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刊主页 2017年度第二期佛心如莲朵朵开——《法华经》精读(七)
 

佛心如莲朵朵开

——《法华经》精读(七)

宗 舜

什么叫“诸法”?法就是达摩。达摩的用义范围非常广,比如说能够保持自性永远不更改,令大家能够了解,这也叫达摩。佛所说的法、结集的经典都称为法,还有不与烦恼及杂染相伴的善行也称为法,还有能够保持各自的自性称为法,等等。所以“法”字在佛教的经典里面,可以说一切事物和事物的道理都称为法。这是一个包含非常广的概念。

本经中间所举的“十如是”乃是《法华经》所说“诸法”的详细深入分析说明。一切诸法的每一法,无不具备十如是,而只有佛才能通达每一法的十种如是。一个茶杯里面也包含“十如是”,但是我们凡夫没办法认识完整,同样我们整个世界的每一个现象、每一个事物都包含十如是。

但《法华经》中的如是,属于亲自的体验实证,圣严法师打了个比方,他说:“一定是在明确的理解其实情实况的状态下所作判断与认可。例如我在喝水,我说‘这杯水是暖的’,如果有人不信,我可以把杯子递给他,让他亲自喝一口,他一定会毫不犹豫地说:‘就是这样子的暖啊!’如果还有人怀疑,就也让他喝一口,他也会说:‘真是暖的。’至于暖到什么程度,只有喝到了这杯水的人才能真正体会到。因此,‘如是’一定就是如此这般的事实,这是大家都明白的例子,称为‘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是很主观的。如果是每一个人都可能亲自体验到的,便可以成为超越于主客观的事实。”

“超越于主客观的事实。”人的认识是有偏颇的,这个如是的“如是”是真实的,所以跟刚才的那个还不一样。冷暖的感觉表面看来真的我们都觉得它暖,但是每个人对暖的层次理解,甚至他只能觉得它略略暖、稍稍温,都不叫暖,每个人主观不同。但是我们这里讲的《法华经》的如是是上面那个“如是”。

第一个,如是相。所谓“如是相”乃指诸法之相貌或形相。我们讲十法界—九法界是染法界,佛的法界是净的法界。例如法界中,下自地狱界,上至佛界,如法住法位,外显种种相貌差别。这就是呈现在外那种差别的相貌就是相。比如我是我的相,你是你的相,男是男的相,女是女的相,动物是动物的,各种猫、狗不同的相,这叫如是相。

第二个,如是性。性是本性,在内不改不变,下至地狱界,上至佛界,如法各具的,这个是不会改变的。一切众生,不管他处在哪里,佛性不会更改。

第三个,如是体。是指诸法相性所依之心法及色法,即是体质,下自地狱界,上至佛界,如法各具十法界自体的身心,有一个依托之处。

第四个,如是力。是指诸法之体所具备的功能。各法界都具备它自己的作用,某种物或某个人也能够产生一定的功效。比如说一个男人,他有力量,能劳作、耕地、搬东西,这就是他的力。同样,每个人,包括动物或者其他,都具备各自的功能,这就是他的力,他能够达到某种作用,起到某种作用。

第五个,如是作。十法界的众生均有各自的造作,都在造作有漏业、无漏业。他在不停地造业,或造恶业、烦恼恶业,有漏的;或造清净、解脱的善业,无漏的,修无为法。所以,如是作就是造作。法界的一切众生都在不停地造作有漏、无漏业。

第六个,如是因。是指十法界众生由于各以因中熏习而招感善恶业果。“因”就是种子,跟下面的“缘”是相对而言。“因”“缘”(第七个)“果”(第八个)可以连起来说。“因”就是种子,比如说一颗西瓜的种子“因”,这个因有了以后,并不能马上开花、结果,一定要经过相关的辅助条件的配合。比如说要把它放在土壤里,浇上水,给它肥料,然后有阳光的照射,要及时的松土、加肥、除草,防治病虫害,到最后结出果来。种子是“因”,肥料、土壤是“缘”,最后结出的西瓜是“果”。因、缘、果都有善恶之别。因有善因、恶因;缘有善缘、恶缘;果有苦果、乐果。一般不说恶因生恶果,一般说恶因生苦果,善因生乐果。从唯识的角度来讲,只有善因,没有善果这个说法,是乐果、快乐。他是以受报(让你乐意还是感到不乐意,开心还是不开心,对你有益还是无益,让你感到是快乐还是不快乐)来说。我们以后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要改成“善有乐报,恶有苦报”,这样表达就完整正确了。
如是果就是熏习招感果,熏习是不断的,不是一次,反复熏染,然后习惯就坚固。为什么说改正习气非常困难,证多劫,习气不是一次、两次养成的,所以改变最为困难。断烦恼,别的都好断,习气最难断。包括我们说的习惯,书写习惯、各种生活习惯,说话啊,待人处事的习惯,它其实都是多生多劫的。等流果,是平等而来的等流果,它是每一生都伴随着。意识到有的时候犯的一个错误其实它就是等流果,你不明白那个是你多生多劫都是这样的习气。有的时候不要着急,它既然是多生多劫养成的,你也要用多生多劫去磨练、改变它。好的习惯也要反复熏染,这样才能也成为你的好习惯。以上是讲的“如是因”“如是缘”“如是果”。

第九个,如是报。“报”跟“果”有什么不同呢?报,是酬报,酬因之果报。这是什么意思呢?一切的众生各各皆如其法,依过去所作善恶之习因及缘,而得现生所受苦乐之果报,复依今生善恶之习因及缘,而得来生苦乐之果报。还会继续地延续到下一世、下下世。有的果报是异熟的,异时而熟,在不同的时间成熟,有的是下一辈子,有的是下几辈子。有的时候是异类而熟,人中造恶业在畜生道里成熟,报并不在一时。造因,种因,种种子,给它加不同的缘,甚至感的果有了,但是报并没有尽。所以在忏悔文里面经常有“今受花报果在地狱”,就是现在受的报才是小小一点,将来的果报还在地狱,继续影响他的下一辈子。

第十个,如是本末究竟。乃指初以“如是相”为“本”,终以“如是报”为“末”,十法界的各各法界,均以如是相为本为始,亦均以如是报为末为终,所以都是平等的一如实相,所以称为“究竟”。如实的才是究竟,不如实不究竟。十法界里面的每一法界,乃至每一法界的每一法都有它的根本和枝末。末当然不是究竟,本也不一定就是究竟,所以不可以只抓住本,而去掉末,也不可以以末为本,要摄末归本,不是本末全收。

这段话非常妙。本末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把本末照单全收?我们凡夫叫舍本逐末,把本都放弃了。那是不是掉过来,只追求本,把末不要了呢?也不行。摄末归本,末也不要放弃,但要把它统摄到归于本。不能够本末全收,所以这才是究竟的全体大用。这种境界既不是凡夫所能了解,连大罗汉们也不能了解。佛才三度制止舍利弗,让他不要再问了,不要再打听了,因为“十如是”你们根本不能够理解。

关于这一段“十如是”,根据《藏要》的校勘,梵文、藏文本这一段说:如来所知法,唯有如来能相互说,此一切法唯彼自知。所谓诸法是何?诸法如何?诸法何似?法相是何?法性如何?此等诸法是何、如何、何似、何相、何性,一切能知。从这五个方面来说的话,不是“十如是”,十个方面。在晋译的《法华经》里面,还有《法华经论》里,都跟这个表述类似,没有“十如是”这种说法。根据大家的研究就认为,这是鸠摩罗什大师采用了《大智度论》里面所讲的文意把《法华经》这一段做了一个敷衍。也就是说,他在翻译的时候有意地把《大智度论》里面讲的话、义取过来,所以就不再像原文从五个方面、五门分合而说,不再从诸法是何、诸法如何这些来说。究竟是非对错,我觉得不好判断。鸠摩罗什大师作为七佛译师,他的这个翻译肯定有他的道理。当时他所据的梵本是不是有“十如是”,我们也不知道。这里告诉大家是增广见闻用的,万一有人跟你说起来的时候,他说没有这个“十如是”,梵文本其实是五个方面,是五门。鸠摩罗什大师翻译既然特地翻“十如是”,而且是依据《大智度论》,《大智度论》是解释《般若经》的,也就是这个思想可不是鸠摩罗什大师自己捏造出来的,也是佛说的。那么鸠摩罗什大师何以在这里要这么翻,我们不知道根底。诸法是何、诸法如何、诸法何似、法相是何、法性如何,这个跟“十如是”基本内容相当,不过“十如是”讲得更加细致、完备。这一点给大家强调。

想要重宣此意,就是再一次讲刚才那段话的意思,于是就说了一通偈颂。偈颂是诗体语言,长行是散文。就是我们讲的对话这是长行,把它归结成一首像歌一样的诗,这叫偈颂。我们看其中的几条。

“世雄不可量”,就是世雄不可测量,我们凡夫的心不能明白释迦牟尼、诸佛世尊、一切诸佛他们所证悟的境界。“世雄”,大英雄。我们给大家讲过三宝雄,大雄宝殿,大悲、大智、大雄力,悲、智之外还有一大特点是大英雄。“世雄”,世间的英雄,伟大的英雄,这个词是这个意思。

“又告舍利弗,无漏不思议,甚深微妙法,我今已具得。唯我知是相,十方佛亦然”,只有我知道诸法实相,十方诸佛也是这样,跟我一样。“舍利弗当知,诸佛语无异”,佛和佛说的法是不会有两样的。“世尊法久后,要当说真实”,这个地方强调的是我已经把我最要想说的内容说出来了。因为这一段话才是佛抛出来的重点。因为佛反复说“止”,你不要再问,不须多说,这并不是佛的本意,其实是告诉你们说我已经做好打算,我已经说法如此之久,把这些方便法说完之后,我要开始讲真实法了,后面才有舍利弗的问。这句话相当于是一个关键,因为佛表了这个态。“世尊法久后,要当说真实。告诸声闻众,及求缘觉乘,我令脱苦缚,逮得涅槃者”,达到涅槃。其实这段话已经讲了《法华经》的奥秘,我要令一切声闻、缘觉,乃至一切人等,令他脱苦缚,得到涅槃。

为什么五千人退席?有的法师在这里就没有把这个原因讲清楚,很多人说佛还没说他就走了。那这些人不是很奇怪吗?佛在这里讲法讲得好好的,放光动地,大家看了都很欢喜,就像演3D动画片一样,他方佛国、他方世界,各种境界,看得那么开心,结果佛一开口他就走了,哪有这样的道理呢?为什么走?五千人为什么退席?佛抛了小小的一句话出来,他们一听受不了,就是这句话:佛告诉你说,你们应当相信我,我要说真实法。什么真实法?我要令你们逮得涅槃,全部证得涅槃。所以那一半人一听吓死了,我们也要证得涅槃,或者说我不是已经证得涅槃了吗?这才退席了。

“佛以方便力,示以三乘教,众生处处着,引之令得出”,我是用方便的教法给你们示现,开示给你们看有三乘。但是你们这些人太执著了,处处执著真以为有个什么三乘,所以我现在要讲真实法,引导你们出离对三乘的执著,获得真实涅槃解脱。这一段其实已经把他的目的和盘托出。

“漏尽阿罗汉,阿若.陈如等千二百人,及发声闻、辟支佛心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各作是念”,他们心中都产生了一个大大的疑问。“今者世尊,何故殷勤称叹方便,而作是言”,世尊为什么今天反反复复,“殷勤”就是反反复复地讲,讲了这么一大通话,说他所证“意趣难解”,讲“一切声闻、辟支佛所不能及”,“佛说一解脱义,我等亦得此法,到于涅槃”。注意这段话。佛亦在说“一切声闻、辟支佛所不能及”,然后“我等亦得此法,到于涅槃,而今不知是义所趣”,明明是我们得了法啊,您所说的那个境界,解脱的境界、涅槃的境界我们都已经得到了,我们都是漏尽阿罗汉啊。怎么忽然您今天讲我们又不懂了呢?您已经给我颁发了一个博士证书,结果今天忽然说你这个博士还不够资格。您又把我这个证书收回去了,把我这个学位给剥夺了。当然不是!其实佛是给他指向上一路,博士之外还有更高的境界。他们都怀疑,心中非常焦虑。不要看他是漏尽阿罗汉。为什么焦虑了呢?一下子把他证得的境界打破了。他原本安住在小乘阿罗汉境界里面,觉得自己已经非常了不起,而且圆满他一辈子的追求。像迦叶尊者、舍利弗、目犍连,他们的年纪相当大了,并不是年纪很轻啊,也就是他追求了一辈子认为我已经可以了。结果被你轻描淡写的一句话,全盘否定。这就是大家为什么“咸皆有疑”。 (待.续)


 

地址:河北省赵县柏林禅寺《禅》编辑部 邮编:051530
电话:0311-84920505(编辑部) 0311-84924272/84921666(发行部) 传真:0311-84920505
稿件箱:chanbox2004@126.com 订刊箱:chan@bailinsi.net
户名:柏林禅寺 开户行:中国银行赵县支行 帐号:1013 5005 5931
准印证号:JL01-0173
《禅》网络版/电子版
欢迎免费传播,但不得对其内容作任何修改!
Copyright 2008 柏林禅寺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