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刊主页 2015年度第四期 / 一杖横担日月行——尼泊尔游记(三)
 

一杖横担日月行

——尼泊尔游记(三)

明鉴

【接上期】

五 

在杂乱无章的加德满都小机场,本来我们买到的是12:30飞往蓝毗尼的班机,但没有电子屏显示我们的航班号,我和曹植喜又不会外语,无法沟通。看着身边的人一班一班地持着印有不同图案的机票纷纷登机,我们却一头雾水不知所措。还好中华寺派来接我们的杜可先生,在一大堆人群中认出了与俗有别的光头和尚,告诉我稍安勿躁,在这里一切都是正常的。3点半钟,我们持着印有喜马拉雅山图案的机票,坐上了乘有十六位乘客的小飞机。我坐在机舱的右侧,当飞机飞了大约十分钟以后,我被窗外那连绵不绝、雄伟瑰丽、奇妙变幻的雪山所震撼了,它那气冲霄汉,当仁不让,唯我称雄的气势,当使唯唯诺诺者汗颜。禅宗有偈言:独坐大雄峰。须当有何等的襟怀,凡夫不可测度。庄子之逍遥游者,鲲鹏之翅若垂天之翼,方可并驾齐驱。杜甫登泰山有言:一览众山小。今日凌云一望,才晓“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毛泽东诗)。遥想当年虚云老和尚由西藏过喜马拉雅山,经历千辛万苦,写下《过大雪山》的诗文:

何物横天际,晴空入望中。

这般银世界,无异水玲珑。

已拂尘氛远,仍疑碧落通。

清凉无热恼,应胜水晶宫。

我也曾画过此类画作,而今看来境界小了,这种襟怀、气魄非技能所能比量,要有虚怀若谷、量周沙界、勇于担当的菩萨心怀。大错禅师云:“一杖横担日月行,山奔海立问前程。任他霹雳眉前过,谈笑依然不转睛。”坐在小飞机里,体会到如此心境。其实人生的境界,也需要有这种顿开心扉的心量,才可直透禅关。虽如芥子,可纳须弥。

在雄浑雪山的另一面是沉寂、纯静之美,在湛蓝晴空的映衬下,更显得高贵与圣洁。听到有过登山经验的人讲,在这种静谧的环境里,任何大的声音,声波的颤动,都可能导致雪崩发生,那是“摄心”的过程,是“寂灭”的体验,又是凤凰涅槃而又重生的体验。坐在逼仄狭小的机舱里,竟然有如此的体会,其实人生体悟的过程也是豁然一念契真常的过程。偶然借到津门老友陆书灵呈上的一偈:“莫教山僧舌子瞒,千般辛苦为此般。草庐昨夜听春雪,觑破虚空笑破颜。”

2500年前应该是如中国的江南草长莺飞,繁花似锦,风和日丽的天气里,一排车队,在衣着盛装的宫女们的陪同下,缓缓地朝前进发,车上坐着的是释迦族的王妃摩耶夫人,她要到娘家生产。直到如今,在尼泊尔还持续着生第一个孩子要回女方家的风俗。透过车窗的纱帘,摩耶夫人被眼前花团锦簇的美景吸引,执意要下车走走,由侍女搀扶,来到一棵茂密的无忧树下。夫人慵懒地伸出右手扶着树的枝干,这时一个婴儿从右胁下诞生了,这个婴儿落地后向前迈了七步,每行一步,地下都涌出一朵硕大的金莲,托起婴儿,在中国又有九龙吐水沐浴太子之说。莲行七步后,婴儿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说道:“天上天下,唯我独尊。”这就是本师释迦牟尼佛出生的神奇传说。

如今我就站在这块神奇的土地上,两千多年过去了,这个以农耕为主的民族,因为没有受到西方工业革命的侵扰,似乎并没有什么改变。我目视着开满鲜花的大道上,这尊青铜太子像,这个传我们以法身慧命的觉者,这个使无数人脱离生死轮回的三界导师,他呈现的是一个天真清纯的童子相,他那清纯无染的身相是法的化身。

默默地注视着,心中不由念诵出“天上天下无如佛,十方世界亦无比,世间所有我尽见,一切无有如佛者。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这一日,在尼泊尔传戒的佛子也将返程。此时的中华寺在传授三坛大戒,戒子们能在蓝毗尼受戒,是一生中莫大的荣光。他们分排两班,衣袍整肃,从中华寺起步,三步一拜地向佛陀出生的地方拜去……两边高大撑天的乔木,为他们洒下绿荫。河岸两边开放的各种奇花异草,也在欢笑着迎接这些异国的释子。清澈溪岸倒映着这一起一俯、有节奏的影像。路人们纷纷站立合掌恭送。这一刻是如此庄严,也是身为释子无上的荣耀。

祖国的严冬季节,恰好是这里最为舒适的季节。笔直的河岸两侧,许许多多的尼泊尔男男女女身着节日盛装,成群结队地朝这里聚集,还有来自各国的宾朋。河岸架起三座造型极为简洁的虹桥,当她们的五彩裙装迎面款步而来时,确有春风拂面的感觉。她们欢笑的身姿融入水中,溪水仿佛也在唱歌。我举起相机,拍下了她们的倩姿。到蓝毗尼园无论你身居何位,是何显贵,都要脱去鞋子,才能进入这座圣殿。蓝毗尼园里有一株硕大无比的菩提树,上面挂满了五色经幡和七色彩球,置身于此,身心感到极大的安宁与喜悦。

红色的断垣土埂,给人以大地的安稳。难怪恩师慧公上人于两年前,见此情此景,口占二偈颂曰:

人天净域佛生地,一瓣心香献树王。

亘古无忧荫世界,摩耶悉达愿汪泽。

八旬未拜佛生地,一瓣心香献树王。

展礼跏趺天地贯,豁然一念契真常。

最近手头上常在翻阅韩国法顶禅师的书《活在时间之外》,时时为禅师那超越时空的禅者风范所倾倒。两个月前去过韩国,本想有缘去拜见,不想听韩国导游讲禅师已故去两年矣。生活在现实当中的我们,常常为光阴锁垒,远没有做到禅者那样超脱,我们常以“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为开脱,不自觉中为樊篱所笼,又怎能活在时间之外?又怎能如赵州老和尚言“别人为十二时所使,老僧使得十二时”?

此次蓝毗尼一行,原想过那种轻轻地来,又轻轻地去,挥一挥手,不带走半片云彩的心无所住、禅者无痕之旅,却又被友人“忽悠”要写“听山·听水”之心灵感悟,本属狗尾续貂,再行文说说道道,本不虎符相印,离禅愈远,与道相违。然会道者,亦时刻不离这个,所谓何处青山不道场,也就不计较得失,随它去。

走马观花者,看山看水,体心入道者,听山听水,然山还是山,水还是水。“耳来八万四千偈,无处不在演法音。”宋代的黄山谷,在黄龙禅师座下习禅,总不得要旨,以为黄龙禅师隐瞒了什么法,便去问道。师云:“居士可读过《论语》吗?”对曰:“当然读过。”师曰:“《论语》中有这样两句,居士可知:‘二三子以为我有隐乎?我无隐也!’”山谷迷惘。一年秋日,山谷陪黄龙禅师去山坡上闲游,一阵清风飘过,送来阵阵桂子花香,沁人心脾。黄龙禅师抓住禅机,上前一步问到:“闻到否?”对曰:“好香呀!”师曰:“二三子以为我有隐乎?无隐乎!”山谷言下大悟。

所谓会心不远,山谷书法初学苏东坡,无个人风骨,亦想突破藩篱呈个人面貌,终不得破窗见烛之法。一日泛舟江上,见船公摇荡长桨,推波翻浪,始有所悟,得长枪大戟之笔法,终于突破古人成一家之体,此也应是造法自然之典例。生活当中的我们神思散乱,为五欲所障,无法摄心,更谈不到制心一处。许多人梦寐以求地想寻求一处有山有水有竹林,长竿森森,风姿淼淼那种清光远影的烟雨气象。苏东坡《行香子·述怀》有句:“几时归去,做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此“一溪云”者,恰指溪上烟雨。这一溪烟水并非过眼烟云,而指活在当下。就在此刻,其实那就是活泼泼的禅。恩师净慧上人的生活禅语讲:

禅的发现给人类的精神领域带来一片生机。可以说,禅的发现给人类的精神领域打开了一片新的天地,这种奇妙的境界,这种奇妙的历程,实际上是普遍存在的,当人们还没有发现的时候,觉得它很神秘,一旦发现了,原来禅就在当下,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

生活中的禅是如此的灵动和现成,自然界又何尝不是呢?如果满天星斗不是禅,释迦牟尼佛就不可能因睹明星而觉悟成佛;如果潺潺流水不是禅,洞山良价禅师就不可能因为过小溪水睹水中影,而打破疑团;如果郁郁黄花不是禅,灵云禅师也不可能因见桃花而开悟。

大自然到处都呈现着禅的空灵与恬静,悠远与超越,真实与现成。

顶礼恩师上人!讲得多么鲜活,透彻。有缘诸君看到这段文字,不可轻易错过。

在来尼泊尔之前两天,我无意间拨通了两年没有联系的上海友人于水的电话,天下无巧不成书,他称过两天约朋友一起也要来尼泊尔。

我们在蓝毗尼住过两日后,又相约来到既能看到雪山,又有湖泊的博卡拉,这是一处世界徒步穿越爱好者的天堂。他们要在七、八天内穿越雪山,完成自己人生的又一次挑战。于水是个企业家,但他不想让事业搞得自己身心疲惫,就经常自己驾车于高原野岭。他喜欢高原的那种壮阔、肃穆和高远。他曾历时两个多月,开摩托车横跨非洲。他常将自己的身心融入大自然中,在远离人间烟火的地方,把缠绕自己乱七八糟的想法放下,以获得心灵的宁静与祥和。对于一个修学禅法的人来讲,不讲什么征服与挑战。法顶禅师说,自然并不是人类征服的对象,也不可能成为征服的对象。人怎么可能征服伟大的自然?猛烈的台风和暴雨、龟裂的农田、令水库干涸的旱灾、地震、 火山喷发,人类如何征服?我们常常在电视和新闻中听到,某某攀登喜马拉雅山,“征服某某高山”之类的报道,这简直就是不可理解的梦话。如果我们真的征服了某座山峰,就应该在上面长期居住。事实却是,很艰难地爬上去之后,停留片刻便下来了,不是吗?

上世纪前期,英国的登山家、作家F.S史密斯在《山之精灵》中这样写到:

自然和我们没有距离,也不是通过训练征服的对象。自然是我们的一部分,是美丽、庄严的万物之灵。在山上,我们获得领悟,学习生命的意义。

登山的乐趣在于一步一步攀登,静静地凝视山峰,品味山的芳香,倾听山的脉搏。

除此之外,我们还应该知道,山顶的沉默是最悠闲最神圣的休息。

行在山阳道中,你可曾听到过幽幽丛林中,鸟儿的清脆鸣叫;

行在山顶,你可曾听到过风声起时万壑松涛的吼声;

行在溪涧,你可曾听到过流水潺潺,绕石回响;

行在丹峰秋红,你可曾听到落叶飘零……


 

地址:河北省赵县柏林禅寺《禅》编辑部 邮编:051530
电话:0311-84920505(编辑部) 0311-84924272/84921666(发行部) 传真:0311-84920505
稿件箱:chanbox2004@126.com 订刊箱:chan@bailinsi.net
户名:柏林禅寺 开户行:中国银行赵县支行 帐号:1013 5005 5931
准印证号:JL01-0173
《禅》网络版/电子版
欢迎免费传播,但不得对其内容作任何修改!
Copyright 2008 柏林禅寺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