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刊主页 2016年度第二期心安何处——《金刚经》名句赏析之一: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心安何处

——《金刚经》名句赏析之一: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净因

做记者,是个令人羡慕的职业,是无数年轻人的梦想。然而,有位记者朋友,每思及纸面媒体所面临的生存困境,越来越感到心不安,最后从单位辞职,来到一家蒸蒸日上的新媒体。随着对新媒体的深入了解,他又感到新媒体更是前途未卜,心中的不安与日俱增。

现代社会物质生活丰富了,但是好像人们都生活得很不安:才貌双全的女子却找不到如意郞君,心中不安;结婚后经常为小事争吵不休,心中更加不安。没有小孩时心中不安;有了小孩后担心子女会学坏,心中更加不安。没有钱心中不安,玩命去挣钱;有钱时心中更不安,担心被谋财害命、绑架、生意倒闭等。没有出名时心中不安,担心别人瞧不起;有了名后心中更不安,怕失去自由,甚至没有私隐可言。没有权时心中不安,受人欺压;有权时心中更不安,整天疲于应酬,说话做事更要处处小心……世间令人不安心的因素很多,“有住生心”是根本原因,“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则是对治当今人心不安的良药。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之语,原本出自《金刚经》。五祖弘忍单独为慧能讲《金刚经》时,讲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处,慧能豁然大悟,悟入圣者的境界。从某种意义上讲,“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不仅是《金刚经》的要旨,更是大乘佛教安心法门的心要,很难为常人所理解,《六祖坛经》对此有如下评说:“善知识!若欲入甚深法界及般若三昧者,须修般若行,持诵《金刚般若经》,即得见性。当知此经功德无量无边,经中分明赞叹,莫能具说。此法门是最上乘,为大智人说,为上根人说。小根小智人闻,心生不信。若大乘人,若最上乘人,闻说《金刚经》,心开悟解。”下文从理论和实践层面略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期盼对心有不安的人有所帮助。

无住生心,心无挂碍

有一个聪明的年轻人,很想在一切方面都比他身边的人强。可是,许多年过去了,美梦并未成真,反而添了新的忧愁。前途未卜,心有不安,就去向一位大师求教。

大师说:“我们登山吧,到山顶你就知道该如何做了。”

那山上有许多晶莹的小石头,很是迷人。每见到他喜欢的石头,大师就让他装进袋子里背着。很快,他就吃不消了。“大师,再背,别说到山顶了,恐怕连动也不能动了。”他疑惑地望着大师。“是呀,那该怎么办呢?”大师微微一笑:“该放下,不放下背着石头怎能登山呢?”

年轻人一愣,忽觉心中一亮,向大师道谢,走了。之后,他一心做能做的事,进步飞快……

人生就如登山,每个人都在前行的过程中不断地往袋子里累积东西,这些东西包括你的名誉、地位、权利、财富、亲情、友情、爱情等等。很多人只知道一味地往自己的袋子里堆积东西,而不知道放下,以至于身心俱疲。人们之所以玩命积累身外之物而不愿放下,缘于一种错误的知见,即世界万物都是真实不虚的。人的本性是对已获得的身外之物不愿放下,于是功名、事业、财富、子女……样样都抓在手中。放不下不公平的人和事,活在不平、痛苦与挫败感中,心生憎恨;放不下犯过的错误,活在自责的阴影中,心生悔恨﹔放不下成功与荣耀,活在自满的妄执之中,心生我慢……不安之心由此生起。

《金刚经》开宗明义,针对因执有迷空而心有不安的众生,须菩提单刀直入,向佛陀提问:“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坛经》以“于相而离相”来降伏我们执相的虚妄心。《金刚经》则有如下解答:“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这首偈语告诉我们,人生如梦,苦乐如泡影,成败如朝露,荣华富贵如浮云,名利如镜花水月,宇宙间万事万物瞬息变幻,无时无刻不在变化,人也不过是天地间匆匆的过客,怎能永恒地留住自己喜欢的东西?天地间万物,人只有暂时的使用权,哪有永恒的所有权?一个人若能领悟到一切万法的本质皆缘生缘灭,看透自我、苦乐、名利、美色等世间万物之心便会生起,这样就能逐渐明白凡事不必过于执著,应以随缘的心态做事:顺境时珍惜眼前所有,以良好的机缘去成就事业,活出幸福的人生;逆境时坦然地面对、承受、化解人生中的各种困苦,依然能笑对人生,活得轻松、自在。如此,无论顺逆境,一个人都能坦然面对世间的悲欢离合、炎凉冷热,超越成败、荣辱和得失,甚至生死,随缘而行,无住生心,便能领悟人生的大智慧。

三心不可得,活在当下

在《金刚经·究竟无我分第十七》中,须菩提再次向佛陀发问:“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比对本处的“云何应住”与《金刚经·善现启请分第二》的“应云何住”,两处字数一样,但词序不同。上文提及的“应云何住”,其重点是从理论上认清世间万物皆缘生缘灭,空无自性,无一法供人们去执著;而 “云何应住”的重点是对已降伏其心的人如何实践“无所住而生其心”,其要旨是—三心不可得,活在当下,以安其心。

唐代德山宣鉴禅师肩上挑着他辛苦多年注解的《金刚经》,一路上风尘仆仆,四处寻师印证。长途跋涉,令他又饥又渴。无奈之际,瞧见路边有一位卖饼的婆婆,便急忙上前,想买一些饼充饥。谁知婆婆语带挑衅俏皮地说:“我有一个问题,您若能帮我解答,点心便赠与您,分文不取;若答不出,您不但买不到我的点心,而且得亲手烧掉您肩上挑的书。”禅师心想,这卖饼婆应该不会有什么过人的见识,于是爽快地答应了她的要求。卖饼婆问:“您想买我的饼当点心,但《金刚经》说,‘过去、现在、未来三心皆不可得’,既然心不可得,那请问你如何‘点心’呢?”禅师一时语塞。

不意卖饼婆有此一问,德山禅师当下悟到:沾沾自喜于苦心多年写成的《金刚经》注解,这是心“住”于过去;四处找人认同自己的观点,这是心“住”于未来。而“心”的特点是念念不住、剎那生灭,根本无法停留在过去、现在、未来的任何一刻,哪里能找到一颗常住不变的心去“点”呢?《六祖坛经》因而指出安心法门是:“念念之中,不思前境;于诸法上,念念不住。”

两只旧钟的故事有助于我们理解“三心不可得,活在当下”的真实含意:

两只旧钟,一把年纪,还“滴答”、“滴答”地工作报时。一只新组装好的小钟被放在了两只旧钟之间。一只旧钟边走边对小钟说:“来吧,你也该工作了。可是我真有点担心,一年要走完三千二百万次,你吃得消吗?”“天哪!三千二百万次!我怎办得到?”小钟惊叫起来。另一只旧钟鼓励道:“别听它唠叨。不用怕!你只要每秒滴答摆一下就行了。”“天下哪有这样简单的事情!”小钟嘟嚷着,将信将疑道:“好吧!我就先试试看。”每一秒,小钟就“滴答”摆一下,不知不觉中,一年过去了,它平安地摆完了三千二百万次!

人生犹如一只时钟,心如钟摆。一颗未经修炼的心总是摆荡在过去与未来之间,为过去而懊恼悔恨、耿耿于怀;为将来而胡思乱想、忧心忡忡。人总是活得很累,一下懊悔过去,一下担心未来,就是无法安住于眼前当下。生命只有一次,时间才是我们最大的财富;当下这一念,才是最真实的人生。经过修炼的心不住于过去与未来,只专注于当下这一念,把精力集中于眼前的工作。珍惜当下的事、善待眼前的人,平常心才是道,让生命的时钟在每一秒的“滴答”声中从容走过,心自然会安!


 

地址:河北省赵县柏林禅寺《禅》编辑部 邮编:051530
电话:0311-84920505(编辑部) 0311-84924272/84921666(发行部) 传真:0311-84920505
稿件箱:chanbox2004@126.com 订刊箱:chan@bailinsi.net
户名:柏林禅寺 开户行:中国银行赵县支行 帐号:1013 5005 5931
准印证号:JL01-0173
《禅》网络版/电子版
欢迎免费传播,但不得对其内容作任何修改!
Copyright 2008 柏林禅寺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