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刊主页2015年度第六期千秋宝刹生活禅
 

千秋宝刹生活禅

耀沛

千秋宝刹生活禅,古柏森森水月环。 

四处飘蓬归沃土,八方游子到家山。 

宗风重振追沧海,道场隆兴映普天。 

三字曾教吃茶去,佛灯续焰本天然。 

得大机缘,我被柏林禅寺第二十二届生活禅夏令营破格录取了。带着非常愉悦和感恩的心情,我来到了火车站。接站组的义工菩萨们热情地接待了我。令我惊奇的是,在这里,无论男女,都称师兄。我也被他们称为师兄。不久,我就明白了,凭借着无上的佛缘和善缘,我们相聚在这里,体验在生活中修行的生活禅真谛,男女都无分别;一声师兄,就是对佛国大家庭成员的最好称谓。这一声师兄,更让我们这些来自全国各地的有缘人,瞬间抛弃了陌生感,瞬间聚集在佛缘下。来夏令营前,我们都有自己的社会称谓,或者是某某同学、某某经理,或者是某某硕士、某某博士等等。从这些世俗头衔到“师兄”这一称呼上的变化,就是让我们放下分别和妄想,一心体悟生活禅的至道。果然是行亦禅,坐亦禅,一声师兄也是禅。

从早课开始,我们所有营员都开始了巨大的改变。之前,谁也没有在早晨4点半起过床。许多师兄后来感言,难以想象我竟然能够这么早起床。的确,人间事没有什么难以想象,全看你愿不愿意去改变。参禅悟道,三皈五戒,都是要让我们自心发起觉照,从改变自己的习气做起,把善的坚持、恶的摒弃,最终达到“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的圆满境界。

柏林夜话时,明海大和尚为我们一幅一幅放映记载生活禅夏令营二十二年足迹的纪录片。我们从百废待兴的寺庙,一直看到了今天宝相庄严的道场。其中,净慧长老慈祥的笑容和他一生弘法利世、建寺安僧的大业,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大和尚娓娓道来,让我们了解到,柏林禅寺这座千年古刹在历代高僧的引领下、在众多护法居士的护持下、在大众的结缘分享下,终于在中国的今日盛世中再现辉煌。这是国家之幸,佛法之幸,更是济济群生之幸。有缘能在这个暑假躬逢其盛,实在是三生有幸。一口赵州茶饮下,我的心情充满茶香、禅悦、感动和感恩。

小参时,我在院子里露天排队等候。一位义工菩萨是个娇小的女生,她举着遮阳伞为我遮蔽阳光,自己却晒着,让我心头无比震撼。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我心头。大家都想见菩萨,其实菩萨就在我们身边,可能是一位捡了钱包又还给施主的师兄,也可能是一位为老奶奶让座的居士。只要常行菩萨道,我们自己也是菩萨。
这就是佛法的正信。众生平等,皆具佛性。你想要得到观音菩萨的感应,就要按菩萨的道来行事,把自己的人格提升到菩萨的境界。如此,自然能得到菩萨的感应。只向菩萨许愿,自己不去努力耕耘,不去依菩萨道自度度人、自觉觉他,菩萨怎么会帮你?

我在小参时,有幸得遇明影法师,法师以仁慈的心、简洁明了的语言,为我进行了直指人心的开示。我们拜佛是拜什么?是偶像崇拜吗?不是。佛法是正信,绝非迷信。我们拜佛修的是我们自心,让我们通过拜佛放下贡高、我慢等不良习气,让我们更清醒地觉知到自身本自具足却被各种习气所遮蔽的佛性。当然,我们对于大众神佛不分、偶像崇拜,也会予以包容。毕竟佛法八万四千法门,就是为了适应各种根性和因缘的大众。

禅宗正信,直指当下,见性成佛,为什么还要拜佛?这是我一直愚钝纠结的问题。此次遇到明影法师,几句话了却积年疑惑,顿觉宇宙清明、身心自在。小参后,我叫上同僚室友,去祖师殿前,恭敬顶礼,放下习气,觉照自心。
西柏坡行脚,真正践行了爱国爱教、正信正行的宗风。营员们感受了先辈们“创业艰难百战多”的精神。其实凡事都是如此,不付出艰辛,绝难有所成就。中国传统文化的振兴,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一环,而佛教文化更是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环。特别是自唐代禅宗大振后,禅宗文化已经完美结合了儒家文化等优秀文化基因,更好地适应了中国文化氛围,成为催人奋进、庄严国土、利乐有情的传统文化的优秀代表。

传灯法会上,一盏盏明灯在法师和营员手中灯灯相续。在一轮明月照耀下,在清风自来的柏林之夜里,我看到了三宝歌中唱的“焰续佛灯明”,真是法喜充满。众多义工菩萨在我们解散后,仍然守护着佛灯,又让我平添了许多感动。我找到几个义工菩萨,和他们合影留念。我在用这微不足道的小事,来感恩菩萨们的付出。

在寮房内,我们也曾就佛法继续参究。有位人民大学哲学系的硕士师兄,哲学思辨功力很好,但容易把问题看得比较概念化。我和他讨论了一番。佛学是学问,但又不是一般的哲学思辨,它是要自己正信正行、自己在生活中得受用的圆满学问。如果单纯地把佛学当作普通的哲学思辨,只用来讨论概念判断和推理,那就失却了得证菩提的大因缘。我的说法得到了众多师兄的认可。来到这里的,都是有思想又有学识还有善缘的人才。结识大家,非常感恩。

闭营仪式上,随着大和尚宣布第二十二届夏令营圆满,七天的柏林寺生涯暂告一段落。碌碌浮生中,滚滚红尘里,能有这七天的清凉自在、暮鼓晨钟,的确是殊胜的福报。但这七天寺内的清凉还远远不够,我们要把修行落实于当下,以感恩的心面对世界,扮演好自己的社会角色,积极奋斗,禅悦人生,庄严国土,利乐有情,阿弥陀佛!


 

地址:河北省赵县柏林禅寺《禅》编辑部 邮编:051530
电话:0311-84920505(编辑部) 0311-84924272/84921666(发行部) 传真:0311-84920505
稿件箱:chanbox2004@126.com 订刊箱:chan@bailinsi.net
户名:柏林禅寺 开户行:中国银行赵县支行 帐号:1013 5005 5931
准印证号:JL01-0173
《禅》网络版/电子版
欢迎免费传播,但不得对其内容作任何修改!
Copyright 2008 柏林禅寺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