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刊主页 2016年度第六期《信心铭》提唱(五)
 

《信心铭》提唱(五)

净慧

第十三讲

(2011年1月21日养息香)

契心平等,所作俱息。

狐疑尽净,正信调直。

一切不留,无可记忆。

虚明自照,不劳心力。

非思量处,识情难测。

今天这一段,主要就是指明,一旦与道合而为一,一旦心契于道,我们的精神境界和思想状况就会有一种超越式的变化和提升。心契于道的状态就是平等,所谓无上正等正觉,是以平等作为最本质的内涵。平等是指我们的精神状态和思想观念达到了一种高度的自觉性,无分别的自觉性。《信心铭》对此讲道:

契心平等,所作俱息。狐疑尽净,正信调直。

这是讲我们当下这一念,与道、与真如、与一真法界契合无间的那种状况。“契”者,契合;“心”不是妄心,而是指真心。“契心平等”的状态就是“所作俱息”,当下这一念心,无所作为,犹如明镜,一切的境界胡来胡现,汉来汉现,不起分别。在这种平等的境界之下,“所作俱息”的状态之中,“狐疑尽净”,对于自心是佛、自心是法、自心是僧,自心与佛无二无别,心即是佛,佛即是心,心净则佛土净这样的一些境界,没有任何障碍,没有任何怀疑,这一切都本自具足,都是自家宝藏。完全正信,使心与性、性与心、心与佛之间的一切障碍扫除尽净,以智慧的狂飙吹散了心头的一切乌云,我们的方寸之地就犹如万里晴空一样,出现了奇迹,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光明。从此以后,一切的障碍都消失了,心的功能得到了无障碍的发挥,正所谓“正信调直”。

“调”者,协调;“直”者,无曲无委。一切都是本真的,一切都是天然的。既说正信,当然就有邪信。正信者,信自心是佛,心外无佛;邪信者,信心外有佛,这样一来,我们的天然佛性就会被埋没,信佛在心外,向外求佛,自己内心就产生了障碍。能正信,认识到佛在心中,到最后内外无别,佛不在内亦不在外,也不在中间。佛在一切处,也不在一切处,到这个时候,一切都是对的,超越了邪和正。只要我们把这颗心对立的情绪彻底地转变过来,心的力量和功能就会得到彻底地发挥。到这个时候:

一切不留,无可记忆。

心中一法不留,在思维当中,一切都是当下的,没有可以记忆的事情,所以永嘉大师的《证道歌》讲到,在“契心平等”的时候,“了了见,无一物,亦无人,亦无佛,大千沙界海中沤,一切圣贤如电拂”。这就是那种圆满菩提、归无所得的最高境界。关于“无可记忆”,有很多的公案,唐末五代有位守安禅师写了一首诗:“南台静坐一炉香,终日凝然万虑亡。不是息心除妄想,只缘无事可商量。”用功到了这样的境界,凝然不动,万虑俱息,还有什么可以商量的呢?心不用凝而自凝,妄想不用除而自除,一切的功德不用求而自得。因为没有障碍了,十方打通了,古今三世打通了,一个人能够达到这样的境界,还有什么不可以落实呢?到了这个时候,就是无量光无量寿,一切不需要记忆,一切都是现现成成,一切都在当下。这个时候的功夫就叫:

虚明自照,不劳心力。

心地的一切障碍都没有了,所以是虚,心地有如秋天的月亮,光明自在、清凉无限。所谓“虚明自照”,是对扫清障碍后的思想状态的一种勉强描述,实际上到达了这种境界,也非“虚明”二字可以形容万一的。妄不待除而自除,心不待显而自显,一切任运自然,“不劳心力”,不是有心用,也不是无心用,不是要用,也不是不要用,一切纯属自然,不用起心动念,“虚明自照”。这是一种高度保持连续性的精神觉照,这种觉照任运而起,也可说是随念而起,随念而起的不是妄想,是那种高度的大智慧、大光明,它是绵绵密密的,是普遍的,是圆满的,不是间歇性的,所以“虚明自照,不劳心力”这种境界:

非思量处,识情难测。

不是一般的思维能力可以达到,也不是我们用知识用语言可以去描绘,更不是以情为特征的识所能窥测于万一的,故名“非思量处,识情难测”。圆满的智慧是无限量的,情识是有限量的,以有限量的情识要去窥测无限量的智慧,永远都是望尘莫及的。功夫到了这个地步,修行到了这个地步,觉悟到了这个程度,一切都无可无不可,“不是息心除妄想,只缘无事可商量”。此时就是一个无心道人,此时就是一个大解脱者,此时就是一个大觉悟者,此时就是一个苦厄度尽、随缘自在而兴慈运悲的菩萨行者。

第十四讲

(2011年1月22日早板香)

真如法界,无他无自。

要急相应,唯言不二。

不二皆同,无不包容。

十方智者,皆入此宗。

我们静静地坐下来,也可想象守安禅师写的那首诗的境界,诗中讲“南台静坐一炉香”,我们就是“禅堂静坐一炉香,终日凝然万虑亡”。在打七期间就是终日,一天到晚坐在禅堂凝然不动,一切的妄想杂念都无所记忆,都消失了,凝然了,就是“终日凝然万虑亡”。“亡”字按诗词的要求读平声,在这里读第二声。“不是息心除妄想”,不是有心有意去止息念头,去消除妄想,“只缘无事可商量”。既然是终日凝然,万虑皆亡,就没有什么可以计较。所谓“商量”者就是计较,就是思考打妄想。“凝然”就是心与功夫打成一片了,谁是能,谁是所,什么是心,什么是方法,已经凝成一体不可分割,那就妄念不起,一念不生。

前面讲到“虚明自照,不劳心力”,虚明者即是前面讲过的“圆同太虚”,看当下这一念是不是虚明,是虚而明,不是虚而什么都没有。只虚不明是不对,只明不虚也不对,一定是虚而明才有体有用,才不只是枯定。虚而明,就是定慧等持;虚而明,就是止观双运;虚而明,就是智悲具足。虚者智,明者悲;虚者体,明者用。要深刻地去领会,对照自己的精神状态。“虚明自照”,这个自照就是一盏智慧的灯历历孤明,就是平常说的照体独立,所谓“一念不生,照体独立”,不续前,不引后,才能独立。不续前,就是不想过去;不引后,就是不想未来。让当下这一念孤立起来,念念孤立所以“虚明自照”。在“虚明自照”的状态下,无所用心就“不劳心力”,不是有心去用,也不是无心去用,它完全是一种任运自然的状态,也可以用炉火纯青的状态去形容。即使如此描述也只能是隔靴搔痒,搔不到实处,只有进入到那种境界,才能有真实的感受,才会产生那种如人饮水,冷暖自知的体验。在这个地方,“非思量处,识情难测”。《信心铭》对此境界接着讲道:

真如法界,无他无自。要急相应,唯言不二。

要与真如法界成为一体,唯一的要求,就是要有一种平等不二的智慧。开篇讲“至道无难,唯嫌拣择”,此处则说进入这个门槛,进入这个堂奥,唯一的要求和条件就是“不二”。不二者是一种中道观,中道观是佛家的大智慧,不前不后,不左不右,无是无非,平等不二,所谓契心平等。“契心平等”,就是那种状态。这主要是针对修行的人,讲如何与真如法界相应,“要急相应”,要想马上与真如法界相应,“唯言不二”,唯一的要求是要有不二的智慧。

不二皆同,无不包容。十方智者,皆入此宗。

进入体认真如法界的人,一定是一个智者,具备智者的素质,才能与真如法界形成一个整体,才能进入真如法界这种无上的宝殿。真如法界不二法门不选择任何人,任何人皆可进入,进入的大门永远敞开,只要是有智慧的人,只要是一个智者,就具备了进入真如法界的条件。不仅十方智者,十方三世的一切智者皆以进入真如法界为究竟。真如法界就是无上大涅槃,也就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智者不是天然而有,不是自然而有,从《信心铭》的思想体系来看,在突破超越一切对立意识以后,才能够成为一个智者。从一开篇所说的“唯嫌拣择”开始,一路上经过了各种阶段的淘汰和锻炼,最终达到“虚明自照,不劳心力”这样的精神境界,才可以进入到真如法界。

全篇《信心铭》由一根血脉贯通下来,每一句话都不是孤立的,每一句话都是一个功夫,也是一个见地。初做功夫的时候,有破有立,功夫达到一定的程度,破立同时,能所不二。到达能所不二的时候,所谓“止动无动,动止无止”了,才能够做到“虚明自照,不劳心力”,才能达到思量所不及、情识所难测的真如法界。

这种修行的境界,开悟的境界,涅槃自在的境界,并不在天边,就在当下,当下能进入,就一入永入。我们一定要按照祖师所开示的修行的方法,修行的要求,修行的境界,一步一步地去接近它,一步一步地与这种境界形成一个整体,形成一种无自无他、无他无自的圆满的心态。

我们不妨静静地体认一下“虚明自照,不劳心力”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滋味,“真如法界,无他无自”又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境界。只有自己去体认,自己去投入,自己亲自去经历,才知道祖师的苦口婆心,一句一句,一路指引过来,到最后皆入此中,十方智者皆入此中,我们也能够成为一个有智慧的人,我们也能够进入真如法界这个普光明殿。

第十五讲

(2011年1月22日养息香)

宗非促延,一念万年。

无在不在,十方目前。

极小同大,忘绝境界。

极大同小,不见边表。

《信心铭》前面讲到“真如法界,无他无自。要急相应,唯言不二。不二皆同,无不包容。十方智者,皆入此宗”。这个宗就是真如法界,就是不二法门。我们人类的思维,人类的精神,人类的意识,基本上就是处在一个相对的二元的状态之中。真如法界,不二法门,是人类智慧的顶峰。自古以来能到达这个顶峰的人不是很多,因此三祖大师才说“十方智者,皆入此中”,具有大智慧的人才能够达到人类精神的最高峰。到达人类智慧的最高峰,说难修就难,说易就易,最终讲,还是非易非难。“至道无难,唯嫌拣择。但莫憎爱,洞然明白。”但莫憎爱者,几人能做到呢?不拣择者,又有几人能做到呢?只有那些大智慧大解脱的人,才能超越认识的相对性,才能够步入人类智慧的最高峰。到了人类智慧的最高峰的时候,就是无上正等正觉。

接下来的八句就是进一步地描述真如法界超越相对、超越时空、超越大小的状态:

宗非促延,一念万年。无在不在,十方目前。

此“宗”就是真如法界,就是不二法门,这件事不是长不是短,从时间来讲,长时间称为延,短时间称为促,所谓仓促之间。不二法门这个大智慧的宝殿,不可用时间来计算,它非延非促,又是“一念万年”,换过来说又是“万年一念”,超越了延促长短的相对性。“一念万年”这样的禅语经常会在我们的口头禅当中听到,它代表着一种超越了相对性的意义。对于最高的精神境界,平常的人只能从分析去揣摩,不可能有那种真正一念万年的感受,只有十方智者才可以有一念万年、万年一念的真实经验和体证。

真如法界是“无在不在”。无在不在者,即是无处不在。遍满十方、充满法界,又只在目前。从空间来讲,它充满着十方,故尔就在目前,目前属十方的一方。现代西方有一种相对论,这听起来多少与相对论有点相似,我们可以从字面上和意思上去分析这种境界,但也只是盲人摸象而已,并没有真实的体验,仅仅从字面上能揣摩一二,有利于理解祖师教诫的意义。

极小同大,忘绝境界。极大同小,不见边表。

“宗非促延”说明不二法门是超越时间的,不受时间的局限。“无在不在”则从空间来说明,不二法门不受空间的限制。“极小同大,极大同小”则说明不二法门不受大小体积的限制。这即是说,真如法界不二法门是超越了一切对立意识,超越了一切相对性。

回过头来看我们这个世界,看我们人类,看我们生活,精神上的超越,认识上的超越,禅定中的超越,完全是一种个人修行的体验。在人类的现实生活中,我们永远都处在一个相对的世界当中,而这个相对的世界,同样也是永恒的。如果这个相对的世界不是永恒的,真如法界那种不二、那种超越、那种绝对的世界也就失去了它的永恒性。

《普贤菩萨行愿品》讲到四无尽—虚空无尽、众生无尽、众生业无尽、众生烦恼无尽,就是说这个相对的世界是永恒的。这个相对的世界正是我们发菩提心行菩萨道的道场和依托,没有这个相对的世界,一切绝对的世界也无从体现出来。也就是说,有相对才有绝对,有生死才有涅槃,有烦恼才有菩提。菩萨永远不会失业,发菩提心的人、求菩萨道的人永远不会失业。因为这个相对的世界是永恒的,所以菩萨的愿力也是永恒的,所谓“虚空有尽,我愿无穷”。只要我们真正发起菩提心,真正要修菩萨道,你永远都有事情可做,你永远都会在忙碌中消除你内心的种种障碍,在奉献中消除你内心种种的执著和是非,在忘我的工作中,实现一个菩萨行者真正的生存价值。

我们千万不要梦想这个世界会转化成为极乐世界,如果都转化成了极乐世界,公平就没有了,因果报应就没有了。因为我们人类众生造了无穷无尽的业,这些业都要感受果报,众生的业无尽,烦恼无尽,果报也是无有穷尽。痛苦永远存在,快乐永远存在,没有痛苦就显示不出什么是快乐,没有快乐就显示不出什么是痛苦。

在相对中找到那个绝对的东西,超越这种相对性,寻找那个绝对的精神境界,这就是我们学佛修禅的一种精神追求。不过真正能超越这种相对性的总是少数人,但是希望每个人都做那个少数人,希望都能达到人类智慧的巅峰—无上正等正觉。 (待.续)


 

地址:河北省赵县柏林禅寺《禅》编辑部 邮编:051530
电话:0311-84920505(编辑部) 0311-84924272/84921666(发行部) 传真:0311-84920505
稿件箱:chanbox2004@126.com 订刊箱:chan@bailinsi.net
户名:柏林禅寺 开户行:中国银行赵县支行 帐号:1013 5005 5931
准印证号:JL01-0173
《禅》网络版/电子版
欢迎免费传播,但不得对其内容作任何修改!
Copyright 2008 柏林禅寺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