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刊主页 / 2015年度第四期 / 《续高僧传·习禅篇》校释(四) |
《续高僧传·习禅篇》校释(四) 秦萌.校释 |
齐邺下[1]南天竺僧菩提达摩传 菩提达摩,南天竺[2]婆罗门种[3]。神慧疎朗[4],闻皆晓悟[5];志存大乘,冥心[6]虚寂[7];通微彻数[8],定学高之。悲此边隅[9],以法相导。初达宋[10]境南越[11],末又北度至魏[12]。随其所止[13],诲[14]以禅教。于时[15],合国[16]盛弘讲授[17],乍闻定法,多生讥谤[18]。有道育、慧可[19],此二沙门[20],年虽在后而锐志[21]高远,初逢法将[22],知道有归,寻[23]亲事[24]之。经四五载,给供谘接[25];感其精诚,诲以真法:如是安心,谓壁观也。如是发行,谓四法也。如是顺物[26],教护讥嫌[27]。如是方便[28],教令不着[29]。 然则入道[30]多途,要唯二种,谓理、行也。藉教悟宗[31],深信含生[32]同一真性[33],客尘[34]障故,令舍伪归真[35],凝住[36]壁观;无自无他,凡圣等一;坚住不移,不随他教;与道冥符[37],寂然无为[38];名理入也。行入,四行,万行同摄。初报怨行者,修道苦至,当念往劫[39]舍本逐末[40],多起爱憎;今虽无犯,是我宿作[41];甘心受之,都无怨对[42]。经云:逢苦不忧。识达[43]故也。此心生时,与道无违,体怨进道故也。二随缘行者,众生无我,苦乐随缘。纵得荣誉等事,宿因所构[44],今方得之;缘尽还无,何喜之有?得失随缘,心无增减,违顺风静,冥顺于法也。三名无所求行。世人长迷,处处贪着,名之为求。道士悟真,理与俗反;安心无为,形随运转[45];三界[46]皆苦,谁而得安?经曰:有求皆苦,无求乃乐也。四名称法行,即性净之理也。摩以此法开化魏土,识真之士从奉[47]归悟。录其言语,卷[48]流于世。自言年一百五十余岁,游化为务[49],不测于终[50]。 注释: [1] 邺下:即邺城。地名。春秋齐桓公始筑城。秦置县。三国·魏为邺都。晋避怀帝司马邺讳,改为临漳。此后,历为前秦、后赵、东魏、北齐的首都。隋复为邺县,宋废。故址在今河北省邯郸市临漳县西邺镇一带,河南省安阳市北。 [2] 南天竺:南部印度 。 印度古称天竺国 ,分东、南、西、北、中五部。 [3] 婆罗门种:古印度四种姓之一。居于种姓之首,世代以祭祀、诵经、传教为专业,是社会精神生活的统治者,享有种种特权。 [4] 朗:亦作“疏朗”,通透明亮。 [5] 晓悟:领会。 [6] 冥心:泯灭妄念,使心境宁静。 [7] 虚寂:虚无寂灭。 [8] 通微彻数:通晓、洞察细微的事物及万物运行的规律。 [9] 边隅:边境,边缘。相对于佛教起源流行的中心地区—印度而言,中国处于边缘的位置。 [10] 宋:南朝之一。公元420年刘裕代晋称帝,国号宋,建都建康(今江苏南京市)。公元479年为南齐所代。共历八帝,六十年。 [11] 南越:古地名,今广东、广西一带。 [12] 魏:南北朝时,北朝之一。公元386年为鲜卑族拓跋珪所建,据长江以北,史称北魏。后分裂为东魏和西魏。公元550年东魏被北齐所废。公元557年西魏为北周所废。 [13] 所止:所到之地。 [14] 诲:教导。 [15] 于时:在那个时候,当时。 [16] 合国:全国。 [17] 盛弘讲授:广泛弘扬经典的讲解传授。 [18] 讥谤:讥议毁谤。 [19] 慧可:(487-593)中国禅宗二祖。南北朝僧人。河南洛阳人,俗姓姬。初名神光,又作僧可。幼时于洛阳龙门香山依宝静出家,于永穆寺受具足戒。早年周游听讲,参学禅法,精研孔老之学与玄理。北魏正光元年(520),参谒达摩祖师于嵩山少林寺,从学六年。据《景德传灯录》卷三载,师访达摩时,终夜立于雪中,至天明仍不许入室,师乃以刀自断左臂,表求法之至诚,遂面谒而大悟,达摩乃付予大法,并传衣钵。然《续高僧传》卷十六载,师之手臂系遭贼所斫断。达摩西归后,师于北齐天保三年(552)授法予弟子僧璨,其后赴河南邺都演说《楞伽经》意,凡三十余年,韬光晦迹,人莫能识。后于筦城匡救寺盛扬宗风,学者云集,复与沙门辩和论道,辩和不能胜,兴谤于邑宰翟仲侃,仲侃惑其邪说,加以迫害,师乃于隋开皇十三年(一说十二年)示寂,世寿一○七。帝赐“正宗普觉大师”、“大祖禅师”之谥号。 [20] 沙门:为出家者之总称,通于内、外二道。亦即指剃除须发,止息诸恶,善调身心,勤行诸善,期以行趣涅槃之出家修道者。 [21] 锐志:意志坚决,愿望迫切。 [22] 法将:即佛法之大将。比喻高僧大德之于弟子犹如大将之于军。 [23] 寻:顷刻,不久。 [24] 事:侍奉,随侍。 [25] 谘接:求教、亲近。 [26] 顺物:顺从物理。 [27] 讥嫌:讥议嫌恶。 [28] 方便:为证悟真理而修之加行。 [29] 不着:不执着。 [30] 入道:悟入佛道。 [31] 藉教悟宗:指借助经教领悟佛法的宗旨。 [32] 含生:一切有生命者,即众生。 [33] 真性:即佛性、自性、空性、真如、法身。 [34] 客尘:又作客尘烦恼。即烦恼之义,此系相对于“自性清净”一词而立者。所谓烦恼,本非心性固有之物,乃因迷理而起,故称为客;又以烦恼能污染吾人之心性,犹如尘埃之染污万物,故称为尘。 [35] 舍伪归真:舍弃虚假不实、生灭无常的尘相,回归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真如本性。 [36] 凝住:宁静心神,集中心力。 [37] 冥符:默契,暗合。 [38] 寂然无为:内心寂静,无所造作。 [39] 往劫:往世。 [40] 舍本逐末:背舍作为六尘根本的佛性,追逐微末六尘。 [41] 宿作:前世所作。 [42] 怨对:抱怨,不满。 [43] 识达:洞达因果报应之理。 [44] 构:招致,引起。 [45] 形随运转:自身安于随顺因缘而无所贪求。 [46] 三界:凡夫生死往来之世界分为三:一、欲界,有淫欲与食欲二欲的有情住所。上自六欲天,中自人界之四大洲,下至无间地狱,谓之欲界。二、色界,色为质碍之义,指有形之物质。此界在欲界之上,离淫食二欲之有情住所,色境殊妙精好,故名色界。此色界由禅定之浅深粗妙分四级,称为四禅天。三、无色界,此界唯以心识住于深妙之禅定,故谓之无色。就果报胜之义,谓在色界之上。是有四天,名为四无色,又曰四空处。 [47] 从奉:听从、奉行。 [48] 卷:古指书的卷轴,今为书籍的通称。 [49] 游化为务:以云游教化为事业。 [50] 不测于终:不知其结局与下落。 简评: 菩提达摩禅师是印度禅宗第二十八代祖师,也是中国禅宗的初祖。他身怀悲愿,不畏艰险,渡海来华传法,将“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禅宗正法传入中国,开示正法眼藏,指示涅槃妙心,利益有缘众生,在中国佛教史上揭开了划时代的崭新一页。 本传记载,达摩禅师是在南朝宋末年到达今天我国两广一带,也有一种说法他是在南朝梁普通年间来到中国的。无论他抵达中国的确切时间究竟为何,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这样一位伟大的佛教导师初来中国时,并没有引起佛教界的重视,也似乎没有得到朝廷和民间的礼遇与尊重。从本传的记载来看,达摩禅师精通和弘扬的是大乘禅定之学,但是由于当时“合国盛弘讲授,乍闻定法,多生讥谤”。我想这种情况在南朝可能更为突出,因此达摩祖师又北渡长江来到北魏,继续寻找和化度有缘众生。从传文记载来看,最终也只是度化了道育、慧可两位高徒。从后来比较公认的禅宗史,我们可以得知,在这仅有的两位高徒中,也只有慧可一人得到达摩禅师所传禅法的精髓,究竟明心见性,堪承禅宗法脉,成为中国禅宗的二祖。可见,禅宗在当时还是星星之火,其殊胜和价值少有人知。这也说明,佛教弘法事业的广狭盛衰,不仅取决于住世弘法者的修证境界、慈心悲愿,而且与众生的因缘密不可分。正所谓缘盛则兴,缘淡则衰,缘尽则灭。有的时候祖师虽已通宗通教,又具有普度众生的宏伟愿力,但与众生没有缘,弘法利生的事业也很难发动,更难兴盛。 达摩禅师所传大乘禅定之学的主要内容可以高度概括为“二入四行”。二入,即理入与行入,两种入道的途径。理入,就是通过研读佛教经典,树立和坚定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只是被客尘暂时蒙蔽的深挚信心与稳固正见。在此信心与正见的基础上,“凝住壁观”,即宁静、收摄散乱之心,逐渐契入并坚固地安住于“无自无他,凡圣等一”的空性境界,并最终悟道见性。“壁观”,不仅是形式上的面壁打坐,而且要养成如铜墙铁壁一般的强大定力,能不受六尘丝毫扰动。笔者认为,这才是“壁观”的重点。所谓“行入”,是指禅宗行者日常身口意三业行为所遵循的原则和方向,三业依此运行,自能入于佛道,因而称为“行入”。行入,融摄万行,而总括为四个方面:报怨行、随缘行、无所求行、称法行。概括来说,就是遇到苦境、逆境,不忧不憎;遇到乐境、顺境,不贪不染;苦乐均无所住,于世间法中亦一无所求。依此原则对境练心、应世利人,最终达到三业一切行为都与佛性相应的境界。六祖慧能大师指出,禅宗修行“以无住为本”,并具体解释说:“无住者,人之本性。于世间善恶好丑,乃至冤之与亲,言语触刺、欺争之时,并将为空,不思酬害,念念之中不思前境。若前念今念后念,念念相续不断,名为系缚。于诸法上念念不住,即无缚也。此是以无住为本。”笔者认为,达摩祖师所提倡的“行入”就是“以无住为本”,两者异曲同工、一脉相承。另外,也许读者会有这样的感觉,达摩祖师的“二入四行”似乎也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不过是佛教的一些基本原则的概况与表述,而且比较平实,丝毫没有后世禅宗的张扬与洒脱。笔者认为,这恰是启发我们,禅宗的真精神是不能于语言文字中求,不能于外相上求的,唯有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才能真正地体会和把握。唯有真正离识见性时,才能体会佛佛道同、祖祖不别,以心传心、心心相印的真义。 |
|
地址:河北省赵县柏林禅寺《禅》编辑部 邮编:051530 |
电话:0311-84920505(编辑部) 0311-84924272/84921666(发行部) 传真:0311-84920505 |
稿件箱:chanbox2004@126.com 订刊箱:chan@bailinsi.net |
户名:柏林禅寺 开户行:中国银行赵县支行 帐号:1013 5005 5931 |
准印证号:JL01-0173 |
《禅》网络版/电子版
|
欢迎免费传播,但不得对其内容作任何修改!
|
Copyright 2008 柏林禅寺 |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