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刊主页 2015年度第四期 /编者小语
 

编者小语

在大乘佛教中,“觉”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对觉的含义能否正确到位的理解,关系到个人修行能否真正落到实处。

谈到“觉”,一般人首先想到的是对自己的念头或言行,“了了分明”、“清楚明白”,把“觉”与“觉照”等同起来。实际上,这只是觉的一个最表层含义。关于什么是觉、怎样才算觉,《大乘起信论》(后简称《大论》)讲得非常透彻。

要理解“觉”,必须首先理解“真如性”这个概念。因为“觉”与“不觉”就是依此而划分的。何谓真如性?《大论》讲,真如体性具有“空不空”之义,即不生不灭、离名离相、离言绝待、超越二边之性质,所谓“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离一切妄念,与一切染法不相应”。所谓的生死,即是迷此真如体性,逆真如体性而行;所谓解脱,即是悟此真如体性,顺真如体性而行。

真如因无明不觉,最初一念妄动(生相),转真如本觉为虚妄之能见(转相,见分),由能见必有所见,故妄现出所观之境(现相,即相分)。以不觉故,执见相二分为实有,执见分为实有我,谓之俱生我执,执相分为实有法,谓之俱生法执。复于境上,妄生分别执著,乃至造业、受苦。生命就是这样一个由妄想分别执著构成的流转过程。若能观这些妄想分别执著虚妄不实之空性,即可于生灭中契入不生不灭之真如本体。

真如不变随缘,能生一切法,能摄一切法;真如随缘不变,一切法当体即是真如。真如与生灭法的关系犹波之与水,非生灭之外别有不生不灭。体悟并实证到这一点,就是觉,就是解脱。

这样解释,似乎还是停留在概念层面,与自家的功夫了不沾边。为了将上述观点激活,变成“自家屋里的东西”,我们需要进一步对“不觉”、“觉”、“相应”等概念作深入的理解,这样,我们就可以把它们与自己当下的功夫对接。

何谓不觉?《大论》讲:

所言不觉义者,谓不如实知真如法一故,不觉心起而有其念……

按:“有其念”是指“无明不觉生三细,境界为缘长六粗”。三细指生相、转相、现相。六粗指智相、相续相、执取相、计名字相、起业相、业系苦相。

这句话有几个关键点,需要我们好好用心揣摩:“不如实知”、“真如法一”、“不觉起心动念”。诸法都是真如的随缘幻现,相妄性真,远离二边,故云“真如法一”。

依此定义,我们可以看出,“不觉”有如下几个方面的含义:

1. 执万法为心外之实有,不知万法乃吾人本有不变之真如自性随缘(随迷染之缘和随悟净之缘)幻现,其性本空;

2. 不知万法一体,落入能所、内外、自他、色心、主客等二边对待中,不离我法二痴;

3. 依我法二痴故,复于境界上产生分别取舍好恶等妄想分别,造种种业。

很显然,“不觉”之义既如是,反此三点,当然就是“觉”了。何谓觉?《大论》讲:

所言觉义者,谓心体离念(按:即念而离念,观妄念无相)。离念相者,等虚空界,无所不遍,法界一相,即是如来平等法身,依此法身,说名本觉。(梁译)

言觉义者,谓心第一义性,离一切妄念相,离一切妄念相故,等虚空界,无所不遍,法界一相,即是一切如来平等法身。(唐译)

按:这里有几个关键词,需要我们仔细揣摩:“离念”、“等虚空界,无所不遍”、“法界一相”、“平等法身”、“心第一义性”。离念乃即念而离,非骷髅之死寂。法界一相,意指诸法乃真如心之幻现,心外无法,法外无心,远离二边。心第一义性,意指超越二边分别,离言思妄想,不动本际。

再联系《大论》关于“性净本觉”四种“虚空明镜”之大义,以及“若有众生能观无念者,则为向佛智故”等语,我们可以总结出“觉”有如下四个方面的含义:

1. 远离分别取舍,犹如虚空,包容一切,没有对立面;

2. 灵明自在,平等无分别,犹如明镜,寂而常照,照而常寂;

3. 遍一切时处,无有间断,须臾不曾离;

4. 悟知万法唯心,同体平等,超越一切二边对待。 (待.续)


 

地址:河北省赵县柏林禅寺《禅》编辑部 邮编:051530
电话:0311-84920505(编辑部) 0311-84924272/84921666(发行部) 传真:0311-84920505
稿件箱:chanbox2004@126.com 订刊箱:chan@bailinsi.net
户名:柏林禅寺 开户行:中国银行赵县支行 帐号:1013 5005 5931
准印证号:JL01-0173
《禅》网络版/电子版
欢迎免费传播,但不得对其内容作任何修改!
Copyright 2008 柏林禅寺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