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刊主页 2016年度第四期我的茶缘,我的身土
 

我的茶缘,我的身土

燕妮

禅茶精神有八个字来形容:“感恩、包容、分享、结缘”,我走入禅茶的世界却刚好是这几个词的顺序反过来―“结缘、分享、包容、感恩”。因为早些年结缘一位有趣的禅师,幸得结缘禅茶,在品享的岁月里又不断增长缘分,有幸开始做茶,分享茶。从只是因为喝得一杯好茶,到自己全身心投入去茶区找茶、做茶、开店、分享……这几年的日子一直在围绕茶而奔波劳顿,虽然茶是带给人身心静定的灵丹妙药,却也是一个清升浊降不断净涤的过程,因而,折腾是难免的,正是在这不断折腾中体会出包容与感恩的味道!

曾经很苦恼,为何满腔热情却总是磕绊不断,在沉潜中我渐渐体会出,那磕绊不正是自己棱角分明的心的一种外现吗?茶不语,却一直在包容我的东征西战,用温润的茶汤浇灌那份青春的戾气,那份高扬的志求。世间的标准向来鼓励积极进取,进取就是要“求”,无论是个人私欲,还是理想抱负,总是有一份驱求的欲望含纳其中。渐渐地,你会分不清,到底是志存高远,还是异想天开,渐渐地,脚步会凌乱,你会忘了,你的初心是禅茶!

习禅有些年头,不敢说透彻开悟,却也在真诚求道中尝得几许生命真味,身心的细微转变感觉愈来愈明晰。越“求”离“禅”越远,自己习禅之所以能摸到门路恰恰是无求。无求又要积极做事,这听起来很荒谬,是的,这就是禅!日本的禅学大师铃木大拙说:人能思想,却弱如苇草。然而,当其无思无虑之时,即可成其伟业。前几日过世的围棋大师吴清源先生,其最著名的棋道论就是“中的精神”,这“中的精神”在儒家称之为“中庸”,在佛家称之为“中道”,总之,这是一种中和之道,禅在某种意义上可以如此理解。它不是显性的向前或后退,它只是在那与道相接的触端,是“执两用中”,是的,那就是一种听起来矛盾的结合的存在!这是很有趣的事情,却也是无比艰难的践行。

当你品尝到一些禅的味道,心渐微细,就越会发现其艰巨!你总是会像个野孩子在两端跑来跑去,而且因为知道这不对而无比自责。可是你没有足够的修行,那么依然还免不了要任由开启的敏感去释放生命的热情,可是你知道那不对!有时会很懊恼,懊恼知法犯法如同接受双倍惩罚,不如活得糊涂来得痛快。可是冷静沉淀下来,又会觉得幸运,知法总是好的,加之知道了如何规避,那么犯法的次数也会逐渐减少,像那些神一样的大人物不也是这样一步步修来的吗?而所谓的“执两用中”不也是给自己不断精进、不断打磨的机会吗?

我的茶缘是这样开启的,现在想来,这哪里只是一份缘,分明已是一份生命之约!在这份生命之约里,我是真真实实感受到茶之灵妙美好,不怪乎千年以来国人精英与普罗大众皆奉之赞之,不怪乎茶为国饮!我深觉这其中的关联与我们这个民族的特性密切相关,我们的草木情怀哺育滋长了灵性,灵性又反助于我们民族对自然之道的觉知感悟。我们常说“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在我们的民族文化语境里,从来就没有把人孤零零单拎出来,人就是融入道的一体之存在。可是人是有灵性、有七情的活物,不会像草木那么听话,所以,免不了常常会离经叛道,并且,在现代文化语境中,这种叛逆似乎是很值得赞叹的勇敢时尚。大概人离开自然太久了,尤其是工业文明之后的城市的发展,人们的生活空间是钢筋水泥筑就的丛林,地下穿行,凌空作息,都市里的人们何曾有机会能好好贴近自然,贴近自己生命的土地?我们的文化是以感悟为基础的,要能“感”,进而遂通,得“悟”。而感又是有相当多的层次,有些相似甚至是背道而驰的。说到底,我们离开自己熟悉的文化语境太久了,如同一个自小被抱出家门的小孩,再回来认亲,那感觉还是很复杂的,虽有血脉相连,却总是会生疏隔离,相处其间,难免无法准确的“感”,甚而将信将疑。

我的茶缘将我引入我们文化的感悟体系,茶的灵气也渐渐开启我的敏锐觉知体验。在这种浸融中,我渐渐清晰禅茶的包容,无论你怎么跌宕起伏,它一直在那里,像一面镜子清晰照出你的样子,它不责备你,也不远离你,它只是一如地温润,温润你驰逐疲惫的心灵。当我深深体味到这种包容的力量,才了悟同行相遇的每一份缘都是彼此开启,彼此度化,彼此成就!每个人都有每个人要超越面对的问题,每个人都有每个人要承担完成的任务,这一期生命的过程,是为修行!

当我深深体味到这种包容的力量,我感到无比地愧疚,回想一路磕磕绊绊,因自己的执拗,伤害多少同行亲友,是他们一路的包容与呵护,我才有幸得以继续自在慧观,愧疚之余,无比感恩!感恩生命中每一位家人、师长、友人,感恩生命里的每一份遇见!我深深体会到佛法中提到的“众缘和合”,于众缘中,“我”只是一缘而已。而这份“和合”与儒家所倡“天人合一”又是一如,从根本上,人无法孤零零存在,与道相合,才会圆满,圆满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成功。茶亦如此,它的包容亦是它的生命写照,茶进入人的生活虽然常被奉之极高,可是作为草木中的一支,茶从没有抬高或贬低自己,它只是自然的一分子,与自然一体。所以,每一种茶都含满了那片自然山水的气息,一杯武夷岩茶可以喝到清雅的兰花香、锐利的桂皮香,也可以喝到氤氲的青苔味。一片山水滋育一片茶园,一片茶园产出一杯好茶,也可以说一杯好茶成就一片山水,那成就的美名是好茶无心酿造的感恩回报!那么人呢?在这个自然循环中到底扮演了什么角色?好茶一定也是人做出来的,好茶还是人喝出来的,还是人口口相传,才能美名远扬出来的,一杯好茶汇聚了人的和合!不过,人的加入,又常常破坏这种和合。人真是容易失衡的生物,常常不能如草木那般客观,对名与利过多的欲求,最终都移嫁到茶上,茶之名累矣!和合是要和于道,因而,茶路就是天人合一的修道之路!这其中,人会获得至美的享受,至深的启悟,却也会受到至大的考验磨砺。回想认识的杰出茶人通常都有“病”,并不是想象中那般仙风道骨,完美无瑕,这些病是他们在茶路上探索的印痕,接纳了,释然了,那印痕就会慢慢愈合,成为生命美丽的妆点,反之,则成为包袱,负重行路,愈行愈艰。

所以,当体悟越深,行路越慎;体悟越多,感恩越深!感恩越深,越愿望合于道而弘扬回报!如同茶之回报山水,人要回报土地,要以深深连结土地的情怀,回报土地的滋育!一杯茶,一方茶台,一片茶山,一个开阔的生命!不知从何时起,发现自己已经越走越远,似乎已延伸到了一段历史里!我深感,个体生命之于历史长河虽然只是一片浪花溅起的飞沫,却与家国的命运如此紧密相连。因而,即便只是一个小小个体,亦不能放弃认真地探索与真诚地担当,不能放弃对“身土”的感恩与回报!

“身土”一词源自佛经记述的“身土不二”,“不二”亦是禅的精神,“行亦禅,坐亦禅,语默动静体安然”,真正的禅就是当下,让当下的生活更美好,那美好不是费心的改造,而是自然花开,拈花微笑。


 

地址:河北省赵县柏林禅寺《禅》编辑部 邮编:051530
电话:0311-84920505(编辑部) 0311-84924272/84921666(发行部) 传真:0311-84920505
稿件箱:chanbox2004@126.com 订刊箱:chan@bailinsi.net
户名:柏林禅寺 开户行:中国银行赵县支行 帐号:1013 5005 5931
准印证号:JL01-0173
《禅》网络版/电子版
欢迎免费传播,但不得对其内容作任何修改!
Copyright 2008 柏林禅寺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