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刊主页 2016年度第六期《续高僧传·习禅篇》校释(九)
 

《续高僧传·习禅篇》校释(九)

秦萌.校释

后梁[1]荆州[2]长沙寺释法京传

释法京,姓孙,太原[3]人,寓居[4]江陵[5]。母将怀孕,梦入莲池捧一童子,端正可喜,因而有娠[6]。将诞,又梦乘白师子游戏虚空。京七岁出家,十三与同学智渊咸升高座,说法无滞。寺内长少俱梦圣僧告云:“京是寺元[7]檀越[8],愿力生此,方为栋梁。”所以凡所投造[9],风从水渐[10];财利山积,福门大弘[11]。殿宇小大千五百间,并京修造。僧众凑集[12],千有余人。长沙大寺,圣像所居,天下称最,东华[13]第一。由是道力[14]所致[15],幽明[16]被[17]之。后梁二主闻便敬重,奉为僧正[18],纲纪[19]遗法[20]。晚抱[21]危疾[22],诸[23]僧像前七日行道[24]。沙门[25]法泰梦像至于京房,净人远志亲睹像从京房返于大殿,尔日即愈。是知育王瑞像[26],感降[27]在人,专注祈求,无往不应。不久卒于[28]寺,春秋七十六矣。

注释:

[1] 后梁:又称西梁(555-587),为中国在南北朝时代出现的国家。承圣三年(554)西魏攻陷江陵,杀梁元帝,立萧詧为梁朝皇帝,史称西梁或后梁。萧詧是梁武帝之孙、昭明太子萧统的第三子。字理孙,庙号中宗。西梁是梁朝宗室萧詧在西魏扶持下建立的一个封建小朝廷,都江陵(今湖北江陵)。统治地区位于梁的西边,故又称为西梁。属地仅有江陵附近数县,先后是西魏、北周和隋的附庸,传三世,历三十三年(555-587),灭于隋。西梁共传中宗宣帝萧察、世宗明帝萧岿、惠宗靖帝萧琮三世,公元587年,隋文帝废除西梁,西梁因此灭亡,存在共三十三年。隋末其后人萧铣复国称帝,建立后梁,萧铣于621年兵败被杀,后梁共存五年。

[2] 荆州:汉所置的十三刺史部之一。地处长江中游,三国至南北朝时代是政治、军事的重地。辖地约今湖北湖南两省及河南省西南部。

[3] 太原:太原郡,指今山西省太原市一带地区。秦庄襄王三年(公元前247)始置太原郡,治所在晋阳(太原市区西南汾水东岸),秦始皇时太原郡辖7县:晋阳、界休(山西介休)、邬(山西介休东北30 里)、兹氏(山西汾阳)、离石、榆次、霍人(山西繁峙东)。包括今山西省五台山和管涔山南部一带、霍山北部一带地区。北魏时期,太原郡辖地在今山西省太原市(晋阳县)、交城县、平遥县、和顺县之间的晋中一带地区,阳曲县及以北属秀容郡。南朝宋元嘉十年(433)析济南郡、泰山郡侨置太原郡。治山茌县(今山东长清县东南19公里之张夏镇)。辖山茌、太原、祝阿3县。属青州。公元471年,山东地区被北魏占据,改名东太原郡,以区别在今山西地区的太原郡。北魏初沿刘宋治山茌,孝昌二年(526)移治太原县(遗址今山东长清县城西南21公里孝里镇)。辖太原、祝阿、山茌(《魏书·地形志》误作荏)、卢县4县,属齐州。北齐天保七年(557)废东太原郡。南朝梁武帝天监五年(506),在舜井,又名舜城(位安徽东至县故梅城南2公里处)侨置太原郡,领晋阳(侨于今安徽东至县张溪)、和城(侨于今安徽东至县东流镇)、天水(在今安徽东至县境)3个侨县,及彭泽县(治今江西彭泽县西南),属南豫州。太平二年(557)十月,陈朝代梁,侨置太原郡改治彭泽县(治今江西彭泽县西南),领彭泽,和城(仍治今东流镇)、晋阳(位今安徽东至县古晋阳乡,张溪一带),属西江州(治浔阳,今九江市)。隋开皇九年(589),平陈,调整州、县,废太原郡。

[4] 寓居:寄居,侨居。

[5] 江陵:今湖北省荆州市荆州区,汉朝起江陵曾长期作为荆州的治所。

[6] 娠:胎儿在母体中微动,泛指怀孕。

[7] 元:本来,原来。日本宫内省图书寮本作“无”。

[8] 檀越:梵语Dānapati音译,施主。

[9] 投造:设置,建造。

[10] 风从水渐:从,顺从;渐,流。指顺风顺水,顺利无碍。

[11] 弘:扩大。

[12] 凑集:聚集。

[13] 东华:指中国。

[14] 道力:修行佛道的威神力。

[15]:造成,导致。

[16] 幽明:有形的和无形的,看不见的和看得见的,指人与鬼神等六道众生。

[17] :受用,获益。

[18] 僧正:僧官名。十六国后秦始立,统管秦地僧尼。南朝历代亦设。唐以后于州立僧正管理地方僧尼事务。

[19] 纲纪:维护戒律制度。

[20] 遗法:佛陀的遗教,指佛教。

[21] :带着,负有。

[22] 危疾:危重的疾病。

[23] :南宋《思溪藏》、元《大普宁寺藏》、明《方册藏》、日本宫内省图书寮本作“请”。

[24] 行道:修行,做法事。

[25] 沙门:为出家者之总称,通于佛教和印度其他宗教。亦即指剃除须发,止息诸恶,善调身心,勤行诸善,期以行趣涅槃之出家修道者。

[26] 育王瑞像:或指从印度传入中国的古印度孔雀王朝阿育王所造的佛像。

[27] 感降:感应,降示。

[28] :南宋《思溪藏》、元《大普宁寺藏》、明《方册藏》、日本宫内省图书寮本无“于”字。

简评:

读完法京禅师的传记,笔者发现里面有母亲怀孕、分娩前梦到的瑞相;有建寺安僧,兴隆三宝的壮举伟业;有圣僧开示的往昔因缘;有帝王敬重,委以重任的殊荣;有圣象显灵,治愈疾病的殊胜感应:这么多不寻常事集中在法京禅师身上,应该说他的确是一位名副其实的高僧。他前世就曾是长沙寺的施主,必定广做布施供养、护持三宝的事业,因而福德深厚。他今生又凭着前世护持三宝、兴隆伽蓝的愿力,成为法门栋梁,为长沙寺的发展兴盛倾心尽力,而且凭借他的广大福德,寺院建设一帆风顺、蒸蒸日上。笔者由衷赞叹法京禅师的福德愿力,然而仔细一想又觉得好像哪里不大对劲,法京禅师的传记列在“习禅”一类中,可是文中就是没有记载他的禅修历程或禅定功德。会不会是作者列错了,或者传抄的时候因为疏忽而导致了篇目顺序有错呢?不过有一点值得一提,这位法京禅师是《续高僧传·习禅篇》记载的另一位习禅高僧法聪禅师的师父。法聪禅师的传记,笔者已经校释过,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在《禅》2016年第2期上找来看看。正所谓明师出高徒,徒弟的禅定功夫出神入化,师父必定不是等闲之辈。而且从法京禅师母亲的瑞相之梦来看,笔者认为这表明他宿根非浅,来头不小,功行境界难以凡情测度。也许今生行事如此,不过是神通游戏,随缘示现。从上面两方面来看,他的传记列在“习禅篇”也不无道理。

后梁荆州[1]玉泉山[2]释法懔传

释法懔,姓严,枝江[3]人。十五出家玉泉山寺,众侣[4]清净。懔依味道[5],积有年载。禅念[6]为本,依闲[7]诵经。《法华》《维摩》及《大论钞》[8],普皆无昧。不着缯纩[9],大布[10]为衣。不食僧粮,分卫[11]一食。不卧常坐,勤励[12]莫俦[13]。荷锡[14]远游,言追胜友。庐峰台岭[15]、衡罗恒岱[16],无远不届[17]。气调清邈[18],故山僧见者莫不挹[19]高节而仰其奇趣也。榛林[20]猛兽之宅,幽深魑魅[21]之岩,栖息无为,如在邑里[22]。

昔从岱岳[23]路出徐州[24],遇一县令问以公验[25]。懔常赍[26]《法华》一函,乃答云:“此函中有行文。”检觅不见。令怒曰:“本无行文,何言有邪[27]?”答曰:“此经是诸佛所行之迹。贫道[28]履[29]而行之,还源返本,即我之行文也。”令瞋不歇[30],闭[31]之七日,不食,诵经声不辍。令感恶梦,便顶礼悔过。后栖默山以禅静为正业,遂坐卒岩中,年六十二。异香纷纷,旬日[32]乃歇。

时阳山僧景者,不详何人。晦迹[33]尘外[34],以道自处[35]。阳山中,泉石松竹,秀疎[36]清旷[37];岭[38]接桃源,古称名地。卜居[39]寂照,感通鬼物。有怀恶念,不得进前;前[40]或值虎蛇,惊怖失道。若有问法,安步无他。曾有人来[41],欻[42]起恶念,忽见大蛇绳床[43]而出,将欲吐毒,忏谢[44]得免。时枝江惠璀[45]禅师,南岳思公[46]之神足[47]也。闻而造[48]之,杜口[49]不答。璀便雨泪启请,通夕[50]翘立[51],固请确然[52]。乃经多日,方为披说[53]。璀出曰:“余游名山,上德多矣。善友高尚者十有八人,分得其门,颇经趣入[54];而墙仞[55]高远、奇唱难阶者,斯人在斯。”至于年记[56],人所不测。璀云曾问,答云:“吾年三百岁[57]。”不知所终。

注释:

[1] 荆州:汉所置的十三刺史部之一。地处长江中游,三国至南北朝时代是政治、军事的重地。辖地约今湖北湖南两省及河南省西南部。

[2] 玉泉山:今湖北省当阳市玉泉山。

[3] 枝江:今湖北省枝江市。

[4] 众侣:众位同修道友。

[5] 味道:体味佛道。

[6] 禅念:修习禅定正念。

[7] 闲:空闲的时间。

[8] 大论钞:即《大智度论抄》凡二十卷。东晋庐山慧远(334-416)撰。原书内容已佚失,仅余序文,收于《大正藏》第五十五册《出三藏记集》卷十。或谓慧远鉴于大智度论内容广博,初学者入门不易,乃将《大智度论》之重要语句抄出,以利后学。慧远专精于《大智度论》之研究,由本书序文及《大乘大义章》(慧远问,鸠摩罗什答)等书,可略窥一二,故能有《大智度论抄》之作。

[9] 缯纩:丝织品和丝绵的合称。

[10] 大布:粗布。

[11] 分卫:即乞食。

[12] 勤励:精勤努力。

[13] 俦:相比。

[14] 荷锡:荷,持,拿;锡,即锡杖,比丘十八物之一。即比丘行于道路时,应当携带之道具。原用于驱赶毒蛇、害虫等,或乞食之时,振动锡杖,使人远闻即知;于后世则成为法器之一。锡杖由锡、木柄、錞(又作镦、鐏,即矛戟等兵器柄下之铜套)三部分组成。锡是杖头,成塔婆形,附有大环,亦悬数个小环,摇动时,则发“锡锡”之声,故锡杖又称有声杖。

[15] 庐峰台岭:西至庐山,东至天台山。庐山位于江西省九江市南,天台山在浙江省天台县北,为仙霞岭的东支。因山有八重,四面如一,当斗牛之分,上应台宿而得名,形势崇伟。多悬崖飞瀑等名胜。

[16] 衡罗恒岱:南到南岳衡山,北到北岳恒山。衡山位于湖南省衡阳市的北边,绵延于湘、资之间,山有七十二峰,以祝融、紫盖、云密、石廪、天柱五峰为最大。恒山位于山西省与河北省境内,主峰在河北省曲阳县西北。

[17] 届:到。

[18] 清邈:清净高远。

[19] 挹:谦抑。通“抑”。

[20] 榛林:榛树林。亦指丛林。

[21] 魑魅:传说中山林间害人的精怪。人面兽身四足,好魅惑人,为山林异气所生。

[22] 邑里:县邑闾里。

[23] 岱岳:泰山的别名。

[24] 徐州:地名。古九州之一,包含今江苏省铜山、丰、沛、萧、砀等县,山东省滋阳、邹、滕等县,以及安徽省宿、泗县等地。

[25] 公验:官府开具的证件。

[26] 赍:怀抱着,带着。

[27] 邪:南宋《思溪藏》、元《大普宁寺藏》、明《方册藏》、日本宫内省图书寮本作“耶”。

[28] 贫道:汉魏、两晋出家人的谦称。意谓自己对佛道的修养仍少。

[29] 履:行走,践行。

[30] 歇:停止。

[31] 闭:监禁。

[32] 旬日:十天。

[33] 晦迹:隐藏行踪,不与人交往。

[34] 尘外:尘世之外。

[35] 自处:自己对环境事态的应对与处理。

[36] 秀:秀丽舒朗。南宋《思溪藏》、元《大普宁寺藏》、明《方册藏》、日本宫内省图书寮本作“清竦”。

[37] 清旷:清静空阔。

[38] 岭:南宋《思溪藏》、元《大普宁寺藏》、明《方册藏》、日本宫内省图书寮本作“领”。

[39] 卜居:选择居住的地方,这里指安住寂照一如的境界中。

[40] 前:南宋《思溪藏》、元《大普宁寺藏》、明《方册藏》、日本宫内省图书寮本无“前”字。

[41] 来:南宋《思溪藏》、元《大普宁寺藏》、明《方册藏》、日本宫内省图书寮本作“来”,《大正藏》作“求”,笔者以为“来”较恰当易解。

[42] :忽然。

[43] 绳床:为绳制之座具(椅子),比丘坐卧用之。

[44] 谢:认错,道歉。

[45] 惠璀:南宋《思溪藏》、元《大普宁寺藏》、明《方册藏》、日本宫内省图书寮本作“慧璀”。

[46] 南岳思公:慧思禅师(515-577),南北朝时代之高僧。武津(河南上蔡)人,俗姓李。世称南岳尊者、思大和尚、思禅师。为我国天台宗第二代祖师(一说三祖)。自幼归佛乐法,心爱《法华经》,曾持经入冢中读诵,读毕深受感动,对经涕泣,旋梦普贤菩萨摩顶而去,由此,顶上遂隆起肉髻。年十五出家,后参谒河南慧文禅师,得授观心之法,曾因慨叹虚受法岁,放身倚壁,遂豁然大悟,深得法华三昧。乃最早主张佛法之衰微即末法时期者,故确立对阿弥陀佛与弥勒佛之信仰。注重禅法之践行,亦注重义理之推究。北齐天保五年(554),师至光州,不分远近,为众演说,长达十四年之久。其间声闻远播,学徒日盛,嫉其德望或谤难是非者甚多。又师于河南南部之大苏山传法予智顗,智顗为师之众门弟中最为杰出者。陈代光大二年(568)始入湖南衡山(南岳),悟三生行道之迹,讲筵益盛,居止十年,遂有“南岳尊者”之称。备受宣帝礼遇,尊称“大禅师”,故思大和尚,又称思禅师,盖基于此。太建九年,晏然而化,世寿六十三。著作多半由门徒笔记整理而成,如《法华经安乐行义》一卷、《诸法无诤三昧法门》二卷、《大乘止观法门》四卷、《四十二字门》二卷、《受菩萨戒仪》一卷等。自撰者有《南岳思大禅师立誓愿文》一卷。

[47] 神足:高足。

[48] 造:拜访。

[49] 杜口:闭口不言。

[50] 通夕:整夜。

[51] 翘立:站立。

[52] 确然:坚定。

[53] 披说:开示,解说。

[54] 趣入:进入。

[55] 仞:古代长度单位。

[56] 年记:日本宫内省图书寮本作“年纪”。

[57] 三百岁:明《方册藏》、日本宫内省图书寮本作“三百岁矣”。

简评:

法懔禅师不仅具有一般习禅高僧通常具备的特质和功德,比如乞食苦行、少欲知足,精勤不懈、禅教并进,行脚参访、安忍无畏,而且他还很有幽默感。远行路上,官员要查看他的通行证,他一本正经地说:“这部《妙法莲华经》记载了佛的行迹,我是佛弟子,我追随佛陀,行的是佛道,所以这本《妙法莲华经》就是我的通行证。”官员一听,怒不可遏:“没有通行证就说没有,还弄本经书当通行证,这不是玩儿我吗?!这还了得,拘留七天,看你还敢不敢欺骗本官!”县令查看通行证是严肃认真,有法可依,而法懔禅师也是依“法”回答,心安理得,毫不含糊。不过这个“法”,不是世间的法令,而是出世间的佛法。法懔禅师如此应对,不是不懂世间规则的迂腐幼稚,更不是存心戏弄县令,而是说明他心心在道,绝无旁骛,无一丝凡情俗见,即使遇到世间事他也以佛法的正知正见回应处理;更重要的是他还借此机缘,方便善巧地度化了县令。读者诸君请看,拘留七天的法懔禅师不吃不喝,诵经不辍。县令却在这七天中做了恶梦,他幡然悔悟,原来我抓的这个人是真正的有道高僧啊,从此必定对佛法有新的认识和体会。
这篇传记不仅记载了法懔禅师的事迹,还附带记载了僧景禅师的事迹。这位三百岁的高僧,心清如水,智慧灵敏,应缘显影,如人照镜:心怀恶念者,就为他显现恐怖恶境,以示警醒;心怀求法者,就为他显示平安坦途,以慰其心。他门风高峻,求法者如无至诚恳切、志愿坚定之心,他绝不会有所传授。佛法尊贵,能脱自他轮回苦、能显自心本具诸功德,岂能以轻心慢心、小德小智,随意授受、等同儿戏?!僧景禅师传授佛法的严谨、严格,启示我们学佛求法应该至诚恳切、恭敬尊重,决不能轻慢对待、随意而为。否则,即使勉强求到正法,也会因态度不端正、发心不恳切、誓愿不坚定,而守不住、修不成、半途而废,令人扼腕。


 

地址:河北省赵县柏林禅寺《禅》编辑部 邮编:051530
电话:0311-84920505(编辑部) 0311-84924272/84921666(发行部) 传真:0311-84920505
稿件箱:chanbox2004@126.com 订刊箱:chan@bailinsi.net
户名:柏林禅寺 开户行:中国银行赵县支行 帐号:1013 5005 5931
准印证号:JL01-0173
《禅》网络版/电子版
欢迎免费传播,但不得对其内容作任何修改!
Copyright 2008 柏林禅寺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