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刊主页 2016年度第一期《信心铭》提唱(一)
 

《信心铭》提唱(一)

净慧

【编者按】

《信心铭》是继初祖达磨大师的《二入四行论》之后,最有系统的一篇明心见性、开悟成佛的古典禅宗文献,在《六祖坛经》面世之前以及出世之后,这一重要文献一直都受到禅宗学人的重视。净慧长老于2011年1月12日—30日(柏林禅寺冬季禅七法会期间),在无门关(柏林禅寺禅堂),对三祖僧璨大师的《信心铭》作了精辟的开示。

本刊将于今年陆续刊登净慧长老《〈信心铭〉提唱》的全部内容,敬请关注。

第一讲 

(2011年1月12日养息香) 

至道无难,唯嫌拣择。

但莫憎爱,洞然明白。

毫厘有差,天地悬隔。

从打七以来,三个七已经过去了,第四个七又开始了。在这二十多天中,僧俗二众将近四百人,大家都非常认真地参与,也很认真地用功。在这个忙碌的时代,大家能集中一个多月的时间来追求心地法门,修学心地法门,这非常难得,也非常幸运。

回想我们年轻的时候,正遇上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处于剧烈地变化之中,各方面的工作都没有走上轨道。大多数寺院都处在各种运动的冲击之下,寺院的修学已经不能正常运转,既不了解国家的发展形势,对于政府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也没有底,出家人每天都生活在一种惶恐的状态之中。即使在那样的条件下,仍然有一部分寺院没有丢掉出家人的根本,作为寺院的中心与根本的禅堂,大家照常在里面坐香修行。想想我们今天的佛教徒,今天的出家众,特别是今天年轻的出家众,处在改革开放的大好时节因缘之中,寺院的条件和当时相比,如果用天上人间来形容,一点也不过分。我们今天的生活就好像是在天上,生活在天上的人相对而言痛苦要少很多,生活更方便和优越得多。

我们当时在广东的云门寺,虽然没有人限制坐禅修行,但寺院由于生活所迫,一年争取打一个禅七都很勉强。如果七天大家都坐香不去干活,肚子饿了,饥肠发作了,就没有食物来充饥。所以必须去劳动谋生,养活这个色身。云门寺当时还没有通电,那时想学习佛法,就点一盏煤油灯看书。你自己要学习要读书,就必须自己花钱买煤油。常住的油,只提供公事使用,因果分明。常住总在强调“杨歧灯盏明千古,宝寿生姜辣万年”的公案,杨歧禅师在参学的时候,在寺院里担任管账的工作,他为常住记账时就点常住的灯,自己看经时,就点自己的灯,这是讲杨歧禅师公私分明因果分明的一丝不苟的态度。所以说杨歧这盏灯,照亮了千古丛林的制度,也照亮了千古以来讲因果、讲道德的僧人之路。

看看我们今天大灯大亮,从晚上照到天亮都不会有人管,而真正在灯下学习看经的人却不多,不是很认真积极。物质条件丰富了,精神生活贫乏了,物质条件进步了,精神却退步了,道心退步了。听我这样说,可能那些八零后、九零后的小同学会说,老看老皇历,今天是什么时代?确实如此,我们要看新时代,要看发展了的今天,但是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以古为鉴,我们就会经常保持一种旺盛的求道心,知道老和尚怎么走过来,就会激励今天这代的人走好每一步路,看准前进的方向,发大道心,在大好的时节因缘下,有更好的成就。想要有更好的成就,就要有认真学习和求道的决心,没有这种决心,想要在佛门的修行道路上有所成就,想要将来成为一位有学有修的佛弟子,不管是佛家的出家众还是在家众,那都是望梅止渴而已。

我们要知道过去走过的路很艰难,要知道现在的环境很舒服也很幸福,两相对比,既要感恩过去那个时代成就了老一代的出家人;更要感恩今天的时代,成就了更多的年轻出家人、求道的人、求法的人。时代给我们的成就,时代给我们的恩德,每时每刻都不能忘怀。我们懂得这些道理,这就是一种精神的动力,是一种精神的资源,机器有了动力就能发挥作用,我们的精神有了动力,学习就会有决心,求道就会有决心,修行就会有决心。我们既要重视和感恩现在,又不能忘记过去,也要感恩那个时代的时节因缘,没有那个时代的时节因缘,就不会有今天的国运昌隆、国泰民安的太平盛世。

我讲这番话,希望年轻的同参道友们好好珍惜眼前这一切,好好珍惜今天这得来不易的精神资源和物质资源,珍惜修道和学法的环境,不仅要珍惜,还要鼓足勇气克服困难,在修道求法的路上奋勇前进。

从今天开始,我将和大家共同来学习三祖僧璨大师的《信心铭》,总的题目叫《〈信心铭〉提唱》。《信心铭》一共只有一百多句,五百多字,分为七大段。这是继初祖达磨大师的《二入四行论》之后,最有系统的一篇明心见性、开悟成佛的古典禅宗文献,在《六祖坛经》面世之前以及出世之后,这篇文章一直都受到禅宗学人的重视。

今天讲第一大段,共有六句话,是《信心铭》的总纲。这六句话,大家可以从《赵州禅师语录》中读到,当然也有许多人接触过《信心铭》,这样我们共同学习就会方便很多。《信心铭》不是指导修学的知识性文献,而是指导我们求道开悟的实修文献,所以文章开头就说:

至道无难,唯嫌拣择。但莫憎爱,洞然明白。毫厘有差,天地悬隔。

全篇文字都是围绕着不二法门展开。不二法门,是我们面对一切分别、执著二元对立的一个大智慧。什么是“至道”呢?至道者,至极之道也,就是无上大涅槃,无上大菩提。修之为菩提,证之为涅槃。要达到这个至极之道,并不是一件难事,所以说“至道无难”。但是唯一的、最重要、最根本的前提,就是在事事物物面前不要拣择,所以说“唯嫌拣择”,拣择就是挑肥拣瘦,就是你是我非,拣择就是这是凡这是圣,这是善这是恶,就是分别执著。要达到至极之道,唯一的障碍,就是我们内心世界的分别与执著。

“但莫憎爱,洞然明白”,“但”字,在这里是“只要”的意思,只要你忘却憎爱,放下憎爱,不去憎爱,要到达至极之道是非常快速的。洞者,快速透彻深入的意思。只要你没有憎爱之心,你很快就明白了、开悟了、领悟认识了这个至极之道。“憎爱”是我们到达涅槃的唯一障碍,一切的烦恼执著、分别妄想,都是从“憎爱”二字出发,对顺境起贪爱之心,对逆境起憎恨之心。对我好的,爱之不舍;对我不好的,怀恨在心。一切从“我”出发,我执当头,我爱当头,我憎当头,到达至道的路就被堵塞了。要到达至道这条路,就一定要把憎爱之心扫除得干干净净,我们一下子就能明白,什么是至极之道,什么是无上菩提,什么是无上大涅槃。憎爱是什么呢?就是以我为中心,顺我者爱,逆我者憎。我们仔细对照自己的心态,看我们每天坐在这里打的妄想有哪些?这些妄想是从何而来?这些妄想是围绕着什么在转?就会明白三祖大师所说的,真是一针见血,当头棒喝。

在这个问题上,如果有丝毫的差错,根本就不可能达到至道。所谓“毫厘有差”,一毫一厘的差错都不能有,不能含糊,没有第二条路可走。如果含糊,有第二条路走,那就“天地悬隔”,南辕北辙,差之远矣。

这六句话,揭示了我们求道的根本,揭示了什么是求道修行路上的障碍,要如何去掉这个障碍。在这个问题上,不能有丝毫的含糊。有丝毫的含糊,转求转远。所谓“差之毫厘,谬以千里”,虽然在起步的时候只有一点点偏差,但如果沿着这个偏差走下去,那就越走越远,最后走到适得其反的方向。在古代没有现代的卫星定位系统,航海就只能是看风使舵,通过风向来辨认东南西北,由于风向往往不准而迷失方向。鉴真大师五次航海东渡日本失败,其中有一两次因为方向不准,绕了好几天却回到原地。这就叫“毫厘有差,天地悬隔”。以此我们可以明白,修行和航海一样必须认准方向,所谓一步错就步步错,步步错就会有大偏差,一步错了及时纠正问题不大,持续错下去就会出大问题。这六句话是《信心铭》全文的总纲,也是我们修行人在辨认方向、找到正确方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教诫。

我以后每天讲几句,希望有心人能够随着我讲的段落和内容,把《信心铭》背下来,回去以后记在本子上,不要找原文来抄,抄原文就无法训练我们的记忆力。我们学习佛法,特别是对于那些关键的正法眼藏,一定要记住,只有记住了才能运用。所谓正法眼藏,就是正眼,正确的见地,是指导我们正确地去认识修行的方法和路途,保证在修行的过程中不会出偏差,所谓“毫厘有差,天地悬隔”。

第二讲 

(2011年1月13日早板香) 

欲得现前,莫存顺逆。

违顺相争,是为心病。

不识玄旨,徒劳念静。

今天讲《信心铭》的第二段。《信心铭》通篇就是讲我们当下这一念心,这一念心有真有妄。我们要信什么呢?信我们这颗心,能上天入地,能成佛能下地狱;信这颗心有真的一面,有妄的一面。这颗心就是真妄和合,就是《起信论》所讲一心生二门。二门者,心真如门,心生灭门。心真如门,就是讲我们的本体绝对的真实,真者不伪,如者不动。有真有妄,去妄存真,复归真如,这就是我们修行的目标和过程。此真如门和生灭门都是由一念心所显示、所开发、所施设,并不是有两个东西,不过是就其作用而言一分为二,使我们在修行过程中能返妄归真,舍迷归悟。

信心,要信这颗心人人本具,个个不无,当下就是。从这颗心上所显示的心真如门,就是所谓的至道。要到达这个至极之道也不难,唯一的障碍就是我们内心的拣择。拣择,用通俗的话来讲就是挑肥拣瘦,这种心的妄执就是迷惑的根本。因此第二段开始讲修行的障碍,我们之所以不能见到至道,达到至道,体证至道,安住至道,就是因为内心有种种的对立意识,障碍了我们复归本元的道路。第二段说到:

欲得现前,莫存顺逆。违顺相争,是为心病。不识玄旨,徒劳念静。

“欲得现前,莫存顺逆。”要使至道呈现在眼前,呈现在当下这一念的精神状况下,呈现在起心动念之间。如果至道现前了,起心动念就会如如不动,起而不起,动而不动,完全是进入到不二法门。所以,《信心铭》到最后归结为“信心不二,不二信心”,通篇是以不二法门来统摄修行的全过程。

要使至道现前,就不要存有顺逆之心,“顺逆”二字是由前面的憎爱而来。爱顺的环境,爱与我有缘、有情感、有共同语言的人;憎逆的环境,憎那些意见不合的人,想法不同的人……诸如此类。正是这些分别之心,设置了顺逆障碍,顺逆只不过是我们内心的计度而已,并不是真正有什么顺逆环境,都是由我们内心的执著和分别引起,环境并无好无坏无善无恶,种种的分别与对立,完全由我们情识的设置和计度所引起。正因为我们内心有这么多的分别障碍,所以至道无法现前,要它现前,就要把顺逆之心去掉,把憎爱之心去掉。

“违顺相争,是为心病。”违,就是逆的环境,顺,就是顺的环境,这两种对立的情绪存在我们内心世界,表现为心病。比如,我们坐在禅堂里,形式上人是在禅堂,但我们的内心世界,这颗心是不是安住当下,是不是与身体保持着一致呢?我想应该有问号。即使我们的心与身体同时都在禅堂,但内心的分别执著是否停止呢?也要打许多的问号。因为身体静下来了,内心世界不一定静下来,内心世界的斗争并没有停止,心猿意马在静下来的时候,闹得更欢腾,稍有点坐禅经验的人都能体会到这种状况。所以“违顺相争,是为心病”,这是我们内心的一种疾病。

为什么叫疾病呢?它是一种不健康的心理因素和精神状态。虽然只举出违顺二字,实际上是将所有的二元对立意识和情绪都包括在内。只要有对立面,只要有妄想分别,这些都是心病,都是不健康的精神状态。要使我们的精神世界健康起来,就要淡化排除所有的对立情绪,如同憎爱、违顺、是非、好坏、圣凡、迷悟等,凡是对立的东西都是心病。没有对立的情绪,我们内心世界就真正太平无事。用什么东西来排除对立情绪呢?还是《信心铭》所说的“信心不二,不二信心”。从认识我们这颗心的两面性,相信我们能够将这颗心上面所染污的种种尘垢排除干净,洗涤干净,显示出我们真心的无量功德。在做这个功夫的时候,不要刻意地去制止妄念,不要刻意地去排除内心的障碍,只要能够在方法上用心,不怕念起,只怕觉迟,时时能觉照,时时保持内心世界这盏灯不要熄灭,久而久之,自然光明朗照。只要我们方法纯熟,妄念就能逐渐止息,一切的对立情绪就会慢慢地淡化消除。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相信只要好好用功就一定能够解决我们内心世界的种种障碍。

我们的心念不可能不起不灭,所谓念念生灭,起了念头,不要去责怪它,不要去追究它,只要不继续跟着念头跑就可以了。起念打妄想,是一种用功过程中的毛病,用什么方法来对治呢?不要跟着它跑,是唯一的方法。所谓“瞥起是病,不续是药”。瞥然起一念,是用功当中的障碍和毛病,不继续起同样的念头—不是说不起念头,它还是会起,只是让每一个念头都孤立起来,这就是治疗用功过程中精神疾病的灵丹妙药。瞥然生起一念,不要想什么办法,置之不理就行了。再起一个念头,仍然是置之不理。久而久之,我们的精神会集中在方法上,杂念就会少了。所谓用功的方法,就是我们自己所修的法门,只要方法对头,修任何一法都有开悟的机会,因为对治的都是一个东西,都是我们内心世界的精神疾病和妄想分别,如违顺相争、是非相斗、人我纷争等等,都是内心的一种疾病,统称为心病。心病还将心药医,这个药刚才讲到,对治妄想的方法就是置之不理。诸魔逼上心来,不理自退。

“不识玄旨,徒劳念静。”什么是玄旨呢?就是“信心不二,不二信心”的至道,达到这个至道的法门就是玄旨。如果我们把心病与方法都用到了极至,最后就是烦恼与菩提不二,生死与涅槃不二,极乐与娑婆不二,一切都统归到不二法门,那就是万事大吉。如果我们不懂得这个玄妙的宗旨,即使我们在坐禅的时候,出现了种种安静的状态,甚至得到禅定,那也枉然。因为四禅八定是世间禅定,只要用一定的方法,经过一定时间的训练,人人都可以获得四禅八定的境界。但它是有漏的禅定,不是无漏的禅定,它是二,不是不二。如果不识不二的玄旨,不知这个无漏的法门,即便得到心念的清静无为,也不过是世间的禅定而已,也不究竟,也是徒劳辛苦。所谓“不识玄旨”,不了解、不懂得不二法门这种玄妙的宗旨,念头再清静,还在生死中,所以叫“徒劳念静”。

《信心铭》告诉我们这个修行的方法,就是从超越对立情识入手,进入到烦恼与菩提不二、生死与涅槃不二的不二法门,我们就可以了生脱死,就可以在娑婆世界垂手尘寰普度众生。我们修行不仅仅是为了自己,更要为了众生,所谓真为生死发菩提心。菩提心就是菩萨的心,就是大觉的心,就是自觉觉他的心,就是四弘誓愿的心。四弘誓愿是以大悲为根本,菩提心也是以大悲为根本,在什么地方起大悲心呢?要在一切苦难的众生身上起大悲心,抛弃了众生的苦难,只想到自己的清净和安乐,只想到自己能深入禅定,享受那种世间所有快乐都无法比拟的禅悦法喜,耽著那种安静的精神状态,“不识玄旨”也是徒劳无益。

第三讲 

(2011年1月13日养息香) 

圆同太虚,无欠无余。

良由取舍,所以不如。

莫逐有缘,勿住空忍。

一种平怀,泯然自尽。

《信心铭》第二大段的内容,主要是向我们指明,在回归至极之道的路途中,由于有六种相对意识的障碍,使我们与至极之道不能合二为一。这六种相对意识在第一段就已经提到,“至道无难,唯嫌拣择,但莫憎爱,洞然明白”,“憎爱”是一切烦恼障碍的总根源。前面已经讲到“违顺”这两种对立的意识,就是从憎爱出发,对顺境和顺缘产生贪爱,对逆境和违缘产生憎恨,接下来则讲到“取舍”和“有无”。

圆同太虚,无欠无余。良由取舍,所以不如。莫逐有缘,勿住空忍。一种平怀,泯然自尽。

第一句讲,真如佛性和菩提涅槃,就像太虚空一样圆满无缺,所谓“圆同太虚”;不缺少什么也不多余什么,所谓“无欠无余”。那么我们为什么不能接近它,实证它呢?“良由取舍,所以不如”,正因为我们有取舍之心,所以就不得自在,见不到真如佛性。取什么舍什么?取圣舍凡,取是舍非,取有舍无,一切都是从憎爱出发而产生违顺和取舍的对立。如果我们不取不舍,当下内心就风平浪静,如如不动。正因为有非常强烈的取舍之心,所以与至极之道越离越远,正所谓“怀宝迷邦”,找不到归家之路。如果我们放下取舍之心,当下就归家稳坐。说起来容易,实践起来很难。取舍之心,是从世俗的环境而言,“莫逐有缘,勿住空忍”。我们进入到修道的状态,往往追逐有形有相,攀缘有形有相,见到了佛见到了菩萨,有形有相,往往还沾沾自喜。实际上这是一种分别心,是在心外求佛。因为佛性,人人本具,个个不无。任何一个人,他的佛性法身都是无欠无余圆满自在,就是因为有取舍之心,取外舍内,取此舍彼,所以方寸之间不得自在。“莫逐有缘”,就是讲,在修行上,不要追逐攀缘有形有相的空花水月,也不要停留在空寂的状态之下,所以说“莫逐有缘,勿住空忍”。住者停留,停留在空寂的状态下,那比什么都坏事,因为透不过那种空寂的状态,你就永远都无法进步,你就永远在那个枯定当中,如同山中的石头一样,枯木一样,不能起作用,不能放光动地,不能说法度生。

“一种平怀,泯然自尽。”既不取也不舍,既不追逐有形有相的事事物物,也不停留在空寂的枯定上面,都以一种平等的心怀去对待,即是“一种平怀”,一种平等无分别的胸怀。“泯然自尽”,用一种平等的胸怀去对待世间的取舍,修行上的有形有相和空寂之忍,那么这些分别的念头自然就会消失。泯者,消失,泯然就是自然而然地消失。只要你放下了取舍之心,一切的假相,一切的光影门头的景况,自然而然地消失。三祖大师很喜欢用“然”这样的词,如“洞然明白”、“泯然自尽”,这种词汇用起来非常有力度,使人在铿锵有力的言句之下,顿然契入这不生不灭的当下一念。

我们一定要很好地体会这八句话,这是开始进入到修行状态时所遇到的种种障碍。修行中的障碍,就是相对意识。相对意识者,就是从妄想分别中产生,一切的人我是非,都是从分别而来。万事万物本来是寂然不动,因为我们有憎爱之心,有违顺之感,有取舍之意,有空有之别,所以就把外界的事物看得变了颜色。实际上是我们自己戴了一副有色眼镜,用有色眼镜去看待外在本然不动的事事物物,也就变成了各种各样的变形金刚。我们的主观意识就是一副有色眼镜,以我们的主观意识去判断外在的事事物物,由于完全是从情识出发,这种判断肯定是靠不住的,肯定是有误差的。

我们在修行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境界,会产生很多烦恼,会有很多执著,总结起来,无非就是憎爱、违顺、是非、人我、有无。这些对立意识,就是障碍我们回归到至极之道的绊脚石和拦路虎,我们不发起勇猛之心超越它们,就永远都不能回归至极之道。我们一定要相信三祖大师所传授的正知正见,这就是一个传承,就是正法眼藏。这个“圆同太虚”,都是从上面的至道而来。这个至道,对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圆同太虚,无欠无余,良由取舍,所以不如”。良由者,因为也。因为有取舍所以就不如。不如者,不自在,不如者就是与真如佛性产生了隔阂。“莫逐有缘,勿住空忍”,这一切分别执著的对立面,就是“一种平怀,泯然自尽”。(待.续)


 

地址:河北省赵县柏林禅寺《禅》编辑部 邮编:051530
电话:0311-84920505(编辑部) 0311-84924272/84921666(发行部) 传真:0311-84920505
稿件箱:chanbox2004@126.com 订刊箱:chan@bailinsi.net
户名:柏林禅寺 开户行:中国银行赵县支行 帐号:1013 5005 5931
准印证号:JL01-0173
《禅》网络版/电子版
欢迎免费传播,但不得对其内容作任何修改!
Copyright 2008 柏林禅寺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