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刊主页 2017年度第二期佛心如莲朵朵开—《法华经》精读(八)
 

佛心如莲朵朵开

——《法华经》精读(八)

宗 舜

这个时候,舍利弗作为当机者就开始发问了,这个时候舍利弗才开始扮演祈请者的角色。他知道大家心中怀疑,自己也不明白佛究竟要讲什么,不懂佛在讲什么。他的怀疑是什么呢?就是佛所说的该修的他们都已经修了,该断的他们也都断了,该证的他们也都证了,他应该跟佛境界是平等的,最多就是对佛格外恭敬,他们认为所证悟的境界跟佛没什么两样。出了这么大的差异,说佛的境界是你完全不能了解,基本都否定光了。

所以,这个地方指四众所疑,就是一切声闻、辟支佛不能及,佛是一切声闻、辟支佛都不及的。声闻的极果是阿罗汉,缘觉的极果就是辟支佛。这个地方补充一个讲法,“缘觉”和“独觉”。一般来讲,“辟支佛”是在无佛之世及无佛法可闻之地,有利根众生,经由观察人生现象的十二因缘,世间物质现象的花开花谢,自己觉悟到一切诸法都是无常,即空,进而证入涅槃,得到解脱。因为是自悟自证,所以又叫作“独觉”,亦名“缘觉”。

“声闻”和“缘觉”有什么不同?“声闻”是听到佛法的道理—四圣谛、八正道之后如法修行,快则三生就能证得阿罗汉,慢则六十劫,由初果、二果、三果,证得阿罗汉果,这叫“声闻”成就。慢也要到六十劫证得阿罗汉,极果,到头了。“缘觉”就是“辟支佛”,他是完全自己利根,所以他自己能够明白十二因缘证得“缘觉”。

比如像《楞严经》里面,还有一些经典里面,有缘觉向佛祈请,佛为他们开示,于是有些人就说这是伪经。为什么呢?因为认为“缘觉”就是“独觉”,“独觉”就是完全生在无佛之世,这怎么能够遇到佛呢?他遇到佛怎么能叫“独觉”呢?因为于佛世听佛说十二因缘之理而悟道,我们把他称为“缘觉”。若生于无佛之世,观诸法因缘而自行悟道,这称为“独觉”。所以“缘觉”和“独觉”不一样。辟支佛果是他们证得的最高果位。“独觉”、“缘觉”都证得的是辟支佛这个果位,但是并不是所有的辟支佛都是独觉,还有缘觉。缘觉是可能会遇到佛的。

“缘觉”和“菩萨”又有什么不同呢?有一同十异的差异,那就是同入于圣道再也不会退转,这跟菩萨是相同的。但是另外的方面来说,“缘觉”和“菩萨”的差别有十种,虽然他们证得的果位已经相当高了,但是不同。

第一,因异。缘觉的宿善狭小,菩萨的宿善广大。所以这个因上不同。我们今天得要广结善缘,多种善因。
第二,根异。缘觉是钝根,菩萨是利根。声闻跟缘觉比,声闻是钝根,缘觉是利根。缘觉跟菩萨比,缘觉是钝根,菩萨是利根。这个是相对的。

第三,心异,发心不同。缘觉畏苦,他害怕苦,因为人世间的这一切太痛苦了,所以他要疾求取灭,赶快地证得解脱,永远不入轮回;菩萨不畏苦,常乐处世。菩萨悲愿,所以常常要回到娑婆世界和其他苦的世界去度化众生。

第四,所解异。缘觉只是观十二因缘之法,只悟生空的道理;菩萨普观一切法,二空,一切的法都彻底圆满的证悟,不仅是人我执空,法我执也能够空。所解不同。

第五,起行异。修行的方便也不同。缘觉只修自修自利之道;菩萨修六度,自他俱利。缘觉并非不愿度人,只是随缘,遇到有缘人他就度,遇不到有缘人他就不度,不去主动教化,不去主动做利他行。而菩萨不是这样的,菩萨是以利益他人为主要的出发点。我们常说菩萨的一个特点,圆满的自利即是利他。你要想最圆满地对自己好,自利,那你就去利益他人。利益他人就是你圆满、最好的自利的方法。所以菩萨的发心完全不同。菩萨不担心我在哪里啊,对我有什么好处啊,因为菩萨说,我只要利益了一切众生,圆满了利他之行,我的自利也就圆满了。

因为我就是众生之一,我在众生中间,我把一切众生都度完了,那我当然也得度了,我是众生的一份子。甚至从更高的境界来说,所度的众生也不过就是我自性的众生。你以为心外别有他的众生可度吗?其实没有。度来度去都在度自己,你认为利益众生,其实都是利益你自性的众生,那是你的一个部分。明白这个道理之后,你就会彻底放下对利他的害怕,就是你做的每一个利他行都是自利行。发心是要完全地把众生放在第一位,在成就众生的同时成就自己,圆满的利他即是自利,圆满的利益他人就是圆满的利益自己。

第六,断障异。从断的角度来说,缘觉只断烦恼障,菩萨烦恼障、所知障都断。因为缘觉所学不圆满,所知障是要广学多闻才能断。有的人误以为书不能多读、经不能多看,因为读书读得多,所知障就会重。这是错误的话!

所知障是知道得太少了就是障碍,你少知道一样,少懂一样,那一样就是你的障碍,这叫所知障。所知障不是说我学得越多就越糟糕,所知障越重,如果这样,那白痴应当才是成就最高的人,什么都不懂嘛,没有这个道理!

懂得太少了才是障碍,所以才说大乘菩萨当于五明处求,要学内明、医方明、工巧明、声明、因明。内明是佛典,除了内明之外,还要学医、学工巧,就是各种技术,所以你们这学技术的,现在通达了将来成佛又少学一样。学医的更好了,把医方明也学了;有的人会声明,会写诗歌、作歌曲,声明也通了;还有会逻辑辩论,有的人特别擅长逻辑推理,因明也通,当然因明不是那么简单的,大意如此。所以起码要学五大类,除了佛典以外还有四大类,你少学一样都是所知障。

第七,得果异。得果也不同,缘觉得小涅槃,菩萨得大涅槃。

第八,起化异。缘觉仅现神通而不说法,菩萨能现神通,亦能宣说佛法,就是他不主动说,并不是他不会说。
第九,通用异。缘觉同于声闻,仅一心一作,不能众心众作;菩萨能于一时化现十方世界之一切色相、五趣身等而施化用。缘觉神通妙用就不行了,只能一心作一个。所以在《维摩诘经》里面,舍利弗被天女转成女身之后就变不回来。因为天女是大菩萨,所以她的神通就比舍利弗高,结果把他变成天女之后他的这个神通就转不回来了。就是因为他只能一心一作。但是诸佛菩萨在同时间自己本身不动,他方、十方世界可以每个世界都有他一身或者多身,现一切种色相,在五趣、六道里面都能够教化众生。观音菩萨为什么能够普度众生?并不是观音菩萨只在这里出现,不在那里出现,在这里出现了之后,那里就没有观音菩萨了,不是的!所以大家就明白观音菩萨为什么能够同时救度,就是因为他能够在一时之间化现,在十方世界化现一切色相。所以不要小瞧了菩萨的神通,千万不要担心你念观音菩萨他忙不忙得过来。观音菩萨肯定忙得过来,你有多少要求他就有多大的本事现多少身。这段讲来的好处就是让你坚定对菩萨道的信心。

第十,体义异。缘觉所有之身、智、功德悉为无常、苦、无我、不净;但是菩萨的涅槃是常、乐、我、净,这是涅槃四德。无常、苦、无我、不净,这是声闻、缘觉所证的;但是作为大乘人,在《涅槃经》里开示的是常、乐、我、净的涅槃境界,这个都是大乘来讲的。

小乘认为声闻、缘觉、菩萨都归于“灰身灭智”,所以他们认为没有差别。在舍利弗、阿难、迦叶这些人的眼里,文殊师利也好,观音也好,哪一个菩萨也好,他们很羡慕,觉得你们真好,神通妙用无穷,是佛的上首弟子。

但是他们中间有一个牢固的观念,就是你们将来跟我一样,灰身灭智,所进入的状态是一样的。有你们那闲工夫,我这儿每天坐坐禅、入入定,将来我们证得的境界是一样的。所以,为什么他们要那么震惊?为什么那么害怕,甚至要离席?就因为他们的思想观念里面认为这些大菩萨再有神通妙用又怎么样呢?将来跟我们一样要灰身灭智,有什么了不起的呢?所以他虽然恭敬、尊重,但是他没有一念心想要随学。在《法华经》后面,他们袒露心机,佛每次给他们教菩萨法的时候,他们都认为于己无关,这不是我所要学的。甚至从骨子里认为,这个东西学来没有用,头上安头。为什么?将来证得还不是我这个灰身灭智的境界吗?学来干嘛?浪费时间。这就是他们的心态。

所以,缘觉之根器较声闻利,而较菩萨钝。旧译的《华严经》称他们为中乘,声闻为小乘、菩萨为大乘。一般地来说,他的果位在大品十地中间,居已办地之上,菩萨地之下。因为缘觉人只有自利行,而无利他心,他不起大悲心救度众生,难登佛位。这就是缘觉的舍悲障。如果从声闻的角度来说,则缘觉为利根,归属是这样的。

我们再看下面,你就很明白舍利弗的问题到底是在讲什么了。他说“我自昔来,未曾从佛闻如是说”,没听过您讲有这么一个说法。“今者四众,咸皆有疑,唯愿世尊,敷演斯事”,为什么要殷勤称叹甚深微妙难解之法呢?

提了一个问题。总结又说了一遍偈颂。

在这个偈颂里面就证明了我说本经是无问自说经这个说法。在这里舍利弗自己就说了:“慧日大圣尊,久乃说是法,自说得如是,力无畏三昧,禅定解脱等,不可思议法。道场所得法,无能发问者。我意难可测。”舍利弗在这里自己说得明明白白,“我意难可测”,佛意难可测,没有人能发问。佛说我证得的境界和我想要说的法没有人能够了解。“亦无能问者,无问而自说,称叹所行道”,既然没有人问,所以佛就自己称叹自己所修的道、所证的果。《法华经》乃无问自说之经,在这里找到了依据。

所有的人都不明白,都在“相视怀犹豫”,你看着我,我看着你,你看看佛,我看看佛,互相对视,心中都是疑问重重。“瞻仰两足尊,是事为云何”,这到底是为什么呀?“愿佛为解脱”,希望您给我们解说。“于诸声闻众,佛说我第一。我今自于智,疑惑不能了”,你说我的智慧是第一,但是我还是不懂。声闻中的第一之人,我也不能了佛智。“合掌以敬心,欲闻具足道”,恭恭敬敬地请教您,希望您给我开示。一句话叫“佛口所生子,合掌瞻仰待”,佛口所生就是佛的亲子。因为过去婆罗门教认为婆罗门是梵天用口创造的,最低贱的是用脚创造的,所以佛口表示尊贵的意思。

佛制止舍利弗,说“止,止,不须复说,若说是事,一切世间诸天及人,皆当惊疑”,如果我要说这个事情,所有的世间的人都要怀疑的。这是第一次拒绝。舍利弗又说:“唯愿说之,唯愿说之。”因为在会中的这些众生他们都生生世世地见佛,而且诸根猛利,善根深厚,修学佛法,或者精进勇猛,智慧也明了。佛只要说,肯定能够恭敬,肯定能够相信。所以他又做了一次祈请。佛又一次地制止,说:不行,我如果说甚深之法,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都会怀疑。“增上慢比丘,将堕于大坑”,我要说这个《妙法莲华经》的法义,就相当于给他们挖了一个大坑。我不想给他们挖一个大坑,否则他们将来都要堕到这个大坑里面去的。增上慢比丘就是专指没有得到极果,却认为自己已经证得极果这样的人。于是佛说:“止,止,不须说,我法妙难思。诸增上慢者,闻必不敬信。”他们听了肯定不敬信。

“尔时,舍利弗重白佛言,世尊,唯愿说之,唯愿说之。”一定能相信的,您这样一讲,对大家肯定有很多好处。于是又做了劝请,甚至说“我为佛长子”,我是您的亲儿子啊,您是我的亲爹啊,您要不跟我说怎么行呢?把这层身份都说出来了。长子,继承佛的思想,智慧第一。和弥勒一样,他是绍隆佛、继承佛位的,所以他也是佛的长子。
讲了这段话后,“汝已殷勤三请,岂得不说”,你这么殷勤地祈请了三次,我怎么能够再不说呢?再不说就是佛不慈悲啊。我答应为你分别解说。这个时候戏剧性的场面就出现了,“说此语时”,佛答应为舍利弗讲为什么要殷勤赞叹佛所证得境界,甚深不可思议,超过声闻、缘觉所证。一听佛要讲,马上“会中有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五千人等,即从座起,礼佛而退”,站起来恭恭敬敬地给佛做了个礼,虽然他们不想听,还是蛮懂礼节的,拜完佛就走了。所以圣严法师说,他们并没有拂袖而去还是不错的。现在的人,如果话不投机,拍拍屁股掉头就走。还有跟你拍桌子、砸场子、踢馆子的都有。这五千人毕竟是佛弟子。为什么呢?就是刚才说的那句话,佛其实已经讲了,他们知道佛要说什么。完全不以为然,完全不能相信,而且刚才说了必堕深坑。算了,眼不见为净,耳不听为净,干脆我们就离开吧。佛的心情还是很沉重的。佛的境界虽然是无所挂碍,不会有丝毫的个人感情,但是为什么说他很沉重呢?要知道,度到法华会上的这批人,如果我们看后面的内容,你就知道这是佛度了多久才到今天的。好不容易总算是又遇上了法华会,结果这些人又走了,说明机会还没成熟。佛从无量劫前就度啊度啊,度到今天还不行。功败垂成,因缘还不成熟。所以,作为佛来说,尽管无分别,不会起烦恼,但是为这些人稍稍要有心痛。就像那个医生长者,只有假装说我死了,你们才肯吃我的药,你就知道那心中是何等悲凉的心情。所以佛看着他们退席,“默然而不制止”,沉默,看着他们走也不留他们。在这里,五千人就退席了,正式开始了佛陀对《法华经》核心经义的宣说。前面只是透露了消息,这里才开始正式讲述了。 (待.续)


 

地址:河北省赵县柏林禅寺《禅》编辑部 邮编:051530
电话:0311-84920505(编辑部) 0311-84924272/84921666(发行部) 传真:0311-84920505
稿件箱:chanbox2004@126.com 订刊箱:chan@bailinsi.net
户名:柏林禅寺 开户行:中国银行赵县支行 帐号:1013 5005 5931
准印证号:JL01-0173
《禅》网络版/电子版
欢迎免费传播,但不得对其内容作任何修改!
Copyright 2008 柏林禅寺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