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刊主页 / 2016年度第二期 / 南岳怀让禅师 |
南岳怀让禅师 戒毓 |
南岳怀让(677—744),慧能禅师法嗣。俗姓杜,金州(陕西省安康市汉阴县)人,弘法在今南岳福严寺。在中国禅宗发展史上,南岳怀让与青原行思两系是慧能南禅体系中的两大枝干,高僧辈出。两系之间,相参相融,亦师亦徒,是很难截然分开的。道一学起南岳,希迁法归南岳,南岳成为后世五家七宗的圣地宗源,其后出临济、沩仰二大宗支。 生平事迹,史料记载不多。在《全唐书》卷六一九、《祖堂集》卷三、《宋高僧传》卷九、《景德传灯录》卷五中有怀让的略传。他的禅法思想,主要是从有关道一等人的记述中了解一些。史料的缺乏与早期的禅宗祖师的重实际修行、不出文记的特点相吻合。 关于怀让的名字,有这样的由来:杜家共有三个儿子,怀让最小,因生性友爱谦让,取名怀让。怀让在幼年即颖悟非凡,表现出与众不同的品格。《宋高僧传》中说:师十岁即“雅好佛书”,有“识者”认为他器宇非凡,是出家的法器。《祖堂集》记载:当时玄静三藏路过他的家门,看到怀让炳然殊异,知其不凡,便告诉他的父亲说:“子若出家,必获上乘,广度众生。”十四岁时,即辞亲前往荆州玉泉寺,从恒景律师(634—712)落发,学习戒律,时间长达八年之久。后来他发现,象这样学习律藏,对自己生死问题的解决,力用不是甚大,于是感叹道:“广学律仪而严有表,欲思真理而难契焉!”又说:“出家者,为无为法,天上人间,无有胜者。”后改修禅宗,他的同学坦然禅师,知道他志气高迈,便劝他各地参学。 遂前往河南,参谒慧安禅师(582—709),不久即到广东拜谒六祖。六祖问:“什处来?”怀让禅师道:“嵩山来。”六祖道:“么物恁么来?”怀让禅师茫然无对。于是怀让禅师决定留在六祖座下参学,约八年之久。曾向六祖说:“有个会处。”六祖问曰:“怎么样?”怀让答曰:“说是一物即不对。”六祖又问:“要修证么?”怀让回答说:“修证则不无,污染即不能。”六祖遂说:“这个不污染是诸佛所护念,汝亦如是,吾亦如是。西天般若多罗谶(预言)汝足下出一马驹(指马祖道一禅师),踏杀天下人,应在汝心,不须速说。”六祖“即授密印”。 其后又侍随六祖十五年。在这期间,他的修行日臻玄奥。六祖入寂后,怀让离开曹溪后,“乃陟武当,穷栖十霜,朅来衡岳终焉”,后往南岳,止于观音台,大弘禅法。 《宋高僧传》记载:“让以仪凤二年生,至天宝三载八月十日,终于衡岳。春秋六十八,僧腊四十八。一公建塔于别峰。”生于仪风二年(677),圆寂于天宝三年(744)八月十日或八月十一日(《祖堂集》为八月十二日),享年六十八岁,僧腊四十八年。怀让禅师圆寂后,道一禅师为他建塔,元和年间(806—820)中常侍归登撰碑,名儒张正甫制碑。唐敬宗宝历年间(825—826),敕谥“大慧禅师”封号,赐塔号为“最胜轮”。 怀让禅师告诉六位弟子:“等六人同证吾身,各契其一。一人得吾眉,善威仪(常浩);一人得吾眼,善顾盼(智达);一人得吾耳,善听理(坦然);一人得吾鼻,善知气(神照);一人得吾舌,善谭说(严峻);一人得吾心,善古今(道一)。”嘱咐道一,“一切法皆从心生。心无所生,法无所住。若达心地,所作无碍。”后道一开江西洪州禅的端绪,大阐禅宗,从其门下形成临济和沩仰二大禅系。 怀让禅师的思想大概有以下四点: 第一,学佛贵在见性悟道。认为“广学律仪而严有表,欲思真理而难契焉!”又说:“出家者,为无为法,天上人间,无有胜者。”学教与学律不能了生死。 第二,禅非坐卧,佛非定相。通过坐禅是否达到完全的解脱,乃至成佛?当时流行的壁观、看净、禅坐等法,对身心的调适、精神压力的舒解,诚然有莫大的功效,但要达到完全的解脱,乃至成佛,显然是不可能的。明心见性成佛,当从心性上着手。即磨砖成镜喻、驾车喻,以说明坐禅与成佛的关系。特别是驾车之喻所蕴含的修持理论,基本能解决明了对于身心修持的关系,即成佛的关键在心(牛),而不是外在的形式(车),而对心性的修持并不在于禅坐。 第三,此性“修证不无,染污不得”“无待而常,不住而至”。马祖道一禅师在临终时曾说:“吾师之道存乎妙者也,无待而常,不住而至,能事集矣!”这里的“无待”与“不住”都是相对于佛性而言的,这就说明佛性不是造作生灭之法,而是一种本来就具有的存在,它绝非因为修证就有,不修证就没有的东西。 第四,提倡修习灵活运用于日常生活的无相三昧,在一切处体证微妙的心地法门,以泯灭对待法,力主世间出世间的真俗二谛的融通,从而在随缘不变的洒脱禅风中体悟诸佛之真理。 |
|
地址:河北省赵县柏林禅寺《禅》编辑部 邮编:051530 |
电话:0311-84920505(编辑部) 0311-84924272/84921666(发行部) 传真:0311-84920505 |
稿件箱:chanbox2004@126.com 订刊箱:chan@bailinsi.net |
户名:柏林禅寺 开户行:中国银行赵县支行 帐号:1013 5005 5931 |
准印证号:JL01-0173 |
《禅》网络版/电子版
|
欢迎免费传播,但不得对其内容作任何修改!
|
Copyright 2008 柏林禅寺 |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