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禅刊主页 / 2017年度第一期 / 老人倒地,要不要扶? |
老人倒地,要不要扶? 观行 |
虽然很多问题,经过如理地探讨,的确能令答案浮现,疑惑消除。但有些时候,“探讨”,不但不能消除疑惑,反而会消除答案。因为某些问题的答案,只存在于自己的心中;而一旦将只能问自己的问题,拿去问别人,那么,便没了答案。 ——题.记 前段时间,一个大学生因为扶起倒在地上的老太太而反被讹的事件,在网上被议论得沸沸扬扬,针对“遇到老人倒在地上,要不要扶?”的话题,网上可谓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现在社会上,人们对于这个问题有不同看法—有完全相反的观点,也有中立的观点。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一旦将只能对自己发问的问题,拿去问任何人,这个问题本身就有问题了。 为什么这么说呢? 先来看一个简单的例子: 比如,我现在要从北京到福建,我怎么去—— (1)坐飞机去,好不好? 有人赞同坐飞机,理由是:“这是最省时、快捷的选择了。并且,飞机的失事率,是所有交通工具中最低的。”他说的有错吗?没错。 有人反对坐飞机,理由是:“飞机虽然失事率很低,但是,一旦飞机失事,生还的机率几乎为零,并且,机票价格也比较昂贵。”他说的有错吗?也没错。 (2)坐汽车去,好不好? 有人赞同坐汽车,理由是:“在汽车上,还可以欣赏沿途的风景。”他说的有错吗?没错。 有人反对坐汽车,理由是:“汽车里的汽油味容易让人晕车,并且,长时间地坐汽车,身体会很累的。”他说的有错吗?也没错。 (3)骑自行车去,好不好? 有人赞同骑自行车,理由是:“不但省钱、环保,而且还能锻炼身体,沿途还能亲身体验各地的民俗风情。”他说的有错吗?没错。 有人反对骑自行车,理由是:“不但费时,而且我一大箱行李怎么办?还有,万一轮胎在路上没气了怎么办?就算带着打气筒,但要是车胎被地上的利物刺破了怎么办?”他说的有错吗?也没错。 ………… 以上各种交通工具,虽然都能到达我们想去的目的地,但是,我们毕竟只有一个身体,所以,无论怎么选择,最终也不可能同用两种交通工具。而“我该选择哪种方式出行呢?”像这个问题,就是典型的“只能问自己的问题”。 而现在,要是我拿这个问题去问任何人,对方都会给出上面的不同答案,那人家给的每个回答有错吗?是的,他们口中所说的理由都没错,但是,之所以会出现不同的答案,那是因为说话的人,是以自己为出发点,并立足于自己当下的认知去回答你的。但他却会觉得自己的回答很“客观”,他会说:“飞机是最省时、快捷的选择了”“骑自行车最省钱,而且能锻炼身体”……“难道不是这样吗?” 其实,这样的答案,等于没有给出答案。因为,如果我不赶时间,但是,路费不够,那么,无论你把飞机夸得怎样天花乱坠,我也不可能选择坐飞机;反之,无论你怎样赞叹骑自行车的好处,而我要是赶时间,并且资金充足,那么,我也是不可能选择骑自行车去目的地的。 这说明了什么? 这说明了:虽然对方说的是客观事实和现象,但是,真正的答案,是一定无法脱离你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决定的。所以,如果你一旦脱离自己的实际情况,拿着一个本应问自己的问题,去问别人,那么,别人给你的答案,也只不过是适合别人的答案,却会令你无所适从。 或许你会说:“那对方也可以根据我的实际情况,给出适应于我的答案呀。” 那请问:“你的实际情况是否不需向对方详细地说明,对方就能给你适用于你的答案?” “不,我需要给对方详细地说明我的种种情况。” “那既然你都把你的详细情况说给对方了,你自己不就知道应该选择怎样的出行方式了吗?” 这时,或许又有人想说:“但是,我如果摇摆不定,不知道该怎样选择,那么,我多问几个人,虽然他们的建议会不尽相同,但是,没准儿有适合我的呢?” 嗯,或许其中有你很赞同的建议,但是,你要弄清楚—“赞同”不等于“选择”,你赞同别人的建议,只代表你同意对方所说的客观事实,但是,你真正的选择,仍然要视自己的实际情况而定。 所以,当老人倒在地上,要不要扶? 如果明白了刚才所说的道理,那么,再来看这个话题,就不会感到困惑了。 要知道,每个人的善根与品质是千差万别的,自然对于一件事的取舍也是各不相同,所以,“遇到老人倒在地上,要不要扶?”每个人对于这个问题的看待,都是直接反映出这个人的价值观,并且,最后的选择,也是由自己的价值观来决定的。 面对倒在地上的老人,要不要扶的问题,出于态度的不同,我将所有人分为三类:只有两种人不会纠结(A和C),一种人会纠结(B)。(为了下面论述方便,我会编上A、B、C的序号。)而“不会纠结”又分为两种人:A(自私)和C(有爱)。 【不会纠结这个问题的人—A】 A:将自己的利益放在首位,从而担心老人会讹上自己,所以这种人,他不会纠结要不要去扶老人,而是肯定不会去扶老人的。并且,他会远远地站在一旁看着。甚至,为了更好地保护自己,他站都不会站,而是直接离开现场。因为他怕别人说是他撞倒老人的。 【会纠结这个问题的人—B】 B:同时权衡自己利弊的人,介于A和C的临界点。就是说,他心里会这样纠结: 扶吧—万一他讹上我怎么办?万一他的家人找我麻烦怎么办?万一说不清楚怎么办?要是扶了他,反而被诬陷说是我撞倒的,到时就百口莫辩了啊! 不扶吧—看着老人倒在地上,无人问津、无人搀扶,又很可怜,我心里又过不去啊! 这时,B类人的内心,就有这两个思想在斗争着。 所以,B类人纠结到最后,如果避害的心理强过了良知,那么,他就不会去扶了;反之,要是他的良知强过了避害的心理,那么,他会去扶,但是,这并不是说,他就不担心老人讹自己。所以—— ① 他要么会让旁边的人为他证明:“你们看啊,不是我撞倒的,你们要给我作证哦。” ② 要么让老人先答应自己不会讹上自己,然后才施以援手。 ③ 要么拿起手机先拍下现场的照片,以备万一。 ④ …… 【不会纠结这个问题的人—C】 C:看到老人倒在地上,第一反应不是想到自己,而是想去救人。所以,C类人不会纠结,他会直接去扶起老人。但是,C类人中,又以慈悲心的大小不同,大体又有三种差别。当他好心扶起老人之后,若被老人讹上(或赖上)— ① 心中会顿时产生猛利的烦恼和嗔恨心,并且不断责怪和谩骂自己:“我真是好心没好报!怪我有眼无珠看错了人!我真是手贱!干嘛给自己找这个麻烦?”接着,就开始跟老人或老人的子女气愤、急躁地论辩。 ② 虽未生起强烈的烦恼,但心里会自认倒霉,后悔扶起老人,并告诉自己以后再也不当“冤大头”了:“这一次被赖上就赖上呗,反正我以后再也不会干这样的傻事了。”于是,就任其开条件,且一一应允,急急付钱,想快点从现场抽身。(但是,这第二种情况,还有一个特例:虽然当下也很后悔,并自认倒霉,还很坚定以后不再做这样的“傻事”了,但是,由于善根深厚,下次遇到这样的事,还是会出于本能去扶起老人。) ③ 不会产生烦恼,只管安住在自己当下的救助之行上。无论老人如何责怪,也只管一心去救治老人。并且,整个过程,心情都极大欢喜。 所以,C中的③,只有发了真实的菩提心的菩萨才能自然地做到。(这里所说的“菩萨”,不是世间人对一个善良的人称为“菩萨”,不是的。而是佛门中,发起了真实的菩提心的众生。要做到C中的③,我说的还不是圣位的菩萨。悲心炽盛的凡夫,即“菩萨行者”也不难做到。) 圣位的菩萨,即使被众生讹上,固然不会产生烦恼;而凡夫菩萨,虽然未断烦恼,但是,由于想要利益众生的悲心炽盛,并且念念安住于此心,所以,当他在面对一个倒在地上的老人(当然,不一定是老人)的时候,那么,他就会因为真心的悲悯,而只有一个念头—我要救她。所以C③(菩萨行者)就会去扶起老人,而这时,老人无论是故意讹他,还是无心赖上他,那么,对于菩萨行者来说,那只是代表那个老人在做自己的一件事而已,跟自己无关,跟自己的发心无关,自然就不会影响自己的发心。自己只是安住在自己应该做的本分事上就好,那么,什么是一位菩萨行者应该做的本分事?—救度众生。这没有任何被迫的成分,而是由于自己的悲心到了那个量,所以在面对这样的境界的时候,自然能做到的。 这时,或许有人会说:“但是这样的话,菩萨行者不就被冤枉了吗?” 注意!你现在口中所说出的“冤枉”,这本身就代表着你的“价值点”。 因为你的“价值点”(指你所看重的),是老人倒地这件事的事实如何,因此,你看到菩萨行者被老人讹上,就觉得这并不是事实,所以你会觉得菩萨行者很冤枉。注意,你当下其实是在用你自己的价值观在判断这件事。但是,真正的菩萨,无“冤”可申。 对于菩萨行者来说,他的“价值点”,是落在“救治他”上的,换句话说,菩萨行者所看重的,是要去扶起老人,并且看看他有没有受伤,如果受伤,就想要救治他的伤痛—这是菩萨行者所看重的。或者说,这是菩萨行者的“价值点”。所以这时,无论老人怎样诬赖菩萨或责怪菩萨,对菩萨行者来说,跟菩萨行者当下所在意的地方—“我要救对方的苦”,完全无关。 因为,无论对方是否故意倒地,可她现在已经倒在地上,这是事实,所以菩萨行者会去扶她起来;无论倒地的老人是否会将责任推到菩萨行者身上,伤痛就是伤痛,这是事实,倒地老人身上的伤痛不会因为不是菩萨行者造成的,所以就不痛了。所以,菩萨行者的眼中,只是她身上的伤痛,老人怎样的责怪或讹赖,都丝毫不影响菩萨行者当下要做的事,自然不会因为被责怪或讹赖而产生任何烦恼。 换言之,老人诬赖菩萨行者,那只是老人以自己的那种品行在做着自己的一件事;菩萨救治老人,那是因为菩萨只管安住在自己一个菩萨行者的“本分事”上而已。 综上所述,对于A类人来说,无论你用多高尚的道理去劝说他,他都不会去扶起老人,因为,你无论说什么,那只代表你自己内心的状态和对这件事的认知,说白了,就是你和A类人的价值观不一样。A类人认为的价值,不是对方,而是自己,所以,如果C③(菩萨行者)和A类人讨论这个问题,双方都不会同意对方的观点。因为,从讨论这个问题的开始,本身就是两个不同的价值观在碰撞。A和C③的价值观不同,所以无法要求他能像菩萨行者那样去认知这件事,并且有相应的行动。 还有,如果A类人过分坚持自己的价值观,并且论述“倒地老人就喜欢讹人”的观点多么有理,那么,以后若是肇事者真正地撞倒了老人,肇事者也可以在“倒地老人就喜欢讹人”这样的“大众共识”的背景下,理直气壮地血口喷人:“不是我撞倒她的,是她讹我!”那么,那时的倒地老人可真是有苦没处诉、有理说不清了。 所以,很多时候,“探讨”,不但不能找到答案,反而会消除答案;许多问题一经探讨,便没了答案。 “老人倒地,要不要扶?”这个问题,只能各自问自己的心,你自己是上面的哪一类人,你的心里便自会有哪类答案— 你若是A,则无法用C③(菩萨行者)的思想去逼你扶起老人; 你若是C③(菩萨行者),则A的思想在你面前根本无法成立。 “老人倒地,要不要扶?”―自己依自己的心,自己说了算! |
|
地址:河北省赵县柏林禅寺《禅》编辑部 邮编:051530 |
电话:0311-84920505(编辑部) 0311-84924272/84921666(发行部) 传真:0311-84920505 |
稿件箱:chanbox2004@126.com 订刊箱:chan@bailinsi.net |
户名:柏林禅寺 开户行:中国银行赵县支行 帐号:1013 5005 5931 |
准印证号:JL01-0173 |
《禅》网络版/电子版
|
欢迎免费传播,但不得对其内容作任何修改!
|
Copyright 2008 柏林禅寺 |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