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刊主页 2016年度第一期《续高僧传·习禅篇》校释(六)
 

《续高僧传·习禅篇》校释(六)

秦萌.校释

齐林虑山洪谷寺释僧达传

释僧达,俗姓李,上谷[1]人。十五出家,游学[2]北代[3],听习[4]为业。及受具[5]后,宗轨毗尼[6],进止沉审[7],非先祖习。年登二夏[8],为魏孝文[9]所重[10],邀延[11]庙寺,阐弘[12]《四分》[13],而形器异伦[14],见者惊奉[15]。虎头长耳,双齿过寸;机论适变[16],时其高美[17],与徐州龙达各题称谓。

寻[18]复振锡[19]洛都[20],因遇勒那[21],三岁奉其新诲。不久,值那迁化[22],覆[23]述《地论》[24],声骇[25]伊谷[26],令望[27]归信,相次[28]称谒[29]。后听光师[30]《十地》[31],发明[32]幽旨,遂从受菩萨戒焉。因从请业[33],有名学众[34]。又南会徐部[35],随通《地论》。

梁武皇帝[36]拨乱[37]弘道,衔闻[38]欣然,遂即济江[39],造宫请见[40]。勅驸马殷均[41],引入重云殿,自昼通夜,传所未闻[42],连席七宵[43],帝叹嘉瑞。因从受戒,誓为弟子。下勅住同泰寺,降礼[44]供奉。旬别入殿,开示弘理。[45]年移一纪[46],道怀有据[47],请辞还魏,乃经七启,方许背[48]梁。时兖州[49]行台[50]侯景[51]为造二寺,山名天观。治[52]曰:“丈六达念[53],身为苦器,难可维持。”乃试履裁约[54],饵苓断粒[55],自此终报,资用通生[56]。

未[57]为魏废帝中山王[58]勅仆射[59]高隆之[60]召入邺都[61],受菩萨戒[62]。暨齐文宣[63],特加殊礼,前后六度,归崇十善[64]。达性爱林泉,居闲济业[65],帝为达于林虑山[66]黄华岭[67]下立洪谷寺,又舍神武旧庙[68]造定寇寺,两以居之。

初,达经营山寺,将入谷口,虎踞[69]其前,乃祝[70]曰:“欲造一寺,福被幽灵[71];若相许者,可为避道。”言讫寻去。及造寺竟,安众综业[72]。达反邺京,夜有神现,身被黄服,拜而跪曰:“弟子是载山神[73]也。王及三谷,正备供养,愿不须[74]还。”达曰:“在山利少,在京利多。贫道观机而动,幸无遮止。”又经静夜,有推户[75]者,称曰:“山神之妻,白[76]日无暇[77],今故参拜。”并奉米糕一筐,进而重曰:“僧无偏为。礼佛之时,请兼弟子名也。”达答:“糕可将还,后当为礼。”因令通为之时,一拜兼唱。其含幽识明[78],皆此类也。

达遣弟子道爽,为山神读《金光明经》[79]。月余,有虎来将狗去。达闻之曰:“此必小道人懈怠,不为檀越[80]读经。”具问之,果云:“三[81]日来别诵《维摩》耳。”乃烧香礼佛,告曰:“昨虽诵余经,其福亦属檀越。若有灵鉴[82],放狗还也。”至晓,狗还,看于顶上,有衔啮处。斯又接统[83]神明,殆[84]不可测。

讲《华严》《四分》《十地》《地持》[85],虽无疏记而敷扬[86]有据。特善论议,知名南北。禅法一门,开世[87]殊广。曾游梁境,志公[88]遇而告曰:“达禅师是大福德人也。”帝亦深敬,常顾侍臣云:“北方鸾法师[89]、达禅师,肉身菩萨。”恒向北遥礼。其为时君所重,无有加焉。

一时,少觉微疾,端坐绳床[90],口诵波[91]若,形气调静,遂终于洪谷山寺,春秋八十有二,即齐天保七年[92]六月七日也。宣帝闻之,崩腾惊赴,举声大哭。六军[93]同号,山林为动。葬于谷中岩下,立碑于后。余以贞观九年[94]亲往礼谒,骸骨犹存。寺宇遗迹,宛然如在。

自达奉心玄道,情无间然[95]。有识同亲[96],无闻[97]嫌隙[98]。承先私憾,倍加事之[99]。荣胜高流,弥所谦退[100]。自季世[101]佛法崇尚官荣[102],侥幸之夫,妄生朋翼;而达为国都[103],眇然[104]无顾;昭玄曹局[105],曾不经临。斯乃圣达之所轻,寔[106]世福之嘉相矣。

注释:

[1] 上谷:上谷郡,始建于战国燕昭王二十九年(前283),郡治在今河北省张家口市怀来县小南辛堡镇大古城村北沮阳遗址,因建在大山谷上边而得名。所辖范围大致包括今张家口市怀来县、宣化、涿鹿县、赤城县、沽源县以及北京延庆区等地。

[2] 游学:离家到外地求学。

[3] 北代:或指北魏,因其前身为代国,故称“北代”。日本宫内省图书寮本作“北岱”。

[4] 听习:听讲经论,学习佛法。

[5] 受具:这里指比丘受具足戒。比丘、比丘尼所应受持之戒律;因与沙弥、沙弥尼所受十戒相比,戒品具足,故称具足戒。依戒法规定,受持具足戒即正式取得比丘、比丘尼之资格。

[6] 宗轨毗尼:尊崇毗尼,并以之为言行举止应遵循的轨范。毗尼,指佛所制定的戒律。译曰灭,或律,新译曰调伏。戒律灭诸过非,故云灭;如世间之律法,断决轻重之罪者,故云律;调和身语意之作业,制伏诸要行,故云调伏。

[7] 进止沉审:行动举止沉稳、严谨。

[8] 夏:法夏,指比丘或比丘尼受具足戒以后之年数。又作法腊、戒腊、法岁、夏腊,或单称腊。比丘为出离世俗之人,不以俗年计岁。依夏安居之制,以七月十六日为新岁岁首,而以夏安居之末日(十月十五日)为岁末,称为佛腊日。

[9] 魏孝文:北魏孝文帝拓跋宏(467-499),献文帝拓跋弘长子,南北朝时期北魏第六位皇帝,原名拓跋宏,后改名元宏。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即位时仅5岁,公元490年亲政。亲政后,进一步推行改革:公元495年(太和十九年)孝文帝从平城迁都洛阳;后又改鲜卑姓氏为汉姓,藉以改变鲜卑风俗、语言、服饰。此外,鼓励鲜卑和汉族通婚;评定士族门第,加强鲜卑贵族和汉人士族的联合统治;参照南朝典章制度,制定官制朝仪。孝文帝的改革,对各族人民的融合和各族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公元499年(太和二十三年),拓跋宏病逝,谥孝文皇帝,庙号高祖。

[10] 重:尊重。

[11] 邀延:邀请。

[12] 阐弘:讲解,弘扬。

[13] 四分:《四分律》,亦称《昙无德律》(昙无德,意译法藏或法密),原四十五卷,现行本六十卷,姚秦弘始十年(408)罽宾佛陀耶舍于长安中寺译。它是汉语系佛教僧尼奉行的一部广律。《四分律》因全部由四分构成而得名。

[14] 形器异伦:容貌、才能异于常人。

[15] 惊奉:惊叹、尊重。

[16] 机论适变:灵活的议论能应对对象和环境的变化。

[17] 时其高美:南宋《思溪藏》、元《大普宁寺藏》、明《方册藏》、日本宫内省图书寮本作“时共高美”,当时的人对僧达禅师都很尊崇和赞叹。

[18] 寻:不久。

[19] 振锡:锡,锡杖,比丘十八物之一,即比丘行于道路时,应当携带的道具。原用于驱赶毒蛇、害虫等,或乞食之时,振动锡杖,使人远闻即知,后世则成为法器之一。振锡,指僧人出行。

[20] 洛都:指北魏孝文帝迁都后的都城洛阳,今河南省洛阳市。

[21] 勒那:勒那摩提,北魏译经僧,中印度人。学识优赡,事理兼通,尤明禅法。常志游化,北魏宣武帝正始五年(508)抵洛阳,奉敕与菩提流支共译世亲之《十地经论》十二卷,及《妙法莲华经论优波提舍》一卷等,其时由沙门僧朗、觉意、侍中崔光等任笔受之职,未久又于赵欣宅中译出《究竟一乘宝性论》四卷。

[22] 迁化:示现圆寂。

[23] 覆:再,重。

[24] 地论:《十地经论》,世亲造,内容是解释《华严经》中的《十地品》。在中国有汉、藏两种文字译本。汉文译本作十二卷,由菩提流支、勒那摩提同译,佛陀扇多传语,于公元508年夏译出。藏文译本,由藏族译师智军、德积和印度的妙吉祥藏、慧胄同译,译出年代不详,大略在公元八世纪后半。关于汉文《十地经论》的译出,有种种传说:其一是勒那、流支二人别处别译说,据《历代三宝纪》卷九等说,起先流支奉北魏宣武帝诏敕,传译《十地经论》,初译之日,宣武帝亲自笔受,然后才交付沙门僧辩等接着把论文写下去。同时又命勒那传译。后来勒那的弟子慧光,请勒那、流支对校两本的同异,把它合糅为一。其二是勒那、流支、扇多(佛陀扇多)三人别处别译说,据《续高僧传》卷一〈菩提流支传〉等说,勒那、流支、扇多三人,当传译此论时,各传各的师承和所习,彼此不相咨询和论究。宣武帝命令他们分开在三处各别译出,后人把它合为通部。然而《十地论》卷初的序文,说此论是勒那、流支二人同处同译,文中所记,没有任何二人二处、三人三处的痕迹。此序文的作者,是当时列席译场从事笔受的侍中崔光,其说应当比较可信。所以《开元释教录》卷六依此,只把《十地经论》列在流支录中。如此,《十地论》究竟有没有别译的事实,不得不存疑。然而勒那、流支在教义上,有不同的见解(或者就是关于阿梨耶识),却似乎是事实。因此,流支的弟子道宠和勒那的弟子慧光,其传承有所不同,于是产生南道、北道二派。北道派道宠的弟子,有牢宜、僧休、法继、诞礼、儒果、志念。志念的弟子,有隋代的神素,其后不明。南道派的慧光,有法上等十六弟子。其后有隋代的慧远、灵裕、灵干、昙迁、靖嵩。再后,一方面有慧远、灵裕、灵干一系的后地论宗,在唐代很繁荣。同时他方面有昙迁、靖嵩、法侃一系的后摄论宗,在唐代也很兴盛。

[25] 骇:震动。

[26] 伊谷:伊水与瀔水,均在河南省境。这里指北魏都城洛阳及附近地区。

[27] 令望:有美好名声的人。

[28] 相次:依次。

[29] 称谒:称赞、拜见。

[30] 光师:慧光(468-537),北魏僧。为地论宗南道派初祖。世称光统律师。定州长芦(河北)人,俗姓杨。年十三随父至洛阳,从佛陀扇多出家,时人称之圣沙弥。初习律部,不久受具足戒。四年后讲《摩诃僧祇律》。北魏永平元年(508),勒那摩提、菩提流支各译出《十地经论》,师通两译,自阅梵本,悟其纲领,对校异同,合为一本,地论宗遂因之兴起。又撰《四分律疏》,四分律因师之整饬弘扬,乃得光大。复作《华严》《涅槃》《维摩》《十地》《地持》等经之注疏。北魏末,于洛阳任国僧都。后奉召入邺,改任国统,故有光统律师之称。师立志贞静,坚存戒业,举止安详。临命终时,天宫现瑞,示寂于邺城大觉寺,世寿七十。著有《玄宗论》《大乘义律章》《仁王七诫》《遗教经疏》《华严经疏》《十地论疏》等十数种。

[31] 十地:这里指《十地经论》。

[32] 发明:阐发。

[33] 请业:向人请教学业,这里指请教道业。

[34] 有名学众:在跟随慧光法师学习的徒众中很出名。

[35] 徐部:这里指徐州,即今江苏省徐州市。

[36] 梁武皇帝:梁武帝,萧衍(464-549),字叔达,小字练儿,南兰陵郡武进县东城里(今江苏省丹阳市访仙镇)人,南北朝时期梁朝政权的建立者。萧衍是兰陵萧氏的世家子弟,为汉朝相国萧何的二十五世孙。父亲萧顺之是齐高帝的族弟,封临湘县侯,官至丹阳尹。母张尚柔。他原来是南齐的官员,南齐中兴二年(502),齐和帝被迫“禅位”于萧衍,南梁建立。萧衍在位时间达四十八年,在南朝的皇帝中列第一位。前期任用陶弘景,在位颇有政绩,在位晚年爆发“侯景之乱”,都城陷落,被侯景囚禁,死于台城,享年八十六岁,葬于修陵,谥号武皇帝,庙号高祖。

[37] 拨乱:平定祸乱。

[38] 衔闻:听说。

[39] 济江:渡过长江。

[40] 造宫请见:到皇宫求见梁武帝。

[41] 殷均:南朝梁目录学家。字季和。陈郡长平(今河南西华)人。殷仲堪五世孙。精于书法,长于隶书,为当时楷法。因恬静好学,官至国子祭酒。梁武帝以女永兴公主嫁,拜驸马都尉。历任秘书丞。在职时,校订秘阁四部图书,编为目录,名为《梁天监六年四部书目录》四卷。又受诏料检西省法书图籍,列为品目,今已不存。当时与任昉齐名。后任临川内史。以母忧去职,官至国子祭酒。卒谥贞。

[42] 传所未闻:传授以前从未听闻过的佛法。

[43] 连席七宵:连开七夜讲席。

[44] 降礼:跪拜之礼。

[45] 旬别入殿,开示弘理:每十天就到皇宫开示佛法大道。日本宫内省图书寮本作“旬别入阁,亦示弘理”。

[46] 纪:古代以十二年为一纪。

[47] 道怀有据:心怀佛道,进退有所依据。

[48] 背:南宋《思溪藏》、元《大普宁寺藏》、明《方册藏》、日本宫内省图书寮本作“皆”。

[49] 兖州:华夏九州之一,古代不特指某地,是一个地理范围,大体位于古黄河和济水之间(今山东省西部、河南省东北部、河北省东南部)。范围和治所随历史多有变更。南朝宋、齐、梁时代,兖州的范围和治所变化大致如下:南朝宋文帝元嘉二十年(443)把兖州区域分属徐州、冀州,其兖州旧地为鲁郡代替。至元嘉三十年(453)六月复立兖州,治瑕丘(今山东兖州市),宋孝武帝孝建初年(454)治湖陆(今江苏沛县北),宋明帝泰始初(465)移治瑕丘。齐、梁时,又设北兖州于清江,设南兖州于广陵。兖州降北魏之后,侨治于淮阴,旧地兖州移治于滑台,后治瑕丘。时称瑕丘之兖州为东兖州,复曰兖州。而滑台之兖州则为西兖州。北魏孝昌年间(525-527),西兖州又移治于定陶(今山东定陶县西北)。北魏太和年间(477-499)置南兖州于涡阳(今安徽蒙城县东北),北魏正光年间(520-525)又移治谯城(今安徽亳州)。当时称东兖州(瑕丘)、西兖州(滑台)、南兖州(谯城)为三兖州。东魏时设兖州于瑕丘,改置南兖州于陈留,西兖州于济阳(今山东曹县西北)。北齐时,改清江之兖州为淮州,广陵之兖州为东广州。

[50] 行台:魏晋时代尚书台(省)临时在外设置的分支机构。“台”指在中央的尚书省,出征时于其驻在之地设立临时性机构称为行台﹐又称行尚书台或行台省。东﹑西魏分立﹐高欢在东魏为丞相﹑大行台﹐驻并州﹐于州治晋阳置丞相府。高欢任命侯景为河南道大行台﹐镇虎牢﹐拥兵十万﹐专制河南﹐指挥对西魏﹑梁朝的战争。梁中大通二年(547)﹐侯景叛东魏降梁﹐上表称黄河以南﹐皆他所掌管﹐请举函谷(今河南新安北)以东﹐瑕丘(今山东兖州北)以西﹐豫﹑广﹑郢﹑荆﹑襄﹑兖﹑南兖﹑济﹑东豫﹑洛﹑阳﹑北荆﹑北扬等十三州内附﹐所列当即河南道大行台的管辖范围。南朝无行台之制。梁末侯景来降﹐梁武帝萧衍保留其大行台称号﹐封侯景为河南王,都督河南诸军事。南朝宋﹑齐时﹐由中央派出催征赋税之台使﹐往往亦自称行台。

[51] 侯景:(503-552),字万景,北魏怀朔镇(今内蒙古固阳南)鲜卑化羯人。因左足生有肉瘤所以行走不稳,但是擅长骑射,因此被选为怀朔镇兵,后又被提升为功曹史、外兵史等低级官职。北魏末年边镇各族群起反抗鲜卑族的统治,侯景开始建立功勋,后来投靠东魏丞相高欢。梁武帝太清元年(公元547年)率部投降梁朝,驻守寿阳。公元548年9月,侯景叛乱起兵进攻梁。公元551年他篡位自立为皇帝,改国号为“汉”,称南梁汉帝,史称“侯景之乱”。其后,江州刺史王僧辩、扬州刺史陈霸先先后发难,率领军队进攻侯景,侯景军队一触即溃。侯景死后,尸体被分成好几份,被人抢食。

[52] 治:意思难解,元《大普宁寺藏》、明《方册藏》作“诏”。

[53] 丈六达念:身长一丈六尺,是通常化身佛的身量,这里代指释迦牟尼佛。达念,看得开、没有执着。六,元《大普宁寺藏》、明《方册藏》作“夫”。

[54] 试履裁约:尝试过简约、离欲的生活。

[55] 饵苓断粒:饵,服食;苓,指茯苓,或古书上说的一种植物;断粒,不吃谷物。

[56] 资用通生:一生都以服食茯苓滋养肉身,维持生命。

[57] 未:日本宫内省图书寮本作“末”,意思较为顺畅。

[58] 魏废帝中山王:《大正藏》作“魏废帝中王”,据南宋《思溪藏》、元《大普宁寺藏》、明《方册藏》、日本宫内省图书寮本改。指东魏孝静帝元善见(524-552),鲜卑族,北魏孝文帝元宏的曾孙,清河文献王元怿之孙,清河文宣王元亶之子,南北朝时期东魏皇帝,534年至550年在位。北魏永熙三年(534),经高欢和百官详细商议后,决定立元善见为皇帝,即位于邺城东北,改元天平,史称东魏,元善见时年仅十一岁。由于年幼,由权臣高欢辅政。高欢权倾朝野,令元善见如坐针毡。高欢死后,其子高澄承继父职,权势更大。北齐天保元年(549年),继任父兄之职的北齐文宣帝高洋见篡魏之时机已到,于次年强迫元善见禅位于己,改国号为北齐,东魏灭亡。高洋即位之初,对孝静帝还算优待,封他为中山王。禅位次年,孝静帝就被高洋以毒酒毒死,年仅二十八岁,谥号孝静皇帝。元善见仪表瑰丽,沉雅明静,一向从容有大志,世人叹有北魏孝文帝之风。元善见素有文武之才,善于骑射,射无不中。又喜好文学,每逢嘉辰宴会,多命群臣赋诗,在朝中颇得好评。

[59] 仆射:魏晋南北朝至宋尚书省的长官。仆射起源较早,秦律中有仆射称谓。汉代仆射是个广泛的官号,自侍中、尚书、博士、谒者、郎以至于军屯吏、驺、宰、水巷宫人皆有仆射。仆是“主管”的意思,古代重武,主射者掌事,故诸官之长称仆射。后来只有尚书仆射相承不改,至于宋代。其他仆射的名称大都废除。故魏晋南北朝至宋的仆射,专指尚书仆射而言。

[60] 高隆之:本姓徐,字延兴,南北朝时期洛阳人。曾任尚书右仆射,主持邺都营建工程,后官封太保,阳夏王。

[61] 邺都:邺都,建安九年,曹操平定袁绍,修缮营建邺城,后定为魏王王都。魏文帝曹丕在此受禅登基称帝后移都洛阳,仍以邺城为五都之一,史称邺都(在今河北省临漳县)。邺城先后为曹魏、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六朝都城,居黄河流域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长达四个世纪之久。

[62] 菩萨戒:大乘菩萨所受持之戒律。小乘声闻所受持之戒律,称小乘声闻戒。菩萨戒之内容为三聚净戒,即摄律仪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等三项,亦即聚集了持律仪、修善法、度众生等三大门之一切佛法,作为禁戒以持守之。说菩萨戒之大乘典籍甚多,可综合为《梵网》与《瑜伽》二类律典。梵网戒本受戒之作法出于《梵网经·律藏品》,其戒相为十重禁戒、四十八轻戒。不论出家、在家,皆可受持。瑜伽戒本出于《瑜伽师地论》卷四十、卷四十一,以三聚净戒、四种他胜处法为基准。虽亦道俗通摄,然必先受小乘七众戒而久已成就无犯者,方能受持。古代以瑜伽戒为主,今则盛行梵网戒。

[63] 齐文宣:北齐文宣帝高洋(526-559),字子进,北魏怀朔镇(今内蒙古包头固阳)人,因生于晋阳,一名晋阳乐。南北朝时期北齐政权的开国皇帝。他是东魏权臣、北齐神武皇帝高欢次子,文襄皇帝高澄的同母弟,孝昭帝高演、武成帝高湛的同母兄。母亲为娄昭君。出生时有异兆,体貌丑恶不堪,为其母所讨厌。幼时其貌不扬,沉默寡言,看似痴傻,其实大智若愚,聪慧过人,又明静英达,深沉有大度,虽常被兄弟玩弄和欺负,但其才能甚得父亲欣赏,谓乎:“此儿意识过吾。”武定八年(550年),高洋迫东魏孝静帝禅位,遂登基称帝,国号齐。在位初期,励精图治,四方征伐,怀有圣主气范,然而执政后期却变得暴虐无度,极尽奢侈,最终饮酒过度而暴毙,终年三十一岁(一说三十四岁),庙号显祖,谥号文宣皇帝。

[64] 归崇十善:归依并崇奉受持十善戒。十善,十种善业,即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不嗔、不痴。

[65] 居闲济业:安住空闲寂静之处,以济度众生为志业。

[66] 林虑山:位于河南省林州市,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67] 黄华岭:位于林虑山主峰中段东侧。

[68] 神武旧庙:东魏权臣、北齐奠基人高欢(496-547)去世后被追尊为太祖献武皇帝,后被改尊为高祖神武皇帝。神武旧庙或指供奉高欢的宗庙。

[69] 踞:蹲,坐。

[70] 祝:祈祷。

[71] 幽灵:指恶道的众生。

[72] 安众综业:安置僧众,组织各种修学弘法事业。

[73] 载山神:南宋《思溪藏》、元《大普宁寺藏》、明《方册藏》、日本宫内省图书寮本作“戴山胡”。

[74] 不须:不久。

[75] 户:门。

[76] 白:元《大普宁寺藏》、明《方册藏》作“日”。

[77] 暇:空闲。

[78] 含幽识明:摄受、鉴识幽微难见与明显可见的众生。

[79] 金光明经:在此经整部译出以前,西晋竺法护早就有《菩萨十地经》的翻译(和本经的《最净地陀罗尼品》内容相同,它的异译本为鸠摩罗什所翻《庄严菩提心经》现存)。后来,北凉玄始年间(412-427)昙无谶译出了《金光明经》四卷,十八品。继而梁承圣元年(552)真谛再译成七卷,改订了北凉译本各品,并补译《三身分别》《业障灭》《陀罗尼最净地》《依空满愿》四品,足成二十二品。其后,北周武帝时(561-578)耶舍崛多再译成五卷本,于北凉译本各品外补译出《寿量》《大辨陀罗尼》二品。隋阇那崛多又补译《银主陀罗尼》《嘱累》二品。隋开皇十七年(597)大兴善寺沙门宝贵综合各家译本,删同补缺成为《合部金光明经》八卷,二十四品。最后,武周长安三年(703)义净译出《金光明最胜王经》十卷,三十一品。这一译本品目义理最为完备,译文华质得中,慈恩宗慧沼曾据以注疏宏扬,乃至成为通行的本子。

[80] 檀越:施主。

[81] 三:元《大普宁寺藏》作“年”。

[82] 灵鉴:灵明的鉴识。

[83] 接统:摄受、化度。

[84] 殆:大概。

[85] 地持:《菩萨地持经》,北凉昙无谶译。收于《大正藏》第三十册。地持经虽称“经”,但本应属“论”,传说系无著记录弥勒之说法而成;然汉译《瑜伽师地论》则视其为弥勒菩萨所作;至于西藏译本,仍认为系无著之作品。本经与《瑜伽师地论·本地分》中之“菩萨地”为同本,然其中缺《发正等菩提心品》。异译本另有求那跋摩所译九卷本之《菩萨善戒经》。本经详说大乘菩萨修行之方便,内容分初方便处、次法方便处、毕竟方便处三部分,凡二十七品。因收有大乘戒,故本经古来即备受重视。

[86] 敷扬:详细阐发。

[87] 开世:启发、教化世间。

[88] 志公:宝志禅师(418-514),南朝僧。金城(陕西南郑,或江苏句容)人。俗姓朱。年少出家。师事道林寺僧俭,修习禅业。刘宋泰始年间(466-471),往来于都邑,居无定所,时或赋诗,其言每似谶记,四民遂争就问福祸。齐武帝以其惑众,投之于狱。然日日见师游行于市里,若往狱中检视,却见师犹在狱中。帝闻之,乃迎入华林园供养,禁其出入。而师不为所拘,仍常游访龙光、罽宾、兴皇、净名等诸寺。至梁武帝建国,始解其禁。师每与帝长谈,所言皆经论义。师于天监十三年十二月示寂,世寿九十六。敕葬钟山独龙阜,于墓侧立开善寺。谥号广济大师。后代续有追赠,如妙觉大师、道林真觉菩萨、道林真觉大师、慈应惠感大师、普济圣师菩萨、一际真密禅师等号。师尝为学者述《文字释训》三十卷、《十四科颂》十四首、《十二时颂》十二首、《大乘赞》十首等。《佛祖历代通载》称其旨与宗门冥合。

[89] 鸾法师:或指昙鸾法师(476-?)南北朝时代净土宗高僧。日本尊之为净土五祖之初祖,又尊为真宗七祖之第三祖。雁门(山西代县)人,一说并州汶水(山西太原)人,姓氏不详。家近于五台山,常闻神迹灵异之事,十余岁即登山出家。苦节力学,精通诸经。尝读大集经,为之注解,书未成即染疾,遍求不治,其后,一日忽见天门洞开,其疾顿愈,乃发心求长生不死之法。闻人传言仙方之学可长寿不老,乃往江南,于句容山访陶弘景,从之受仙经十卷。归途过洛阳,谒菩提流支,受得观无量寿经,乃尽弃仙学而专修净土。东魏孝静帝尊之为“神鸾”,敕住并州大岩寺。后住汾州玄中寺,时往介山之阴聚众讲经,弘阐念佛法门。师兼通内外典籍,四众钦服,称其聚众弘法之所为“鸾公岩”。师为后来唐代净土教之集大成者奠下重要之基础,此外师亦为当代著名之四论(《中论》《百论》《十二门论》《大智度论》)学者,后世且尊之为四论宗之祖。著有《〈往生论〉注》二卷,其书乃世亲净土论之注释书。师结合印度佛教二大思潮之祖龙树与世亲之思想,而将空宗思想注入净土教教理之中,颇受后世重视。另著有《赞阿弥陀佛偈》《礼净土十二偈》《略论安乐净土义》等。关于师之寂年,《续高僧传》卷六谓东魏兴和四年(542)示寂于平遥山寺;同书卷二十《道绰传》与《往生西方净土瑞应删传》中均有“齐时昙鸾法师”之语;迦才之《净土论》卷下谓魏末高齐之初师犹健在;又高齐天保五年(554)二月之《太子造像铭》亦出师之名。可知师之示寂应在北齐天保五年以后。

[90] 绳床:比丘十八物之一,为绳制之座具(椅子),比丘坐卧用之。

[91] 波:明《方册藏》作“般”。

[92] 天保七年:天保是北齐文宣帝高洋的第一个年号,550年五月-559年十二月,历时9年余,天保七年即556年。

[93] 六军:周制以一万二千五百人为一军,天子有六军,后世遂以六军指皇帝的军队或皇家侍卫军队。

[94] 贞观九年:贞观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年号,627年正月—649年十二月共23年。贞观九年即635年。

[95] 自达奉心玄道,情无间然:自从僧达禅师献心于佛道,就没有一刻不与道相应。

[96] 有识同亲:相识相亲之人。

[97] 无闻:南宋《思溪藏》、元《大普宁寺藏》、明《方册藏》、日本宫内省图书寮本作“都无”。

[98] 嫌隙:因猜疑或不满而产生的仇怨。

[99] 承先私憾,倍加事之:先前与僧达禅师有私人怨恨的人,反而对他加倍恭敬侍奉。

[100] 荣胜高流,弥所谦退:出身显贵、身居高位之人,对僧达禅师全都很谦恭。

[101] 季世:末世。

[102] 官荣:官位显贵。

[103] 国都:即都维那,北魏、北齐时管理全国佛教事务机构—昭玄曹的副官。

[104] 眇然:轻视的样子。

[105] 昭玄曹局:昭玄寺,又名昭玄曹,北魏、北齐设置的掌管佛教事务的专门机构。

[106] :同“实”。

简评:

僧达禅师行持依于戒律,禅定功夫高深,擅长讲经说法,解行相应、福慧双隆,可谓佛教全才。其道行功德令高僧赞叹、帝王归敬、猛虎避让、山神护持,被誉为“大福德人”“肉身菩萨”。禅师反应灵敏、见微知著,“有虎来将狗去”即知弟子为山神诵经懈怠;其灵明智慧,可见一斑。更难能可贵的是,在当时佛教界“崇尚官荣”“妄生朋翼”的不良风气下,僧达禅师虽“知名南北”、广受南北朝帝王和达官显贵的尊崇,却无丝毫贪图世间名利恭敬、权势地位之心,无论冤亲,平等摄化,如清净莲花出淤泥而不染,似光明日轮遍照而无遗。对此,《续高僧传》的著者道宣律师感慨良深,特别在文末着重评论,以表推重与赞叹,更以此劝勉当世后世的佛弟子向僧达禅师学习。如今距离道宣律师的时代已过一千五百多年,“崇尚官荣”“妄生朋翼”之风恐怕不仅没有销声匿迹,而且有愈演愈烈之势,因此,提倡和学习僧达禅师的精神就显得更加重要而迫切。


 

地址:河北省赵县柏林禅寺《禅》编辑部 邮编:051530
电话:0311-84920505(编辑部) 0311-84924272/84921666(发行部) 传真:0311-84920505
稿件箱:chanbox2004@126.com 订刊箱:chan@bailinsi.net
户名:柏林禅寺 开户行:中国银行赵县支行 帐号:1013 5005 5931
准印证号:JL01-0173
《禅》网络版/电子版
欢迎免费传播,但不得对其内容作任何修改!
Copyright 2008 柏林禅寺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