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禅刊主页 / 2017年度第一期 / 编者小语 |
编者小语 |
【接上期】 话头禅既然如此殊胜,可是,为什么明清以后,丛林中虽然参话头的人多,而真正开悟的人却很少?一个很普遍的现象就是,丛林中有不少参禅之士,因为参禅不得力,最后都转入了净土。 参话头不得力或退转的原因,当然与整个佛教、整个宗门的衰落这一大气候有直接的联系。比如,由种种历史原因造成的佛教僧团整体文化素质的下滑,戒律的松弛,道风的涣散,修行的形式化,佛教与现实人生的脱节,抛弃了“藉教悟宗”的传统,不重视经教的学习等,这些都会直接影响到个体的修行效果。 不过,就个体而言,参话头不得力的原因,不外乎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生死心不切; 二是禅定基础不牢,心浮气躁; 三是不明白参禅的用功理路,不知道如何参话头,或者不能生起真切的疑情; 四是没有树立坚固的圆顿信解,见地不圆,落在二边当中,遇到障碍无法突破。 关于第一、第二两点,容易理解,也容易补救。关于第三点,在大慧宗杲禅师的法语中,尤其是他写给诸弟子的信札中,讲得非常详细。真发心参禅之士,只要认真读一读,亦不难把握。 在这里,我想着重谈一谈,在参话头的过程中,见地不圆会出现哪些致命的障碍或误区。 (一)用功正得力之际,因心意识遭到有力的逼拶,心理一时陷入热闷当中,因无法打破,遂对参禅一法产生怀疑,从而半途而废。 参话头的目的,就是要死却思维心、分别心、执着心,令我们无处安身。因此,参禅参到无滋味处、绝望处,头上似乎被裹上一层厚棉被,迷闷难受,此正是大活之前的大死,正是得力的时候,不可放舍。可是,不少参禅之人,不明此理,往往因一时的绝望郁闷,而对话头禅这个法门产生疑心,结果中途放舍。大慧宗杲祖师讲: 举话时,都不用作许多伎俩,但行住坐卧处,勿令间断,喜怒哀乐处,莫生分别。举来举去,看来看去,觉得没理路、没滋味、心头热闷时,便是当人放身命处也。记取!记取!莫见如此境界便退心;如此境界正是成佛作祖底消息也。……但办取长远心,与“狗子无佛性”话厮崖,崖来崖去,心无所之,忽然如睡梦觉,如莲华开,如披云见日,到恁么时,自然成一片矣。但日用七颠八倒处,只看个“无”字,莫管悟不悟、彻不彻。(《答宗直阁》) (二)参话头时,意识领解在话头的逼拶之下,如蛇入竹筒,进退不得之际,意识中会出现类似于“语塞”、“短路”的空白状态。此乃暗昧之空境,非真性现前。若不明此理,妄执为无心,并安住于此,疑情就会丧失,就会长期坐在死水中,不得大活。 参话头有一个原则,叫“疑情不破不撒手”。参话头就是要借疑情的力量,于无门处、于无理路处、于无下手处、于心行不得处,当下死掉生死心、拟议心和怀疑心,但同时又不得坐在死水中,必须转身得活,自在无碍。 1. 参话头时,在疑情的作用下,只要一念回光返照,观妄念无相,即可做到妄念并销,进入一种离念的暗昧之空境。很多人在此错下定盘星,认为就应该安住在这个离念的空境中,如果有了念头,再提、再疑、再参,直至妄念消除,然后再继续安住在离念的状态上,认为这个就是功夫。 殊不知,参话头虽然能使我们很容易进入离念之空境,但是,此时的疑情并没有爆裂,只是被掩盖了而已,而且这离念的空境本质上属于根本无明,非为真心,应当远离。参话头、起疑情的妙处,犹如铁扫帚,有念头固然要扫,没有念头同样要扫,有滋味要扫,没有滋味同样要扫,有亦扫,空亦扫,扫来扫去,无你措足处,无你依傍处,无你拟思处,始有相应分,此正是《金刚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精神之落实,岂有你住的地方?! 不少老参上座,腿子的功夫不谓不好,参究不谓不精进,道心不谓不坚固,何以长时间坐在离念的净裸裸处,不得见性,如同“冷水泡石头”一般不得活用?究其原因,恐怕就在此一念之差。“毫厘有差,天地悬隔”,可不慎乎! 2. 参话头时,心意识遭到突然的逼拶之后,会暂时出现一种“语塞”或“思维短路”的状态,有人认为,就安住在这“语塞”、“短路”的状态中,认为这个就是“无心”现前。 逼拶之下的暂时“语塞”或“短路”,是否属于真无心,可用三样东西来详自审察—— (1)拟议心断否?面对话头的逼拶,我们的内心无始以来养成的拟思的习惯,是否在隐秘地蠢蠢欲动。如果是,说明这仅仅是意识的暂时中断,并非真无心。 (2)疑心断否?面对所参话头,是否能真正透过,完全自肯,没有任何疑问。如果不敢自肯,疑问仍然存在,则说明疑情未破,只是暂时被掩盖住了,非真无心。 (3)能转身得活否?若能透过疑情,内心必不再受语言思维的束缚,自在无碍,此谓“死中得活”。若继续困死思维的死角,不能转身,则说明未得大活,故非真无心。 总之,在离念的状态下,若拟议心和疑心未断,说明意识只是暂时被压住,说明微细的文字思维习气尚在,还没有剿绝,尚处在黑暗境界中,尚没有做到真正的无心,还须继续做参究的功夫,直到疑团爆裂,方有出身之路。真无心者,既不坐在有念的状态,也不坐在无念的状态,且拟议心和疑心顿断,心中安稳,能透过一切公案和境界,如珠走盘,灵动自在。 (三)将因解脱与果解脱打成两截,执着于果解脱,离开了当下,落入将心待悟中,或者向未来驰求,或者在境界受用上起分别执着。 参话头之妙就在于,正参话头之时,心心念念在疑情上,不念贪嗔痴,不念名闻利养,不念财色名食睡,不念人我是非,不念二边取舍,不念思维知见,此正是离心意识。而这个所参究的“谁”字,亦了不可得,如烘炉烈焰,无你凑泊处;亦如铁馒头,无你下口处。正是在这个离心意识的当下,在这个“不得其门而入”、住无住处的当下,已然与自性三身佛相应了,已然与三世诸佛“真如三昧”平等普熏力相应了。此正是因解脱。 然多数参禅之士,因为没有确立如此这般宗门的圆顿信解,将途中和家舍、因地修行和果上解脱打成两截,忽视当下一念之因解脱而一味向往果解脱,向未来驰求的心不断。参禅过程中,绝大多数的焦虑不安,都源于此二边之见。每见有老参之士,用功几年、十几年乃至数十年之后,因透不过此“将心待悟”的二边之见所带来的焦虑不安,或对参禅法门产生怀疑,或认为自己的根器不行,心生退屈,转入密宗或净土,舍去禅行,良可浩叹! 上述三个方面的误区,最为微细,也最亦迷惑人。参禅之士若能于此处有个清醒的认识,参话头要得力、要相应,也并不是一件难事。 |
|
地址:河北省赵县柏林禅寺《禅》编辑部 邮编:051530 |
电话:0311-84920505(编辑部) 0311-84924272/84921666(发行部) 传真:0311-84920505 |
稿件箱:chanbox2004@126.com 订刊箱:chan@bailinsi.net |
户名:柏林禅寺 开户行:中国银行赵县支行 帐号:1013 5005 5931 |
准印证号:JL01-0173 |
《禅》网络版/电子版
|
欢迎免费传播,但不得对其内容作任何修改!
|
Copyright 2008 柏林禅寺 |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