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刊主页2015年度第六期古寺钟声
 

古寺钟声

明象

寺院的夜晚,总是比外面显得清静。虽然一墙之隔的广场上街舞的声音很是强劲,但一走进寺院,便多了几分静谧。如果是山林中的寺院,则更有古意。

古人写诗喜欢取寺院的景致;今人游园,也喜欢到寺院中。大多数的寺院都保持着传统的园林式建筑风格,与高楼大厦等现代建筑比起来,多了一份安静的传统美,宛若姑苏女子,细腻之间有一份恬淡的韵致。

已经很久不写东西了,随着时间的流逝,似乎我已然提前进入老年,再也没有了当年那份“才情兴致”。但置身于月色下的寺院中,听到洪亮的撞钟声,我为之一振,似乎血液在翻滚,时空瞬间穿越回我记忆中的某个场景,让我心潮澎湃,让我梦绕魂牵,让我又回到了最初发心出家时的那种感觉。

我出家的寺院在一座深山里,离县城有一个半小时的车程,附近只有几户人家,所以那里叫做“八户”,并不是一个村,甚至连一个小组都不算。在没有寺院之前,这里没有电、没有公路,人们过着半封闭的生活。从城市中背井离乡,来到这样一个小地方,最初是很不适应的。那个时候每天要起早烧柴火做饭,很多时候是依靠蜡烛和手电照明。每天禅修、诵经、做饭、打扫卫生。寺院里的僧人年纪都不大,所有的生活基本依靠几位比丘师父帮忙,还马虎过得去。第一年在寺院中过年,内心里有着一种说不出的感觉,既不是想家也不是惆怅,说不出的味道。除夕夜里,十二点钟,八户零星的开始放炮竹,寺院里的师父们排班去敲钟,那种喜悦比放炮竹还要令人兴奋。大家一人一下,几位出家师站在一旁高声吟唱着“叩钟偈”。冬天的寒风、空旷的山谷、风吹毛竹的声音,交织在一起,别有一番滋味。大家可能会认为寺院敲钟只是在敲钟,其实寺院敲钟是有一段专门的祝祷文的,而且早晨所唱的内容与晚上的很不一样。晚上的内容很美:“洪钟初叩,宝偈高吟,上彻天堂,下通地府。上祝诸佛菩萨,光照乾坤;下资法界众生,同归一乘。三界四生之内,各免轮回;九幽十类之中,悉离苦海。五风十雨,免遭饥馑之年;南亩东郊,俱瞻尧舜之日。干戈永息,甲马休征,阵败伤亡,俱生净土。飞禽走兽,罗网不逢,浪子孤商,早还乡井。无边世界,地久天长,远近檀那,增延福寿。三门镇靖,佛法常兴,土地龙神,安僧护法。父母师长,六亲眷属,历代先亡,同登彼岸。”洪亮委婉的声音划破夜空,每一句之后撞一下钟,真的是出家师们在真诚地祈祷,为三宝祈祷,为众生祈祷,为了我们这个世界祈祷。祈祷本身也是在提醒着自己,应该努力地修行,苦难的众生还需要三宝的光芒去指引。

当然,我当时并没有想这么多,我算是触景生情罢了。听到一句“干戈永息……阵败伤亡……”一句的时候,不免得回想起自己当兵的岁月,到了“浪子孤商”一句时,眼泪夺眶而出。那一刻,真切地感觉到了佛陀的慈悲。夜晚比起早晨,人的内心是不一样的。传统的人们都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每到夜晚或者是夕阳西下,随着忙碌的一天进入尾声,回到一个暂居的小屋,回想起人生的种种,总是会让人思绪万千。古代的诗词歌赋,除去酒醉后的作品外,夜晚总是话题。寺院虽然多为依山而居,但离着人们总不会太远。入夜后,悠悠的钟声,超然的祈祷,传到自家院户内,那种感觉,真的很有味道。

一千多年前的一个夜晚,在寒山寺外的江面上,有一只小船。船头的男子看着天边的明月,听着远处寺院传来的钟声,万千思绪,留下了四句诗“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我们眼前不再是一些文字,而是一幅画面,那种惆怅惹得我们也暗自叹息,那一领长衫随着江风飘荡,特别是钟声。月色临江常有,钟声却让张继的忧愁之意更为明了。我想,张继听到的,不仅仅是撞击洪钟的声音,让他动情的或许是僧人唱诵的叩钟偈吧。

有时,真的会感觉时空可以穿越。古寺入夜的钟声,也唤起了我的无限思绪。有过在寺院住宿经历的人们对于钟声偈都会有印象。我们出家第一件事就是学会敲钟打鼓。打鼓并不需要唱些什么,敲钟的钟声偈还是要下一番功夫去学的。那个时候要学着敲,也没有什么人教,只能自己听。记得有一年,柏林禅寺出过一片CD,名字似乎叫《祖庭事苑》,那里面有一段钟声偈的唱念,好像是黄帅唱的。那一版钟声偈中,和我们平时唱的还有一点区别,中间有几句是柏林禅寺方丈,也是我的师兄明海法师的一段朗诵。为什么我会记得特别清楚呢?因为在委婉动听的吟唱以后,传来师兄那如流水般的声音:“愿昼吉祥夜吉祥,昼夜六时恒吉祥。”同样是一段祝祷,师兄的声音很有磁性,你会随着他的声音展开联想,或许这就是师兄累劫度化众生所成就的方便功德。我们从声音中听到的是一衲子对佛菩萨虔诚的祈愿,他所祈愿的不是自身的荣华富贵、了生脱死,而是要芸芸众生能够得到安乐。

所有人都认为出家是“出尘上士”,不食人间烟火。但是他们不曾真的走进出家人的信仰。从每天早晨开始,僧人们在太阳还没有出来的时候即云集殿堂,讽诵经文,在这之后,便是将自己修行的功德回向给一切众生。经过了忙碌的一天,寺院发出夜晚休息的信号—钟声。这同样是一段段对世人美好的祝福。

我们汉地的出家人就是这样,他修行的目的是为了众生可以安乐,他所追求的是富有智慧和慈悲的菩萨道,寺院中的种种方式是提醒自己不要忘失了自己追求菩萨道的初衷。有些人可能不理解,既然你所追求的是人的安乐,为什么你还要离开世间,过一种出家的生活呢?其实,出家或许只是为了提升自己的智慧和能力,没有智慧,没有足够的能力,我们是不能帮助别人的。

从一句僧人吟唱的偈语,让我想起了这么多,都是些妄想罢了。这些听起来,不如机锋公案那么刺激,也不如经文义理那么玄妙幽深,只是一点感触而已。每当我叩钟吟唱的时候,都会随着每一句文字作如是的观想。想象着不远处炊烟袅袅的屋子里一家人的欢声笑语,想着大自然中的动物们快乐无忧地生活,想着娑婆世界化为极乐世界一般的清净庄严,想着……随着一声清澈的钟声,一切又回到了现实当下。当下,我就是在叩钟,一切都是我美好的祝愿与祈祷。

记得有一次,我们几位小师弟与明海大和尚闲聊,大家诉说着各自的困惑。有一位师兄弟说,自己有一种苦闷,不知道自己的未来会是什么样,自己应该向什么方向努力。我们感觉他的问题似乎很有价值,把注意力都转向了大和尚,似乎是想得到大和尚为我们指点迷津,哪怕只是鼓励也是好的。大和尚没有抬头,不紧不慢地说了一句:“都是出家人了,还有什么困惑,怎么样还不都是过着出家的生活,只不过遇到的缘不一样而已。”听了这话,我们很是吃惊,没想到海和尚会如此回答。但是回想下来,确实如此啊,都已经是出家人了,无论怎么过,只不过缘不同罢了,又会有什么差别呢?海和尚又缓缓地说道:“人生有不同的阶段,每个阶段都能把握好当下就好,把握住自己的那颗心,其他的,不用过多地担心。僧人嘛,要洒脱一点。”

这一段对话,又让我想起了师父。师父在的时候,经常和我们讲,要我们学常住的一位老比丘师父,那位老师父没有什么特别,每天做着最普通的活计,扫地、倒垃圾、叩钟、过堂上殿……反正都是一些平常的事。老人家也不擅长讲什么,看到人只是微微一笑,还是很朴实的那种。无论遇到什么事,遇到什么情况,别人在做什么,别人怎么对待他,他总是那个样子。每天重复地做着那些事,总是朴实地一笑。2012年冬天,师父给老人家请职。第二天,老人家还是一样地做着那些事,他叩钟从来没有迟到过,从来没有请过假,做了班首执事还是一样地做事,一样地没有话,一样地微笑着面对所有人。师父要我们多学学老人家,不要那么爱折腾。当时我们是不理解的,我们眼中的修行,要么是制心一处,要么是深入经论,要么雄才天下,要么达济群生……又如何会把这些琐碎的“小事”放在眼里呢。“柴多米多不如日子多”,修行也是那样,各种的琢磨、想法、经文、教理、公案、规矩……最后好像一样都没能坚持住。叩钟的触景生情是一时的,修行却是一世的啊!

老法师的钟声已然结束,我的妄想也该收一收了。总有些不成文的文字,算是自己的一点杂感吧,写下来算是给大家讲故事。


 

地址:河北省赵县柏林禅寺《禅》编辑部 邮编:051530
电话:0311-84920505(编辑部) 0311-84924272/84921666(发行部) 传真:0311-84920505
稿件箱:chanbox2004@126.com 订刊箱:chan@bailinsi.net
户名:柏林禅寺 开户行:中国银行赵县支行 帐号:1013 5005 5931
准印证号:JL01-0173
《禅》网络版/电子版
欢迎免费传播,但不得对其内容作任何修改!
Copyright 2008 柏林禅寺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