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刊主页 2017年度第二期缅怀恩师——追思净慧老和尚二三事
 

缅怀恩师

——追思净慧老和尚二三事

惟 升

净慧老和尚是我今生修行的善知识之一。虽然老和尚示寂已近四年,然而每一次亲近老和尚的往事依然历历在目,老和尚的亲切关怀在我心中依然温暖。

初次拜访净慧老和尚是在1997年冬天。那时,我奉家师佛源老和尚慈命,刚从广东云门寺到云南鸡足山筹建虚云寺。以是因缘,我一一拜访了虚云老和尚座下诸大弟子。且说到河北柏林禅寺,明海法师在客堂为我办理挂单后吩咐照客师送单。住下不久,寺内明幻戒兄得知前来探望,相见欢喜。了解了我此次拜访净慧老和尚的计划,明幻戒兄告知:“师父晚间从北京回到寺里,你明早可到方丈室,如果师父有时间的话可以见见。”

次日早斋后到方丈室,我向侍者明憨法师说明来意。净慧老和尚正在会客厅会见客人,听明憨侍者禀报,有位叫惟升的鸡足山师父来访,老和尚高兴道:“哦!在哪里?请他马上进来。”

随明憨侍者晋见顶礼,老和尚高兴地招呼:“不拜了!不拜了!坐坐坐!鸡足山来的好啊,来了就安心常住,不走了。”又欢喜地说:“这里住那么多和尚呢,日本、韩国的都有,现在又有鸡足山的来常住,好好好!”

我说:“这回到柏林寺还不能亲近常住呢!这次前来打搅主要是汇报筹建鸡足山虚云寺的事,请你老人家帮忙。另外,我写了《虚云老和尚略传》,想请老人家斧正。”说着我呈上书稿。

“哦!”老和尚似乎这才想起,此前我曾电话向他汇报过。老和尚郑重接过书稿,说:“这个先放这里,我稍后再看,你先说说建虚云寺的事现在什么情况。”

我便向老和尚一一汇报了筹建虚云寺的批文、资金、规划进展,说到建虚云寺,从教界到政界,绝大多数人听说了都欢喜说好,但也有那么一两个教界政界人士说了一些凉话,使得一些手续办起来有困难,希望老和尚能帮忙想想办法。老和尚听了轻叹一声,沉默少顷,说:“这个事情从中国佛教协会的角度也办不了,批准建寺院的职权在政府。”又问我:“有没找过云南省宗教局?”

“不认识人,担心去了也没有用。”我说。

“云南省宗教局的张局长我们熟悉。前两年我们一起护送佛舍利到缅甸供奉,一起共事了一段时间,人蛮不错,我抽时间打电话拜托他一下。”老和尚说。

对于我的感激,老和尚轻淡地说:“这不是你惟升法师一个人的事,也不单单是你们云门佛源老和尚的事。我们大家都是虚老的徒子徒孙,都要一起出力把这功德做好。大量的事还得你具体去辛苦,不要说见外的话。”见老和尚还有其他客人,我就先行顶礼告退。

隔日,复进方丈室礼座。老和尚说:“书稿我看过了,你们年轻人能发心做这事,不错。不过,我大体看过,三万来字,你打算怎么发表?若是给杂志投稿,字数太多,一般杂志拿不出那么多版面帮你刊登;出成书,三万来字又太少。”

我说:“江西省志办的何明栋也看过书稿,一起斟酌过内容,认为可以发表。我打算加一些照片,排版印刷成一百页左右的小册子,作为教内资料印刷,免费赠阅。”

“可是可以,不过你不妨把心愿再发大一些。这三万来字的书稿不妨先放一放,集中精力争取几年内把虚云寺建起来,到时候你体悟进一步加深,写出来的文字也不一样。再把书稿扩写详细一些,写个二十万字上下,找一家像样的出版社,好好出一本书。”接着,老和尚又慈悲开示了祖师传记的重要性、写作要领。我内心非常感动,当即表示依教奉行,礼谢告退。

在建设虚云寺的过程中,净慧老和尚介绍座下皈依的魏茂鑫等几位居士捐献建寺功德,还应请为虚云寺大殿撰联:

鹿苑仰高风,僧定不知人我相;

鸡山留胜迹,客来销尽古今愁。

2002年4月,虚云寺举行开光升座法会,家师佛源老和尚亲自致电邀请同为虚云老和尚座下弟子的法兄弟们同来主法,我也按家师吩咐一一寄上请帖。净慧老和尚刚好作为中国宗教代表团团长率团出访瑞士无法前来,百忙中给我打来电话,非常客气地说要“请假”,并撰一联送我以资勉励:

惟心融境,即色即空观自在;

升堂说法,非无非有透禅机。

老和尚的随和与鼓励让我这个晚辈感到惭愧和责任。虚云寺开光后,我再次提笔撰写虚云老和尚传记—以立足史实引人入胜,令未信者信、已信者增长的思路重新编写,不再使用五年前写的略传稿,历一年完成。净慧老和尚看过书稿后,在电话里勉励我,并指出:“虚老和尚的法语开示你还是引用得太少了,不够,最少要增加一倍以上的引用量。”又嘱咐:“找一家好一点的出版社,像像样样地出这本书。”根据净慧老和尚指导,我进一步丰富了虚老法语开示、诗歌偈语的引用量。家师佛源老和尚审阅批改后题写书名《虚云老和尚的足迹》,一诚老和尚也有题字,最后交宗教文化出版社出版。自2003年出版至今13年,各地都有寺院、信众不断翻印流通,可见该书得到四众的肯定和欢迎。其实,这都是在老和尚们慈悲加持下取得的成果。

自1997年到柏林寺礼座认识后,净慧老和尚一直对我关爱有加。老和尚一生三次到鸡足山,每一次都驾临虚云寺,在广东云门寺的几次法会也有见面机会。每有机缘礼座,老和尚都慈悲开示教导,视如座下弟子。在感恩老和尚的慈悲和勉励时,我也感到肩负责任沉重。而老和尚更多的法雨甘露,则是通过拜读老和尚创办的《禅》《正觉》等刊物,以及从老和尚发表的众多法语中受用。

我想,在中国,像我一样虽不是净慧老和尚座下弟子,却得到老和尚亲如弟子般慈悲关爱,或从阅读老和尚法宝书籍得到修行受用的四众弟子还有很多。老和尚法身已去,但慧灯无尽,照亮了我们修行道路,也为我们躬身垂范了一位菩萨比丘僧的悲心愿行。


 

地址:河北省赵县柏林禅寺《禅》编辑部 邮编:051530
电话:0311-84920505(编辑部) 0311-84924272/84921666(发行部) 传真:0311-84920505
稿件箱:chanbox2004@126.com 订刊箱:chan@bailinsi.net
户名:柏林禅寺 开户行:中国银行赵县支行 帐号:1013 5005 5931
准印证号:JL01-0173
《禅》网络版/电子版
欢迎免费传播,但不得对其内容作任何修改!
Copyright 2008 柏林禅寺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