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刊主页 2016年度第四期别山性在慧善普应禅师
 

别山性在慧善普应禅师

刘鹏

别山性在慧善普应禅师,生卒年不详,明末清初曹洞宗僧人,清初顺治朝曾被顺治帝请进中南海蕉园万善殿供养及讲经。

笔者友人唐山遵化戴居士,知笔者喜好禅宗历史,于2013年春节曾告知笔者,与遵化相邻的迁西县4A级旅游景区景忠山在清初有一曹洞宗僧人法号别山性在禅师,曾被顺治帝请进宫中供养及讲经,景忠山曾有其墓塔一座。景忠山在1976年地震时,部分建筑震毁,塔被震残,后景忠山兴建旅游景区时,将塔彻底拆毁。戴居士得知后,遂将别山性在禅师及清代另外二禅师遗骨收集回来,并在其所开诊所后院,建塔以供养,后塔被遵化市城管及工商等部门联合拆除。戴居士还告诉我景忠山最后一位僧人惟成慧净于2004年圆寂。已故的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河北省佛教协会会长,时任赵县柏林禅寺方丈的净慧长老于1997年4月18日,在时任唐山市宗教局局长李和平及迁西县宗教局杨局长的陪同下曾参访景忠山,并和僧人惟成慧净愉快地交谈。

笔者听过戴居士叙述后,于次年(2014年)春节在柏林寺再次见到了戴居士,并约戴居士同到方丈室,将此事告诉了方丈明海大和尚。明海大和尚听完汇报后,于2014年3月8日,利用在京开全国人大会期间休会的一天,亲自前往遵化戴居士的诊所,将别山性在禅师灵骨带回柏林禅寺,并去遵化鹫峰山看了有关别山性在禅师的碑文。去年春节,笔者和戴居士在柏林寺过年时,海和尚将我们请到了方丈室,并告知已经在柏林寺下院邢台玉泉禅寺的后山为别山性在禅师建塔,并嘱咐笔者将别山性在禅师简历写好,刻在所建之塔上。塔旁分别有虚云老和尚塔和师父净慧长老塔。

别山性在禅师,顺天(今河北)丰润郑氏子,十四岁礼安国化一法师薙染出家。曹洞宗第二十八代法嗣。出家后依止安国化一法师数载,后闻心悦慧喜禅师住持少林寺,遂於崇祯庚午冬,直往参叩,慧喜禅师一见别山性在,觉得很投自己机缘,遂许入室。别山性在在少林寺历练数年,忽然顿悟,慧喜禅师甚为高兴,遂将曹洞宗法脉传于别山性在禅师。明末清初,别山禅师因战火回归故里,隐於景忠山知止洞修行。

顺治八年(1651),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亲政后首次出狩蓟东,“以景忠在指,故而登焉”,性在“由石室出谒,对诏称旨”,顺治皇帝“数为动容”,最后赐名“别山慧善普应禅师”,决定将他召入大内供养,从此性在和尚一举成名。

具体流传的故事是这样的:顺治八年(1651),顺治皇帝到蓟州东部巡察,把景忠山划为狩猎区。当他来到景忠山下,见山势高耸,晓山如画,殿宇寺庙,金碧辉煌,乃令山顶道士陛见。道士听说大清皇帝莅临山下,都惊慌失措,逃之夭夭,只有在山顶知止洞内苦行修炼的性在和尚来见顺治,这才引出了一段“性在智答得景忠”和“帝僧交往在皇宫”的传奇佳话。性在和尚常年在阴暗潮湿的知止洞内面壁参禅,身体极度虚弱,听说顺治皇帝来到景忠山,他从洞中到山下接驾,顺治见他满身汗水淋漓,湿透袈裟,十分感动,想伸手拉他起来,发现他头冒热气,手心发烫,便问:“你的头为何冒热气啊?”性在答道:“贫僧冒的是迎君佛家瑞气。”“那你的手怎么这样热啊?”性在答道:“贫僧终日烧香持火。”“那朕的手为何这么凉呢?”“陛下兵(冰)权在握。”顺治一听,这和尚的回答挺有意思,略一沉吟,指了指漫山遍野的松树,又问:“这都是什么树哇?”性在应声答道:“万岁,这些全是万年青(清)!”一席巧妙的答话,完全迎合了顺治入主中原后,渴望江山永固的特殊心理。顺治龙颜大悦,于是传下口谕:“赐景忠山永为性在静修之地。”之后,顺治皇帝每议要政都要到景忠山礼佛问卜。据碑刻记载,顺治立玄烨为太子,就是在景忠山问卜后而钦定的。也就是在这一年的秋天,性在和尚被顺治请入京师宣讲佛法。

性在入京后,厌弃荣华,不久即以怀恋本山为由,上疏要求返回景忠山,顺治皇帝恩准,予假一月。顺治九年(1652)五月,再次颁诏,派内臣窦从芳赴景忠山,传旨住持僧海寿,召性在重返京师。为迎接这位高僧的到来,顺治皇帝将西苑崇智殿改为佛堂,赐名万善殿,从此开创了改椒园大殿为禅室的先例。而顺治皇帝召还性在禅师的圣旨,后来被刻为帖石,嵌入景忠山南天门的东墙上,圣旨原文如下:

敕景忠山住持僧海寿知道:别山法师在尔山洞居住静修已经九载,朕今降召请入京师,尔山洞内居住年深,供养久远,朕不胜嘉悦,赐尔银五百两,故此降敕。敕命。顺治九年五月。

性在重返京师后,入万善殿供养,淡泊名利,潜心参禅。

顺治十六年(1659),天童山一位法名为恋山翁的高僧奉召来京,在京期间,他与性在交往甚密,对其品行甚为敬佩。顺治十七年(1670),恋山翁与性在离别时,特作诗两首以作记念。在诗序中,恋山翁对性在禅师的经历进行了简要介绍,对其功德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序中指出,“上改椒园为禅室,特自景忠起”,“椒园禅室之常供缁侣也,实自师始”,“征书之四出也,自禅师始”。由此可见,性在对清初佛教的兴盛做出了很大贡献。

性在在万善殿的言谈举止,深得顺治皇帝的崇敬,受其影响,顺治皇帝对景忠山的重视程度也日渐提高,颁发帑银修葺寺庙建筑,恩被寺院禅门。从此,景忠山的庙宇建筑形成了宏大的体系,高官名流,善男信女,纷至沓来,朝山进香,参禅礼佛,景忠山的佛教也由此进入了鼎盛时期。

顺治十年(1653)孟春,时任永平府推官的著名文学家尤侗登临景忠山,憩于知止洞,当时性在已入京师,尤侗览洞思人,感慨良多,赋诗一首,题作《憩石洞留示别山上人》。诗云:“石洞阴森小有天,朗公卓锡此安禅。钵龙夜静归山雨,野鸭秋高起海烟。玉磬每闻村照里,蒲团忽挂御炉前。悬知树下无三宿,面壁因何历九年?”在这首诗里,尤侗以赞赏的笔调,描绘了知止洞的清幽环境,追述了性在禅师的传奇经历,最后发出了由衷的感叹:常人在树下住三宿都很难坚持,可别山禅师石洞面壁,凭什么力量竟一直坚持了九年呢?尤侗的感叹,充分地反映了别山禅师的非凡意志和高洁人品。

河北邢台玉泉寺新建的性在禅师舍利塔(中)。
另两座分别为虚云老和尚舍利塔(左)和净慧老和尚舍利塔(右)。

康熙元年(1662)春,性在禅师奉旨还山。当时,景忠山住持已由域辉接任,他对性在禅师十分崇敬,以师礼相待。康熙三年农历七月,域辉推举师弟月辉接替自己担任住持,性在禅师主持传位仪式,并亲自撰写了《记录景忠山修建始末垂诫后祀碑》碑文,落款题为“曹洞正宗第二十八代嗣祖沙门性在录”。这篇碑文,记述了景忠山的发展始末,文辞简约,考据翔实,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在清代初期,禅宗的两个重要支派—临济宗和曹洞宗曾有过长期的对峙,而此时他却承袭了曹洞衣钵,由此可见,性在禅师对禅宗两派的融合,也发挥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性在禅师继曹洞宗第二十八代嗣祖后,在佛门地位已经十分尊显,但他并未以此为由养尊处优,而是一如既往,继续苦修。他的苦行精神,为后世僧人树立了可贵的典范。性在圆寂以后,他的徒孙持心秉其心志,亦入洞面壁修行。康熙十六年,清圣祖玄烨登临景忠山,对性在禅师及其徒孙面壁苦修的精神大加赞赏,御题其洞为“苦行洞”,并赐持心“苦行苦来”匾额一块。此后,性在和持心参禅苦修的事迹一直在景忠山广为流传。

附1:与别山性在禅师有关的文献

一、别山性在禅师传(《五灯全书》卷六十三,出自《大藏经·续正藏》)

京都安国别山性在禅师,顺天丰润郑氏子。十四岁,礼安国化一法为薙染。师从愍忠受具,徧历讲肆诸宿,依止数载,凡诸经大钞,俱承耳提面命。一日喟然叹曰,一大藏教,尽是筌第,终非鱼兔,闻心悦喜主席少林,于崇祯庚午冬,直往参叩,喜一见即契,许入室,钳锤淘汰有年,忽有省,呈解,喜可之,即付衣法,后值兵火归里。隐於景忠山知止洞,而一方道俗,归依如市,师但因人随机,开未独境提撕,岁越顺治辛卯,圣驾临幸洞中,问佛祖根源,师应对称旨,盘桓终日。

驾回行在,次日钦差内侍,赍白金百两赐师,师辞谢,内侍曰:今蒙上赐,乃旌崇道德,恩被泉石,师何故辞?师曰:在系贫衲子也,今修隐山中,甘贫守分,以道自乐足矣,倘一有此,徒资绿林盗心耳。及驾回京,降旨召师,入万善殿,癸巳冬,复蒙上赐,勅印封号静善禅师,师虽受宠容,不矜不伐,安居禁城,宛若深山,日经行趺坐而已。少林海宽赞续《五灯会元》,请旨入藏,来京笔授赞襄,成就诸先觉为续之案,师实有功于禅门焉。

二、别山慧善普应禅师(《布水台集》卷二十一)

百城罢访入烟萝,宗说滔滔似决河。

钵洗禁池倾白月,经翻古洞涌金波。

饮人以德同慈妪,荷法唯公绝比阿。

道影师名重迭赐,袈裟沐尽御香多。

题别山普应禅师所画白菜

何意呈身在玉堂,凌秋几度傲冰霜。

自怜碧藻堪同洁,未肯时馐远逊香。

澹泊能明君子志,粗疏不入贵人肠。

平怀一种天然趣,细嚼方知道味长。

附2:景忠山及鹫峰山现存有关别山性在禅师的碑文和石刻

尤侗,清初人,生卒年月不详,永平推官。顺治十年登景忠山谒碧霞元君,并拜见别山上人,写下两首诗。其中一首与别山性在禅师有关,刻于景忠山山顶知止洞左侧。

憩石洞留示别山上人

清·尤侗

石洞阴森小有天.朗公卓锡此安禅

钵龙夜静归山雨.野鸭秋高起海烟

玉磬每闻村照里.蒲团忽挂御炉前

悬知树下无三宿.面壁因何历九年

           清顺治十年

知止洞右侧刻临济正宗勒景忠山知止洞

智慧清净 道德圆明 真如性海 寂照普通

湛然法界 方广严洪 弥满本觉 了悟心宗

惟灵廓徹 躰用周隆 闻思修学 正观常融

傳持妙理.继古贤公.信解行证.月朗天中

.......本项主人海寿書

知止洞中间刻:万善殿静室、知止洞、别山在幻人

天童恋山翁庚子仲夏奉旨还山留别慧善普应禅师诗

禅师之遇王于巷也,会上出狩蓟州,登景忠山。之石室时,禅师在焉,因命陛见。爰其住山枯槁,嘉叹良久。后上改椒园为禅室,特自景忠起。师至,即抗疏还山。上益嘉叹,与假一月。旋命内臣窦从芳赍诏召师,住椒园禅室。故椒园禅室之常供缁侣也,实自师始。当是时,上于学佛之徒甚生信敬,而学佛日开奔竞之端,上由是澹澹。独师晏坐椒园八载,至再锡师名,顾无所觊觎其间。上始知学佛之徒有高世独立者,故征书之四出也,亦自禅师始。岁在己亥凉秋九月,予奉诏来京,住椒园方丈八阅月,于禅师行藏至悉也。今庚子夏五,深请还山,念世无知禅师者,为制七言二律,聊述其概,并志留别之意焉。

再四陛辞俞复留,吐残榴火上官舟。

不堪回首君恩重,难割永怀道亦绸。

归意盛长方似夏,离情黪黮早如秋。

顾言保爱珍明德,日对尧眉踰赵州。

 

先业难忘忆故山,龙钟犹自惜衰颜。

渐将八月愧未经,载葵立时鹄立班。

多嗜利名真欲醉,谁膺宠锡只如闲?

全因道立坚神圣,法社殷忧尚可删。

................天童恋山翁具草

顺治皇帝敕景忠山住持僧海寿御旨帖石

敕景忠山住持僧海寿知道:别山法师在尔山洞居住修静已经九载,朕今降诏请入京师。

尔山洞内居住年深,供养久远,朕不胜喜悦,赐尔银五百两,故此降敕。

敕命

顺治九年五月.日

在遵化市鹫峰山及迁西县景忠山各有两块和别山性在禅师有关的碑文,分别是:

遵化市鹫峰山康熙五年岁次丙午孟夏吉日立《重建舍身台禅林碑记》,中有“洪山口南有古刹舍身台,旧为应时所建,其物山声上下观音,乐而恙倦越教百余年,浚圮败址。故大清顺治十六年会首刘得新众善人等愿於善头护国禅师别山,我世祖所隆礼而钦崇者也。尝游览其上,依依不舍,因命素慈航无方广修禅林,阐扬佛教,集者多人”等字。落款为“遵化市鹫峰山大清顺治十六年岁次己亥孟春吉日”。

由化主陕西西安府咸阳县商人陶光萌、杨所及山西潞安府黎城县商人孙泰共同立石的《重开舍身台栖云寺碑记》是由别山性在禅师所撰写的碑文。署“传曹洞正宗第二十八代赐紫沙门性在撰,邑庠生罗文、何宗圣书”。碑上有六个篆字方章;其中左上角为“何宗圣书”四字,右上角为“慧善普应禅师”六字,左中为“普庵”二字,右中为“加封赐紫”四字,左下为“竹庐”二字,右下角为“别在坐幻人”五字。碑文中有“今上隆御召居禁廷万善殿,日得普门为印心,克托大事”等字。

迁西县景忠山康熙三十五年岁次丙子孟秋谷旦之吉所立的《景忠山修整盘路碑记》中有“我朝世祖尝幸临此山,重别山师之道行,诏入大内供养,勅封曰慧善普应禅师。迄于当今圣主,更数为荣幸,亦尝乐观此山之拥翠堆螺,云藏霞映。御笔题之曰“灵山秀色”。复嘉别山禅师之孙、域辉师之徒,赐持心师匾曰“苦行苦来”。

迁西县景忠山《纪录景忠山修建始末垂诫后祀碑》落款为“别山禅师传曹洞正宗二十八代嗣祖沙门性在录”。

碑文有“皇清顺治五年,住持海寿诣阙请罢。敕下户部文行两道,将香税、钱粮尽留本山,永为修葺讽颂之资,外给僧田三百五十亩,钦遵在案。”

“八年辛卯,先皇出狩蓟东,以景忠在指,因而登焉。新雨初霁,看晓山如画,苍翠欲滴,赏叹久之,赐银千两,网绝卢龙,再探幽隐,余由石室出谒对诏称旨。口口数为动容,龙章两下,请入椒园万善殿供养。仍降住持玺书一道,谕旨殷殷,特加恩赐。”

“十六年己亥,先帝奉口口泉以建储之议,远卜元君。复次银千两。十七年庚子,又颁帑金一万,重修殿阁。”

别山性在画轴

另外,据1948年景忠山资料显示,山庄署院保管库中的文物有刘伯温(不是明初刘伯温)题慧善普应禅师一轴及慧善普应禅师画轴一轴,与别山性在禅师有关。1949年调查时,两件文物还在,但在1954年普查时,两件文物已经丢失。


 

地址:河北省赵县柏林禅寺《禅》编辑部 邮编:051530
电话:0311-84920505(编辑部) 0311-84924272/84921666(发行部) 传真:0311-84920505
稿件箱:chanbox2004@126.com 订刊箱:chan@bailinsi.net
户名:柏林禅寺 开户行:中国银行赵县支行 帐号:1013 5005 5931
准印证号:JL01-0173
《禅》网络版/电子版
欢迎免费传播,但不得对其内容作任何修改!
Copyright 2008 柏林禅寺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