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刊主页 2017年度第一期佛心如莲朵朵开——《法华经》精读(六)
 

佛心如莲朵朵开

——《法华经》精读(六)

宗舜

方便品

在第二品方便品里面,它所说的是唯一佛乘,方便说三。一佛乘是真实说,三乘是方便说,在这一部经中具有画龙点睛的效果。从这品开始一直到第九品结束都是本经的正宗分,也叫迹门。上一次我们已经讲过“本、迹、权、实”这四个概念,尤其重要的是,它是相对的。“迹”是显现出来的,“本”是根本,“权”是方便,“实”是真实。整部《法华经》都是在反复宣说,借迹显本,以方便来通达真实。对于根器尚未成熟的人要方便说,对于根器已经成熟的人就要如实说。所以在整部《妙法莲华经》中间,第二品方便品是最为重要的,因为在这部经里面所讲的内容核心全在此。如果不好好学习方便品,就很难了解后面的经义。这一品比较长,内容也非常多。

经文:“尔时,世尊从三昧安详而起,告舍利弗,诸佛智慧,甚深无量,其智慧门,难解难入,一切声闻、辟支佛,所不能知。”这个时候,佛从三昧中安详而出,起于三昧,对舍利弗说,诸佛的智慧实在是太深了,修学智慧的法门既不是一般人随便能了解,也不是那么容易就能深入。

佛出定以后,其实是对舍利弗发了一通感慨。什么感慨呢?就是佛的境界太深,修学佛道的方便法门太难掌握,感叹了这两个方面。

在这一品里面,我们看到当机者是舍利弗,一般传统的讲法都认为本经是由舍利弗祈请。圣严法师说:“不要以为阿罗汉都是小乘,像舍利弗就是大乘阿罗汉,许多大乘经也是由于他的请法而说,他当然是大乘菩萨。由于他的请法,所以佛从无量义处三昧起,告诉舍利弗:诸佛的智慧非常深奥,无法以世间的语言去衡量、说明、想像,他的智慧门是对众生开的,门门都能进入佛陀本怀。但是门开在哪里?愚痴的众生不知道如何开门,当然更进不去,就是一切二乘圣者,声闻与辟支佛,也是难解难入,不能彻底明白。”这是圣严法师的解读。

不过,我们看了《藏要》的校注,发现在《藏要》里面写到,佛并不是从无量义处三昧起,而是从正念实知三昧而起。因为在本经中间、经文里面并没有写佛是从哪个三昧而起。所以圣严法师,包括历代的解释都是认为他是从无量义处三昧中起。但是根据梵文本、藏文本,我们知道佛出的三昧其实叫做正念实知三昧。正念,念是正的;实知,如实了解,所以才宣说《法华经》。因为前面刚讲完《无量义经》,然后就入无量义处三昧。但是由于佛所入的三昧甚深,而且数量非常多,他可以同时在三昧中间相互游戏。所以佛入无量义处三昧放大光明之后,其实他已经不再是安住在无量义处三昧中间了,又入正念实知三昧,然后这个时候因缘成熟了,佛自己从三昧中间起。此处我们要做一个补正,并非佛是从无量义处三昧起,而是从正念实知三昧起。

所谓“声闻”,佛的弟子,声闻、辟支佛,这个概念略作讲解,因为后面都是为声闻、为这些阿罗汉们授记。所谓声闻就是由闻佛教诲,依四谛理,经过短则三生,长则六十劫的修行能够证得阿罗汉,这样的圣人就称为声闻。按照《法华经》说的,以佛教生,令一切闻,就是声闻。声闻的含义主要是听佛的法音,或者说的法,然后修学证果。辟支佛意译为缘觉或独觉,一般来说是无师独悟,观十二因缘而悟无常得解脱的圣者。

声闻、缘觉就是二乘,我们后面再详细说。我们首先要澄清一个看法。圣严法师说,在这一品里面舍利弗再三请法,他是佛陀十大弟子,智慧第一的大阿罗汉。舍利弗再三请法没错,但是本经是不是应舍利弗祈请才宣说的呢?这其实还是一个大问题。因为一般来讲,佛经分成两种类别,一种是由当机者请教,比如文殊师利、阿难,或者其他菩萨,为了某个疑问向佛祈请,就是对佛说:我对什么什么不了解,请您指示我。这一种是有人请问,有人祈请,有发起者。另一种是无问自说,没有人问,但是佛觉得根器成熟,机缘到了,他会自己来宣说。这两种情况都有。

本经究竟是一部舍利弗祈请问经还是一部无问自说经呢?值得我们好好研究。佛从三昧而起,出定以后,对舍利弗说了这么一段话:佛的智慧太深,智慧的法门太难了解、太难进入了,我完全没有办法跟你们说。一切声闻、独觉都不能够了解。为什么呢?这里有几个方面,一共从四个方面讲声闻、独觉为什么不能够了解佛所证悟的这个法门。第一个,“佛曾亲近百千万亿无数诸佛”。他亲近过很多很多的佛,“尽行诸佛无量道法”,他向诸佛学习过无量法门。第二个,“勇猛精进”,是修,从学的角度来讲是广学无量,修的角度是勇猛精进,“尽行诸佛无量道法”。第三是从证的角度说,“成就甚深未曾有法”。第四是说的部分,不光是自己学、修、证,这段话包含了三个方面,学、修、证,最后还有说。自己光学、修、证,自己掌握了有什么用呢?还要向人说,所以跟着就是“随宜所说,意趣难解”。之所以说证悟的这些你们不能理解,是因为他从学、修、证、说这四个方面都远远超过声闻、缘觉。所以他感慨说“如来方便、知见、波罗蜜,皆已具足”三种具足。方便具足就是教化众生的方法具足;知见具足就是正见、正智具足;“波罗蜜”,到达彼岸,果的圆满。这三个方面他都是具足的。有正智正知正见才能保证说法无谬,有方便才能善巧度化,同时自己已经证得波罗蜜,到达彼岸,止息烦恼,才能成为大家的依祜。所以这三具足是对佛与二乘声闻、缘觉不同的一个概括。为什么跟他们不同呢?有这三具足―方便、知见、波罗蜜皆已具足。后面不光是这些具足,还有禅定、解脱、善说等等,善巧说法。“取要言之”,简要来说,“无量无边未曾有法,佛悉成就。”核心的一句就是佛已经成就了一切法,没有不圆满的。所以他说:“止,舍利弗,不须复说。”“止”,算了吧,停下来,不说了。注意这里的“止,舍利弗,不须复说”并不是对舍利弗讲的话,这是佛自己说的话,说“算了,我不跟你说了”。我们有没有看到舍利弗说过一句话?在这部经里面截至这一段,舍利弗根本就没有说过话,其实是佛自言自语讲的这么一通。所以,这里的“止”是说:哎,我跟你们没法讲明白,是因为你们根本不可能知道我的如实的境界,算了,不需要再说了。

“所以者何,佛所成就第一希有难解之法。唯佛与佛,乃能究竟诸法实相。”只有佛和佛他们之间才能相互了解诸法的实相,只有佛与佛才能知道诸法的实相是什么。所谓“唯佛与佛,乃能究竟诸法实相”指的是洞悉宇宙人生的一切奥秘。这个“奥秘”是什么?后面讲了十如是。舍利弗听完佛说的这段话后才开始请问,在这里我们就要注意到这个细节。

《金刚经》是须菩提请问“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药师经》是曼殊室利偏袒右肩,合掌向佛请教更多的他方世界的佛的名号和本愿功德。这部经前有佛放光,弥勒向文殊提问,想要了解放光现瑞究竟是什么因缘,跟着佛从三昧起,对舍利弗讲了这么一通话。也有人直接向佛发出提问,没有人向佛进行祈请,所以我们从这一品这样的实情来看,舍利弗是当机者,但并不是祈请者。如果说祈请,前面弥勒已经祈请过了,是祈请的文殊师利。舍利弗在这里作为当机者,这部经主要就是为声闻人讲,不是为菩萨讲的,所以这里舍利弗当机,而不是弥勒。弥勒虽然有疑,文殊为他消掉,只是他不懂放光意义何在,但是他懂成佛这件事情。弥勒并不是本经的当机者,所以也不是本经的发起人。舍利弗虽然是本经的当机者,但他并不是本经的发起人,为什么呢?因为他根本不知道应当怎么问,他问什么?连弥勒都不知道佛放光是因为何事,舍利弗又如何能知佛要讲一个什么样的甚深之法呢?所以按照传统说本经是舍利弗祈请的,我个人认为并不妥当。这是我读《妙法莲华经》的一个心得。可能不对,但是这是我自己的见解。因为在这里找不到舍利弗的祈请之问,其实是佛要找一个觉得最能够明白他心意的人先发一通牢骚。要用我们的话说,这叫欲勾牵。这是钓他的话,佛在钓舍利弗的话。佛在赞叹一通之后,就是让他来问,那您给我们说说吧,他就等着这一句。舍利弗哪里问得出呢?问不出。

大家可能看过一些净土的法师们讲这样的观点,说《阿弥陀经》非常殊胜,就是因为别的经都是有人祈请,只有《阿弥陀经》是佛自己讲的。但是实际上,《阿弥陀经》虽然是非常殊胜,但是它并不是唯一的一部无问自说经。我们翻开大藏经,可以读到不少经典都是“无问自说”之经,而且是大乘经。比如“宝积部”中收录的北齐那连提耶舍译《佛说施灯功德经》,开篇即说“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舍利弗言:‘舍利弗!佛有四种胜妙善法,能令众生得无量果、无量光明、无量妙色、无量福藏、无量乐藏、无量戒、定、智慧、解脱、解脱知见、辩才之藏,一切无著无漏之法。’”这部经就讲施灯的功德,供灯很重要,能得无量果、无量光明、无量妙色、无量福藏、无量乐藏、无量戒、定、智慧、解脱、解脱知见、辩才之藏。这个是上来佛就对舍利弗这么说了,不等舍利弗来问。本经跟这个情况一样,也是上来就对舍利弗说:“诸佛之智慧甚深难解,唯佛与佛,乃能究竟。”这也是一个无问自说经。

所以,这部经没有祈请人,并不是舍利弗走上前去,把佛摇一下说:“您醒醒吧,大家都在看着您呢,都有疑问呢,您为什么放光呀?赶快醒醒。”也没有弥勒这样做。甚至佛从三昧出后,也没有给舍利弗提问的机会。“惟佛与佛乃能究竟”,请问谁能够提问呢?那只有佛才能了知的境界啊,无人能问。所以这个地方没有第二尊佛,后来来了一尊为佛作证的佛。结合多宝如来那一品你就明白了,为什么多宝如来要来啊?多宝如来就是来给释迦牟尼佛当个证人的。因为这个境界太不可思议了,佛说的三乘是权巧,一乘是真实,太叫人难以置信了。没办法,你可能要怀疑佛,怎么办呢?多宝如来说不要紧,我来给你作证,你只要讲这个不可思议的法,他方世界有哪一尊佛要讲,我就涌现其前为他们做证明人。因为你们不肯信,两尊佛出来给你做证明。所以多宝如来那一品是有它的特殊含义在,因为没有第二尊佛,大家心中还是狐疑不信,所以涌出来作证。为什么别的经没有其他佛来,本经要有,原因在于此法门极为难信。

“吾从成佛已来,种种因缘,种种譬喻,广演言教,无数方便,引导众生,令离诸著。”这是世尊成佛以来,用种种因缘、譬喻广为宣说,引导众生,目的是令众生远离各种执著。从小乘来说,断的是人我执;大乘来说,断的是法我执,人我执当然也要断掉。凡夫的执著主要是人我执,就是烦恼。因五蕴之身,四大假合,心中产生贪、嗔、痴的烦恼。这个是凡夫的执著。小乘的执著不是执著五蕴的烦恼身心为我,是执著解脱法所证的境界为我。这跟我们凡夫不一样,凡夫是以烦恼作为执著的我。罗汉、声闻他们所证得的境界已经到达灰身灭智,究竟圆满的境界了,他执著于这个。所以佛说这是贪痴。辟支佛以法为我,以他们所证的法意、法味及法的层次为究竟,菩萨连这个也要破除。所以菩萨是破人我执和法我执这两种执著。

在这里提到用各种因缘、譬喻,这其实就是三藏十二部经里面的十二分经之一,就是讲,我为什么要说这个法,或者有这么个法会,讲说法的缘由,这就叫因缘。我们平时说到的十二部经,因缘及譬喻之外,尚有契经、重颂、讽诵、本事、本生、未曾有、论议、无问自说、方广、授记,这些加起来就是十二部经。所以三藏经、律、论,十二部就是讲的这些。

其中譬喻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佛说法形式,他用已知之法来彰显未知之法,就是用你熟悉的事情来做比喻,让你了解一个你不熟悉、不能知道的东西。这个打比喻就是用浅显深,用熟悉来让你了解陌生。比喻的方法有八喻,顺喻、逆喻、现喻、非喻、先喻、后喻、先后喻、遍喻。本经中间则有三界火宅喻、三乘三车喻、长者穷子喻、草木一雨喻、衣内明珠喻、髻中宝珠喻、良医救子喻等,这就称为“法华七喻”。整部《法华经》的关键也都藏在这七个比喻中,每一喻都是一个对经义的推进。具体内容到时再分别给大家解释。

佛对舍利弗说:不用再跟你说了,因为佛成就的这些稀有难得之法只有佛和佛之间彼此才能够究竟,才能够了知诸法的实相,即使大阿罗汉也无法穷尽。“尽”就是彻底圆满,全部了解。什么叫做实相呢?就是一切法同具的那种真实性的特相。梵文里面有法性的说法,还有一个法的本质的说法。在鸠摩罗什三藏所译的佛典里面,实相这个词一般是与如、法性、实际、空、中道、法身、般若波罗蜜、涅槃等这些名词同义异词。有的时候实相讲的是中道,有的时候实相讲的是法身,有的时候实相讲的是法性,有的时候实相讲的是般若波罗蜜,有的时候实相讲的是涅槃,其实就是看不同的需要,用同一个词,但是它的所指、解释略有不同,还是要根据上下文意来进行判断。

“唯佛与佛,乃能究竟诸法实相。”什么是诸法实相呢?佛在这里讲了一个“十如是”,非常著名,学《法华经》一定要知道这十如是。“所谓诸法,如是相、如是性、如是体、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缘、如是果、如是报、如是本末究竟等。”所谓诸法实相就是十个如,十如是。(待 续)


 

地址:河北省赵县柏林禅寺《禅》编辑部 邮编:051530
电话:0311-84920505(编辑部) 0311-84924272/84921666(发行部) 传真:0311-84920505
稿件箱:chanbox2004@126.com 订刊箱:chan@bailinsi.net
户名:柏林禅寺 开户行:中国银行赵县支行 帐号:1013 5005 5931
准印证号:JL01-0173
《禅》网络版/电子版
欢迎免费传播,但不得对其内容作任何修改!
Copyright 2008 柏林禅寺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