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刊主页 2016年度第四期佛心如莲朵朵开——《法华经》精读(三)
 

佛心如莲朵朵开

——《法华经》精读(三)

宗舜

【接上期】

《法华经》是我们这一生最美丽的邂逅。上一次介绍了本经的大概情况,也给大家推荐了圣严法师的《绝妙说法》作为我们讲经的读本。我们就以圣严法师的讲记作为蓝本,同时也补充一些他在讲记里面没有涉及到的内容。

一、本经地位

首先我们来看本经的地位。按照天台智者大师“五时八教”的判摄方法,他判摄《法华经》是五时中的最高层次,叫第五时—法华涅槃时。所谓的“五时”即华严、鹿苑、方等、般若、法华涅槃这五时,是依照佛陀讲法的顺序来划分的。第一是华严时,指佛陀成道最初的二十一日间说《华严经》的时期,如日照高山之时;第二是鹿苑时,是指佛陀说《华严经》后之十二年间,于十六大国说四《阿含经》的时期,如日照幽谷之时;第三是方等时,指鹿苑时之后八年间说《维摩》《思益》《胜鬘》等大乘经典的时期,如日照平地之时;第四是般若时,指方等时之后二十二年间,说各种《般若经》的时期,如日照禺中(将近午时。清冯桂芬《惜阴书舍戊申课艺序》:“人生百年,少壮二三十时,如日方升至禺中,实精气所凝聚。”)之时;第五是法华涅槃时,指为使受教者的能力进至最高境界,证入佛知见之时期,为佛陀在最后八年间说《法华经》与入涅槃之前一日一夜说《涅槃经》之时期,如日轮当午之时。佛说完《法华经》后一日一夜讲《涅槃经》,然后就入灭了,所以法华、涅槃是在一时。

二、花耶华耶

这就是天台宗对释迦牟尼佛说法的四十九年,所划分的五个时段。这些时段是针对听法的对象根器层次的深浅,而分别说不同的经典。其中有以人天善法为基础的三皈五戒、十善业道这样的佛法;也有声闻缘觉的二乘,虽然求出离,但是并没有发大乘心;也有人听到的是三乘法;还有菩萨道。其中最初的三七二十一天是说《华严经》。

“华严”的“华”字,现在大家多读中华的“华”音,其实应该念“花”音。我过去也没有注意这个字,虽然也强调读“花”的音,但错误地认为古代“花”、“华”相通,是通假字。但是后来查阅《汉语大词典》才发现,原来“华”的最基本的音和意就是“花”,按照唐代《广韵》的解释,“花”是“华”的俗字。《汉语大词典》说:

華1[huāㄏㄨㄚ]

[《广韵》呼瓜切,平麻,晓。]

“华1”的繁体字。亦作“蕐1”。

1.花。《易·大过》:“枯杨生华,老妇得其士夫,无咎无誉。”《诗·小雅·皇皇者华》:“皇皇者华,于彼原隰。”晋陶潜《拟古诗》之七:“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清孔尚任《桃花扇·逃难》:“[小生]桃源洞里无征战,[旦]可有莲华并蒂开。”

这是《汉语大词典》所列“华”字的第一个义项。第二个义项说:

华2[huáㄏㄨㄚˊ]

[《广韵》户花切,平麻,匣。]

“华2”的繁体字。亦作“蕐2”。

所列义项则较多:1为“开花”。2为“果实”。3为“出现在太阳或月亮周围的光环。由光线通过云中的小水滴或冰粒时发生衍射而形成。”如:月华。4为“光采;光辉。”5为“华美;有文采。”等等十七项。

另外,华还读“huà”,华山、华姓都读这个音。第四个读音为“kuā”,仅用于“华离”这个词:1是“地形不齐貌。”2是“交错”的意思。

相对而言,“花”字出现得较晚。《辞源》引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恽敬《大云山房杂记》,认为其字起于北朝,前此书中花字,出于后人所改。在刻本大藏经中,同一部经前后“花”没有完全改为“华”的有很多例证。

“华严”,杂花庄严,就是把很多的花串在一起作为庄严之具。佛的无量功德譬如美丽的花朵,以如华之万德庄严法身,叫做“华严”。《妙法莲华经》虽然写作“华”,但要读“花”字的音,而不能读中华的“华”音。北宋睦之庵善卿所编《祖庭事苑》卷第二记载达摩大师遗留的一只鞋子:“遂闻奏后魏孝庄帝。帝乃令发塔,但见一履。遂奉敕取于少林寺供养。自开元十五年,被窃去五台华严寺中。后亦失所在。”唐实叉难陀译《华严经》第七十五卷:“身色如真金,端坐华台上;众生若见者,离害具慈心。”这些“华”必须都读为“花”音。

三、大器深根

《华严经》以及最后八年说的《法华经》,还有之后一日一夜说的《涅槃经》,这叫唯一乘法。圣严法师打了一个比方,像《华严经》是属于太阳刚刚升起的时候,照的都是高山。太阳刚刚升起的时候,一般地面上看不见,都是从地平线上升起,首先是高山被映照。太阳升得越高,我们街道、地面才慢慢看得到。你们要住在南北通透的房子里就知道,太阳先从东方升起,十点来钟,太阳才开始从南屋射进来。《华严经》度的、教化的是那种根器非常大的人,是大菩萨。所以佛在讲《华严经》的时候,声闻、缘觉乘的人在座,但却如聋如哑,没有听见。就是他在座,但是也看见好像佛在入定,并没有讲法。所以《华严经》度根器大的人。《法华经》与之相反,就像黄昏太阳将下山时,山谷渐渐黑暗,平地看不到太阳,只有在高山上还能看到余光。这比喻《法华经》、《涅槃经》是收摄根器最深的人,他最后还能看到残存的日光。《华严经》最早,大菩萨一听《华严经》马上解脱,证果证道。而照了一天,还有许多众生没得度,但是这些人根器深,怎么办呢?到了最后的时刻还能听《法华经》得度。故而我们说《法华经》度根器深的人,要不怎样讲成佛的《法华经》呢!佛在《法华经》里面为一切人授记成佛,所以说根器很深。所以,你们学习《法华经》绝非一件小事因缘,这是一件大事因缘。大家要珍惜这个学习的机会!正法隐没,我们是最后一拨得度的人。《华严经》没来得及听上,中间也没有学习般若等经典,而在黄昏时刻,我们还能够赶上最后一拨,说明我们跟佛过去缘分甚深!

四、五时八教

天台宗有所谓的化仪四教、化法四教,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五时八教,这是天台宗常常用的一个判教方法。本次讲《妙法莲华经》,我会吸纳一些天台宗的讲法。因为天台宗的智者大师人称“东土小释迦”,是我们中国人心目中的释迦牟尼佛。智者大师对《法华经》的理解有独到的见解。天台宗是中国佛教成立的第一个宗派。整个“化仪四教”是按照佛陀教化的形式来分的,就是按照度众生的方法来分的。他用了什么方法来度呢?用顿悟、渐悟、秘密(就是我们说的密法),还有不定(就是并不固定,随机而说),这叫“化仪四教”。从佛陀教育众生的方式、教化的形式上来说一共用了这四种,能够判摄一切的经典。

还有“化法四教”,化法四教是从内容上来分的。从形式上分顿、渐、秘密、不定;从内容上则分藏教、通教、别教、圆教。所谓藏、通、别、圆。藏教是指的《阿含经》,通教是指《般若经》,别教是方等部的经典,圆教就是佛初成佛后所说的《华严经》,和涅槃前说的《法华经》、《涅槃经》,这是大乘中的始教和终教。所以始教的《华严经》和终教的《法华经》与《涅槃经》在佛法里面是最重要的经典。这个藏通别圆的“圆”是代表圆满究竟之意。但是相比较而言,《华严经》叫作“兼圆”,因为它只说大乘,涉及不到声闻、缘觉这些人。而《法华经》则叫纯圆,完全纯粹圆满,所以叫“纯圆独妙”。为什么呢?因为在《法华经》里面包括了佛所有的说法道理,这就是佛教的真正百科全书。它里面摄受大小根器的众生,全部回到了大乘、回到了成佛这个最高的法门。这就好像海纳百川。这就叫开权显实。大开大合,会三归一,所以这部经是经中之王。讲《妙法莲华经》是经中之王,它是有道理的。《华严经》之所以跟它有所不同,就在于《华严经》只度菩萨,说它兼圆就是这个意思。说它圆是很圆满,但问题是它度的对象仅限于菩萨。而《法华经》则不同,菩萨也度,声闻也度,提婆达多恶人也度,大爱道比丘尼女人也度,甚至龙女―还代表着旁生道(包括人道之外的所有),一切都度,海纳百川。所以会三归一,把三乘都会归于一乘是整部《法华经》的宗旨。

我们一般讲五乘法,人、天、声闻、缘觉、菩萨。五戒十善,人天乘,声闻、缘觉小乘,菩萨大乘,这是大家最常分的。站在菩萨的角度来说,把声闻、缘觉合在一起算一乘,人天一乘,菩萨一乘:这就是三乘。“会三归一”的“三”,是把普通人的人天善法、声闻缘觉的基本出世间法,再加上菩萨法、菩萨道这三乘,会三是会它们。到了讲《法华经》的时候,引导一切众生全部归于唯一的成佛之道,这就叫做会三归一。

五、梦觉莲开

明末清初福建鼓山涌泉寺曹洞宗的祖师为霖道霈禅师编纂的这一本《法华纂要》,是把智者大师著的《法华文句》摘录其中最精华的部分编的一本书。在这里智者大师有一个非常善巧、非常贴切的比喻,我们一定要学习。那就是以莲花来解释,用莲花作比喻。

首先,“妙法莲华”在梵文里面就叫芬陀利华,其实《妙法莲华经》确切地讲应该叫《白莲花经》。因为按照梵语的翻译,芬陀利华就是大白莲花。它生长在阿耨达龙池里面,每一朵都是非常巨大,微妙香洁。我们在《阿弥陀经》里读到的:池中莲花大如车轮,青色青光、黄色黄光、赤色赤光、白色白光。但是芬陀利华主要是白色的,所以它是白莲花。我们讲念佛人是人中芬陀利华,就是这个含义。汉文翻译没有直接写是什么颜色,但是在梵文和藏文里有讲妙法莲华的这个莲花就是大白莲花,就是我们说的芬陀利华。

为什么要用莲花来打比喻呢?智者大师说,这是喻权实法也。“权”和“实”:“权”就是方便。因为你们无法了解真实,只能用各种比喻、各种模拟让你能够听懂,如果直接说你不相信,就要用方便法,这就叫“权”。“实”就是真实法,所谓真实法的意思是什么呢?我讲的这些真实不虚,而且揭示了最核心的真谛。所以他说莲譬喻“实”,花譬喻“权”。莲是花里面的莲蓬、莲子,这叫莲,旁边的花是权,我们看到的花瓣、美丽的花朵,这其实是方便,而我们看到的花心中间那一个莲蓬,结子的莲蓬才是真实。智者大师说“良以妙法难解,假喻易彰”,因为这个佛法太深奥了,无法跟你讲清楚,我们就借比喻来彰显。

我们从本、迹两个方面,从六个比喻来说明。“本”是根本,“迹”是应化,度众生是应化的方便,是用各种各样的幻象、假象呈现出来的,但是它是要用假的东西引导你进入真实。比如在《法华经》里说“我实成佛以来,久远若斯”,就是说我成佛以来时间已经非常非常久了,这叫“本”。但是“迹”是什么呢?“迹”是释迦牟尼佛出家,六年苦行,菩提树下成道。所以在《法华经》里面,弥勒说您成佛并没有多少年啊,这不过才四十多年而已啊,您怎么说您成佛已经很久很久了,度我们度得很久很久了?弥勒当时就不相信,他怀疑这个“本”,他不相信,因为他只看到了“迹”。我们看到的都是释迦牟尼佛活了八十多岁,三十岁出家,说法四十九年,这就是“迹”,轨迹的迹,我们只看到了“迹”。

我们先看“迹门三喻”。第一喻叫“为莲故华”,为什么要开花?是为了长出中间的莲蓬来。如果不把莲子长出来,那么这花开来没有意义,所以叫做“为莲故华”。比喻为实施权,是为了彰显真实,不得已才示现方便,所以这叫为莲故华,为实施权。《妙法莲华经》哪一句说的是这个呢?经云:“知第一寂灭,以方便力故,虽示种种道,其实为佛乘。”这就是为了方便的缘故,虽然开示种种不同的方法修学成佛之道,但是它的核心部分其实为佛乘,我根本目的是引导你们进入佛乘。这是第一喻,叫“为莲故华”。

第二喻叫“华开莲现”,莲花一打开里面结的莲子就显现出来了,花开莲就现,这叫开权显实。只要用了权的方法,就一定可以揭示出真谛,开了花就能展现出真实之道。所以《法华经》中说:“此经开方便门,示真实相。”这就是华开莲现。

第三喻叫“华落莲成”,等到莲花的花瓣全都掉落以后,这个莲蓬就突显出来了,它就长成了,彻底地圆满了,这就叫“废权立实”。等到莲子长出,花这个方便已经不需要了,这个时候花全部掉落,真实显现,所以叫做“华落莲成”。在《法华经》中说:“正直舍方便,但说无上道。”

“华落莲成”,不知道为什么,我每次说到这四个字心中都有无限感动。所以莲花六喻我一定要讲,圣严法师没讲这个内容,但是我觉得非常形象、生动。你想象莲花开放的那个过程,为莲故华、华开莲现,最后华落莲成,非常美的意境。“迹门三喻”讲的就是这个含义。

再看“本门三喻”。第一,“为莲故华”,莲是佛的根本,花表示佛的示现,从本垂迹,迹依于本。也就是莲花的花瓣是依附莲蓬而生,要离开了莲蓬,花瓣不能自己支棱着。所以即使开的是迹门,但是他其实依附的还是根本。从迹的角度来说,是为了实、为了根本显现权;而从本门的角度来说,迹开示的权也要依附这个根本的,它不会离开这个根本。所以,“为莲故华”,莲表示根本,花表示迹,从本垂迹,迹依于本。《法华经》中这句话可以证明:

我实成佛以来,久远若斯。但教化众生,作如是说。”释迦佛说,我其实很久以来早就成佛了,但是为了教化众生所以我用方便说。“我少出家,得三菩提”,我三十岁才出家,刚刚证得菩提。这是我为了让你们能相信,所以讲了一个方便的话。“少出家”这个是垂迹,但是迹依于本,本是他早就成佛了。释迦牟尼佛是化身佛,他是为了度我们,方便示现之佛。所以从三身的角度来说,释迦牟尼佛不是法身,也不是报身,他是化身佛。

第二,“华开莲现”,就好像开迹显本。在《法华经》中说“一切世间,皆谓今始得道”,娑婆世界所有的人都说释迦牟尼佛刚刚得道,其实这是开迹,目的是要显本,“我成佛以来,无量无边那由他劫”,我早就成佛已经不知道多久了。

第三,“华落莲成”,比喻废迹立本。等到时机成熟以后,迹门不说了,只说根本。根本是“诸佛如来,法皆如是”,其实十方诸佛都是如此,他们都是成佛无量劫,然后不停地示现。文殊、普贤、观音、势至、地藏菩萨其实都是久远已经成佛的古佛。像文殊师利是七佛之师,三世佛母,他早就成佛了。十方诸佛都是“法皆如是,为度众生,皆实不虚”。所以,他先标妙法,再说莲花。“荡化城之执教,废草庵之滞情。”大家知道,化城是变化而成,是暂时的;住草庵表示没有通达真实,不敢登堂入室。就像那个穷子不敢继承父业,他只能在外面,在茅草棚里住着一样。他其实是大富长者之子,家财万贯,像我们一样是法王子。佛“开方便之权门,示真实之妙理。会众善之小行,归广大之一乘。上中下根,皆与记莂。”这是迹门。“又发伽耶之权巧,显本地之幽微”,就是说佛在伽耶城(古代中印度摩揭陀国的都城)度化众生。“增道损生,位邻大觉。”“增道”就是增加佛道,就是增加成佛的人。“损生”是减少众生的数量,因为众生的数量减少了,佛道的数量就增加了。佛希望众生越来越少,当然就越来越好。“位邻大觉”,我们证的次位都跟佛接近了。“一期化导,事理俱圆”,虽然在这一期中间化导,但事和理都是圆满的。“莲华之譬,意在斯矣”,讲莲讲花用意在此。这是本门意。

所以,这一朵妙法莲花不是普通的含义,前面三种譬喻,最后华落莲成,表示真实之道彻底在本经中揭示无疑。这就是为什么叫“成佛的《法华》”的缘故了。

六、三分释经

佛经一般分成三个部分:序分、正宗分、流通分。本经二十八品,也是这样的组织结构。但是本经的分法跟普通的经典不一样。一般的一开始就是序品,中间一大段都是正宗分,最后欢喜信受,佛再嘱咐一下,讲讲经题,这是流通分。但是《法华经》不是这样。本经第一品是序分,第二品到第十七品的前半部分是正宗分。第十七品的后半部分一直到二十八品是流通分。这跟其他的经稍稍有不同。它是从第十七品的后半部分开始已经进入流通分了。

“序分”也叫做序论,是说明这部经典的起源,介绍当时佛陀说法的因缘、在场的听众以及请问佛法的那些人,就是我们讲的六成就:时间、地点、人物、讲了什么法、有什么说法的因缘、谁祈请的,这就是序分。“正宗分”也就是佛正式地宣扬佛理,阐述这部经的宗旨和它的主要内容。“流通分”也可以称为余论,佛叮咛大家要好好地宣传、好好地受持,包括讲这部经应该叫什么题目,你们应当如何受持。因为有的经可以有多个题目,像《药师经》有三个题目,除了“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以外,还有“十二神将饶益有情结愿神咒”和“拔除一切业障”。讲完经题,佛就叮咛大家一定要把经好好护持,流通下去。这就叫流通分。

如果按照刚才所说的本门和迹门这两个方面来分,迹门是我们看到的现象,但是这个现象并不真实。从《序品》到《安乐行品第十四》都称为迹门。从《从地涌出品第十五》到《普贤菩萨劝发品第二十八》都称为本门。

“迹”是佛的一种福德的化现,并不是真实的佛,他所宣说的也不是最为真实的法。注意,讲他说的并不是真实的法,并不是说他说的是假话,是说它不圆满。众生有不同的根器,所以他要假借某些话、某些现象,用种种权巧方便来表现。圣严法师打了个比方说:“就好像有人在沙滩上走过之后留下的脚印、足迹,让人见到的只是由脚留下来的痕迹,并不是真正的脚。”但是“迹”还是真实的,沙滩上确实有佛走过啊,并不是否定!那我说迹门就不是好的,不是!他完全是应这一类众生的根器,所以留下来一个脚印、痕迹让你能够看到,所以也叫权,就是方便。如果不用各种假借的语言,或者某种你们能够了解的事物,就很难让你们理解我所说的内容,所以一定要用权。权巧方便、善巧方便。迹展现出一些现象让你了解本。本是根本,迹是脚印,本就是我们的脚。本宣说佛陀的本怀、本愿,为根器已经成熟的人,直接宣说根本之法,接引他成就无上佛道。

整个《法华经》的表法,就是前半部是迹门,说明众生根器有大小乘的分别,也有说成佛、涅槃的时间,为他授记,这叫记别,也叫授记。佛告诉声闻、缘觉什么时候也能成佛,这是第一半。后半部分不是了,授记之后,佛就开始谈他各种的真实情况。这有点像一个人在临终之前把家里所有的财产都托付给遗嘱的执行人。一开始还藏着,并没有说我们家有多少遗产,有什么宝贝,传给谁。到了这个时候,首先说我们所有家里的人,谁分什么,什么时候能得到什么,先分了一通。然后告诉你说,我这个家产这么富饶,是从哪里来的呢?而且还有他方佛,多宝佛来做证人。释迦牟尼佛说我成佛以来很久了。那谁来证明呢?都不了解啊。这个时候多宝佛塔从地涌出,多宝如来现全身舍利为他来证明。所以一部《法华经》越读越有趣味。我一开始读,看到前面那么多菩萨,头都晕了。在讲这个授记、那个授记,到底在讲什么呢?后来懂了以后,就发现越读越有味道。所以希望大家坚持学下去,你们读读就很明白了。到了后一半,佛就告诉我们说,其实真相是释迦牟尼佛并不是在我们这个世界才成佛的,他是早在无量无数劫前已经成佛了。他其实从来都没有涅槃过,也从来没有涅槃这个事情,因为他只是示现涅槃。
我们下面正式进入经文部分,请大家打开《妙法莲华经》。 (待.续)


 

地址:河北省赵县柏林禅寺《禅》编辑部 邮编:051530
电话:0311-84920505(编辑部) 0311-84924272/84921666(发行部) 传真:0311-84920505
稿件箱:chanbox2004@126.com 订刊箱:chan@bailinsi.net
户名:柏林禅寺 开户行:中国银行赵县支行 帐号:1013 5005 5931
准印证号:JL01-0173
《禅》网络版/电子版
欢迎免费传播,但不得对其内容作任何修改!
Copyright 2008 柏林禅寺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