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刊主页 / 2015年度第四期 / 禅心 琴意 |
禅心 琴意 铭心 |
禅,生生不息,莫失莫忘;琴,世世相随,不离不弃。 偶得明海大和尚的《茶之六度》,读之甚为感动。原来天地造物,皆付之与灵性。人云禅茶一如,思之,禅琴亦一如。恍然有所得,故撰此小文。言不尽意,抛砖实为引玉矣。 琴道之“修” 与琴相伴是我今生修行的方式。修行,修身,修心,修德,全部附在琴里。修,是一个漫长而孤寂的旅程,就像王国维所描述的那样:“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西楼,望尽天涯路。”它无人可以替代,需要“踏破铁鞋”的勇气,需要“众里寻他千百度”的决心,需要“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那种带有浪漫色彩的执著。修行没有捷径,“得来全不费功夫”是有条件的。无论禀赋如何,都需要千锤百炼的过程。琴者最忌患得患失和对未来的忧虑。未来是无数的当下,对未来的忧虑,不如化作此时动力。至于未来如何,随它好了。“Que Sera Sera, whatever will be will be, the future is not ours to see, whatever will be will be.”如果一定要对未来忧心,那就把未来的时间感无量延长吧。今生不能成就,还有来生,还有无量劫里无数个来生。其实,琴到今生才习,已觉迟些。就像袁枚所说:“书到今生读已迟。”今生所有的修习是为来世做准备的。正是“今天为明天做准备,今年为明年做准备,今生为来生做准备,生生世世为成佛做准备”。不可否认,有些人,天赋禀异,灵气逼人,别人苦参不悟,苦修不得的境界,他顷刻就到。龙女成佛,那是宿世积累的果。对于普通的我们,把握每一刻当下,终会修得圆满。 琴道之“忍” 一个琴者必须要具备这样一种素质,就是坚忍。要忍痛苦,比如伤病;也要忍喜乐,比如朋友相聚,情人相会。要忍成功前的默默无闻,因为它是“潜龙勿用”的能量积累;更要忍鲜花掌声,因为过分沉浸只会停滞不前。要忍年复一年重复的生活方式,还要忍日复一日重复的曲调乐章。忍无可忍之时,想想最初的发心,保持初心不变。其实,乐曲就像经卷,不停地重复,看似很枯燥,但同样的内容,每一次温习只要用心体悟都会有不同的感受。时间的迁移,岁月的流逝都会沉淀在心里,流淌在指尖。忍这一切的一切,就需要有一颗朴素的、没有分别的心。是祖师所说的“平常心”,也是佛经上“质直”的心。没有分别的、质直的心是无比强大的。它可以把“忍”变成“非忍”,可以把消极的负担化为主动的承受。不管遇到什么境,“let it be”, 就这样吧,“如是”而已,风清云淡,泰然处之。 琴道之“情” 儿时习琴,曲终,老师问我:“你有没有被感动?”那时的我是一个系着红领巾的小小琴童。我一脸茫然,“感动?被谁感动?”老师动情地说:“当然是被你自己感动,被你自己的音乐感动。感动自己,才能感动别人。音乐的魅力才能展现。”在这之后的很多很多年里,我一直在品味、思索这几句话。问题的关键是如何才能感动,要被什么感动。旅美的这些年里,随着人生阅历的丰富和佛法的熏习,我得出了答案—“情”。此情并非是世间的俗情。世间情总以“有”为追求目标,于是“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跌进无尽轮回的缠缚。 琴者心中的情,既不能无限缠绵,也不能完全压抑。无限缠绵,指下生出的仅仅是靡靡之音,再无灵性;完全压抑,心如“枯木倚寒岩”,音则必定似“三春无暖气”。人心、琴音,都不能无情。所以,琴者要有情,有那种出世间的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情;有那种悲天悯人,用感动的心去观照万物生灵的情。琴者需要一颗有情的、感恩的心。这心是柔软的,调和的,自在的,圆融的。身处滚滚红尘之中,对世情洞若观火;心超然于境外,磅礴万物。我想,这样的情和心境就是琴者所要拥有的。 琴道之“悟” 悟,心和自己。再者,发现为悟,就是自己和自己的心在一起,观照,挖掘,发现自己的心灵深处。心,烦恼智慧都源自它。当滚滚乌云遮住了太阳,世界一片混沌;而乌云层之上,那里依旧光芒万丈。妄念一起,心如同永不平息的海面;妄念一灭,心回归海底深处的宁静。宁静,默然,才会产生力量。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天寂静,可以生四时万物;心寂静,可以现般若智慧。当心属于自己时,心灵深处原始的光芒才会显露。古德讲悟有 “顿”、“渐”。其实无论是顿是渐,悟是发现生命本源的一种状态,一种生命能量。如何是本来面目?我想就是这样一种生命能量,一种琴者必须具备的生命能量。感悟的境界有不同,同样的曲调,不同人世背景,会有不同表现境界。这没有对错,只是“风月无古今,情怀自深浅”。豁然开朗的一瞬间,是“柳暗花明”;是“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是“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原来你也在这里吗?”其实“那个人”一直都在,只是才被你发现。 琴道之“空” 琴之美在于意境。意者,言不可尽;境者,万法归一。言不可尽,万法归一就是空的意境。空的意境可以“移世界”—用心诠释造化万物,也可以“移我情”—用造化万物演绎我心。古人抚琴,多为即兴—没有乐谱,面对万境 “情动于中”而成音。手起弦落,或“峨峨兮若泰山”,或“洋洋兮若江河”。无论高山流水,潇湘水云,空谷幽兰,还是梅花三弄,其象外之意都源于心与天地的交融。相传伯牙习琴,久学不成,一日被师父骗至一孤岛。在岛上他日日伴红轮西坠,玉兔东升。终有一日他仰天叹道:“原来日月星辰,山花林鸟, 凤鸣蝶舞,潮起瑛落,皆可入心。”至此其艺成矣。万物归于我心,我心归于何处?自是融于万物。琴的最高境界是“互即互入”,将生命中所有有限作无限延伸。有限,所以挣扎缠缚,二元对立;无限,所以圆融自在,天人合一。人琴合一,物我两忘,谁在抚琴?实无人抚矣。 尾.声 住笔于此,我想到了宋代郭庵禅师比喻修行的《十牛图》。最后一层境界是“入廛垂手”。这幅图含义有二:其一,做人的最高境界是觉悟做佛,做佛以后的境界呢,我想就是垂手入廛,于滚滚红尘,芸芸众生,随缘度化;再者,佛法的境界、思想、理论,并不是与世隔绝,艰涩难懂,曲高和寡。佛法随顺众生,其精华无限接近生活,事理无碍,生生不息,无所不在。星云大师开示说,佛法有“与众生相应的人间性,与众生和合的生活性”。佛法可以解释琴学,也同样解释了天体物理学、分析心理学、多元文化教育学,等等。于学问如此,于日常起居亦如此。总之,一切学术艺术,一切学业事业,一切生活生产,都可以依照佛的智慧和教导来观察。这也是我对净慧长老“生活禅”的感悟。佛经里常以海比喻佛陀功德智慧的无边深广,不可思议。时时面朝大海,则处处春暖花开。 |
|
地址:河北省赵县柏林禅寺《禅》编辑部 邮编:051530 |
电话:0311-84920505(编辑部) 0311-84924272/84921666(发行部) 传真:0311-84920505 |
稿件箱:chanbox2004@126.com 订刊箱:chan@bailinsi.net |
户名:柏林禅寺 开户行:中国银行赵县支行 帐号:1013 5005 5931 |
准印证号:JL01-0173 |
《禅》网络版/电子版
|
欢迎免费传播,但不得对其内容作任何修改!
|
Copyright 2008 柏林禅寺 |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