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刊主页 2015年度第四期 / 不离当处常湛然 觅即知君不可见——《圆悟心要校注》代序(三)
 

不离当处常湛然 觅即知君不可见

——《圆悟心要校注》代序(三)

明尧

【接上期】

六、悟后起修

见到本地风光以后,并不是说修行就结束了,还需要绵密地做悟后起修的功夫。如沩山灵祐禅师讲:“若真悟得本,他自知时,修与不修是两头语。如今初心虽从缘得,一念顿悟自理,犹有无始旷劫习气未能顿净,须教渠净除现业流识,即是修也。不可别有法,教渠修行趣向。”可见,净除无始旷劫之习气,乃悟后起修的重要内容。另外,达磨祖师的“二入四行观”中的“四行”,实际上也是对悟后起修的描述。

圆悟克勤禅师在他的开示中,把悟后起修的内容讲得非常清楚。下面这段文字,既谈到了悟前的功夫,也谈到了悟后之起修,可算是一篇纲领性的开示,尤其值得读者注意:

然此段大缘人人具足,但向己求,勿从它觅。盖自己心无相、虚闲静密,镇长印定六根四大、光吞群象。若心境双寂双忘,绝知见,离解会,直下透彻,即是佛心,此外更无一法。是故祖师西来,只言“直指人心,教外别行,单传正印,不立文字语句”,要人当下休歇去。若生心动念、认物认见、弄精魂、着窠窟,即没交涉也。石霜道:“休去,歇去,直教唇皮上醭生去,一条白练去,一念万年去,冷湫湫地去,古庙里香炉去。”但信此语,依而行之,放教身心如土木、如石块,到不觉、不知、不变动处,靠教绝气息、绝笼罗,一念不生,蓦地欢喜,如暗得灯、如贫得宝,四大五蕴轻安、似去重担,身心豁然明白,照了诸相犹如空花、了不可得。此“本来面目”现本地风光、露一道清虚,便是自己放身舍命、安闲无为、快乐之地。千经万论只说此,前圣后圣作用方便妙门只指此。如将钥匙开宝藏锁,门既得开,触目遇缘、万别千差,无非是自己本分合有底珍奇,信手拈来皆可受用,谓之一得永得。尽未来际,于无得而得;得亦非得,乃真得也。若不如是,便落有证、有得、相似般若中,却不究竟也。

既豁然达得此根本分明,然后起力作用,正好修行。二六时中孜孜履践,不取一法、不舍一法,当处圆融,处处是三昧、尘尘是祖师,而不留胜解之心,专行无人、无我、平等一相大道。奉戒持斋,精修三业,令纯净无染、滴水滴冻,乃至六度万行一一圆通,发大机、启大用,辗转令一切人信此、参此、悟此。须行解相应,慎勿作拨无因果、漭漭荡荡魔邪见解;才作此,即谤般若,却招恶报去!所以佛祖垂教,谓之“清净明诲”,当须依此正因,然后当证妙果,所有一生力量正要透脱死生。若一念圆证、念念修行,以“无修而修、无作而作”炼磨将去,于一切境不执不着,不被善恶业缘缚,得大解脱。到百年后,翛然独脱,前程明朗,劫劫生生不迷自己,便是千了百当。(第77信《示魏学士》)

纵观圆悟克勤禅师的开示,我们可以看出,他所强调的悟后起修之内容,主要有两个方面:

1. 尽除烦恼习气和思维分别习气,继续做“生处转熟、熟处转生”的功夫,掀翻第八识,破俱生法执,证理事无碍一心,趋于无为、无心、无事之境界。

因福德因缘之差异,在明心见性这件事情上,每个人的情形不尽相同。有的人在开悟见性之前,经过了漫长艰苦的打磨过程,其功夫已经趋于事一心不乱,故一旦见到本地风光,其力用非常强大。有的人则因慧根猛利,在某种特殊的因缘下,突然触着“母生面孔”,但是,此前并没有做过绵密的打磨功夫,烦恼习气很重,所以虽然见性了,但其般若正念的力用非常有限。因此,面对无始以来养成的强大烦恼习气和思维分别习气,还需要继续做保任的功夫。也就是说,要通过休去歇去,强化定慧等持的穿透力量,不断地扫荡烦恼、文字习气,彻底打破第八阿赖耶识这个生死窠穴,在事上体证空性。前面所言本地风光,仅指在理体上证空性,即“理一心”,只破俱生我执;在事上证空性,则要求达到“理事无碍”的境界。

(1)既得旨之后,绵绵相续管带,令无间断,长养圣胎,纵逢境界恶缘,能以正知见定力融摄之,使成一片,则生死大变不足动,自己胸次养得岁深,成个无为无事大解脱人,岂不是能事已办、行脚事毕耶?(第43信《示实禅老》)

(2)古人得旨之后,向深山茆茨石室,折脚铛子煮饭吃,十年、二十年,大忘人世,永谢尘寰。今时不敢望如此,但只韬名晦迹,守本分,作个骨律锥老衲,以自所契所证,随己力量受用,消遣旧业,融通宿习。或有余力,推以及人,结般若缘,炼磨自己,脚跟纯熟,譬如闲荒草里,拨剔一个半个同知有,共脱生死,转益未来,以报佛祖深恩。(第1信《示华藏明首座》)

(3)得底人心机泯绝,照体已忘,浑无领览,只守闲闲地,而诸天捧花无路、魔外潜觑不见,深深海底行,漏尽意解,所作平常,似三家村里无以异,直下放怀。养到恁么处,亦未肯住在。才有纤毫,便觉如泰山似碍塞人,便即摆拨。虽纯是理地,亦无可取;若取着,即是见刺。所以道“道无心合人,人无心合道”,岂肯自眩我是得底人?原他深不欲人知,唤作“绝学无为”、“与古为俦”,真道人也。(第1信《示华藏明首座》)

(4)古人为此大法,捐躯舍命,历无边无量辛勤,及至洞明奥旨,郑重如至宝,保护如眼睛,造次动转,不令轻触,才起一毫胜解知见,即若云翳青天、尘昏镜面。故赵州道:“我在南方三十年,除粥饭二时是杂用心处。”曹山指人:“保任此事,如经蛊毒之乡,水也不得沾他一滴始得。”以忘心绝照,践履到如如实际,无事于心、于心无事,平澹无为、超然独运。自既脚踏实地,方可为人解去黏缚,度尽一切人、实无人可度,直须用取最后句,物物头头有出身之地也。 (第40信《示涌道者(尼)》)

(5)但于一切时令常在,勿使走作,湛湛澄澄,吞烁群象,四大六根皆家具尔!况知见、语言、解会耶?一时到底放下,到至实平常大安稳处,了无纤芥可得;只恁随处轻安,真无心道人也。保任此无心,究竟佛亦不存,唤甚作众生?菩提亦不立,唤甚作烦恼?翛然永脱,应时纳佑,遇饭吃饭,遇茶吃茶,纵处阛阓如山林,初无二种见。假使致之莲华座上,亦不生忻;抑之九泉之下,亦不起厌。随处建立,又是赢得边事,何有于我哉?(第97信《示祖禅人》)

2. 以无住的心广行六度,成就度生之大用,圆满后得智。

证理一心和理事无碍一心,可得平等性智和空观智,属于自受用境界。但是,要实现广度有情的菩提大愿,仅靠空观智是不够的,还必须有后得智。所以,悟道之后还要广修六度万行,这既是一个开启后得智、圆满功德的过程,也是一个无尽的度生过程。这个过程,用《金刚经》中的话来说,就是“以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而行一切善法”的过程。

(1)是故古德道:“如人学射,久久方中。”悟则刹那,履践功夫须资长远,如鹁鸠儿出生下来,赤骨
地,养来餧去,日久时深,羽毛既就,便解高飞远举。所以悟明透彻正要调伏,只如诸尘境界,常流于中窒碍,到得的人分上无不虚通,全是自家大解脱门。终日作为、未尝作为,了无欣厌、亦无倦怠,度尽一切、而无能所,况生厌堕耶?苟性质偏枯,尤当增益所不能,放教圆通,以讴和摄化、开权俯仰应接,俾高低远迩略无差误。行常不轻行,学忍辱仙人,遵先佛轨仪,成就三十七品助道法,坚固四摄行。到大用现前,喧寂一致,如下水船不劳篙棹,混融含摄,圆证普贤行愿,乃世出世间大善知识也。(第3信《示圆首座》)

(2)大凡为善知识,当慈悲、柔和、善顺接物,以平等无诤自处。彼以恶来,以恶声名色加我,非理相干,讪谤毁辱,但退步自照,于己无歉,一切勿与较量,亦不动念嗔恨,只与直下坐断,如初不闻不见,久久魔孽自消。尔若与之较,则恶声相反,岂有了期?又不表显自己力量,与常流何以异?切力行之,自然无思不服。(第3信《示圆首座》)

(3)古人十年二十年只要参透,一透之后,便解作活计。如今岂是欠缺?但不要起情,不生执着,随力遇缘靡不通彻。唯贵专一纯静,虽干事缘,亦非外物,摄归自己,即为妙用,八万尘劳实时化作八万波罗蜜,更不须别参知识。于日用中度无量数众生,成就无量数佛事,历涉无量数法门,皆从自己胸中流出,岂有他哉!所谓“百尺竿头须进步,大千沙界现全身。”(第54信《示升禅人》)

七、向上一路

如前面所言,无论是破除俱生我执、见到本地风光、证得理一心,还是破除俱生法执、证理事无碍一心、圆满度生功德,这当中,还有一个迷悟的“悟”在,有一个所证的“道”在,有一个成佛的“佛”在,有一个度众生的“众生”在,还有一个“理事无碍”的“法界量”在,换言之,理与事、凡与圣、烦恼与菩提、生死与涅槃等二边之迹,还没有扫尽。所以,用功至此,还必须知道有一个“向上一路”在。

古人讲,“向上一路,千圣不传”。“向上一路”,又称“向上人行履”、“佛向上人”,这是一个绝待圆融的境界;在这里,一切二边相都不复存在,住无住处,归无所得,同时又互即互入,大用无方,不可思议;即所谓“坐断报化佛头”,“把一枝草作丈六金身用,把丈六金身作一枝草用”,“搅长河为酥酪,变大地作黄金”,“于一毫端现宝王刹,坐微尘里转大法轮”,“超情离见,不涉纤尘”,“诸天捧花无路,魔外潜觑不见”,“头头上明,物物上显”。

请看圆悟克勤禅师关于向上一路的几段开示:

(1)是故本分作家终不上人钓钩、落人圈圚,唯自洞明照了,胸次不留毫发,超然孤高,不与万法为侣,不与千圣同廛,脱白露净,湛然虚凝。至于涉缘应机,如飞剑轮、如聚猛火,安可近傍?语默、有无、动静、彼我,一并截断。是故道:“末后一句,始到牢关。把断要津,不通凡圣。”不得已谓之“一句”,谓之“正位”,谓之“顶门”,谓之“金刚王”。才得此意,历落通透,情尘意想、见解胜智自然销融,时中宽广,获大自在。以此修身行己,以此定国安邦,泽及生民,位望转隆,心术愈正,而能不居其功、不有其德;万世一时,万年一念,十方犹目击,造化握掌中,只是个“转物”;回天易地,纳须弥于芥中,掷大千于方外,岂难为哉?(第64信《示张宣机学士》)

(2)朴实头脚跟着地、修行净意,是大便宜,所谓“说得一丈,不如行取一尺。”然见性悟理,情念俱捐、胸次廓然,离一切相,融彻虚通,然后透顶透底物我一如,生与死齐,佛与众生等。至于动静语默,触处逢原,举一毫一尘,靡不该收。然后日用之中,如踞地狮子,谁敢当前?乃一相一行,得遍行三昧。根机既脱,一出无心,才有纤微,悉皆截断,方是“向上人行履”。所以古老贵参玄之士先悟妙心,行无修之修,证无证之证,不用向外驰求,只自回光便了。(第74信《示德文居士》)

(3)大凡出家离俗,要弘圣道、度一切人,而无度人得道之迹,方可超诣向上人行履处。且向上人肯自谓会佛法、能证妙果、越佛超祖不?酌然的无是理。盖只觅个毫发许能所、解悟、证入,亦了不可得,岂况炽然生见刺耶?是故古德道:“他得底人,只守闲闲。”(第107信《示妙觉大师》)

(4)如今照了本心,圆融无际,色声诸尘那可作对?迥迥独脱,虚静明妙,要须彻底提持,勿令浮浅,直下高而无上、广不可极,净躶躶、圆垛垛,无漏无为,千圣依之作根本,万有由之建立,应须斗顿回光自照,令绝形段,分明圆证,万变千化无改无移,谓之“金刚王”、谓之“透法身”。饷间行住坐卧无不透彻,物物头头靡有间隔,唤作“干白露净、单明自心”。不可只么守之,守住便落窠窟,却须猛割猛断,十分弃舍,转舍转明,转远转近,抵死打叠,令断却命去,始是绝气息人,方解“向上行履”。若论“向上行履”,唯己自知,知亦不立,释迦、弥勒、文殊、普贤、德山、临济不敢正眼觑着,岂不是奇特底事?一棒上、一喝下、一句一言、若细若粗、若色若香,一时穿透,方称无心境界。养得如婴儿相似,纯和冲淡,虽在尘劳中,尘劳不染;虽居净妙处,净妙收它不住。随性任缘,饥餐渴饮,善尚不起念,恶岂可复为?所以道:“随缘消旧业,更莫造新殃。”(第135信《示成都雷公悦居士》)

宗门圆顿的见地、圆顿的信心、圆顿的观行、圆顿的果证,在“向上一路”中,得到了圆满体现。这与《金刚经》的大旨完全一致。比如,《金刚经》里就讲:

*是故须菩提!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若心有住,则为非住。是故佛说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须菩提!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应如是布施。

*佛告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当生如是心,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何以故?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则非菩萨。所以者何?须菩提!实无有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无所得耶?”“如是,如是。须菩提!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乃至无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复次,须菩提!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则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所言善法者,如来说非善法,是名善法。”

《金刚经》中的这三段文字,我们可以把它看作是对宗门“向上一路”的经典注解。

八、修证阶次

宗门之修证,若从圆顿的见地而言,并无次第可分。前面所讲之“下手方便”、“本地风光”、“悟后起修”、“向上一路”,看起来似乎是有先后次第,但是,仔细一看就会发现,贯穿于每一阶次中的见地、信心和用功原则等等,却完全是相通的,并无高下之分。所谓的修证阶次,只是就功夫的生熟、粗细、深浅而言。这与教下的渐修次第是不同的。

纵观圆悟克勤禅师的开示,我们可以从中总结出,从功夫上来讲,宗门之修证,一般来说会经历四个阶次:
一是悟前,先依止本分宗师,建立圆顿的见地和信心,并以此为指导,在日用中踏实地做休去歇去的功夫,断除一切烦恼习气、二边执著,令功夫纯熟成片,趋于“事一心”。

二是开悟,指破除俱生我执,见到自己的本来面目、踏着本地风光,与“理一心”相应。

三是悟后起修,指以无漏智慧,净除无始劫以来的烦恼习气和二边知见,行一切善法,破除俱生法执,与“理事无碍一心”相应。

四是向上一路,扫除凡情圣解,归无所得,与“事事无碍一心”相应。

这四个阶次中的后三个阶次,正是人们常说的“禅宗三关”。

宗门有三关之说,由来已久。清代以来,教界有不少人士,或依教下经论,或依祖师语录,纷纷对三关的内容,进行不同的解说,因为角度不一样、证悟缓急之不同,故开合亦有所异,但其基本的精神大体是一致的。
现将三关之不同说法,列表如下:

三关
初.关
重.关
牢.关
禅说
依相宗说
破第六分别我法二执 破俱生我执 破俱生法执
依三谛三观说 证空谛 证假谛 证中道谛
依大乘起信论说 体大 相大 用大
依华严四法界说 理法界 理事无碍法界 事事无碍法界
雍正皇帝说 前后际断,照体独立,悟空寂之自性 大死大活,从空性起妙用,色空不二 扫除悟迹,任运无为

关于禅宗三关的理解,若依六祖慧能悟道的三个阶段来看,就是:

初关,根尘迥脱,照体独立,破俱生我执,平等无分别智现前;

重关,证万法唯心之空性,破俱生法执,空观智现前;

牢关,由空返有,不住寂灭,全体起用,悟无悟迹,归无所得,入不二法门。

一般所说的开悟,指初关;也有人认为,破重关才算开悟;更有人认为只有破了末后牢关才算开悟。此皆应机而设,不必争执,总之,要令学人“未入门者入门,已入门者上上增进”,扫除悟迹。

圆悟克勤禅师所说的“见到本地风光”,主要是指初关而言。他对禅宗三关的理解,正好与此完全一致。现以圆悟克勤禅师当年在荆南游历时,与张商英居士交往的一段对话为证——

一日,克勤禅师造访张商英居士,大谈《华严》宗旨,云:“华严现量境界,理事全真,所以即一而万,了万为一,一复一,万复万,浩然莫穷。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卷舒自在,无碍圆融。此(按:指理事无碍的境界)虽极则,终是无风匝匝之波。”

张商英听了,不觉移榻近前。

克勤禅师讲完这段话之后,便问:“到此,与祖师西来意是同是别?”

张商英道:“同矣!”

克勤禅师道:“且得没交涉!”

张商英遭克勤禅师否定之后,面带愠色。

克勤禅师并不在意,继续点拨道:“不见云门道,山河大地无丝毫过患,犹是转句,直得不见一色,始是半提,更须知有向上全提时节。彼德山、临济岂非全提乎?”

张商英这才心悦诚服,连连点头称是。

第二天,克勤禅师又谈起理法界、事法界、理事无碍法界、事事无碍法界等四法界。当谈到理事无碍法界时,克勤禅师便问:“此可说禅乎?”

张商英道:“正好说禅。”

克勤禅师笑道:“不然,正是法界量里在(按:还是落在理事等名相差别当中),盖法界量未灭。若到事事无碍法界,法界量灭,始好说禅:如何是佛?干屎橛。如何是佛?麻三斤。是故真净偈曰:

‘事事无碍,如意自在。

手把猪头,口诵净戒。

趁出淫房,未还酒债。

十字街头,解开布袋。’”

张商英听完这一段开示,如醍醐灌顶,赞叹道:“美哉斯论,岂易得闻乎!”

这段对话中,值得注意的是圆悟克勤禅师所引云门文偃禅师的那一段话:

“山河大地无丝毫过患”,乃初关境界。俱生我执已破,方能目中之山河大地无纤毫过患,故云。

“转句”,转者,转身也,转生死向涅槃之谓。

“不见一色”,乃重关境界。已证万法唯心之空性,所谓“若人识得心,大地无寸土”,故云。

“半提”,意指还不是最究竟、最圆满的证悟。

“向上全提时节”,乃末后牢关境界。从空起用,圆修六度,悟无悟迹,归无所得,故云。

九、本分师资

宗门之师资传(传法)受(受法),最看重“资胜师强”、“师资道合”。师生之间,如龙得水,似虎靠山,目机铢两,举一反三,方堪传受宗门的旨;否则就有可能出现诸如“焦砖打着连底冻,赤眼撞着火柴头”的尴尬局面。
焦砖,用粘土烧制成的砖,质地很坚硬。连底冻,指彻底冻透的冰块。赤眼,指眼睛因上火而发红。火柴头,指燃烧着的木头。这句话的意思是,师资不契,或者说法不对机,犹如热砖打在厚冰上,作用有限,或者说法不透脱,不仅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反而使情况变得更加糟糕。“焦砖打着连底冻”指师胜而资劣,尤指所教非器;“赤眼撞着火柴头”指师资俱劣,尤指所师非人。

(一)“具眼参学”的条件

宗门一法,乃佛之心眼,唯上根利器者方可承受。此处的上根利器,并非是世智辩聪,其主要素质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能够放下世间名闻利养,存诚真为生死;

二是对宗门之圆顿见地有决定的信心,敢于承当;

三是具有长久不退的坚固志愿;

四是能够放下文字知见及人我胜负等心,老老实实地做休去歇去的功夫。

具备这四个条件,可称之为“克家种草”、“具眼参学”。

圆悟克勤禅师在他的开示中,反复强调参禅学道者必须具足上述这四个最基本的条件。他说:

(1)探究此事,要透死生,岂是小缘?应当猛利、诚志、信重,如救头然,始有少分相应。多见参问之士世智聪明,只图资谈柄、广声誉,以为高上趣向,务以胜人,但增益我见,如以油投火,其炎益炽,直到腊月三十日茫然缪乱,殊不得纤毫力,良由最初已无正因,所以末后劳而无功。是故古德劝人参涅槃堂里禅,诚有旨也。(第137信《示吴教授》)

(2)学道先于择师。既得真正具顶门眼善知识,依其决择死生大事,须猛勇放下身心,忘情体究,当资悟入,发明从本以来独脱无滞碍本分事,日损日日损,履践到无疑、至实、大休歇之场,此所谓“具眼参学”。有胜负、存窠臼,虽一往超胜,不知有、不存诚、不学道、不求出离者,然于此宗未得深造,犹在半途,亦为可悯。(第107信《示妙觉大师》)

(3)古人以生死事大,是以访道寻师决择,岂可只学语言、理会古人公案、下得三五百转好语,便当得也!将知聪明黠慧皆为障道之本,要须冥然扣寂,不怕放教身心如土木瓦砾,蓦然翻却业根种子,便乃知非;见学佛、学法如中毒药相似,然后透出佛法,乃体得本分事也。(第119信《示严殊二道人》)

(二)学道必须依止本分善知识

宗门中的本分善知识,一方面要求自己证悟透彻,通达向上一路;另一方面要有观机逗教的杀活手段。本分善知识因以传佛心印为使命,故最贵嫡嫡相传。他们一般都是经过千锤百炼、并得到上一辈“具咬猪狗手段”之本分作家的反复勘验,才逐渐得到丛林大众的广泛认可。

在修学的过程中,本分善知识的主要功能有五:

一是帮助学人开启圆顿的见地和信心;

二是指示学人修行的下手处和用功原则;

三是帮助学人解粘去缚,避免误入歧途;

四是勘验学人所悟所证是否真实谛当;

五是护持传承宗门之法脉源流。

本分善知识既有如是功德,所以,宗门里强调,依止善知识是宗门修学的首要前提。他至少可以保证修学者能够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1)威音已前,无师自悟,一往超证,千圣同途,放得行、把得住、作得主,浑圆成现,不须煅炼,而自纯熟。及至威音已后,虽自有超卓处,直下承当到无疑之地,要须依师决择印可,使成法器;不尔,必有魔孽坏破正因。是故有祖以来,资受师传,最贵师法,何况此个事非世智辩聪所了、非见闻觉知所拘!(第43信《示实禅老》)

(2)所以学道先须择正知正见师门,然后放下复子,不论岁月,用做事绵绵相续,不怕苦硬难入,参取管须彻去。不见睦州道:“未得个入头,须得个入头处;若得个入头处,不得辜负老僧。”既操诚日久,大经钳锤、洪炉煅炼,日近日亲,田地稳密,只更办悠久管带,使如证如悟始终无间,世法佛法打成一片,物物头头有出身处,不堕尘机,不为物转,闹市里、十字街头活浩之中,正好着力也。(第53信《示瑛上人》)

(3)方来衲子有夙根、作工夫、蓦地得入者,不遇真正宗师,返引他作露布、堕在机境中,“无绳自缚、半前落后、似是不是”,难整理。要须识其病脉、辨其落着、征其所偏坠,而发起之,俾舍执着、住滞,然后示以本分正宗,使无疑惑,了然得大解脱、居大宝宅,自然趁亦不去,可以洪济大法、传续祖灯、堪报不报之恩也。黄龙老南禅师昔未见石霜,会一肚皮禅,翠岩悯之,劝谒慈明,只穷究“玄沙语灵云未彻处”,应时瓦解冰消,遂受印可,三十年只以此印拈诸方解路。瘥病不假驴驮药,紧要处岂有许多佛法也?大宗师为人,虽不立窠臼路布,久之学徒妄认,亦成窠臼路布也,益以无窠臼为窠臼、无路布作路布也。应须及之令尽,无令守株待兔、认指为月。(第4信《示裕书记》)

(三)以本分手段接人之要求

1. 本分善知识在传承佛法慧命中的重要性

本分善知识既然负有承传佛法慧命的重大责任,故其个人的修为、德行以及接众时的作风,将关乎整个祖道之兴衰。宗门中认为,善知识在接众时,最忌讳者有二:

一者善知识如果自己证悟不透,见刺未尽,辗展用解会授与学人,这样就会犯“一盲引众盲、相将入火坑”之大忌。

二者善知识在接众时,如果一味方便随众,丧失宗门之本分,老婆心切,徇人情、存知见、下合头语、以实法系缚人,不能真正令学人大死大活,这样就会犯“钝置学人、瞎人眼目”之大忌。

这两种情形,都会败坏宗门,误导、埋没学人,所谓“模子不正,脱得出来,七凹八凸,取笑作者”。
所以,古来明眼大宗师,在择人传法的时候,无不慎之又慎,审之又审,不敢丝毫苟且。圆悟克勤禅师在给一些长老的开示中,反复告诫他们在接众时,一定要观机逗教,善用杀活手段,以本分草料接人,干净利索,不能“弄泥团”、“草里滚”。

(1)佛祖以心传心,盖彼彼颖悟透脱,如两镜相照,非言象所拘,高超格量,箭锋相拄,初无异缘,乃受道妙、嗣祖继灯。绝意路,出思惟,脱情识,到荡荡然宽通自在处,逗到择人付嘱,亦要气异羽毛,头角体裁全具,然后不坠家声,得从上爪牙方相应副。所以数百年绍续,愈久愈光显,所谓源流深长也。今则颇失故步,多擅家风,存窠窟,作路布。自既不出彻,转以为人,则如老鼠入牛角,渐渐尖小,安得宏纲不委于地哉?(第11信《示普贤文长老》)

(2)是故从上作家古德行棒行喝、立宗旨、明与夺、设照用、三要三玄、五位偏正、峻机电卷、言前格外、旁提正按,只贵当人活卓卓地,千人万人罗笼不住,知有向上宗乘,终不指注定杀、掘坑埋人。若有如此者,定是弄泥团、非慷慨透脱真正具眼衲子。所以不吃人残羹馊饭。被系驴橛子缀住,不唯埋没宗风,抑亦自己透脱生死不得,况复辗转将路布、窠窟、解路传授与后学,遂成一盲引众盲、相将入火坑,岂是小祸!复令正宗只见淡薄、祖佛纲纪委地,岂不痛哉!(第53信《示瑛上人》)

(3)盖观机逗教、百煅千炼,才有偏执疑情,尽为决破,俾彻底放下,得平稳履践转换到扑不破之地,如皮可漏子相似,禁当得,然后放出接物利生,此非小小因缘。才一不周,即模子不正,脱得出来,七凹八凸,取笑作者。是故古德唯务周正、八面玲珑,内于己行持洁清如冰玉,外则圆通讴和,览群情,善回互,如陂泽。立参之际,一一以本分事敲点,待其领略,即放手段与琢磨,譬如一器水传一器,切忌渗漏。其间驱耕、夺饥,神鬼莫测,只凭仗一大解脱,更不生异类相中头角,妥贴无为,真五戒十善出尘阿罗汉也。达磨有言:“行解相应,名之曰祖。”(第6信《法王冲长老》)

2. 以本分事接人,下手要紧,不可徇人情。

赵州和尚讲,“老僧此间,即以本分事接人。若教老僧随伊根机接人,自有三乘十二分教接他了也。若是不会,是谁过欤?已后遇着作家汉,也道老僧不辜他。但有人问,以本分事接人。”此后,“以本分事接人”成为宗门与教下的一个重要区别。

所谓以本分事接人,就是不立文字,通过“棒喝”、“逼拶”、“偷换眼目”等峻烈的方式,将学人置于“言语道断”、“心行处灭”的死地,令其超越二边,当下回归自性,这就是所谓的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由于这种方式,壁立万仞,滴水滴冰,不同于教下的平实商量,故又被称为“咬猪狗手段”,意谓不徇人情,穷追猛打,一咬令断,绝不松口。

(1)“杀人须是杀人刀,活人须是活人剑。”既杀得人,须活得人;既活得人,须杀得人;若只孤单,则偏堕也。垂手之际,却看方便,勿使伤锋犯手,着着有出身之路,八面玲珑,照破他、方与下刃,亦须紧密始得;稍宽缓,即落七落八也。只自己等闲,尚不留毫发许;设有,亦斩作三段,何况此宗门从上牙爪,遇其中人才拈出。若投机则共享,不投机则刬却。(第1信《示华藏明首座》)

(2)岩头道:“大凡扶宗唱教,意在未屙时一觑便透,纵然理论亦没痕迹。”……他古人自有如是风范,要离泥水、截葛藤、啮镞破的、雷卷风旋、乘机当阳、劈面快与,乃称临济宗风,亦不辜方来依扣,以言破言、以迹刬迹,不堕死水,逴(按:当作“绰”)得便行,驱耕牛、夺饥食,意在出生死、越圣凡、平人我、融染净,承当辉天照地大解脱,自利利他,绍圣种族。不见道:“二祖不往西天,达磨不来东土。”与人去缚解黏、拔屑抽钉,正在密室中,不将实法系缀人,从头与伊槌将去,一人半个眼目定动,堪作种草。若求义路、立解会、治择语句、商较古今,宁可无人扫地,此乃据曲录床本职事也。时中勤勤垂手,继之不倦。若只管推懒,则失却本宗、辜负先圣。(第124信《示中竦知藏》)

(3)有祖以来,唯务单传直指,不喜带水拖泥、打露布、列窠窟钝置人……。具正眼大解脱宗匠变格通涂,俾不滞名相、不堕理性言说,放出活卓卓地、脱洒自由妙机,遂见行棒行喝、以言遣言、以机夺机、以毒攻毒、以用破用,所以流传七百余年,枝分派列,各擅家风,浩浩轰轰,莫知纪极。鞠其归着,无出“直指人心”。心地既明,无丝毫隔碍,去胜负、彼我、是非、知见、解会,透到大休大歇安稳之场,岂有二致哉?所谓“百川异流,同归于海”。要须是个向上根器,具高识远见,有绍隆佛祖志气,然后能深入阃奥,彻底信得及,直下把得住,始可印证“堪为种草”。舍此,切宜宝秘慎词,勿容易放行也。(第5信《示隆知藏》)

(4)五祖老人平生孤峻,少许可人,干嚗嚗地壁立,只靠此一着。常自云:“如倚一座须弥山,岂可落虚弄滑头谩人?”把个没滋味铁酸馅劈头拈与学者,令咬嚼,须到渠桶底子脱,丧却如许恶知恶见,胸次不挂丝毫,透得净尽,始可下手煅炼,方禁得拳踢;然后示以金刚王宝剑,度其果能履践负荷,净然无一事,山是山、水是水,更应转向那边“千圣笼罗不住处”,便契乃祖以来所证、传持正法眼藏。及至应用为物,仍当驱耕夫之牛、夺饥人之食,证验得十成无渗漏,即是本分道流也。(第5信《示隆知藏》)

3. 不可“立一法”、以实法系缚人。

接人贵在解粘去缚。此过程实乃“驱耕夫之牛,夺饥人之食”,扫荡一切义学解会,令学人超越二边,住无住处。此即所谓“本分草料”。宗师接人,最忌立一法、一机、一境,系缚学人;最忌在文字知见中打葛藤,论量拣择,让学人落在思维领解中。

自古至今,执能观的平等无分别之鉴觉是佛,执昭昭灵灵的明觉之心为自性,执前念已灭、后念未生、了了分明的空档为见性,执离念的了无一物的空明之境为开悟,执念头的起处为本来面目,执现量之境为究竟,等等,持类似观点的人,可以说大有人在。其实,这些观点都犯了执方便为究竟之过失,最容易迷惑人。真正的本分宗师绝不会将这些见刺植入学人的心田中。

(1)椎拂之下,开发人天,俾透脱生死,岂小因缘?应恬和词色,当机接引、勘对,辨其由来,验其存坐,攻其所偏坠,夺其所执着,直截指示,令见佛性,到大休大歇、安乐之场。所谓‘抽钉拔楔,解黏去缚’,切不可将实法系缀人,令如是住、如是执。勿受别人移倒,此毒药也;令渠吃着,一生担板赚误,岂有利益耶?(第3信《示圆首座》)

(2)秉拂据位、称宗师,无本分作家手段,未免赚误方来,引他入草窠里打骨董去也。若具金刚正眼,须洒洒落落,唯以本分事接之。直饶见与佛齐,犹有佛地障在。是故从上来,行棒行喝、一机一境、一言一句,意在钩头,只贵独脱。切忌依草附木,所谓“驱耕夫之牛,夺饥人之食。”若不如是,尽是弄泥团汉。(第4信《示裕书记(住杭州灵隐佛智禅师)》)

(3)大凡奋丈夫气概,要超轶上流,合下手便教罗笼不得、呼唤不回,利物应机,莫非洒洒落落,不向草窠里辊、鬼窟里弄情魂,将玄妙理性、扬眉瞬目、举手动脚、下合头语,以实法系缀人家男女,一盲引众盲,成何方便?既已据位称师,固不可容易,只自己分上,滴水滴冻,孤迥危峭,如师子儿遨游,意气惊群,出没纵擒,卒难测度,蓦然踞地返掷,百兽奔驰丧胆,岂非殊胜奇特耶?(第9信《示报宁静长老》)

(4)至道简易而渊奥,初不立阶梯,壁立万仞,谓之“本分草料”。……从上来大达大悟,才信彻极致处,即如快鹰俊鹞,迷风曜日、背摩青霄,直下透脱,使二六时中无纤毫障隔,八达七通,卷舒擒纵,圣位尚不居,岂肯处凡流?胸次荡然,该今括古,拈一茎草作丈六金身,拈丈六金身作一茎草,初无胜劣取舍,惟在当机活卓卓地。有时夺人不夺境,有时夺境不夺人,有时人境俱夺、俱不夺,出格超宗,十成潇洒,岂是只贵笼罩人、盖覆、移换走作人?要当朴实头,显示无依倚、无为、无事、大解脱各各本分事。所以古人风尘草动便先照了,才出毫芒,即与刬断,尚不得一半;岂可彼此草里辊、相牵相拽、机关语句上论量拣择、作窠臼,埋没人家男女?……(第13信《示潭州智度觉长老》)

以上我们从九个方面,对圆悟克勤禅师的禅法思想,作了一个大体的介绍。正如一开始我们所强调的,这几个方面,同时也是整个宗门修证理论的关键所在。通过这种“边提纲边引文”的方式,读者庶几可以初步领略宗门禅法之真精神矣。 (全文完)


 

地址:河北省赵县柏林禅寺《禅》编辑部 邮编:051530
电话:0311-84920505(编辑部) 0311-84924272/84921666(发行部) 传真:0311-84920505
稿件箱:chanbox2004@126.com 订刊箱:chan@bailinsi.net
户名:柏林禅寺 开户行:中国银行赵县支行 帐号:1013 5005 5931
准印证号:JL01-0173
《禅》网络版/电子版
欢迎免费传播,但不得对其内容作任何修改!
Copyright 2008 柏林禅寺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