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刊主页 2016年度第五期无憾的缘分——忆隆根长老
 

无憾的缘分

——忆隆根长老

圣凯

凡世间有为法,皆生灭无常;然人与人之间的情义缘分,若能无憾,已是圆满的人生。

2011年6月11日,我前往美国洛杉矶法印寺,为“佛法精进营”授课。15日,突闻新加坡隆根长老上生,一种遗憾袭上心头,唉!再也无缘见到长老了!也不能前往新加坡送长老最后一程……于是,致电给新加坡双林寺惟俨大和尚,拟好挽联“大教无声,于灵峰演清音,音容宛然;宏愿不舍,依般若传正法,法身常在”传回双林寺,让人代写,略表哀思,也能弥补一点心中的遗憾!

6月20日上午,我从洛杉矶回到北京,刚放下行李,接到惟俨大和尚的电话:隆老是24日出殡,若时间安排得开,可以前来参加。因为6月25日至26日,我要在昆明讲两天课,从北京至昆明的机票早已预订。或许为了一种无憾的缘分,马上行动,退掉北京至昆明的机票,购买北京至新加坡、新加坡至昆明的单程机票,一系列的行程安排又开始了……

6月23日下午3点半,我乘坐国航969航班前往新加坡。那天,北京下雷雨,飞机停在跑道上,一直无法起飞。滂沱的大雨,打在飞机的窗口上,敲击着我的心灵,我陷入无限的哀思中。我与隆根长老的缘分,开始于2000年,当时我应双林寺的邀请,前往新加坡举办讲座,从此与双林寺结下甚深的法缘。因常去讲课,也为常住的发展出力,自己自视为双林寺的一分子。这样,每年夏天去时,惟俨大和尚都会带我前往般若讲堂或自度庵,拜会隆老。于是,长达十年的缘分看起来十分平常,但是又有非凡的意义。

隆老清瘦的身材中,有一种刚正不阿的情怀;那一道白眉,有一种慈祥与悲心;浓浓的苏北口音中,又有一种关心祖国大陆佛教的忧患意识。每次的正式见面,都不会超过半小时,内容都是三部分:一、问我的近况,是否有新的著作出版?二、大陆佛教的最新动态,听完我介绍后,都会发表一些评议;三、最后,讲几句鼓励的话。隆老的一生,勤于笔耕著述,在香港编辑《太虚大师全书》,在台湾主编《海潮音》;来新加坡后,创办“南洋佛学书局”,主编《南洋佛教》;经汇总后的文章、讲记,共成《隆根文集》十二册。我在南京大学读硕士、博士,后来在清华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每年基本上都有一本小册子出版,如《中国汉传佛教礼仪》《中国佛教忏法研究》是对仪轨的探讨,隆老是佛事仪轨的专家,有时老人的兴趣极浓,会谈起民国年间大陆佛教的一些佛事作法。2006年,老人看到我的博士论文《摄论学派研究》,其中有一节专门探讨守培长老的唯识思想,老人非常高兴,专门送给我《守培全集》上、中、下三册。隆老十分关心祖国大陆佛教,他从1981年开始,前后数十次回国,礼祖朝山,修复祖庭,弘法利生;同时,也对大陆佛教一些现象深表担忧。所以,每次与老人见面后,心中既是暖洋洋的,又有点忧愁。

2004年初,隆根长老卸下新加坡佛教总会主席的重担,由惟俨法师接任。2004年6月26日至27日,“‘传统与现代化—汉传佛教的现代诠释’国际佛教学术研讨会”在大悲佛教中心礼堂召开。这次会议是由新加坡佛教总会主办,香港大学佛学研究中心、南京大学旭日佛学研究中心、莲山双林寺、光明山普觉禅寺、大悲佛教中心协办,新加坡二十多家寺院团体赞助的。参加会议的代表有新加坡、中国大陆、香港、台湾以及马来西亚等国家、地区的法师、大学教授、佛学研究者,总共有26人,提交论文26篇,对提升汉传佛教的现代价值,进一步总结佛教戒律、丛林清规、僧制的演变与发展,推进新世纪佛教团体的制度建设,探讨寺院管理的现代化,关注二十一世纪的佛教走向等等方面,作了深入的探讨。隆老担任开幕式主礼嘉宾,他看到薪火相传的佛教兴盛场面,非常高兴,赞叹研讨会为汉传佛教走向未来世界而着想,提升汉传佛教的价值观,探讨如何发展与适应现代思潮之策。

2005年12月3日至4日,由新加坡佛教总会主办,莲山双林寺、光明山普觉禅寺、大悲佛教中心承办的“汉传佛教修学次第研讨会”在大悲佛教中心举行,隆老又担任开幕式嘉宾,对汉传佛教的源流作了准确的定义:“据汉传佛典中能诠的经律论三藏与所诠的越世戒定慧三无漏学来说,受到汉地历代僧俗大德的弘扬,不但已将现实世间汉传佛法事理昌明,而且建立诸大宗派修学次第,如今也分别流向世界。这一汉传佛法博大而精深的形成,皆由古今学佛人的根性好乐不同而衍出。此汉传宗派修法,虽各有其差别与特色,但总不离经律论三藏所示修戒、修定、修慧的次第而信、而解、而行、而证,能取得相应的成果。”

2006年6月27日,双林寺退居谈禅老和尚圆寂。我有缘一直陪在隆老的身边,参与处理老和尚的后事。7月中旬回国前,自度庵贤祥法师找到我,希望我为隆根长老准备草拟一个生平。这是多么荣幸的事情,可是隆老是一位经历十分丰富、思想非常深邃、行愿非同寻常的长老,所以这也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于是,我认真阅读隆老的《七十自述》、《八十自述》,汇成一篇两千多字的小文,交给贤祥法师。贤祥法师看后,愿意请隆老为我题一幅字,以表示对我的奖励,这肯定是最高奖励了。最大的遗憾,是我竟然没有这样的福报因缘。

自己在新加坡十年以来的弘法生涯,与隆根长老、惟俨法师等结下甚深的情谊法缘。十年中的无数点滴,变成无数的画面,在脑海中浮现;隆老的音声笑容,在耳边眼前不断出现。一个僧青年,能够在十年中不断得到一位佛教界长老的耳提面命,这是多么荣幸的事情!所以,每次都充满着期待而去,充满着欢喜而离开。自己从来没有想过和长老合影,也没有想过请长老写几个字以表鼓励,因为这些世俗、有相的作法都是多余的。

雨停了,飞机起飞了,我在对隆老的思念中睡着了。当深夜一点多到达般若讲堂时,看到无数飘飞的挽联,如同我的思绪;在隆老的法像前拈香礼拜,轻轻地告诉老人:我终于来看您了!

6月24日,那是一个万众共哀的日子,看到超尘长老、法宗长老、了中长老、融灵长老等这些隆老生前最要好的道友,心想:自己来是最正确,尽管这次行程是最匆忙。从般若讲堂到自度庵,在车里听着融灵长老讲隆老生前的一些轶事,心里空落落的,一种遗憾的感觉突然在心中回荡着。

24日晚上十二点去机场,我又要离开新加坡了,要乘坐凌晨三点的飞机去昆明。唉,飞机又晚点了,本来应该25日七点到达,结果是八点半才着陆,只能在十点开始讲课。能够撑下两天、整整十二个小时的课程,我似乎觉得冥冥之中隆老的精神在支撑着自己。

缘分是不可思议的,隆老的加被也是不可思议的!7月20日,我去河北柏林寺生活禅夏令营讲课,遇到维那道智法师,提到隆老,他说自己在2005年12月去新加坡双林寺参加禅七,曾经请隆老题了许多字,我马上请求他送我一幅,他慈悲地答应了。当一幅熟悉、清秀的“如何是道?平常心是”出现在我的眼前时,一切似乎又是我心中的答案!难道这一切都是冥冥之中的安排吗?!

7月30日,我又去新加坡参加隆根长老的“七七”法会以及灵骨进塔法会。一种无憾的心情,一种感恩的情怀,一直伴随着自己。

一切都非常圆满!人生的存在本是残缺无常的,遗憾是最在所难免的。我和隆根长老,一种无憾的缘分,要感恩佛菩萨的加持,感恩隆老在常寂光净土的加被!


 

地址:河北省赵县柏林禅寺《禅》编辑部 邮编:051530
电话:0311-84920505(编辑部) 0311-84924272/84921666(发行部) 传真:0311-84920505
稿件箱:chanbox2004@126.com 订刊箱:chan@bailinsi.net
户名:柏林禅寺 开户行:中国银行赵县支行 帐号:1013 5005 5931
准印证号:JL01-0173
《禅》网络版/电子版
欢迎免费传播,但不得对其内容作任何修改!
Copyright 2008 柏林禅寺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