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刊主页 2017年度第二期学佛改变家风
 

学佛改变家风

张 倩

十年前,我背着行李,走进寺院,开始走近佛法。

家人很担心。二哥教育我说,不懂人情世故,不懂和尚家业,出家这条路哪能想走就走。

姐姐哭着给我写了封很长很长的信,大意是:我们那么关心你,爱护你,你怎么抛下我们要去出家,我们对你的照顾哪里不够,你可以说出来,为什么要委屈自己,对人生失望。如此等等,写了很多。写得声泪俱下,肝肠寸断;我读来感激涕零,却难以解释。

虽然学佛并不一定出家,但是家人的担心无从化解,他们或许认为我是失意者,或许认为想不开。

家里唯一没有明确表态反对我的就是大哥,他说他在研习书法的过程中,阅读过大量的经典以及和佛学有关的书籍,认为学佛并不是错,而且会增长福慧。

因为我在家中排行最低,没有人听我解释,或许也因为当时我根本解释不清楚。不过我仍然坚持在寺院跟着法师系统学习了佛学的很多知识,借助地理上的便利条件,从学校到寺院才一个半小时的公交路程。同时,我也顺利完成了大学的本科和研究生学业,但专业并不是哲学或者宗教。

常住在寺院的日子,是我疯狂学习的一段时光,我几乎看遍了师父办公室里的所有书籍,包括很厚的《中国哲学史》和数十册的《佛光山教科书》。每年春天,齐云塔前的樱花灿烂开放,我通常坐在樱花树下值班,在小桌子小板凳旁,如痴如醉地看书,法师担心我学习太累,几乎每个午后,法师都会带着点心和茶水,坐在石阶上等我午睡醒来。

微风吹来,法师坐在满地的落花中向我微笑,笑容就像花朵。她说,她最喜欢爱读书的孩子,一定要全力支持我。后来在博士阶段,我大跨度地选择了哲学学科,并且把论文定位在佛教方向。

也许是长期的佛法熏习,改变了我的气质,让家里人感觉,我走进寺院之后非但没有悲观而是更加地快乐,非但没有耽误学业而是把学术方向围绕佛教进行,也把更多的阳光能量传递给她们。比如说,鼓励年逾古稀的父亲抄经和写回忆录,他和共和国同龄又是高中毕业,也就是时代变迁的微视角,他每天都很认真地在做,用文字来记录自身的经历,老年的时光变得充实而有目标;我鼓励姐姐发挥写作的特长,记录乡土乡情,出版了散文集《一粒乡土》,她虽然是工程师,也有了自己文学梦想的代表作;我鼓励二哥利用篆刻方面的优势,他勤学苦练,日新有成。现在全家每个人都有日课,有的人抄经,有的人拜忏,有的人念佛,不定期的聚会时,分享心得,互勉精进,每个人的事业和视野,都得到了拓展。真是学佛欢喜多,家和万事兴。

当学佛成为一种家风,血脉和法就相连,亲情和道就相应。


 

地址:河北省赵县柏林禅寺《禅》编辑部 邮编:051530
电话:0311-84920505(编辑部) 0311-84924272/84921666(发行部) 传真:0311-84920505
稿件箱:chanbox2004@126.com 订刊箱:chan@bailinsi.net
户名:柏林禅寺 开户行:中国银行赵县支行 帐号:1013 5005 5931
准印证号:JL01-0173
《禅》网络版/电子版
欢迎免费传播,但不得对其内容作任何修改!
Copyright 2008 柏林禅寺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