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刊主页 2015年度第四期 / 琴之六度——“以琴说法”
 

琴之六度

——“以琴说法”

张文倬

《心经》之要义,示于六根六尘以悟道。六根六尘者,生命迷失于此,生命觉醒亦于此;自性沉沦于此,自性圆觉亦于此。由琴悟道,是以耳根声尘契入佛法。竹禅和尚教诲:“以琴说法,大道无相,闻声而入,衣钵流传,因人说法。”是故“声音之道可与禅通”,以琴修持六度,可“修其清净贞正,而藉琴以明心见性” 。

布 施

布施,分享也。古时孟子见梁惠王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今之乐犹古之乐也。”曰:“可得闻与?”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人。”曰:“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众。”(《孟子·梁惠王》)依圣人之教言,大乐在于分享,正如佛言“与乐”。乐者,乐也。圣人又言,“乐由中出,礼自外作”;“乐至则无怨,礼至则不争。揖让而治天下者,礼乐之谓也”(《礼记·乐记》),此乐之大义。斯为琴者,“夫天地之正音,圣人之灵器”(《太古遗音》),焦桐素弦为体,清泠雅音为相,用之以彰显圣道,博施济众,“宣八风之气,平天下之情”;其声“淡而不伤,和而不遥”,使受者 “欲心平”,“燥心释”,身心轻安,法喜充满,是谓布施。

持 戒

佛经云:“精进持净戒,犹如护明珠。”(《妙法莲华经》)持戒可使“身心清净,慧性明了”。(《四分律》)持戒乃修行之根本,其意在于收敛身心,清净梵行, 使明心见性,以证三昧。参禅如是,攻琴亦如是。是以,古时君子习琴,定要沐手焚香,肃正衣冠,藉以先净化身心。琴以“作用精神,必志绝虑,情意专法……”;抚琴时,“置琴于前,身须卓然”,“视必端,听必专,意必敬,气必肃”,“无问有人无人,常如长者在前,身须端直,且神解,意闲,视专,思静”。如此种种皆为琴家之戒,是以端正仪容,涵养精神,摄敛心神,以成三昧。正如《四分律》云:“持戒清净,心不散乱,则得三昧成就。”是以,无论修持何种法门,无论参禅攻琴,戒乃修行成就之根本。

忍 辱

《佛说四十二章经》:“沙门夜诵《迦叶佛遗教经》,其声悲紧,思悔欲退。佛问之曰:‘汝昔在家,曾为何业?’对曰:‘爱弹琴!’佛言:‘弦缓如何?’对曰:‘不鸣矣!’‘弦急如何?’对曰:‘声绝矣!’‘急缓得中如何?’对曰:‘诸音普矣!’佛言:‘沙门学道亦然,心若调适,道可得矣。于道若暴,暴即身疲,其身若疲,意即生恼,意若生恼,行即退矣。其行既退,罪必加矣。但清净安乐,道不失矣。’”若道不失,必要身心调适,清净安乐。如是则贵在“忍”字。忍利衰毁誉,称讥苦乐;忍枯燥重复,年复一年之生活方式,日复一日之经言论调。但有大德开示:大乘经典需要一遍遍诵读,一遍遍思考,从而启发新知,从而升华超越。学佛如此,习琴亦如此。时间之迁移,岁月之流逝自会沉淀于内。佛说:“能忍则安。”(《百喻经》)忍乃平常之心,质直之心,调适之心。面对万缘,风轻云淡,泰然处之,自会“清净安乐,道不失矣”。

精 进

《菩提行经》云:“菩提住精进,懈怠远离福。懈怠不精进,如毒宜自观……轮回苦可嫌,而从懈怠生。烦恼之舍宅,懈怠力牵入……精进为自他,此行汝不见,懈怠复睡眠,此如屠肆牛。”无论治学攻琴或参禅,“岁月磨练,瞥然省悟,则无所不通,纵横妙用,而尝若有余”。(成玉磵《琴论》)恒住精进,岁月磨练者,需“踏破铁鞋”之勇气,“众里寻她”之决心;无论禀赋,必经千锤百炼,九死一生。日日磨练,岁岁磨练,待到功夫纯熟,终可心意通达。然而,精进者绝非仅在指尖功夫。陆游曾诫其子云:“汝果要学诗,功夫在诗外。”琴亦如此,禅亦如此,“道虽从智慧领悟,尤从澄定体合。必向身心切近日用动静间沉细思察,方有真实开豁,当下受用。”(藕益大师宗论第二之二)—岁月磨练,动静思察,远离懈怠,此为道之精进也。

禅 定

禅,静虑也。莲池大师有《竹窗随笔》记载:“予闻古之善琴者,亦谓专攻三二曲,始得入妙。斯言虽小,可以喻大。佛言制心一处,无事不办。是故心分二路,事不归一。情专志笃,三昧速成。参禅念佛人不可不知。” 制心一处,屏气凝神,身心收敛,静而思虑,是谓习琴之要也。如《诚一堂琴谱》所言:“琴为圣乐,君子涵养中和之气,藉以修身理性,当以道言,非以艺言也。”琴之为道,是以使心寂静而后合天地之正气。孔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天寂静,可以生四时万物;心寂静,可以现般若智慧。蔡邕《琴操》有言:“昔伏羲氏作琴,所以御邪僻,防心淫,以修身理性,反其天真也。”《松弦馆琴谱》云:“人遇之,不觉燥心平、奢心释、竞心忘者。”是以,琴之为道,使情专志笃,修身理性,反璞归真。如佛所言:“狂性自歇,歇即菩提。”(《楞严经》)

般 若

琴之般若境界,为意境之真空妙有。不着于相,但必由相契入。即空即有,二谛圆融;因缘和合,万法归一。《溪山琴况》有论:“音从意转,意先乎音,音随乎意,必先练其音;练其音,而后能洽其意 ……若吟若猱,圆而无碍,以绰以注,定而可伸。纡回曲折,疏而实密,抑扬起伏,断而复联,此皆以音之精义而应乎意之深微也。”正是“空不异色,色不异空”。此象(音)外之意,如“拈花微笑”,言不可尽。有诗云:“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陶弘景《诏问山中何所有赋诗以答》)

琴境可以“移世界”,也可以“移我情”。古人抚琴,多为即兴,没有乐谱,面对万境情动于中而成音。手起弦落,或“峨峨兮若泰山”,或“洋洋兮若江河”。无论高山流水,潇湘水云,空谷幽兰,其象外之意都源于自性与天地的交融。自性本清净圆觉,万物自交相辉映。相传伯牙习琴,久学不成,一日被师父骗至一孤岛。在岛上日日伴红轮西坠,玉兔东升。终有一日仰天叹道,原来日月星辰,山花林鸟, 凤鸣蝶舞,潮起瑛落,皆可入音。至此其艺成矣。佛法云,万物归一,将生命中所有有限作无限延伸。有限,所以挣扎缠缚,二元对立;无限,所以圆融自在,天人和一。“圆融无碍”,“互即互入”,“万法归一”,此乃琴道之般若境界也。

结 语

《金刚经》云,“一切法皆为佛法”,“一切圣贤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楞严经》中,文殊菩萨有偈云:“归元性无二,方便有多门。圣性无不通,顺逆皆方便。”古来大德如夷中、知白、义海、则全、竹禅、空尘、明辰、逸梅、觉道,皆以琴入道,修得耳根圆通,是以《楞严经》云:“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欲取三摩地,实以闻中入。”


 

地址:河北省赵县柏林禅寺《禅》编辑部 邮编:051530
电话:0311-84920505(编辑部) 0311-84924272/84921666(发行部) 传真:0311-84920505
稿件箱:chanbox2004@126.com 订刊箱:chan@bailinsi.net
户名:柏林禅寺 开户行:中国银行赵县支行 帐号:1013 5005 5931
准印证号:JL01-0173
《禅》网络版/电子版
欢迎免费传播,但不得对其内容作任何修改!
Copyright 2008 柏林禅寺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