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刊主页 / 2016年度第一期 / 悟彻从谂“吃茶去”,始知生活味不差 |
悟彻从谂“吃茶去”,始知生活味不差 林治 |
现在的禅茶必须改革 蛇不蜕皮不会长大,蛹不破茧不能化蝶,螃蟹不出壳不能纵横江湖。禅茶若不改革,不可能适应时代发展和佛教发展的需要。全国僧众才二十万人,占总人口不到万分之二。而禅茶是僧俗两界都津津乐道且大力推崇的一种喝茶理念。要使禅茶不仅能保持其“和尚家风”的地位,而且在广大民众中推广普及,必须契理、契机进行改革。契理,就是立足正道,保持传统;契机,就是把握机遇,满足时代的需要。 习总书记2014年3月27日在巴黎谈佛教时提出,要“以文化人,让文化为人类进步助力,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佛教文化包括禅茶文化,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理所当然也应当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其实,太虚大师和赵朴初居士提出的“人间佛教”、净慧长老提倡的“生活禅”都是佛教的创新性发展。茶界要做的是为之配套“人间禅茶”、“生活禅茶”,让禅茶从山林走进城市、从寺庙走入家庭、从僧众推广到信众、从恪守陈规到多元化创新。只要坚持正法、弘扬禅学、启迪智慧、提升道德、觉悟人生、祥和世界,禅茶是可以多样性的。 禅茶可分为三个境界 禅茶的三个境界为生活、娱乐、修行。我认为既然禅是鲜活的,那么禅茶自然也是生动活泼的。凡是将禅的精神、禅的智慧融入茶,在品茗过程中,体验禅的意境,感受禅的风采,立足正法,弘扬禅学,开发智慧,提升道德,觉悟人生,祥和社会,此类品茶方式,皆可称为禅茶。 2001年春,我写《神州问茶》时,北京的一位茶友陪我到赵州柏林禅寺拜会净慧方丈,请教有关“茶禅一味”的问题。长老满怀春风地接待了我们,并把我们让到他的禅房吃茶去。侍者为每人奉上一杯茶。那茶色香味俱佳,但是我不知其名,于是请教:“请问大师,您今天请我们喝的是什么茶?”师父手中也端着一杯茶,看着我,微笑良久,点了点头说:“好茶!” “好茶!”师父的语气平和、笑容祥和,但是我的心却像是被他用木鱼槌重重敲击了一下。我呆呆地望着师父,心中大惑不解。因为师父答“好茶”,这等于没有说。这样的回答并没有告诉我“这是什么茶”。师父见我发呆,便知我慧根不足、悟性不够,于是进一步开导说:“天不早了,林先生若不嫌弃就一起吃斋吧?”我十分庆幸自己有如此大的福报,故发自内心地应道:“好啊!好啊!”于是师父命人去准备,我们继续品茶。这时师父端着茶转向我,单刀直入地说:“林先生,我拜读过你写的《中国茶道》。”师父的声音依然祥和,但是我如闻狮吼。真是“狮子一吼芳草绿”,我猛然顿悟了! 我在《中国茶道》中曾写道:“学习茶文化有三重境界,从得味,到得韵,再到得道。‘得味’是喝懂茶的色香味韵,了解茶的物质属性。‘得韵’是把喝茶从生活琐事升华为生活艺术。‘得道’即把喝茶作为修行的法门,袪除差别心,袪除执著心,用平常心拥抱世界,用随喜心接纳生活。”我明白了,原来师父读过我的《中国茶道》,所以他的一句“好茶”是对我最严厉的批评。我作为《中国茶道》的作者,还执著于事物的皮相,问这是什么茶,很显然根本还没悟道。于是,我给师父行个大礼,把杯中剩下的茶一饮而尽。 这是我平生第一次喝到的无比美妙的禅茶。从“好茶”推而广之,好饭、好菜、好山、好水、好人、好风光……悟彻了“好茶”,一好百好,它使我后来的日子一路天蓝海碧、遍地翠竹黄花。 从柏林禅寺回来以后,我想,僧俗两界都津津乐道禅茶,但是表现形式可以有别。佛门的禅茶理当遵循佛门仪轨,而我们俗家的禅茶则可以多注重美学,使禅茶更有观赏价值,更便于在世间传播。于是,我把禅茶与普及佛教知识相结合,创编了“六如禅茶”。去年,在重庆东温泉,我与日、韩、美等国交流;今年,又在意大利米兰世博会的“中国茶文化周”上,率五位荷花仙子演示,我任主泡。当时,LED屏的背景是荷塘。演示时,先是雷鸣电闪,随即云开月出,进而荷塘月色迷人,蛙鸣鱼跃,无限生机。最后顿悟时,红日东升,佛光普照。无论外部场景如何变化,也无论五位荷花仙子如何表演,我始终保持心灵虚静、如如不动,忘掉演示、忘掉茶、忘掉观众,甚至忘掉我自己,只是专心致志地按照既定程序泡茶。焚香礼佛、达磨面壁、法海听潮、香汤浴佛、法轮常转、佛祖拈花、菩萨入狱、如其本然,漫天法雨、万流归宗、涵盖乾坤、偃溪水声、普度众生、止语调息、随波逐浪……直到圆通妙觉,达到顿悟。这时,心境豁然开朗,LED背景屏佛光普照。整个过程,每一道程序都紧扣一个佛门公案,配有简短的旁白,而茶几上无一多余之物,泡茶者无一多余动作,荷花仙子的动与主泡者的静相得益彰,荷花的艳与禅者的素相映成趣,深受中外观众的好评。这正验证了圆悟克勤的悟道偈:“金鸭香销锦绣帏,笙歌丛里醉扶归。少年一段风流事,只许佳人独自知。”禅悟的途径众多,禅茶的方式也不拘一格。 第三次体验是在长兴寿圣寺。在方丈释界隆法师的指导下,我和庙中的法师们一起在禅堂中按佛教仪轨,止语、打坐、跑香、接茶、品茶、拿起、放下……当庄严肃穆的感觉慢慢消失之后,随之而来的是心灵的放空,好像“我”在虚空中逐渐消融。那天,从禅堂出来后,恰好一轮明月高悬在寿圣寺外的竹海之上,我如同从西天回到了人间。当下写了一首偈,记述当时的心情:“止语只为与佛语,品茶只为涤禅心。茶罢顿见新天地,晴空朗月分外明。” 修行必须有正念 禅茶的最高境界是修行,而修行必须有正念。我认为,完全可以借助禅茶重构国人的信仰,找回缺失了的道德修养,在禅茶文化的基础上融入儒道思想的精华,打造“新三纲五常”。 首先,以“和”为纲。“和”是中国人哲学思想的核心,源于《周易》的“保和太和”。在中国人眼里,“和”是中,“和”是度,“和”是恰到好处,既不太过,又无不及。“和”是中国人为人处世的准则。处世讲究以和为贵,做生意讲究和气生财,交朋友讲究和衷共济,对人讲究和蔼,家庭讲究和睦,社会讲究和谐,国与国之间讲究和平共处。以“和”为纲,既是中华民族和平崛起的客观需要,又是禅者和茶人修身养性的基本准则。 第二,以“爱”为纲。中国的文化在爱的方面强调得不够。最近,王岐山书记有个讲话,要让中国广大老百姓学会大爱。这正是儒家强调的“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也是道家《庄子·齐物论》所说的“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更是佛家倡导的“大慈大悲”。以“爱”为纲,必然能增进夫妻和睦,家庭幸福,邻里友爱,民族团结,从而提升国家的凝聚力和亲和力。 第三,以“美”为纲。美学是哲学的重要内容之一。美感是人综合素质的基本要素。通过加强美学教育,能促进人们对“真”和“善”的追求。用美学的眼光观照世界,即摆脱功利之心,用人类最淳朴、最真实的感情拥抱世界,才能深切地体验世界的美好,才能更加热爱世界。为此,国家教委提出要加强美学教育。修习禅茶能提升人们的审美情趣,使人们善于发现美,善于欣赏美,不仅自己被美陶醉,而且能用美感染别人。有了发现美的眼睛,社会自然显得更美好,人们的抱怨也就少了。 “五常”是指: 一、常常觉得今是昨非,善于否定自己、放空自己、重塑自己,使自己与时俱进、不断进步。 二、常常怀着感恩之心处世,心中总是想着如何回馈社会,报父母恩,报众生恩,报三宝恩,报国土恩。广种福田,必得善果。 三、常常怀着一颗童心生活,使生活永远充满童趣。 四、常常用茶道“包容”、“分享”、“一期一会”的精神,广结善缘。净慧长老把茶道的功能归纳为感恩、包容、分享、结缘。倡导这种精神,朋友会越来越多,路会越走越广,民众会越来越团结友爱。 五、常常仰望星空,叩问心灵。这不只是高妙的哲学思辨,“仰望星空”是通过感知宇宙的浩瀚无涯,认识到自己的渺小,体悟到“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这种思辨是善用其心,得大智慧。“叩问心灵”是常常提醒自己,既然人生如梦如幻如露如电如泡影,那么我们在短暂的一生中应当惜花惜月惜情惜缘惜人生。这是善待一切,是心怀大慈悲。 有了这“新三纲五常”,禅茶将更具教化之功效。 最后以一偈作小结: 三字禅语传天涯,来到赵州如归家。 悟彻从谂“吃茶去”,始知生活味不差。 (据作者在第十届天下赵州国际禅茶文化交流大会高峰论坛发言整理) |
|
地址:河北省赵县柏林禅寺《禅》编辑部 邮编:051530 |
电话:0311-84920505(编辑部) 0311-84924272/84921666(发行部) 传真:0311-84920505 |
稿件箱:chanbox2004@126.com 订刊箱:chan@bailinsi.net |
户名:柏林禅寺 开户行:中国银行赵县支行 帐号:1013 5005 5931 |
准印证号:JL01-0173 |
《禅》网络版/电子版
|
欢迎免费传播,但不得对其内容作任何修改!
|
Copyright 2008 柏林禅寺 |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