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刊主页 / 2016年度第二期 / 佛心如莲朵朵开—《法华经》精读(二) |
佛心如莲朵朵开 —《法华经》精读(二) 宗舜 |
【接上期】 这次我们讲《法华经》既无法把原经文一字一句地讲一遍,也无法讲解《法华文句》这样深难的著作。因而采用通俗易懂的圣严法师的讲记—《绝妙说法》作为我们的教材。这部书虽然讲得略,但是重点都在里面了。概要的部分,以圣严法师讲的为主。我再根据自己的理解补充他没有讲到的部分。 圣严法师是我们佛教界公认的大德,他是日本立正大学博士,也是禅宗曹洞宗的第五十代传人、临济宗的第五十七代传人,是台湾法鼓山的创办人。他所推动的主要理念是提升人的品质,建设人间净土,以教育完成关怀任务,以关怀达到教育目的。他以中、日、英三种语文在亚、美、欧各洲出版的著作近百种。他的著作发行量最多的是《正信的佛教》,已超过三百万册。到今天,可以跟大家说,二十多年以来,这仍是我常读不辍的一本书,从我初学佛读这本书,到今天还在读。多少人就是不肯读入门书,上来就叫人家读《金刚经》、《地藏经》、《心经》。我一般只要有人问:“法师,初学佛入门应该读什么?”我都说:“先回去把《正信的佛教》、《学佛群疑》这两本书读上三五遍再说。读到什么程度呢,读完了不算,我拿里面的问题考你,你能答出跟原书一样的答案,这才算过关。”因为里面绝大部分的答案属于辞典、教科书级别的标准。个别的是属于圣严法师自己的一家之言,我们可以自己取舍。 圣严法师著作非常丰富,今天绝大部分都有电子版,而且绝大部分都能在网络上找到。法师2009年2月3日下午四时圆寂于台湾,享年80岁,走得是比较早,很可惜!我在凤凰网做原创视频《问道》节目,第一期就是纪念圣严法师的圆寂,题目就是“风雪中的行脚僧”。 本次讲座的最后,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圣严法师《绝妙说法》的“自序”。他说:“当我编撰《印度的佛教》时就已知道,初期的大乘经典之中,《般若经》的性空思想,与被贬为小乘的《阿含经》缘起论,是很相应的。《华严经》与《维摩经》,本质上是站在排斥小乘的立场。《法华经》则起而作综合性的调停,诱导大小三乘,归入唯一佛乘,处处指出,二乘三乘是权非实,唯一佛乘才是究竟。将二乘置于阶段性的地位,承认其有进入化城的价值,鼓励其当更上一层楼,舍二乘三乘而直达一乘。这种大开大合的思想模式,深受中国文化的欢迎,《法华经》也就成了在中国佛教徒之间,流传普遍的一部重要经典。”(《绝妙说法》自序,后同,不再标注) 《印度的佛教》是圣严法师一部重要的著作,想要了解印度佛教的,建议去读这部书。“性空思想”,这个性空,各派的讲法都不同。但是一般遵循《大智度论》的说法。细分有“十八空”(内空、外空、内外空、空空、大空、第一义空、有为空、无为空、毕竟空、无始空、散空、性空、自相空、诸法空、不可得空、无法空、有法空、无法有法空),仅从性空、相空两个方面也可以大致了解。所谓性空之性,就是诸法之体性,说明一切事物本体即空。某个东西在没有出生的时候空无所有。比如我说我要请你吃一碗面,但是我没有做出来之前这碗面并不存在。那么遇众缘和合然后生起,拿来火、水、面条,各种菜,开煮,好了,一碗面条就做出来了。如果没有刚才说的那些助缘,那么这碗面条还是端不出来。再比如说水借火燃烧就能够沸腾,就显出热性。如果火熄灭,热性也就消失了。我们把面条吃下去,面条也不存在了,到肚子里变成我们要消化的食物了。这大致即所谓“诸法性空”。 相空的相,就是说诸法(一切事物)的相状有总相和别相两种相。所谓的总相就是一切法都是无常的,都是苦的,都是空的,这是它的总相。那么火的热,水的湿就是它的别相,就是它的特殊性。一个是共性,一个是个性;总相是共性,别相是特殊性。前面说的是性,本质。相是表现出来的总、别的特性。性与相皆是待缘而起,虚伪不实,所以说空。 圣严法师说,《般若经》的性空思想和被贬为小乘的《阿含》的缘起论是很相应的。这段话怎么理解呢?我们来看缘起论是什么,一切诸法,就是一切有为法—他是与烦恼相应的,不是无漏法—都是因为种种条件(因缘)和合而成立,这就叫做缘起。一切事物都是因为众缘和合而生,因缘而生起,所以叫缘起。任何事物皆因各种条件相互依存而又变化,这就是无常。因为这个条件在变,所以这件事或者物就在变,无常。刚才说了做了一碗面,热的,我一放,凉了,细菌滋生,败坏了,这就是无常。所以佛陀对于现象界的各种生起、消灭的原因、条件,所证悟的法则,就是缘起法。按照阿含经典里所说有十二缘起。“无明”就是“行”的缘,“行”是“识”的缘,乃至“生”为“老死”之缘,它是“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这样证悟生死相续之理。同时也由“此无则彼无,此灭则彼灭”,而能够断无明,证涅槃。注意一个是顺观十二因缘,就是生死流转之门;如果我们逆过来,逆观这十二因缘,就是涅槃解脱之门。知苦、断集、修道、证灭。 佛教不承认有一个永恒不灭的灵魂,所以有人说人死了以后灵魂还存在,我们说这是外道观点。佛教从来没有说有一个灵魂存在,因为灵魂有主宰意,一般认为灵魂能主宰人类的知觉与活动。对灵魂与肉体是同是异,佛陀并不作答,即否定灵魂与肉体可截然划分为二,而认为心、物二者皆空,无自性可得。而我们的生死轮回,受业感果不是由灵魂决定的。那由什么决定呢?业力决定。我们所造的业力都像一颗一颗的种子储存在阿赖耶识的大仓库里面,然后由业力推动我们感果,所以灵魂在这里不能够成立。阿赖耶识只是个仓库,业力是一种惯性的力量,哪一个力量成熟了,我们就被迫受他的果报。凡夫就是这样。佛教没有灵魂这么一说,也不承认有上帝或者某种主宰。我们的命运并不是天决定的,也不是上帝决定的。对于什么梵天造人,上帝造人,天定命运等等,佛教都是否定的。所以用佛教的缘起论就否定了内有灵魂,外有上帝。它解释一切事物都是相互依存的,没有一个独立的自性,以此来解释社会、世界、人生,各种精神现象产生的根源,而建立特殊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这就是佛教和其他宗教哲学不同的地方。缘起法则是我们和外道的最明显的区别,不管外道是什么论,有神论也好、无神论也好,跟我们都没有什么关系。我们既不是有神论,也不是无神论,那我们是什么论呢?我们是缘起论,这是核心。性空学说、般若学说都不能离开这个缘起。所以在《般若经》的性空思想里面绝对没有否认掉缘起的观点。正因为一切事物是缘起的,它才性空;正因为它是性空的,所以它才能不障碍缘起,《般若经》是这么说的。所以“照见五蕴皆空”的那个“空”是要结合缘起来说才能解释得清楚,否则单讲空无所有,不对,什么都没有不是空,那个不是真正的空义。 圣严法师说“《华严经》与《维摩经》,本质上是站在排斥小乘的立场上。《法华经》则起而作综合性的调停,诱导大小三乘,归入唯一佛乘,处处指出,二乘三乘是权非实,唯一佛乘才是究竟。将二乘置于阶段性的地位,承认其有进入化城的价值,鼓励其更上一层楼,舍二乘三乘而直达一乘。”那么《华严经》和《维摩诘经》其实是不是真的在排斥小乘呢?当然,在《维摩诘经》里面,我们确实看到是维摩诘居士,甚至天女,每次都捉弄佛的这些声闻大弟子,包括像迦叶、舍利弗这样的大弟子。但是他是不是排斥小乘,是不是说声闻人是焦芽败种?是不是真的认为二乘人没有价值呢?当然不是。你读过《法华经》后,可以把《法华经》理解成“调停”,我则把《法华经》看成其实是最后佛把心路历程袒露无疑。就是佛说:我在此之前,用的都是各种摄化方便。不光是“化城喻”,还有那个“医子喻”里面,名医的儿子们都得了失心疯,他的父亲配好了药,结果他们有人吃,有人不吃,怎么办呢?父亲只好离开,对外假说死在外国了。他的儿子一听悲痛啊,说我的父亲活着的时候给我们留了药我们不肯吃,现在死了,我们没药可吃了。然后有人想起,医生父亲还留了药,拿出来吃好了。这个时候父亲又回来了。其实《维摩诘经》、《华严经》对小乘的那种呵斥就有点像这个医生父亲诈称死了,是一样的用心。 等到了说《法华经》的时候机缘成熟,这才“会三归一”。所以这个时候,把你逼到绝路的时候,告诉你说,其实我有大珍宝等着你。这才是真正的慈悲!所以此前表面看来是在排斥,读了《法华经》才晓得,原来那也是一种慈悲的表现,呵斥也是慈悲。所以佛教说,“菩萨低眉慈悲六道,金刚怒目以降四魔”。呵斥也是慈悲,低眉也是慈悲,这是因病与药的不同方便。 圣严法师说:“这种大开大合的思想模式,深受中国文化的欢迎,《法华经》也就成了在中国佛教徒之间,流传普遍的一部重要经典。”当然,《法华经》在中国的流行并不仅仅是因为它“大开大合”,而是《法华经》真的是与我们中国人有特别深的缘分。中国人在骨子里面认可的是人皆能成尧舜的思想,是不是?在中国人这里,从来都是认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对吧?你能成佛凭什么我就不能成啊?难道就你有种?对,我也有种,佛种,对吧?当然圣严法师的观点也可以拿来讨论。我就不赞同这是“大开大合”的思想模式,其实是因为《法华经》思想与我们中国人的传统思想相吻合。 唯识宗在中国没落了,原因一般人是说:唯识经典部头太大,法相繁复,不好学,所以才流行不开来,加上唐武宗灭佛,等等。我们一般都是这么解释,对吧?其实不是。我个人认为,就是因为唯识特别坚持的“五种性”(五种姓)说,讲一定有一个定性的一阐提人是永远不能成佛的,讲只有定性的菩萨乘种性才能成佛。讲不定性的三乘,可能是菩萨、可能是声闻、可能是恶人,但是他在三界六道三乘中摇摆,摇摆不定的人才有可能成佛。中国人绝对没有办法接受这样的观念。玄奘大师当年其实是怀着对这件事的不能理解,包括对自己究竟能不能成佛的怀疑,而求学印度,到了最后,这个问题还是没有得到解决。因为他的老师戒贤论师告诉他说,对不起,我的老师就是这么教我的,就是五种性说,你回去只能照着讲五种性说,绝对不能背离。所以玄奘法师回来了,只能依从师命,老老实实地翻译、弘传法相唯识经典。但是法相唯识经典后面不传,其实跟这个有很大的关系。唐代玄奘法师他们从印度回来的时候,中国禅宗已经在隋唐初期广为传播了。这个人人都能见性成佛的认识,早已在民间流行。所以等到四祖、五祖、六祖出山以后,佛教的天下根本不是法相一家能够一手遮蔽的,五种性说很难在中国推广起来,尤其是在普通的知识分子中间。五种性说在印度的那种由婆罗门把持祭祀、教育、文化解释、话语权的语境下有社会地位,在这样的一个特殊局面下印度人能够接受五种性说。而在中国,中国人从来就认为每个人都能成为圣贤,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佛,成为尧舜。中国人从《法华经》传入的时候就欢迎这部经,因为跟中国人的根器太契合了。东土人虽然根性顽劣,但是确是大乘种性。这是释迦牟尼佛几百亿万年以来教化我们的成果。你以为这是谁的功劳?《法华经》里面说过了,释尊或在此方作佛,或在他方作佛,或叫这个名字,或叫那个名字。佛度我们无量劫,所以度到我们今天。中国人绝大部分都是大乘根器,跟佛的教化是有关系的。所以佛一说,我们就特别相应,对吧,特别相应!相对而言,你看发小乘心的人,学小乘法的人在中国还是少。当然我们今天所说的那个小乘心更多的是指自私心,其实连小乘心都不算。小乘心还有出离心,我们都是自私心,希望我不要受苦,我早点解脱就好了,这是自私心,他跟那个小乘心都不是一回事。法相唯识不传,确实是有特殊因缘。 佛最后说《涅槃经》,你看道生法师在《涅槃经》还没有完整传入中国之前,就已经体会出了佛肯定会说一阐提众生(就是造极大恶业、断绝善根的人)也能成佛。他说我就认为肯定是这样的。结果当时因为《涅槃经》没有完整传来,所有的人都说你这是异端邪说,一阐提怎么能成佛?善根都断完了,这怎么能成佛?大家把道生法师开除僧团,过去叫摈除。怎么办?道生法师在虎丘堆了一堆石头,天天给石头讲《涅槃经》,讲到一阐提人也有佛性,也能成佛的时候,石头一起点头!“生公说法,顽石点头”,就是这么来的。就连石头都相信一阐提人能成佛,就是这么来的!后来全部《涅槃经》传到南京,其中果然说“一阐提人有佛性”,大众这才佩服道生法师的卓越见识,称他“孤明先发”。所以你要知道,不是大开大合的模式受中国文化的欢迎,而是因为《法华经》的一切众生都能成佛的思想特别适合中国人,跟我们中国文化完全契合! 圣严法师说,“我讲《维摩经》的同时,也计划讲《法华经》。《维摩经》六讲,是采用依题目性质而摘录相关的经文经句,加以解释。《法华经》则依全经原文的次第,照着经义的内容宗旨,节要而连贯的讲述。”他说“这本讲要,虽未能依原典逐字逐句解释,还是循着原典的次第,介绍原典的内容,脉络分明,一目了然《法华经》每一品的心要何在?经义的所指为何?每品内容于全经中的位置何在?于整个佛法的修证次第中扮演着何等重要的角色?”这也就是我们选用此讲记作为教材的原因所在。我是在圣严法师的基础之上,拾遗补缺,提一些自己的不同理解,这样我们就把它修补完善了。 “本讲要除了以现代人通用的语文,将经典原文略予译介之外,更重要的是将经义内含如何引用到现实生活中来。通过依经解经的原则还嫌含糊,应该探及佛陀的本怀,以本经理解本经,之后才会发现,本经对我们现实世界的今日社会,到底有多少用处。”这部经到底对我们当今的社会有什么帮助?是不是说经典是2500年前的,和现在距离很远,用不上了?圣严法师的这个讲记回答了这些问题。他说“比如说,中国佛教的禅宗,相信众生皆有佛性,众所周知是基于《涅槃经》,其实在《法华经》中也可得到依据。又如历劫成佛与立地成佛,看来有矛盾,可是就在《法华经》中并弘并传。又如弥陀净土与弥勒净土,在中国佛教史上似乎各有弘传的大师,却在《法华经》中,先后出现;限制女性及赞扬女性,也并行不悖。”既讲女性的各种缺点,同时也赞扬女性,龙女成佛,并行不悖。你看还有“人间净土思想、逆行菩萨信仰”,“逆行菩萨”提婆达多!佛在《法华经》里就一再感谢提婆达多,他说因提婆达多善知识的缘故,我提前成佛。要没有提婆达多善知识,我还要推迟成佛时间。佛的这个苦心真是令人流泪!但是今天某些教授传承,经常会说我祈祷不要遇到恶知识,生生世世不要遇到他,不要见面,见面也不要互相讲话,讲话最好我也听不懂,等等。当然,这个发愿有他的用意,也不是没有道理。包括我,过去学的是有这样的内容,要远离恶知识。因为自己没有坚定立场的时候,容易被误导,所以发愿远离。但是要按照《法华》的思想却不是如此!他要感恩这些逆行菩萨,恶知识是磨练你、成就你的另一个力量。不是只有善知识成就你,恶知识也能成就你。所以离开了以恶知识面貌出现的善知识,我们的教育不完整。所以这个对逆行菩萨的信仰,也是在《法华》中赞叹的。 “一切众生的种种状况,都有可能是诸佛菩萨化现说法的范例,其实都能在《法华经》中读到。”所以我告诉你们,今天我们的一切学、修的问题都能在《法华经》中找到答案,就是这个意思。“尤其《法华经》善用譬喻、巧说故事、经文流畅,除了专门的佛学名相,乃是优美的文学作品,有散文有诗偈,读来一点也不枯燥。凡此种种,都是现实生活中非常有用且实用的佛法。” 圣严法师很谦虚地说,“我不会牵强附会,以私意理解经义,故凡遇到名相的诠释及义理的疏解,必会参考引用经论,非不得已,尽量不用与本经性质不同的资料,就是用了,目的也是提供参考,不敢以为那就是定论。”因为各经与各经之间它有不同的时空、对象,否则的话,你拿来两个掐架就没意思了,都是佛所说,只是对机不同。所以你要尽量用同类经去解。最后圣严法师说“由于年高七十,加上衰病和忙碌,除了希望弘扬《法华经》,没有想到毁誉问题,读者们如果因此获得利益,请感恩三宝,如果觉得不满意,罪过由我承担,并请不吝指教。”这是大德的胸怀,值得我们体会。 今天主要和大家重温了五年前明海大和尚对《法华经》作的指导和开示,并学习了圣严法师的《绝妙说法》一书的序言。我想说的重点还是重复开篇的话,因为我们的一生中确实会错过很多东西,但是我们能遇对一二样就好了,而《妙法莲华经》就是我们此生最美丽的邂逅!(待 续) |
|
地址:河北省赵县柏林禅寺《禅》编辑部 邮编:051530 |
电话:0311-84920505(编辑部) 0311-84924272/84921666(发行部) 传真:0311-84920505 |
稿件箱:chanbox2004@126.com 订刊箱:chan@bailinsi.net |
户名:柏林禅寺 开户行:中国银行赵县支行 帐号:1013 5005 5931 |
准印证号:JL01-0173 |
《禅》网络版/电子版
|
欢迎免费传播,但不得对其内容作任何修改!
|
Copyright 2008 柏林禅寺 |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