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刊主页 / 2016年度第二期 / 随其心净则佛土净——禅七点滴散记 |
随其心净则佛土净 ——禅七点滴散记 肖耀行 |
断断续续读些佛教书籍,盲修瞎练总觉还没上路,早就想着到寺院打一次禅七,接受些正规训练,临了又总是自找借口,一次次错过。年底听说邢台大开元寺要举办禅七活动,我毅然放下一切事务,到大开元寺住下,这一住就是十天。 暮鼓晨钟 第一次参加禅七,很快明白,到寺院可不是来享清闲的。 早上四点半,咚咚的鼓声、悠扬的钟声就响起来了,在摄人心魄的钟鼓声中,听不到说话声,只听到衣袂的窸窣声,匆匆的脚步声,在灯光微明的浓浓夜色中,僧俗大众陆陆续续从两侧走廊鱼贯进入禅堂,颇有几分庄严而神秘的感觉。 禅七期间,每天都是四点半起床,五点前赶到禅堂行香、坐禅。每天要坐十支香。其中,早饭前一支,上午三支,下午四支,晚上两支。除下午第一支香是一个小时外,其它每支香坐45分钟。每支香开静后,要行香15分钟,最后一支香大和尚开示。晚上九点,一天的禅修活动结束,十点必须上床休息。 天天如此,算起来,一天要坐465分钟,近8个小时,行香要走150分钟,也有两个半小时了。 别的甘苦不说,单就因久坐引起腿子的痛疼胀麻就难以忍受。禅堂里真静,静得掉根针到地上都能听到。腿疼得实在忍不住了,偷偷睁眼观看,但见人人正襟端坐,个个都像庄严的罗汉、佛陀。难忍能忍大丈夫,我暗自鼓励自己坚持。 一天,早课香开静,从禅堂出来,刚刚六点,晨曦未现,天还很黑。多日的雾霾散了,一轮圆月挂在天际,月光如水,四无人声,心中莫名的清净、愉悦。这时节,多数人还在睡梦之中,出家的师父已经结束了早课,开始了新一天的生活。想想出家人的生活真不容易,平时法务活动频繁,每天都要起早贪黑上早课、晚课,精进修行,放下今生的一切,为的是证悟宇宙人生的真理,荷担如来家业,延续正法慧命,觉悟人生、普度众生。世上真正勇猛精进者莫过出家修行人。相比之下,我们在家人就懒惰、涣散、懈怠多了。 禅者风采 早中晚最后一支香开静后,按例大众都要静坐不动,目送大和尚先出禅堂。在静静的禅堂中,在大众的注目下,大和尚总是不急不躁,下座,整理衣衫,轻柔无声,缓步行至佛像前,深深地鞠躬问讯,然后转身,在侍者的跟随下飘然而去。最是那深深的一个鞠躬,自然轻松,弯腰超过九十度,那种至心虔诚、那种清净自在、那种身心柔和、那种无量无边的慈悲尽在其中。 行香与我们日常的行走不同,要求左臂左右摆动,摆三分,右臂前后摆动,甩七分。大多数人行香时还是按自己的旧习我行我素,一些想改变的人摆起胳膊来也是那么机械、笨拙。突然,一个最多也就20岁的小师父如风一样飘然而至,令人眼前一亮:你看他的步伐欢快,行走如风,神情自在如入无人境,长衫飘飘长袖随,飘逸出尘有仙风。双臂摆动的那速度、那幅度自然、协调,恰到好处。右臂前后摆动如行云流水自然、自在,左臂里外摆动大有将一切客尘烦恼、功名利禄全抛下的洒脱飘逸。小师父身心悠然,活力四射,令人目不暂舍,叹为观止。 末后香结束后,我去打开水,走到大雄宝殿前,遥见钟鼓楼灯火通明,钟鼓阵阵。突然间,钟鼓声歇,徐徐传来悠扬的念诵佛号的声音。那声音中气充足,深沉而洪亮,高亢而雄浑,婉转而悠扬。那声音中蕴含着说不清的无量无边的大慈大悲,摄人心魄,令人心动。听得我如痴如醉,一时间真有不知今夕何夕、身在何处之感。每天晚间打水,我都要站在大雄宝殿前听一听,沉醉其中,物我两忘。 禅修期间,天寒燥,雾霾重,很多人感冒咳嗽。寺里及时买来感冒药,还煮姜汤、梨水供应,坐禅间隙一天四五次吃茶点、吃水果,关怀无微不至,义工服务周到。所谓禅者父母心,让人感动。 禅者的境界与风采,令人神往。外在洒脱的风采源自内在一颗智慧、解脱的心。有一首诗赞禅者风采: 举佛音声慢水流,诵经行道雁行游。 合掌当胸如捧水,立身顶上似安油。 瞻前顾后轻移步,左右回旋半展眸。 威仪动静常如此,不枉空门做比丘。 五停心观 我对禅修其实完全外行。大和尚开示要直指人心,观实相,观“此时、此地、此我”。平时在社会上行走,忙忙碌碌,自我感觉良好。现在摒弃一切外务,坐在静静的禅堂中,才知道根本安静不下来。心如猿,意似马,妄念纷飞,试着数息,连十个数也数不到,心就不知道又跑到哪里去了。几座下来,不着边际,心中茫然。 午休时,看到同修居士有本慧公老和尚写的《修习禅定的基本要求》的小册子,赶忙借来通读一遍。老和尚开示禅修要“具五缘、呵五欲、弃五盖、调五事、行五法”,并开示了观心的具体方法“五停心观”:心散乱者数息观,贪欲重者不净观,嗔恨心重慈悲观,愚痴重者因缘观,业障重者念佛观。看完小册子感到受益匪浅,算是对禅修有了一个系统的了解,也知道了自己参加禅修前准备工作严重不足。 静观因缘 明憨大和尚开示:“一切业障海,皆由妄想生,若欲忏悔者,端坐念实相。”我决定先从自身的实相开始观起。 想想自己从农村到城市,从乡到县到市里的奋斗历程,自己上学、择业、交友、婚姻、工作变动等人生重大环节和关键的转折点,自己当时是如何抉择的?一些时期顺利,因缘是什么?一些时期没有什么起色,又是为什么?半百人生有何得,有何失,原因在哪里?交了哪些朋友?哪些本来是朋友又为什么离自己而去?深入静观自己的种种心念、知见、欲乐、意行、习气、优势、短板。静心想来,得也好,失也好,顺利也好,波折也好,都是自己选择的结果,都是自己行为感召的结果,都是自己心想起行的结果。人生顺利,是因为做了应该做的事,做好了应做的事;人生没什么起色,那是不明世情,不晓事理,不谙人情,愚痴乖张的结果。虽然现在看来,当时自己的很多选择都是无明盲目,非理性的,不合适的,但那也是囿于自己当时的知见、心量、能力和水平,当时的自己也只能做出那样的选择。一切都是自己造作的结果,一切都是自作自受,自己是一切的根源,因缘果报,毫厘不爽。我得到的只是我应得的,而不是我想得的。突然间能够全盘接纳自己了,突然之间,前所未有的心平如水,没有了怨天尤人,没有了后悔和自责。 忏悔罪障 再进一步观想。自己日常的起心动念,言谈举止,待人接物,一切所作所为等,绝大部分都是在贪嗔痴慢疑根本烦恼和种种不正确的知见牵引下的“自然流露”,是业力习气作用下的顺水漂流,自己哪里做得了主? 就拿自己和上初中的儿子的关系来讲,我总是习惯于盯着儿子的毛病,对儿子出现的任何“差错”总是控制不住火气,要来一顿棒喝。这种嗔心从何而来?为什么这么顽固?说到底还是因为自己不明实相的愚痴和执著。孩子的作业本经常用不完就换,我从小节俭惯了,见了要发火;儿子有时写字潦草,我冲他发火;一次让儿子煮牛奶,我事先还嘱咐,说容易溢锅,要好好看着,结果牛奶还是溢得到处都是,我上去就是劈头盖脸的一顿骂。第二天,我煮牛奶,没想到也溢得一蹋糊涂,想想昨天对儿子的那个凶样,禁不住哑然失笑。再看看自己的日记本、工作笔记本,大多也是没用完就换新的了;有一天瞎翻腾,找到了自己上大学时的一个作文本,再看看那字,真感觉还比不上儿子初中的水平。 也明白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道理,那怎么具体到自己身上,落实到具体的事上就不灵了,就心浮气躁、急功近利、拔苗助长呢?想想自己总是习惯于以自我为中心,想当然认为自己天然就正确,受自己欲望的操控,从自己的角度出发,以自己的好恶是非为标准和尺度,去评判衡量外在的一切,顺我则喜,逆我则嗔,我执刚强难化,贪嗔愚痴不觉。正所谓“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嗔痴”。 弥陀一声泪双流 想想真是起心动念无不是罪,业习深重密不透风,在轮回的大河中泛若不系之舟。慧公老和尚说,业障重者念佛观。念佛可以消业。那就念佛吧。 于是再上座时就念佛。以前也没有念过佛,说实话对念佛心里还有排斥,认为那是没有什么知识学问的老头老太太修的法门。但经过几天的静修,特别是每晚九点钟鼓楼上传来的念佛声,声声摄心,让我对念佛法门有了更直观的体验和感受。于是,上座后我就专心念诵“南无阿弥陀佛”,尽量制心一处,耳闻心念。 念到第二座时,没有任何征兆地突然间鼻子发酸,眼泪忍不住扑簌簌地流了下来,一种深重无边的悲伤从内心深处弥漫开来,真想放声大哭。禅修前,大和尚开示过,在坐禅中有些人可能想哭,要尽量忍着,不影响周围的人。我强忍着,不出声,眼泪却不停地流。中间开静到了卫生间,仍泪流不止。重新上座更厉害,涕泪双流。好久,那股悲伤劲才慢慢消失。随之感到的是前所未有的、自内而外的平静和喜悦,这种喜悦是那么的纯净,无以言表,顿感日常由声色犬马、吃喝玩乐、功名利禄所带来的那种快乐,与之相比真如云泥之别,根本无法相提并论,毫无价值和意义,真奇怪平时何以那么贪恋其中而不可自拔? 不可思议 禅修期间,听到同修提到最多的一个词是—不可思议。我也见到几件事: 开静磬声响起,大家陆续下座,一个二十多岁的小伙子却仍端坐不动。法师上前打板,小伙子才从法喜充满中恋恋不舍地出来。在寮房休息时,小伙子说,他当时感到身体和座位融化成了一体,感觉就像坐在云端、海绵上一样,太舒服了! 有一天,下午最后一支香开静,多数居士都陆续离开禅堂。一居士见到维那师倒头就拜,长跪不起。维那师慈悲地摆摆手:吃饭去,吃饭去。 一次吃饭后,一居士路过厨房,见到忙碌的师父、义工,情不自禁地跪下就磕头。 晚上九点多,两位师父去寮房检查,督促止语、早睡。一位五十多岁的居士在年纪轻轻的师父面前纳头便拜。事后他说:师父说话的声音太柔和、太慈悲了,真的是身不由己,就想给师父磕个头。 因为有事,第二个禅七没有坐完。入寺的第十天午后,我从静静的禅堂走出寺院的大门,立刻感到万丈红尘扑面而来:车轮滚滚,人流汹涌,市声扰嚷,有了几分陌生感,更多的却是无边的亲切感。感到一切都是那么自然和谐,都是那么合理有序、那么可亲可爱,就连市场上买卖双方的讨价还价;大路旁两个人脸红脖子粗的指责争吵;还有一个醉汉自在的窃笑、东倒西歪的行走;路上堵车时司机烦躁不停地按喇叭,一切都是那么的自然、合理、亲切、可爱,心里竟没有生起任何的厌烦。 随其心净则佛土净,诚哉斯言! 今乃知,唯此是,真正皈依处。 |
|
地址:河北省赵县柏林禅寺《禅》编辑部 邮编:051530 |
电话:0311-84920505(编辑部) 0311-84924272/84921666(发行部) 传真:0311-84920505 |
稿件箱:chanbox2004@126.com 订刊箱:chan@bailinsi.net |
户名:柏林禅寺 开户行:中国银行赵县支行 帐号:1013 5005 5931 |
准印证号:JL01-0173 |
《禅》网络版/电子版
|
欢迎免费传播,但不得对其内容作任何修改!
|
Copyright 2008 柏林禅寺 |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