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刊主页2015年度第六期编者小语
 

编者小语

【接上期】

理解了“觉”之四义,我们就可以知道修行中正确的用功方法是什么,就可以依之检讨自己当下的功夫,是依“不生不灭”的“正觉”而行,还是依“生灭心”之“妄识”而行。

初修行人,当下一念观行,要完全符合上述“觉”之四义,尤其是对“万法唯心”这一点由“信知”变成“证知”,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这里面存在着一个功夫递进的过程。但是,在“信解”的层面上,必须是四义具足,决不允许夹杂任何依稀仿佛之见。

故《大论》又从功夫的角度,依所观念头之生住异灭,开演了“始觉”之四相:

以觉心源故,名究竟觉;不觉心源故,非究竟觉。如凡夫人,觉知前念起恶故,能止后念,令其不起。虽复名觉,即是不觉故(按:觉灭相,即破六粗中的起业相,当观行位)。如二乘观智、初发意菩萨等,觉于念异,念无异相,以舍粗分别执着相故,名相似觉(按:觉异相,即破执取相、计名字相,断分别我法二执,当三贤位)。如法身菩萨等,觉于念住,念无住相,以离分别粗念相故,名随分觉(按:觉住相,即破相续相、智相、能现相、能见相,当菩萨位)。如菩萨地尽,满足方便,一念相应,觉心初起,心无初相,以远离微细念故,得见心性,心即常住,名究竟觉(按:觉生相,即破生相无明,始本合一,当佛位)。

明白了始觉之四相,既可悟知功夫之深浅次第,同时又可避免落入狂禅。

从信解上讲,宗门下要求修行人必须对“觉”之四义信解无疑,一步到位;但是,从功夫上讲,允许有顿有渐。渐者,依天台“六即”义,觉之功夫亦可分为“理即觉”、“名字即觉”、“观行即觉”、“相似即觉”、“分证即觉”、“究竟即觉”等不同层次,此与《大论》“始觉”之四相,完全一致。

《大论》除了上述正面开示之外,另又从熏修功夫与诸佛菩萨之法流“相应与不相应”的角度,对“觉”的含义作了更具可操作性的揭示:

未相应者,谓凡夫、二乘、初行菩萨,以意、意识熏,唯依信力修行,未得无分别心修行,未与真如体相应故,未得自在业修行,未与真如用相应故。已相应者,谓法身菩萨,得无分别心,与一切如来自体相应故,得自在业,与一切如来智用相应故。唯依法力,任运修行,熏习真如,灭无明故。

按:此处的“相应”二字,大需仔细,不可等闲放过。克实言之,“相应”有三大义:一者性修相应(后天依之起修的始觉智与真如“空不空”之体性相应);二者生佛相应(修行者信愿观行与诸佛菩萨平等普熏之真如三昧力用相应);三者因果相应(因地起修之真心与果地上的究竟果智相应)。

从这段文字中,我们可以看出,心无分别乃功夫相应的标准。唯识宗讲,“分别是识,无分别是智”。据此而言,正确的用功方法就是用智不用识,依无分别心起观,即依虚空明镜之心,等观一切境缘而内心如如不动。

通过上述回顾《大论》关于“觉”的开示,对于“觉”这个概念,我们可以获得如下的确信:在信解万法唯心所现、虚幻不实、超越二边对待这一前提下,以平等包容之无分别心,觉照一切内外境界,清楚明白,却又不被境所转,此乃整个用功过程中一以贯之的方法。依此而行,就是觉,就是正觉;逆此而行,就是无明不觉,就是妄觉。

修行人在用功过程中,为了避免自己走错路,建议经常以此“觉”之四义来反省,庶几可以保证功夫落在实处。


 

地址:河北省赵县柏林禅寺《禅》编辑部 邮编:051530
电话:0311-84920505(编辑部) 0311-84924272/84921666(发行部) 传真:0311-84920505
稿件箱:chanbox2004@126.com 订刊箱:chan@bailinsi.net
户名:柏林禅寺 开户行:中国银行赵县支行 帐号:1013 5005 5931
准印证号:JL01-0173
《禅》网络版/电子版
欢迎免费传播,但不得对其内容作任何修改!
Copyright 2008 柏林禅寺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