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刊主页 2015年度第四期 / 狮子茅棚行记
 

狮子茅棚行记

黄帅

终南山,对我来说是个神圣的地方。这里自古就是隐士隐遁修行的好地方。直到今天,它依然是世界上为数不多仍大规模存在住山人修行的地方。

十月中旬的一天,与西安几位师兄一早乘车来到山脚下。今天要参访的目的地是海拔1780米处虚云长老当年修行的狮子茅棚。

走了半个多小时的山路,到达第一站—新修的狮子茅棚下院,这里也是护持山上几个茅棚的基地。住在此处的圣德法师看到我们的到来非常开心,第一次见到我就大笑着说:“哎呀,你还记得我吗?我可记得你啊!”想来我在某世也是出家人,与法师是同参道友吧,不想今生堕落做了红尘俗士。

在狮子茅棚下院短暂的休整、停留后,我们背起行囊继续前行。

季秋时节,秋色渐浓,山间草木已有斑斓之色,路旁随处可见盛开的野菊花,非常漂亮。整个山路相当陡峭。简单原始的路面是自古以来有意无意走出来的,很多路段湮没在荒草中,其中几段竟是穿过乱石才能觅得,比平时爬的石阶危险多了。

天色有些阴沉,一路走来,溪鸣鸟叫,不绝于耳。对我这个不常锻炼的人来说只能一心爬山,要把心思都用在脚下才成,也只有趁喘气在石边歇息的时候才有心思看看迷人的景色。忽见路边灌木丛中一流清泉从山上倾泻而下,清凉透彻。冒险爬过去,捧一把泉水,真让人心情愉悦。

途中要经过几个茅棚。在一位比丘尼师的茅棚边有一片菜地,看见地里的白菜,才真实让人感觉到住山的生活是如此恬淡与自在。隐修者在茅棚周围开垦了小块的土地,种些蔬菜、瓜果,作为饮食所需。不过菜地也常会遭遇被野猪一夜拱掉的惨景。除了从大自然中获取食物,住山人日常生活所需的油盐、米面、衣被等资具,主要来自诸方善信的供养。

经法师允许,走进篱笆小院,这才发现茅棚并非脑海中那样浪漫。隐修者物质生活的清苦,确实非亲见而无法想象得到。没电没水的土房子一住几年甚至几十年,该要有何等勇猛精进之心才能安住于此?简陋的小茅屋,不难想象冬日冰天雪地的严寒与夏日暴雨来袭的窘迫。隐者,在大多数人的想象中,他们的生活一定像陶渊明诗中所描述的那样—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悠闲而充满诗意,却少有人能想到其中的种种艰辛。

修行人大都不喜欢多讲话,我们当然也不好过多打扰。每到一处茅棚,留下一份水果与食物便继续赶路。途中碰到当地七十多岁的老者为山上的法师运送补给,背负极重,却还步履稳健,心里真是惭愧极了。住山所有的生活用品都是经由这样崎岖艰险的山路背上去的。望着老人远去的背影,喘喘气,平复下心跳,继续启程。

参访总会有“寻隐者不遇”的情况。到达半山腰一处茅棚,门窗闭锁着。住山的人或是行脚朝山去了,或是暂时离开些时日。见主人不在我们倒是放松了许多,之前一直担心我们凭空的造访会给隐者带来影响,而虚云老和尚当年最终离开狮子茅棚,也正是因为后来参访的人太多,老和尚不堪其扰的缘故。

每到一处茅棚,自然是停留休息欣赏一处的“风景”。在这个无人茅棚前小坐时,不经意间浮云散去,秋天的阳光投射在山间,温暖极了。头顶蓝天白云,身边清风徐徐。一时之间,恍若置身于孩提时的那片时空,不远处山峦间飘浮的那朵白云也是从儿时的那方天空一直飘浮到眼前的吧?

有没有想过一朝远离都市,与群山为邻,明月作伴,过着简朴知足的生活?

突然心情有点低落,蓝天白云如此寻常之物,现今却常因某日的蓝天白云而欢呼雀跃,实在让人心伤。

身边这简陋的茅棚,传递着修行者对解脱的追寻与信心。此刻,我们依偎在它的旁边,贴近斑驳的墙面,希望缩小与这片土地的距离。内心的自由与解脱,是我们这一路走来的追寻,也是今生不变的目标。

经过四个多小时的跋涉,我们终于到达虚云长老当年“煮芋入定”的狮子茅棚。

虚云长老曾经在这里搭茅棚住过两年。在《虚云和尚年谱》中,对1900年至1903年之间发生的事情做了详细记述:

十月,上终南山结茅。觅得嘉五台后狮子岩,地幽僻。为杜外扰计,改号“虚云”自此始。山乏水,饮积雪,充饥恃自种野菜……冬至,青山老人嘱赴长安市物。青山,湘人也,山众多尊之,与予住较近,多有来往。事毕,适大雪,上山至新茅棚,下石壁悬崖间,堕雪窟中,大号。近棚一全上人来,救予出,衣内外皆湿,且将入夜,念明日当封山,没径,乘夜拨雪归。诣青师处,见予狼狈,嗤为不济事,笑颔之,乃返棚,度岁……岁行尽矣,万山积雪,严寒彻骨,予独居茅棚中,身心清净。一日,煮芋釜中,跏趺待熟,不觉定去……山中临棚复成师等,讶予久不至,来茅棚贺年,见棚外虎迹遍满,无人足迹。入视,见予在定中,乃以磬开静。问曰:“已食否?”曰:“未。芋在釜,度已熟矣。”发视之,已霉高寸许,坚冰如石。

狮子茅棚没水没电。生活用水靠收集雨雪,或者下到半山腰有泉水的地方背上来。圣德法师当年就是爬山路背几十斤水往返茅棚的,来回要花一个多小时,而法师的师父—本虚法师则在这里一住就是近二十年。在这个地方,一粒米一滴水都足为珍贵。也是在这里,更能让人体会到“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的含义。

同行郭师兄带大家来到茅棚背后给我们看石壁上的凹槽和烟火熏染留下的痕迹,似乎还能依稀感受到老和尚当年住在这里的气息,令人追怀。

天宝山,狮子岩,狮子茅棚,在老和尚舍利塔下,大家安静地坐了一会儿。

秋色浸染,高处草木色彩更为丰富,放眼都是看不尽的风景。可惜不能久待,雾岚乍起,天色渐暗渐冷。留下水果食品,得赶紧下山了,还有两三个小时的下山路程。

下山的路并不比上山容易,有些路段比上山时更险了些,尤其是踩在湿滑的苔藓和落叶上更危险。虽处处觉照脚下,还是让我摔了好几个屁股墩儿。常晓师兄常来山上供养亲近法师,练得脚步稳健、身手了得,不仅负重,还忙前跑后地照顾大家,提醒山路湿滑,真是赞叹!

终于返回上山的第一站—狮子茅棚下院,也到了体力的极限,哎呀,像是到达补给总部啦。尊敬可爱的圣德法师给我们准备了丰盛的“午餐”,虽已是晚餐时间了。法师亲自烙了春饼给大家吃,又累又饿的我算是见到大餐了,一口气吃了五张,都有点不好意思了,简直是终南第一美食啊。饭后法师还给每人一勺终南山快乐小蜜蜂采的百花蜜,真是甜到心底里。

虽然只是短暂的相处,法师言谈笑语间无不透着智慧与慈悲,总是从头到脚的开心与喜悦。心里嘀咕,是开悟了才能如此开心,还是整日如此开心就能开悟?

天色已晚,得赶紧下山了。桥上告别前,法师与我们一一碰头加持,然后一直站在那里看着大家远去,挥手告别。我们也只好加快脚步,希望赶紧转个弯儿消失不见,好让法师早点回去。

一天下来,虽然很累,却非常开心与充实,法喜充满。心中一直念念不忘,一片思绪在心头萦绕不断,系在心头的不知是终南山茅棚,还是那些勇猛睿智的隐士;不知是这些常来供养亲近法师的师兄们,还是那山间的一朵小花。最终我想,这种感觉应该是所有修行人对自古至今终南山隐士的向往与崇敬、思念与感怀吧。在这里也让我们共同祈愿在终南山过去现在未来的修行者,以及天下所有修行人,一切吉祥,身心安康,少病少恼,早证菩提。


 

地址:河北省赵县柏林禅寺《禅》编辑部 邮编:051530
电话:0311-84920505(编辑部) 0311-84924272/84921666(发行部) 传真:0311-84920505
稿件箱:chanbox2004@126.com 订刊箱:chan@bailinsi.net
户名:柏林禅寺 开户行:中国银行赵县支行 帐号:1013 5005 5931
准印证号:JL01-0173
《禅》网络版/电子版
欢迎免费传播,但不得对其内容作任何修改!
Copyright 2008 柏林禅寺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