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禅刊主页 / 2017年度第二期 / 禅修三部曲(一) |
禅修三部曲(一) 明海 |
【编者按】2014年6月24日至7月9日,应德国本笃禅修中心的邀请,明海大和尚率团途经奥地利维也纳,来到德国本笃禅修中心及其在德累斯顿的禅修点,进行了为期十二天的禅修交流活动。本文由明海大和尚6月29日至7月3日在本笃禅修中心主持禅修活动的英文开示中翻译整理。 有人想坐到我的前面吗?有时候,我感到非常惭愧。因为我还没有在禅修中完全证悟,却在你们这些外国朋友面前谈了这么多理论。我想,我可能只是多了一点自信,多了一些帮助他人的勇气。事实上,在引导大家学习佛法的过程中,我也从大家身上学到了许多。 一、第一步:静禅—观呼吸 下面我们回到第一个主题。在禅修的第一个主题中,我们使用了观呼吸的方法。这种方法不仅在禅宗的修行中非常重要,在佛教的其他宗派中也很重要。我们修行的最终目标是般若和深观。为了达到甚深般若,我们需要内心专注的力量。我们可以这样描述修行的过程:一开始,我们的心是躁动不安的,就像一匹狂躁的野马,我们必须驯服它,然后才能骑着它,让它带我们去任何我们想去的地方。那么,驯服这匹野马的第一步,就是像我们现在正在做的这样—增强专注的力量。 佛教有很多训练专注的方法,比如安那般那(Anapana)法,或者是像现在这样把注意力放在呼吸上,这是古佛打坐修行的方法。这个方法在禅修中是非常重要,非常普遍,非常有效的。 今天下午在介绍智者大师的时候,我提到过,智者大师讲了修行的六妙门—安住于呼吸的六个方法:第一个法门是数,第二个法门是随,第三个法门是止,第四个法门是观,第五个法门是还(huán),最后一个法门是净。 对初学者来说,第一步可以只数入息或出息—通常我们只数出息—从1数到10,然后再回到1。非常简单。但这个简单的方法也需要注意,把注意力放在鼻尖,每次出息的时候,在心里默数。这里有几个因素可以培养你们的专注力。对初学者来说,至少有两个因素,第一个就是把注意力放在出息上,第二个是计数。一旦忘了,或者数错了,再回到起点,就是回到1,重新数。在这个过程中,可能常常会数错,或者忘了数到几,那就要再回到起点。呼吸要自然,自然地呼吸。只是数呼吸。可能对某些人来说,他从1数到10都没有错,但他在数呼吸的同时,还有很多其他的念头出现。即使在这种情况下,他的专注力也在一点点地提升。 智者大师在讲六妙门的时候,他还告诉我们一些其他与六妙门相关的内容,因此这个法门不是孤立的。为了让这个禅修方法更有帮助,我们应当过一种有道德的生活,还要注意饮食和休息。佛教认为,在家居士过有道德的生活意味着: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毒品也包括在里面,属于这一条)。 智者大师还告诉我们,如果我们过去做了错事,造了业,我们也有办法净化身心,那是我们在下一部分需要做的。因此,即使是这种基础的禅修,也能让我们开悟。饮食上不要吃得过饱。睡眠上,如果你感到昏沉,那就很难集中注意力。通过数呼吸的方式,我们的心会渐渐地平静下来,继续数下去,把注意力专注在呼吸上,就会很轻松。 当这样做的时候,当我们平静下来的时候,有人会有这种感觉:呼吸变浅了,只到胸腔这个位置。这是因为身心安定下来之后,氧气消耗少了,呼吸变慢,他自己就会感觉到呼吸变浅、变短了。但是要注意,这只是一种感受,可能不是事实。随着用功深入,他的呼吸会变得更慢、更柔和、更深。这个时候,我们可能会出现一些幻觉,对自己所处的环境会有错误的判断:有的人感觉自己的呼吸停止了。这不可能。那只是因为他这个时候有一点昏沉了,也可以说,他的注意力不那么清晰了。有的人感觉不到自己的呼吸了,他可能会说,我的呼吸消失了。那也是因为他的心太粗了。我们得重新提高觉照力,如果我们有足够的觉照力,这样的误解是不会出现的。 第三个方法是止,就是专注在呼吸上,专注在鼻尖。通常我们就放在鼻尖这个位置,因为呼吸从这里出入。我们的心、我们的注意力是非常柔和、非常敏锐的,所以就有一个有用的幻觉会出现。这个有用的幻觉,有个专有的名词,叫“禅相”(即禅的样子)。这个幻觉是一个白色的光点。睁开眼睛也能看到这个白色的光点。因为这时你的心已经非常平静了,所以你能看到这个光点的出现。它一出现,你的注意力就被它吸引过去了。这种情况有点像吸铁石。这个时候真正的三摩地或者真正的禅定,是有可能出现的。 这种方法会让你的身心发生很多变化。但禅宗认为这些经验是没有什么用的,不要执著它。我们应当清楚,我们想要什么,我们需要什么。我们需要的是那种专注的力量,也就是可以轻松地驾驭我们内心那匹野马的力量。 说到这,我想起一个问题来,一个朋友昨天问我一个问题。她说:“你相信人有前世吗?”有些修行人在用安那般那法禅修的时候,很容易就静下来了;还有一些人,刚开始禅修,就体验到了三摩地。我们认为这些情况都是源自他(她)前世的经历,而不是新创造的。不仅是在这种方式的禅修中,参公案等其他禅修方法也一样。很多人会突然深入体验到某些类似于三摩地或开悟的境界。必须注意,这些境界不过是我们过去世的一些深层记忆而已,它们只是暂时的。可能这种感受能坚定我们修行的信心,但是不要执著它。我们要以佛法的正见来看待它—正见就是佛陀是怎么认识这个世界、怎么观察这个世界的,我们要按照佛陀的教导来修行。如果我们能回归自性,那我们就能见到自己的佛性。这也就意味着,只有到那个时候,我们才见到了真正的佛。深观让我们与诸佛平等。 以上就是我想说的禅修的第一步。 二、第二步:观禅—思惟修 从明天开始,我们将依次按照四个主题禅修,观照、思考四个主题—责任、过错、恩德、死亡。第一个主题是反思自身的责任。我们会在清晨做这个练习,早斋前我们会坐两支香。这两支香,请思考第一个主题,反思我们承担的责任。每个人必然承担许多责任,我们的人生就像一出舞台剧,可能每个人都在其中扮演着多个角色,而在日常生活中,许多责任被我们忽视了。因此,现在我们心里应该清楚这些责任,并反思我们是不是已经做得够好了。 (一)观禅的第一个主题:反思责任 不管佛教哪一个宗派的禅修,其中都有一个核心的心理素质的训练,就是正念。释迦牟尼佛教导出家的比丘,每天有几件事要保持正念。例如,今天是几号?—现在是用日历,在佛陀时代就是参照月亮,比如黑月还是白月,你要知道。今天你要到哪里去?你的中饭在哪里吃?等等,你要保持正知正念。 今天早上,我们在禅修中观察的主题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就是要帮助我们通过提高正念,了解自己现在的生活状态。打个比喻,就像一个人开车到一个陌生的城市,如果有卫星定位仪和导航仪的话,他始终知道自己现在在哪里,要走多远,目的地还有多远。卫星定位仪在地球之外,我们对自己在生活中所应担当的责任保持觉察,就如同在我们生活之外的卫星定位仪,它始终帮助我们知道自己现在在哪个位置,自己还有哪些路要走。没有卫星定位仪的指导,汽车会迷路;没有这种正念的觉察,我们在生活中也会忽略、忘记自己所应担当的责任。一个在生活中禅修的人,他不应该逃避责任,而是应该正视责任,在担当与迎接责任中实现安心。 (二)观禅的第二个主题:思惟过错 现在我们要进入到第二个重要的主题,就是思过。当我们在禅凳上静坐大约5到10分钟,通过关注呼吸让心进一步静下来之后,就可以开始从现在往前、往过去思惟,思惟自己以前所犯的错误。释迦牟尼佛的教法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教导,就是我们所有命运的答案一定要在自己身上找,我们所有痛苦的根源一定要到自己内心找,所有问题在我们身上,解决所有问题的钥匙也在我们身上。 我们可能在过去的人生路上犯过一些错误,有一些我们知道,有一些不知道。我们也经受过一些痛苦和生活的困难。关于这些痛苦和困难,我们真正理解吗?不一定。我们通常习惯于在外面、在社会、在身边的人身上寻找答案,我们总是把过错、过咎推给外面的人和事物。一个禅修的人必须在这一点上发生根本转变。 什么转变呢?如果有错误的话,所有的错误都在我自己身上。你要有一个信念,那就是永远是我们自己错,别人没有错,世界没有错。从这个信念开始,我们才有可能真正通过修行使自己转变。也许有人说:“今天我出门,我并没有犯任何错误,但是有一个车过来撞了我,这也是我的错吗?”我们要从两个层面上来理解这件事:在社会的层面、在法律的层面,谁对谁错,那是很清楚的;但是在修行的层面,我们要理解那里面也有我们的错。也许是你出门的时间有问题,是因为那天早上你突然心血来潮,没有吃早餐就出去了;也许你不吃早餐就出去,是因为你跟老婆吵架了,心里不快……总而言之,从修行的角度,我们应该把所有的过错都归结到自己身上。有的人说:“我长得很丑,那怪谁啊?应该怪我的父母。”但是依我们佛教徒的观念,有那么多漂亮的父母,你为什么不去投胎,而投了一对丑父母呢?还是你的错。 现在我们回到禅修上。我们过去的错很多,在这个禅修中我们一定要找一个让我们难以释怀的错误。我们要在内心不断地用禅坐中的观照力,去观察那个错误事件的前因后果。当然,你仍会发现有很多在你之外的原因造成这个错误,但是现在我们要在自己的内心、自己的行为方式、自己的心念上,去寻找那个错误的根本原因。 当我们在静坐中深入观察的时候,我们将会找到最初的一念。这个是禅修的关键。我们一定要找到最初的一念。那最初的一念也许是某一个动机,也许是某一个情绪。支持、支撑这些动机和情绪产生的背后,我们要继续看。我们将发现,可能有我们一直以来习惯的一种思想方式,一种观点,一种见解。最初也许你很难看到支撑你产生那些动机和情绪的见解是什么,那是因为你的心不够清晰、不够明亮。如果你禅坐中的观察力足够有力的话,你将能看到在那背后支持你的思想方法—不管那种思想方法和见解从哪里来。也许它是你整个时代的人们共同认为的,也许是你自己错误理解的,也许是你从一个你非常崇拜的大师那里被动接受的…… 佛教并不否定在思想见解这个层面,有一个相对的对错标准,但如果仅仅是这样的话,禅就不是禅了。为什么?因为即使是一个正确的思想和见解,如果你特别执著它,你对这种所谓正确思想和见解的执著,在禅这里就是错。禅是要帮助我们从所有的思想见解里得到自由。只有在这里,你才有真正属于你自己的独立判断力。这个判断力不是来自思想见解,而是来自你的心性。所以,中国古人说过,即使全天下的人都去做一件事,我未必去做;全天下的人都反对、不做的事,我未必就不做。如果没有真正的来自于心性的智慧的话,思想的独立和勇气、勇敢就不存在。在反省我们所犯的错误背后的思想支持的时候,我们要看到自己对某些思想和见解的执著,这才是根本。 当我们反省我们在犯错误最初一念的时候,往往也会发现,就是某一个情绪的萌动推动了我们去犯那个错误。对普通人来说,要想没有情绪的萌动几乎是不可能的;但是对修行人来说,他应该在情绪萌动的时候有一种自我观照、自我觉察。这种自我观照和觉察,就像是太阳,而情绪萌动就像是冰雪,太阳一出来冰雪就会融化。这种觉照和观察的能力就像是警察,而那个盲目的情绪萌动就像是小偷,因为警察在那里,小偷不敢继续作案。禅的修行在这里有两种方法,一种方法是警察大喝一声:“喝!”把小偷抓起来,这是临济禅;还有一种方法是警察一直跟小偷在一起,跟他交朋友,最后小偷没有机会作案,后来他忘记自己是干什么的了,变成了好人,这是曹洞禅。 当我们在思考自己过错的时候,我们要继续深入,再问自己:这最初的一念、最初的情绪萌动以及我们对这种情绪萌动的忽略,它从哪里来呢?也许你会说,是因为外面某个人、某个因缘触动了我,从那里来。你的意思是:你的错误和无明起因于外面的一个人或事物。但是你将会发现在很多同样的人和事物存在的情况下,你并没有那样的情绪;或者同样的人和事物对其他的人没有产生同样的效果。你还可以在外面找很多原因,认为那就是造成自己某种情绪和错误见解的原因。但是我们深入观察,用逻辑来观察,都跟刚才的结论一样:那个错误就在你的内心产生。从你内心哪里来?你再去找。那天下午,那个女士,她说她要把佛、把本德装到她心里。我问她:“你的心在哪里?”她说:“我的心在……”(拍身体)她说她的心在胸膛里面,本德那么大,装不进去啊!当她在她所谓的内心找心,她也是找不到的。 我现在所讲的这个观察,就是释迦牟尼佛在禅宗一部重要的经典《大佛顶首楞严经》里所讲的观察方法。我们最初的一念从哪里来?这个问题的答案必须要我们自己去找。如果现在我用理论来告诉你们答案:“它没有来的地方,也没有去的地方”,这是不可以的。你们抓住这个答案也是没有用的,你们必须要在自己的内心直接去看到我所说的“它没有来处,也没有去处”。当你真正看到这一点的时候,你就看到了你的心性。所以大家不要小看我所说的“思过”这个禅修。 好,现在我们开始吧! (待.续) |
|
地址:河北省赵县柏林禅寺《禅》编辑部 邮编:051530 |
电话:0311-84920505(编辑部) 0311-84924272/84921666(发行部) 传真:0311-84920505 |
稿件箱:chanbox2004@126.com 订刊箱:chan@bailinsi.net |
户名:柏林禅寺 开户行:中国银行赵县支行 帐号:1013 5005 5931 |
准印证号:JL01-0173 |
《禅》网络版/电子版
|
欢迎免费传播,但不得对其内容作任何修改!
|
Copyright 2008 柏林禅寺 |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