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刊主页 2016年度第四期编者小语
 

编者小语

从南到北走一遭,不难发现,中国大陆汉传佛教寺院常住大众的日常共修方式,主要以早晚课诵和二时斋供为主(除此之外,只有少数禅宗丛林还保持着每天坐四枝香的习惯)。无论是教下的寺院,还是禅宗丛林,基本上都是这样一个模式,没有太大的差别。

对于老参而言,因为他们出家的时间长,僧格已经养成,道心比较坚固,对戒律、修行理路和用功方法等,都有了一定的理解和体会,这种共修模式有利于他们安心养道。但是,对于刚出家的年轻人而言,因为他们的信心、见地和僧格都处在一个“从不定走向稳定”的过程中,这种模式则显得过于简单,不利于他们道心的增长。

实际的情况是,不少年轻人,本着初发心时的热情和勇猛,割爱辞亲,来寺院出家。出家之后,他们慢慢发现,寺院除了早晚课诵之外,再也没有什么共修活动,似乎也没有人关心和指导他们的修学;面对大片空余时间,他们不知道该做什么,心里没有安顿。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产生了一种失落感,觉得寺院这种共修模式与自己出家修道的理想有很大的距离,学不到什么东西,没有什么长进,成天似乎只是在混日子。

这种迷茫的无所事事的生活过久了,会消磨出家人的道心、信心和热情,其结果不外乎是:一部分人内心慢慢地变麻木了,心如死灰,毫无求法的意乐和精进,得过且过;另外一部分人则在烦恼中沾染了不少坏习气,慢慢地被世俗化,成了无惭无愧的“老油条”;再一部分人,虽然不甘做粥饭僧,但因为修学不上路,内心一直焦虑不安,只好四处游走,名曰参访,实为逃避烦恼。

出家本为修行进道、弘法利生,万万没有想到,出家几年之后,修道的热情没有了,信心没有了,竟然落入一种死灰枯木的状态。我相信,绝大多数人出家时的初发心,都是纯真的,没有人希望自己变成这个样子。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景,固然跟他们个人业障重、狂心未歇有关,但同时也说明寺院常住在组织大众日常修学方面,还有很多工作没有做到位,没有照顾到不同个体的差别性。所以在这一点上,常住应该多一些反省。

很简单,出家人到你这个寺院里来,图什么?从初发心而言,不就是为了能够多听闻一些佛法,能够得到善友的提携?不就是为了在学修方面,能够日有所进?不就是为了能得到善知识的指导,明白修行理路,并尽快找到适合于自己的用功方法?一个道场,如果连出家人这点最基本的希求都不能给予满足,或者给予适当的关注和回应,那这个道场在指导思想或者管理上,一定存在着问题。

唱念固然是修行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但它并不是修行的全部。修行应当是戒定慧三学,齐头并进,互相增上。戒行清净,威仪整肃;深入经藏,智慧朗然;定慧等持,禅心如水:此三者是一个出家人应有的基本素质。而这种素质的养成,不是单纯地依靠早晚课诵和二时斋供这些简单的共修方式就能成就的。作为一个共修道场,除了坚持好早晚课诵和二时斋供之外,还应当多关注一下初发心人的内心状态和希求,多给他们提供一些勤修戒定慧的机会,最大限度地调动他们的修习热情。

关于这一点,寺院常住在保证传统的早晚课诵之余,可以根据常住大众的年龄戒腊、兴趣好爱、根性志愿以及文化素质等方面的差异,依据自愿组合、自觉承当、自我管理的原则,组建不同的修学小组,如戒律班、经论班、禅修班、净土班、抄经班、梵呗班、拜忏班等,每周组织三五次以班为单位的共修活动,使之常态化,让每一个出家人心有所系,找到自己的归属感。

戒律班以普及戒律学知识,提高持戒守戒意识为主。经论班以系统地学习重点大乘经论,树立圆顿的信解,明白修行的理路、用功方法和用功原则为目标。禅修班主要是围绕一些基本禅修典籍进行学习和实修,掌握禅修的基本方法,提高禅定水平。净土班则针对年长或者对净土法门有大信心的出家人,组织日常念佛及净土宗重点经论的学习。抄经班主要是针对那些具有书法爱好的出家众,通过抄经这种方法,把闻思修与书法艺术结合起来,融定慧于一体。梵呗班则是通过组织出家人学唱佛教的一些基本偈赞咒语,培养他们的宗教感情,并达到舒展身心、娱悦身心的目的。拜忏班以拜忏为主修功课,以消除业障、强健体魄为目的。上述这些班的设置,如果做到位了,基本上可照顾每一位出家众的修学需要。

常住可以根据大众的实际情况,通过顶层设计,为这些班制订一套由低到高、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包括学习书目,以及可以量化的学习任务。每个班可以根据自愿和推荐相结合的方式,组建一个班委会,以负责该班的日常修学活动之召集、组织和考勤。为方便修学活动的稳定化、常态化,每个班应当有一个相对固定的教室或空间。另外,每个班的成员,在保证本班的学修活动之外,可以提出申请,同时参加其他班的学习;或者本班的学习任务完成后,调换到其他的班,继续深造。

总之,常住可以通过搭建这种多班并存、自愿组合、自我管理、互相策进的学习平台,充分地占用常住大众的空余时间,把他们的修学积极性调动起来,引导他们把闲散的心集中在修和学上面,这样可以从根本上改变“早晚课后,无所事事”的局面。这样做的好处将非常明显:一是有助于保护和增进年轻出家众的道心、热情和信心;二是道友之间形成一种互相策励的气氛,可以从根本上改变道场风气;三是有助于从整体上提高常住大众的修学水平;四是能激发常住大众对佛法和道场的责任意识和承当精神,让寺院管理变成以道心为核心的自我管理。


 

地址:河北省赵县柏林禅寺《禅》编辑部 邮编:051530
电话:0311-84920505(编辑部) 0311-84924272/84921666(发行部) 传真:0311-84920505
稿件箱:chanbox2004@126.com 订刊箱:chan@bailinsi.net
户名:柏林禅寺 开户行:中国银行赵县支行 帐号:1013 5005 5931
准印证号:JL01-0173
《禅》网络版/电子版
欢迎免费传播,但不得对其内容作任何修改!
Copyright 2008 柏林禅寺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