踪,那种身心愉悦无法用任何语言来形容,再加上各种打击乐,钟、鼓、木鱼、引磬等用在一起,是我从未体验过的一种音乐之美。我从小就喜欢唱歌,听到一首歌就想方设法去学会它,在上学放学的路上不停地唱,我就是在歌声陪伴中长大的。以前唱歌都是为了自娱自乐,但是听到佛家的唱诵,不仅简单而快乐,还有沉静和自在。

早课结束后,我跟师父说想学唱诵,师父说,要想学唱先要背诵,于是我用了四十多天的时间背会了早晚课内容,其中包括《楞严咒》《大悲咒》《十小咒》《心经》《阿弥陀经》等。那时候参加早晚课,我跟着师父们诵经咒都用普通话。因为梵腔我不会,心里很着急,向师父请教,师父说,不用太在意,只要你有心,自然就会了。

于是我就尝试着梵腔来诵,刚开始很别扭,总是跑调,不敢在别人面前唱诵,就偷偷跑到后山没有人的地方,自己一个人找感觉,没有几天就能跟上师父们的节奏和腔调了。记得当时师父还夸我有悟性。

之后,我又用手机录下了师父唱的常用的赞、偈—炉香赞、戒定真香赞、药师赞、宝瓶赞、献花赞、普贤十大愿王、四生九有、三皈依、净土文等,先学快调,再学慢调、四平调等。每次开始之前,先洗手、刷牙、漱口,然后或用木鱼、引磬,或用铃鼓,边听手机的录音边唱,边打法器,刚开始觉得很难,总是找不着调,好不容易找着了马上又忘了,学习一个赞,用了一个礼拜还是半生不熟,只能边听边唱。就这样日复一日,总算把日常的赞、偈都学会了。可是新的问题又来了,由于赞、偈或多或少都有相通的地方,所以容易“串烧”,一不留神就跑调;又因为唱诵用的是打击乐器,不像世俗歌曲有音乐伴奏,即使唱跑调,音乐也不会停,而且可以通过音乐的旋律调整回来,而诵经的伴奏只有板眼没有调,一旦跑调,法器就乱了,甚至会停下来,场面会很尴尬和难堪。

所以仅仅会唱是不够的,还要烂熟于心。

有一天师父问我唱得怎么样了,当时自我感觉还不错,就说会唱了,于是就唱了“炉香赞”,本以为师父会夸赞我几句,没想到师父说,你这不是在唱赞而是在唱通俗歌曲,没有一点梵呗的韵味,我向师父请教,师父只是淡淡地说了句“自己找感觉”。于是我自己边唱边录音,不断地改变自己的唱腔和气息,鼻音以及后鼻音的运用,才多少有了好转。

师父的庙里人不多,有三个出家众相继离开了,只剩下师父和我,还有两个沙弥。很长一段时间,我几乎承担了庙内的一切内务,扫地,洗碗,做饭,上供,领众上早晚课,接待客人,从凌晨四点忙到深夜,因为晚上还要诵经,有时候要十二点之后才能睡觉。这样持续了一年,虽然辛苦,但很充实,可是,烦恼还是来了——当时只是把寺院当成避风港,并没有想过出家,所以亲朋好友经常打电话来介绍女朋友,我也想回苏州。一晚,我沐浴焚香在佛前求了一签,签中示意我继续留下,再求一签,结果摇在地上的还是那支签。或许是巧合吧,我这样想,但心里还是拿不定主意。

此时师父回来了,他让我尽快学习“华严字母”,起梵唱白。接着到福安去参加“华严七”,我就自己用手机下载边听边学,听得如痴如醉,在那一段时间里,只要有空闲,就学习“华严字母”。也许是华严字母的音声太美妙,有时唱着唱着眼泪就下来了,而且百听不厌、百唱不厌,我实在舍不得离开梵呗,离开华严字母。

就在那时,我下定决心出家。不久,就剃度了。


 

地址:河北省赵县柏林禅寺《禅》编辑部 邮编:051530
电话:0311-84920505(编辑部) 0311-84924272/84921666(发行部) 传真:0311-84920505
稿件箱:chanbox2004@126.com 订刊箱:chan@bailinsi.net
户名:柏林禅寺 开户行:中国银行赵县支行 帐号:1013 5005 5931
准印证号:JL01-0173
《禅》网络版/电子版
欢迎免费传播,但不得对其内容作任何修改!
Copyright 2008 柏林禅寺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