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禅刊主页 /2015年度第六期 / 佛教与教育及智力开发 |
佛教与教育及智力开发 陈兵 |
教育及智力开发,是佛教极其重视的问题,佛陀被称为导师,僧人中能讲经说法者称法师,实际上都是一种教师。以教化众生为己任的佛教,被强调为即是一种教育,佛教所追求的大觉,乃智力的最大限度开发。全部佛法,从某种意义上都可以看作开发人智力潜能的学问和技术,多有可以运用于世俗教育和智力开发的精华。 一、教师的心理修养及师生关系 教育的主体是教师,教师之职责,其实主要是教心,让学生掌握开发自心矿藏的能力,在品德、智慧、意志、知识、技术、身体等各方面得到健康成长。教心,首先必须自我修心,具备充任教师角色所需要的各种心理素质。 教师的心理修炼,不出佛教一般的治心之道:通过闻、思、修的学习、修行,掌握智慧、知识、技术,遵守正戒,做一个有道德的人,掌握调治自心的各种技术,有定力、多慈悲、少嗔怒嫉妒,尤其是深发大乘菩提心,以教书育人为济度利乐众生、净化国土的大事,以学校为道场,视学生如子女、如父母、如师长,以无染的“法爱”进行教育。《四分律》卷三三规定师徒之间应如父子: 和尚看弟子,当如儿意看;弟子看和尚,当如父意。展转相敬,重相瞻视,如是正法便得久住。 《优婆塞戒经·摄取品》谓师长对弟子应该: 至心教诏,犹如一子,不求恩报,不为名称,不为利养,不求自乐。 一个好的教师,应该是菩萨型的教师,起码具备佛教中“法师”的基本条件。据《大毗婆沙论》卷七所说,法师应该具备四项修养: 1. 广博多闻。具有广博的知识。 2. 善知世间、出世间诸法生灭之相。具有佛法如实知见的智慧。 3. 得禅定智,于诸法随顺无诤。具有经过实践验证的智慧,非仅仅停泊于书本知识。 4. 如所说行。言行一致。 澄观《华严经疏钞》卷四三说法师应具有善知法义、能广宣说、处众无畏、无碍辩才、巧方便说、法随法行(知行合一)、威仪具足、勇猛精进、身心无倦、成就忍力十德。心净无垢、智慧无双、辩才无碍、精进不减、极善说法度人的佛陀,可谓心理修养最佳的教师典型。现代教育学也主张教育者应把自己的热诚和希望投注在受教育者身上,产生“皮格马利翁效应”。 佛教对当好教师及师生关系的处理,有不少说法。如《长阿含·善生经》佛陀教诫婆罗门青年善生,为人师长者,应当以五事“敬视”弟子(学生): 1. “顺法调御”。以正法、真理进行教育。 2. “诲其未闻”。传授学生所不知道的东西。 3. “随其所闻令善义解”。让学生对所学善于理解。 4. “示其善友”。教给人际关系方面的智慧。 5. “尽己所知诲授不惜”。经中佛陀曾自言,他尽己所知授予弟子,不像拳师那样总要保留一手。 弟子对师长,应以五事“敬奉”:给侍所需、礼敬供养、尊重戴仰、师有教饬敬顺无违、从师闻法善持不忘。《四分律》说弟子应具亲爱、敬顺、畏难、尊重侍养承接四心看望师父,如臣子之事君父,“敬重瞻视”。《尸迦越经》佛言弟子事师有五事:敬难、知恩、所教随之、思念不厌、称誉师德。《大毗婆沙论》卷二九提倡师长与弟子之间应“爱敬俱行”、“爱则加敬,敬则加爱”,名“善士法”。《优婆塞戒经·摄取品》言,菩萨应怀高度责任心,以多种方法教育好弟子: 宁受恶戒,一日中断无量命根,终不养蓄弊恶弟子不能调伏! 若不能善教而失职,“名弊恶人,不名菩萨”。《菩萨善戒经》甚至说:“师不能教诃弟子,则破佛法,当堕地狱!”《瑜伽师地论》卷四八说菩萨对弟子应以无染心正摄受,不希求利养恭敬,于所有弟子“其心平等,不堕偏党”,不轻陵下劣、丑陋、愚笨者,于所教法毫不吝啬,堪忍问难。应与弟子甘苦与共,关心其生活,治疗其疾病,排解其忧苦,态度亲切,“柔和善语,先言问讯,含笑为先”。对其错误应及时如理呵责处罚。 总之,老师应怀着如同父母对子女的爱心,关怀学生各方面的成长,尽心尽责,毫无吝惜地传授给学生以真理、智慧、知识;学生应尊师重道,努力学习老师所教。这是佛教关于教师职责及师生关系的基本思想。 二、佛教的教育方法 佛教有一套成熟的教育方法,首先主要教给人如实知见以获得现世、后世、究竟安乐的智慧,此智慧、般若指关于宇宙人生的正见,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及过好生活的智慧,及调摄自心、完善人格、提高精神境界的技术,多分属于今所言德育的范围,也包括世俗的知识技术等俗智。佛教的修行道,可以看作完备的教育体系,戒定慧三学渐进的教育体系,次第分明,相互联系紧密,使人在品德、心志、智慧各方面皆受到全面的教育。大乘菩萨行六度,加上服务众生精神的培养锻炼,比起现代教育德、智、体三育,更为健全。 学习的动机,一般与学习的效果统一,目标越是自觉、远大、明确,推动学习的力量就越大。就此而言,佛教的发增上心、菩提心,确立正见,尤其是从全法界、全宇宙的广大视角审视人生,从存在意义的层面树立正见和追求学习目的,应更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出自觉努力学习的强大力量。 佛陀提供了善于运用多种方法进行教育的光辉示范,他在教育方法上的成就更超过中国的孔子。佛陀善于“应机说法”,善于观察受教者的根器、愿望和心理,根据不同的对象,采用相应的方法,教以合宜的内容。他的教学循序渐进,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如《杂阿含》卷十八第497经,舍利弗言: 我闻世尊说法,转转深、转转胜,转转上,转转妙。我闻世尊说法,知一法即断一法,知一法即证一法,知一法即修习一法究竟于法。 称赞佛说法随弟子修行的进度而逐步加深,弟子听法后当场修证,都能品尝到法味。 佛陀注重身教,处处以身作则,他虽为王子出身,却不慕荣华富贵,以僧团集体中的一员自居,不搞特殊化,饮食起居,与其他僧众一样,终身三衣一钵,不蓄长物,昼夜精勤坐禅,常一定数日。他做出过亲自为盲比丘穿针补衣、照料病比丘的示范,教育弟子为众生服务。释迦族与拘利族人为争水而斗,佛陀特意远道赶去进行调解;毗舍离城流行瘟疫,佛陀冒着被传染的危险,特地进城去安慰、教导病人,作出慈悲救世的示范教育。提婆达多多次谋害佛,佛不仅不恨他,而且用慈爱柔和的语言给以教诲,作出怨亲平等的示范教育。 佛陀善于在日常生活中巧用譬喻开示深刻的道理,如在一弟子帮他理发时,教导其进入四禅;看到包檀香的纸和捆鱼的绳子,说明人受熏染的道理;就扫地教导愚笨的周利槃陀伽“拂尘”、“除垢”,而令其开悟;就弹琴教导二十亿耳如法精进等。 佛陀善于激发弟子的意志力,注重引导弟子自学,《无量寿经》佛教导世人“宜自决断,端身正行”,鼓励人们“勤力精进,自致作佛”。 佛陀善于灵活应用多种教育方法,《杂阿含经》卷三二第909经佛说应分别用柔软、刚强、柔软刚强法调伏三种弟子,若如此尚不奏效,则“不复与语、不复教授、不复教诫”,是为杀之。《毗奈耶》说弟子有不信、懈怠、恶口、情无羞耻、近恶知识五事,皆须教诃。教诃方法有五种:不共语、不教授、不同受用、遮其善事不语依止、不与同房。《瑜伽师地论》卷八一说佛陀教导弟子,或呵责恶行,或对作恶者予以恐吓,或以亲人朋友的口气劝说,或示现真实道理,或正面教导应如何作,或称赞策励令有信心决心,或如实赞悦其德行令生欢喜。《大智度论》卷三五引经言,佛告无畏太子:如其子误吞瓦石等物,先教令吐,若不肯吐,当“左手提耳,右手擿口,纵令血出,亦不置之”,“愍之深故,为出瓦石,虽当时痛,后得安隐”。佛教化众生亦如是: 若众生欲作众罪,善教不从,以苦言谏之,虽起嗔恚,后得安隐。 意谓有必要时,可以威力或强制的办法制伏用软言说服等难以教育的顽劣之人。《优婆塞五戒威仪经》规定:在家菩萨若见众生犯戒毁禁作众罪行,菩萨自知能化为善,若恶心瞋心不教化者,犯重垢罪。若知此众生须加杖痛才能教化而自护不治者,犯轻垢罪。 大乘《优婆塞戒经》在教育方法上有许多开示,诸如: 应以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四摄法教育、摄取弟子,令离恶增善。 应教弟子修善离恶,恐怖时解救之,放逸时督促之。 教导在家弟子,应先教以不放逸法:不放逸者,供养父母、师长、和上、耆旧、有德,供给兄弟、妻子、亲友、眷属,尽好伦理责任;布施欲远行之人及远道而来者、出家修道者;尊重、关怀、供给下属;教以正确处理婚姻问题、至心如法工作求财、正确理财等世间之事,然后教以佛教经典。 当弟子起烦恼时,应随时教诫,教以种种对治方法。 应关怀弟子,“瞻养病苦不生厌心”,“设有其苦能为救解”。 应根据弟子的根器随机施教,钝根者令生信心,中根者能令纯淑,利根者能令解脱。 应以包容宽恕之心忍耐弟子的诽谤、埋怨等。 受教者可分为易调难出、难调易出、易调易出、难调难出四种人,对这四种人的调教方法有:呵责(批评)、软语、呵责加软语、施调(奖励、惠以所需)、咒调(以咒力加持)、请高明者调教。 须抓住人容易接受佛法教育的时机:一是其欢喜时,二是其痛苦时。 有两种使人容易受教的技巧:一是善知世事,二是为之服务。 弟子胜过自己时不嫉妒,为之介绍严师益友。 当代教育强调人应终身学习,佛教,其实便是一个完备的终身学习、终身教育体系。所谓修行,就是一种全面的学习和受教育;弘扬佛法,说法度人,即是一种终身教育。大乘《华严经》提倡超越时空的“常随佛学”,将学习深入到意识流微观层次,“于念念中,我皆随学,念念相续,无有间断”,在无限时空中周而复始螺旋上升。该经〈入法界品〉所讲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的故事,提供了终身学习、终身教育的榜样,其学习模式有四大特点:学习的金刚种子愿心、广博的学习内容(五明及八万四千法门)、言传身教的师徒传承方式、身临其境的学习(参学)、大教室与大善知识。同经〈净行品〉倡导一种基于行为矫正的学习化生活,该品141个句子,把日常生活归纳为141种普通行为,一一巧妙地转化为学习与教学行为。星云《人间佛教的戒定慧》强调终身学习,活到老,学到老,学习最重要的是学习奉献,学习利人,学习尊重异己,学习共生和谐。更须进行全人教育,教育人自觉、明理、自我突破,更要明白自己何去何从。佛法,便是一种完备的全人教育体系。 三、智力提高及潜能开发 现代心理学所谓智力,指观察、认识世界,利用经验和知识解决各种问题的能力。智力是在后天的社会环境下,在学习过程中发展提高的。人的智力潜能十分巨大,可以通过各种方法提高智力,开发潜能。当代脑科学说,人的大脑是世界上最复杂、效率最高的信息处理系统,大脑包容的智力能量就像核的能量一样大,可容纳5亿册书的知识,相当于美国国会图书馆藏书的50倍,而一般人开发使用者不超过百分之五。行“脑力核聚变”,开发出被封闭起来的内部力量,是当代脑科学研究的重大课题。 以如实知见的智慧自净其心而获得“大觉”为宗旨的佛教,是一个极其重视智力开发的信仰体系,佛陀被奉为智力最高、潜能圆满开发到全知的典范,大乘唯识学将佛陀圆满开发的智慧归纳为成所作智、妙观察智、平等性智、大圆镜智四智,密教更加上法界体性智为五智,认为这五种智慧每个众生皆本来具有。全部佛法,其实可以看作一个开发智力潜能的最佳系统。 按八正道及大乘菩萨道,佛教开发智力潜能,首重正见指导下的人格全面发展,一个人只有树立正信正见,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为众生服务乃至与一切众生同趋无上菩提的远大理想,进行精进的意志锻炼,才能有开发潜能的方向和动力。现代心理学也强调,仅仅是知识的灌输,不一定促使智力发展。天才是由超过中等水平的智力、高度的责任感和创造力三类品质所构成的。毅力和热情,高度的自我坚持力及情绪稳定性,对独立和自治的强烈需要,对冲动的高度控制,超越的能力,喜欢抽象思考且求知欲强,竭尽全力探索未知领域,被认为是有成就的科学家的心理特征。这些心理特征,与佛教所崇尚的具有高度的善法欲、精进、自治其心的能力、善于思考等菩萨的心理特征多相一致。而高度的责任感及科学家心理特质,须有崇高的理想和道德情操为源泉,最好有某种信仰作精神支柱。 佛教有许多训练智力、开发潜能的技术,其中最重要者为禅定,如《大智度论》卷五说有“闻持陀罗尼”,是一种训练超人记忆力的禅定: 得是陀罗尼者,一切语言诸法,耳所闻者,皆不忘失。 同论卷二八说得闻持陀罗尼的方法,有二方便(技巧): 1. “一心忆念,令念增长”。先想象与所要记忆的东西相似者,如记忆人脑的功能可先想象电脑的功能。初学此记忆法,由三闻能记,经锻炼可以达到一经入耳便牢记不忘。一心忆念,谓专心记忆,这种专心须经过禅定的训练,达到极其专注。经载佛弟子周利槃陀迦在擦皮靴时系心于拭擦的布,忆念禅定,乃忽然入定。 2. 入禅定中,得不忘解脱,由此“一切语言说法,乃至一句一字,皆能不忘”。这是因禅定而增强了记忆力、理解力。这种禅定久习纯熟,便会得闻持陀罗尼,“常随人行,如影随形”,任何时候都不会失掉。又说由持神咒,也可以得闻持陀罗尼。 禅定有养脑健脑之效,在定心状态下学习,可以事半功倍,提高记忆力和理解力。即一般略修禅定,加强专注和平静心理的能力,对学习也大有裨益。快速学习法专家罗扎诺夫认为,学习得来的知识大多数储藏于潜意识中,利用潜意识可以进行高效学习,最适宜潜意识活动者为大脑中的阿尔法波,此波状态能促进灵感,加快资料收集,增强记忆。佛教各种禅定的锻炼,皆可达此状态。学生在考试时略作禅定调心的功夫,让心情平静,注意力集中,排除慌张、焦虑,可以治疗“考试恐惧症”,考出好成绩。 罗扎诺夫发明的“高效记忆音乐”,在一类节奏与阿尔法波相似,有鸟鸣、流水声等的舒缓音乐伴奏下,引发极利于学习的“放松性警觉状态”—阿尔法波高效记忆状态,平静贝它波震颤,有利于帮助放松,激活右脑接收新信息,帮助人将学习得来的新信息存入长期记忆库—潜意识。佛教淡远幽静的音乐,使人心灵平静、安恬,浑然忘我,处于发生智慧的极佳状态,从而发生提高智力、开发潜能的作用。 当代心理学家以想象力的锻炼—佛教所谓观想,为提高智力的一大技术,认为可以调节人体的各种反应,使思维摆脱定式,提高创造力,将大脑左右二半球联系起来,刺激大脑各部位参与整体活动。密教观想满月的“月轮观”,特有增强脑力的作用。无上瑜伽观想智慧之基础“白菩提”从本尊处降入或从自身脐下升进脑中,更通过增添、改善脑中智慧物质,以开发超人智力的功用。 在大乘佛法看来,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一微尘中包含整个法界,人脑、人心当然更包含全宇宙之一切,可谓心理全息论。依此义建立的“一乘圆教”华严宗、天台宗等,确信通过如实观心,便可以获得佛陀遍知一切的全智。这种说法,为人类开发智力潜能提供了辉煌的远景。 |
|
地址:河北省赵县柏林禅寺《禅》编辑部 邮编:051530 |
电话:0311-84920505(编辑部) 0311-84924272/84921666(发行部) 传真:0311-84920505 |
稿件箱:chanbox2004@126.com 订刊箱:chan@bailinsi.net |
户名:柏林禅寺 开户行:中国银行赵县支行 帐号:1013 5005 5931 |
准印证号:JL01-0173 |
《禅》网络版/电子版
|
欢迎免费传播,但不得对其内容作任何修改!
|
Copyright 2008 柏林禅寺 |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