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刊主页 2016年度第二期请流浪的佛回家
 

请流浪的佛回家

马明博

中台山博物馆馆长见迅法师,是一位专门研究佛教造像的学者,出家前为高雄师范大学美术系教授;她毕业于法国巴黎第一大学,获造型艺术博士学位。

在中台山博物馆,听见迅法师讲解馆藏的历代佛教造像,简直是一场“听觉的盛筵”。

“中国的佛教造像,前期从高浮雕线条的造型表现,如北魏佛像形神飘逸的秀骨清相风貌、褒衣博带式袈裟,重迭衣裙的线条飞动与张扬造型,至北朝后期单体尊像雕造,转变成曹衣出水式的表现,衣裳紧贴身躯,产生了薄衣贴体的轻便之感,展露出简洁、优美、生动的曲线。在薄衣之下显现躯体健美之感,充满雍容睿智的神情与崇高不凡的气宇,北齐佛雕之美,即以此巨大的艺术魅力而流誉千古。”

海和尚凝视佛像用心谛听,并提出新的问题,见迅法师遇到回应,讲解更加美妙,“你看,山东青州的造像健美秀丽,佛像宽肩细腰,胸腹微突,躯体丰腴饱满,身形修长,姿势直挺,体态优美。这些造像脸形浑圆、面颊丰润、五官细腻,眼光下敛、俯视沉思,柔美内省的神情,取代过去东魏山东造像的童稚之气及古拙式微笑的表情,静谧庄严的法相、专注于内心的表达,更接近于法身的本质,沉思与内省的精神境界,庄严宁静,沉潜端严,具有安定人心的力量……”

见迅法师引领大家,边看边讲。在一尊明代的石刻造像前,她停下脚步,“我们师父经常讲‘无情说法有情听’。你们看,这尊佛像—”

一尊进入涅槃状态的佛,安然地在一朵复瓣莲花衬托的莲台上,作吉祥卧。

“一位老妈妈从来不会笑,并且总是担忧子女的未来,所以,她晚上一直睡不好觉。有一天,女儿陪她来中台山博物馆。在这尊佛造像前,老妈妈停下了脚步,肯定是这尊躺着睡觉的佛让她想到了自己。她感到好奇怪,问我:‘怎么这世上还有教人睡觉的佛啊?’这时,她女儿告诉我,老人家睡眠不好。我对老妈妈说:‘你晚上睡觉的时候,可以想象,自己就像这尊佛一样,睡在柔软、芬芳的莲花上。你就可以睡好了。’这位老妈妈听了,欢喜地笑了起来。在一旁的女儿见到母亲会笑了,感动地流下了眼泪。”

海和尚说:“造这尊卧佛的古人,是不是早就预见到今天的人会有失眠之苦呢?”

见迅法师笑着说:“会不会是这样呢,目前还搞不清楚。但是,古人恭恭敬敬造出的这尊佛,却在这样一个时节因缘里,接引了那位年长的母亲。佛教之所以被称为‘象教’,是因为在佛陀示寂后,用佛像来代表他,等待众生走近他……”

—方才打“造像”二字时,电脑首先蹦出来的是“等你”。改这个错误时,感觉真是不可思议!在这个世界上,真的存在着“美丽的错误”,比如刚才这个,“佛等你”!是这样的,佛一直在等我们,可惜我们不知道!

见迅法师说:“中台山博物馆所收藏的佛教造像,无论是规模还是品质,都已经超过了台北故宫博物院的馆藏。”

海和尚问:“常住为什么想到建立这个博物馆呢?”

“我们师父说,文物是佛法递代千古相承的历史见证。他特别关注对佛教艺术与文化的发扬与保存,并指导我们要持续进行佛教文物的整理与研究,期待藉由佛教文物的展现,达到净化人心、安定社会的利生效用。2009年10月3日开馆之后,老和尚又提出‘弘法、保存历史文化、教育、艺术’及对佛教负责任、有信心的理念,希望藉着佛教艺术文化的展示,提供历史的见证,使人们对佛教兴起信心。”

“短短的五年时间里,中台山博物馆为什么能够聚集起如此规模的佛教造像?”

见迅法师说:“我们老和尚发愿要‘请流浪的佛回家’,在他老人家德行及愿行的感召下,居士们望风景从,捐资供像,也有信众直接到世界各大拍卖场将佛像请来供养到这里,于是就有了今天的规模。”

见迅法师的这番话,让我强烈感受到了惟觉长老的广大愿心,同时也想到净慧长老提出的“四个大众”—大众认同,大众参与,大众成就,大众分享。大陆与宝岛之间,虽有一道浅浅的海峡相隔,但两位禅者的心,却是不二的。
在十方善信的期盼与护持下,中台山博物馆隆重开馆,历代遗留至今的文物瑰宝重现于世,引领大众进入佛教艺术的殿堂,植下生生世世的菩提道种。

一袭袈裟,万般慈悲,宝相庄严,示佛心印。佛教创造出的丰富、璀璨的艺术,在经过上千年时光的积淀后,已经不单单属于佛教,而是超越了种族、地域及文化,成为全人类最珍贵的文化遗产之一。

中台山博物馆常设展所展出之展品,一楼为石雕造像,金铜、木刻造像等集中在二楼。常设展出的近二百件历代佛教文物精品,融汇汉传、藏传及南传三大地区的造像艺术于一馆,其中牵系的年代,从印度的犍陀罗石造菩萨立像到元明时代的石造罗汉坐像,跨度长达千余年。

这一尊尊佛菩萨造像,有的虽已残损,但法相庄严,栩栩如生,他们虽无言说,却以心为本,以慈悲、平等、智慧为体,以美为相,以利生为用,传递佛门的素朴、沉静、庄严及宽容大度的气息。

在二楼的一个展厅里,我看到,有一尊佛脚著芒鞋,左手提净瓶,右手结说法印,作行走状。芒鞋,古老的凉鞋。古印度的僧侣,就是穿着它,穿过万里流沙的“丝绸之路”、万顷波涛的“海路”,将佛法东传,代代绵延,一直到今天的我们。而“书为心画”展厅里的“忍、默、勤”三字箴,则令我感慨,在学禅的道路上,养成“安忍、禅定、精进”性格的人,该是多么幸福!

(选自《宝岛问禅记》,马明博著, 中国摄影出版社2015年4月出版)


 

地址:河北省赵县柏林禅寺《禅》编辑部 邮编:051530
电话:0311-84920505(编辑部) 0311-84924272/84921666(发行部) 传真:0311-84920505
稿件箱:chanbox2004@126.com 订刊箱:chan@bailinsi.net
户名:柏林禅寺 开户行:中国银行赵县支行 帐号:1013 5005 5931
准印证号:JL01-0173
《禅》网络版/电子版
欢迎免费传播,但不得对其内容作任何修改!
Copyright 2008 柏林禅寺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