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禅刊主页 / 2016年度第四期 / “如来说有我者,即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为有我”——《金刚经》名句赏析与点评之二 |
“如来说有我者,即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为有我” ——《金刚经》名句赏析与点评之二 净因 |
有一道智力测验题:“电梯里为什么要安装一面大镜子?”通常有几种回答:(1)方便乘客检查自己的仪容仪表;(2)看清后面有没有跟进来不怀好意的人;(3)扩大视觉空间,增加透气感……而正确的答案非常简单:肢残人士摇着轮椅进来时,不必转身即可从镜子里看见楼层的显示灯。 面对这一答案,不少人抱屈地说:“我怎么没有想到呢?”答案其实也很简单:无论我们的思路多么活跃,往往还是以自己的利益为出发点而进行思考,很难想到“自我”之外的“他人”。这就是“我执”。 一般人把五蕴和合的生命体当成是一个恒常不变的自我,以此为中心而展开一切社会与人生活动:以家族、婚姻、子女来实现自我;以金钱、地位、荣耀来满足自我;以知识、能力、美德来突出自我;乃至以经验、观点、思想来彰显自我……人的一生就是这样在“我执”的驱使之下,永无休止地忙于衣食住行,忙于谈情说爱,忙于成家,忙于事业,忙于子女,忙于著书立说,忙于斗争,忙于权术,忙于尔虞我诈……由于“我执”,对身外之物便无法放下。放不下就会患得患失,痛苦由此而生,终日不得自在。《金刚经》启发世人如何正确认识自我,活得自在:“须菩提!如来说有我者,即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为有我。须菩提!凡夫者,如来说即非凡夫,是名凡夫。” 《众经撰杂譬喻》中“二鬼争尸”的故事为我们理解这段经文提供了有益的帮助。二鬼竞赛,先到古亭者,得尸而食。比赛的结果是二鬼几乎同时到达,胜负难分,各不相让,只能请宿在古亭的离婆多尊者作评判,这具尸体究竟该属于谁。离婆多尊者深知,无论如何评说,都难逃一死,还不如实话实说。稍微后到的鬼听了,果然暴跳如雷,先后把离婆多的四肢、头等都吃了,扬长而去。稍微先到的鬼则感到内疚,将尸体的四肢、头等取下,补装在离婆多身上,使他的身体恢复如初。第二天醒来,离婆多尊者百思不得其解,便向佛陀请教。 佛陀先从对生命当下的存在进行理性地观察和分析,从而得知人本来就是由物质元素(色)和精神元素(受、想、行、识)组合而成,是众缘假合之身,根本无法找出一个永恒不变的“我”,因而我即是空,以此来破除我执;然后,佛陀运用十二处 [1] 、十八界 [2] 的教义,从人们认识世界的过程来分析生命的现象:只有当被认知对象—外部世界(统称六尘)、知觉器官(统称六根)和认知能力—意识(统称六识)相接触时,认识事物的过程才能完成。换而言之,从认知的主体—人,乃至被认知的对象—宇宙万物,都是由种种元素和合而成,没有一件事物是固定不变的,包括人本身,故说无我;接着,佛陀运用十二因缘的教义,从生命现象的延续性来分析人生的本质。人生苦难的根源是过去世的业力(无明、行),引发现世的苦果(识、名色、六入、触、受);而现在的所作所为(爱、取、有),又是产生未来苦果的因(生、老死)。人生如同奔流不息的河流,在因果回旋之下无限延续,根本找不到一个永恒不变的实体存在,故说“无我”。最后,佛陀通过对四圣谛的分析,从因果关系来分析人生痛苦之因是贪、嗔、痴等不健康的思维,而人生成功幸福之因是一个人的正确行为、清净语言、健康思维和正确的生活方式,无须依靠超自然的力量。 由以上分析可见,当众缘具备时,“假我”便产生,这就是“如来说有我者”;若以智慧去观照,“我”是由种种条件组合而成的,根本找不到一个永恒不变的实体,这就是“即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为有我”。《金刚经》在否定永恒不变的“我”的同时,帮助人们了知“我”的本来面目。正确认识自我,看破、放下,才能活得潇洒、自在。了知诸法无我,是进入般若法门的关键。 [1]十二处:六根(眼、耳、鼻、舌、身、意)与六尘(色、声、香、味、触、法)。 [2]十八界:六根、六尘和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 |
|
地址:河北省赵县柏林禅寺《禅》编辑部 邮编:051530 |
电话:0311-84920505(编辑部) 0311-84924272/84921666(发行部) 传真:0311-84920505 |
稿件箱:chanbox2004@126.com 订刊箱:chan@bailinsi.net |
户名:柏林禅寺 开户行:中国银行赵县支行 帐号:1013 5005 5931 |
准印证号:JL01-0173 |
《禅》网络版/电子版
|
欢迎免费传播,但不得对其内容作任何修改!
|
Copyright 2008 柏林禅寺 |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