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刊主页 2015年度第四期 / 《续高僧传·习禅篇》校释(三)
 

《续高僧传·习禅篇》校释(三)

秦萌.校释

魏嵩岳少林寺天竺僧佛陀传 

佛陀禅师,此云觉者,本天竺人。学务静摄[1],志在观方[2]。结友六人,相随业道[3],五僧证果,惟[4]佛陀无获[5]。遂[6]勤苦励节[7],如救身衣;进退惟谷[8],莫知投厝[9]。时,得道友曰:“修道藉机[10],时来便克[11];非可斯须[12],徒为虚死[13]。卿[14]于震旦[15]特是别缘[16],度二弟子,深有大益也。”因[17]从之游历诸国,遂至魏[18]北台之恒安[19]焉。

时值孝文[20],敬隆诚至[21],别设禅林[22],凿石为龛[23],结徒定念[24]。国家资供[25],倍架[26]余部。而征应[27]潜著[28],皆异[29]之非常人也。恒安城内康家,赀财[30]百万,崇重[31]佛法,为佛陀造别院[32]。常居室内,自静遵业[33]。有小儿见门隙内炎火赫然[34],惊告院主。合家总萃[35],都无所见。其通征玄观[36],斯例众也。识者[37]验以为得道[38]矣。

后随[39]帝南迁[40],定都伊洛[41],复设静院,勅[42]以处[43]之。而性爱幽栖[44],林谷[45]是托[46];屡往嵩岳[47],高谢[48]人世。有勅就少室山[49]为之造寺,今之少林是也。帝用居处[50],四海[51]息心[52]之俦[53],闻风[54]响会[55]者,众恒数百。笃课出要[56],成济[57]极焉。时或告众曰:“此少林精舍[58]别有灵祇[59]卫护,一立已后,终无事乏[60]。”由使[61]造者[62]弥[63]山而僧廪[64]丰溢[65]。沿[66]彼至今,将[67]二百载,虽荒荐[68]频繁而寺业[69]充实远用[70],比之佛陀[71],无谬传[72]矣。

时又入洛,将度有缘。沙门慧光年立十二,在天门[73]街井栏上,反蹋蹀 [74],一连五百。众人諠竞[75],异[76]而观之。佛陀因见惟[77]曰:“此小儿世戏[78]有工[79],道业[80]亦应无昧[81]。”意欲引度[82],权[83]以杖打头,声响清彻[84]。既善声论[85],知堪法器[86],乃问:“能出家不?”光曰:“固[87]其本怀耳[88]。”遂度之。解冠终古[89],具如别传[90]。又令弟子道房度沙门僧稠[91],教其定业。自化行东夏[92],惟此两贤得道记之,谅有深疑[93]。

年渐迟暮[94],不预僧伦[95],委[96]诸学徒自相成业[97],躬[98]移寺外,别处零房[99]。感一善神常随影护[100],亦令设食而祠飨[101]之。后报欲终,在房门之壁手画神像,于今尚存。

注释:

[1] 学务静摄:所学是致力于静虑摄心。

[2] 志在观方:心之所向在慧观之方。

[3] 业道:以修行佛道为志业。

[4] 惟:南宋《思溪藏》、元《大普宁寺藏》、明《方册藏》、日本宫内省图书寮本作“唯”。

[5] 无获:没有成果。

[6] 遂:于是,就。

[7] 勤苦励节:勤奋刻苦地砥砺节操。

[8] 进退惟谷:无论是进还是退,都处在困境之中。形容进退两难。谷,南宋《思溪藏》、明《方册藏》、日本宫内省图书寮本作“咎”。

[9] 莫知投厝:投,投向,投身;厝,安置。意指不知何去何从、如何是好。

[10] 藉机:凭借机缘。

[11] 克:成功。

[12] 斯须:一会儿,片刻。

[13] 徒为虚死:白白地无谓而死。

[14] 卿:古代用为第二人称,表尊敬或爱意。

[15] 震旦:古代印度人称中国为震旦。震,南宋《思溪藏》、元《大普宁寺藏》作“振”。

[16] 特是别缘:与众不同的特殊因缘。

[17] 因:于是,就。

[18] 魏:指南北朝时期的北魏(386—557年)。

[19] 北台之恒安:《续高僧传》常出现“北台”这一地名,且“北台”常与“南台”相对而称,如《续高僧传·卷第一·译经篇初》有《魏北台石窟寺恒安沙门释昙曜传》,《魏南台永宁寺北天竺沙门菩提流支传》。其中,《魏北台石窟寺恒安沙门释昙曜传》中记载:“释昙曜,未详何许人也。少出家,摄行坚贞,风鉴闲约。以元魏和平年,住北台;昭玄统,绥縎僧众,妙得其心。住恒安石窟通乐寺,即魏帝之所造也。去恒安西北三十里,武周山谷北面石崖,就而镌之,建立佛寺,名曰灵岩。”由此可见,北台即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之前的都城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南台则指洛阳(今河南省洛阳市)。北魏曾设置尚书台总领政务,尚书台因位于宫中的中台,故以台名,并有中台、台阁、台省等别称。这里可能是以“台”指称都城,或许因为都城是总揽全国政务的尚书台所在地;平城在北,故称“北台”;洛阳在南,故称“南台”。以上推论是否成立,尚需研究,仅供读者参考。又北魏天兴元年(398年),北魏道武帝迁都于平城,兼为司州治所。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改司州为恒州,平城兼为恒州治所。北魏孝昌二年(526年),六镇起义,平城沦为废墟。后,北齐于旧平城之东御河东岸建恒安镇,其遗址在今大同市东郊古城村一带。

[20] 孝文:北魏孝文帝拓跋宏(467-499年),是北魏献文帝拓跋弘的长子,北魏第七位皇帝,初姓拓跋,后改姓元。庙号高祖,谥号孝文皇帝。其在位期间推行均田制和户调制,变革官制和律令,迁都洛阳,改易汉俗等,有利于缓解民族隔阂和阶级矛盾,对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21] 敬隆诚至:敬、隆,都有尊敬、尊崇之义;诚至,即至诚。敬隆诚至,即至诚地尊崇。

[22] 禅林:佛教寺院的别称。

[23] 龛:小窟。

[24] 结徒定念:聚集徒众,(修行禅定)以安定散乱的心念。

[25] 资供:供养,供给。

[26] 架:超越,凌驾。南宋《思溪藏》、元《大普宁寺藏》、明《方册藏》、日本宫内省图书寮本作“加”。

[27] 征应:证验,应验。

[28] 潜著:无形中显现。

[29] 异:觉得惊异。

[30] 赀财:钱财,财物。赀,通“资”。

[31] 崇重:尊重,重视。

[32] 别院:正宅之外的宅院。

[33] 遵业:持守修行的德业。

[34] 赫然:光彩鲜明貌。多指红色。

[35] 萃:聚集。

[36] 通征玄观:神通证验和玄妙禅观。征,南宋《思溪藏》、元《大普宁寺藏》、明《方册藏》、日本宫内省图书寮本作“微”,则此句的意思是,通达微妙的玄奥禅观。

[37] 识者:有见识的人。

[38] 验以为得道:以为是得道的验证。

[39] 随:《大正藏》作“隋”,南宋《思溪藏》、元《大普宁寺藏》、明《方册藏》、日本宫内省图书寮本作“随”,笔者以为作“随”意思较为通达。

[40] 南迁:北魏孝文帝太和十八年(493年),孝文帝排除鲜卑旧贵族和保守势力的反对,把都城从平城(今山西大同)迁至洛阳(今河南洛阳)。

[41]伊洛:洛阳别名,因境内有伊、洛两水,也称伊洛。

[42]勅 :同“敕”,皇帝下命令。

[43] 处:使……居住。

[44] 幽栖:幽僻的栖止之处。

[45] 林谷:林木山谷。

[46] 托:寄身;安身。

[47] 嵩岳:即嵩山,山名。在河南省登封县北,为五岳之中岳。

[48] 高谢:辞别。

[49] 少室山:山峰名,因山中有石室而得名,在今河南登封市西北,属嵩山。东与太室山相对,上有三十六峰。

[50] 帝用居处:孝文帝用少林寺安置佛陀禅师。

[51] 四海:古以中国四境有海环绕,各按方位为“东海”、“南海”、“西海”和“北海”,但亦因时而异,说法不一。犹言天下,全国各处。

[52] 息心:梵语“沙门”的意译。谓勤修善法,息灭恶行。

[53] 俦:同类,辈。

[54] 闻风:听到音讯。

[55] 响会:如回响一样会聚。

[56] 笃课出要:以出离生死的要道为专一的功课。

[57] 成济:成就。

[58] 精舍:僧人修行、居住之所。

[59] 灵祇:指神明。

[60] 事乏:缺少供养。乏,日本宫内省图书寮本作“之”。

[61] 由使:由此而致使。

[62] 造者:造访者。造,到,去。

[63] 弥:遍,满。

[64] 廪:米仓,亦指储藏的米。

[65] 丰溢:富足有余。

[66] 沿:因袭。

[67] 将:快要。

[68] 荒荐:荐,草。荒荐,即荒草,指寺院荒废。

[69] 业:财产。

[70] 远用:超过消费量。

[71] 比之佛陀:比照佛陀禅师的预言。

[72] 谬传:误传。

[73] 门:南宋《思溪藏》、元《大普宁寺藏》、明《方册藏》、日本宫内省图书寮本无“门”字。

[74] 反蹋蹀 :蹋,元《大普宁寺藏》、明《方册藏》作“踢”。刘评在《毽球之渊源》(《体育文史》,1992年第3期,第35-40页)中指出,我国古代的毽子又称“蹀”;反踢,就是用脚外跺踢毽子。

[75] 竞:諠,同“喧”,喧闹争竞。

[76] 异:感到惊异。

[77] 惟:连词,表示顺承关系,相当于“则”。南宋《思溪藏》、元《大普宁寺藏》、明《方册藏》作“怪”。

[78] 世戏:世间的游戏。

[79] 工:工夫,技术。

[80] 道业:又作道行。学道修行之意,特指佛道之修行,或成就佛果之因行。

[81] 无昧:光明,有成就。

[82] 引度:指点度化。

[83] 权:暂且。

[84] 清彻:清脆。

[85] 声论:或指凭借音声而辨识人的根机、潜质的理论。

[86] 法器:堪行佛道者。

[87] 固:原来,本来。

[88] 本怀:心中根本的想法。或曰素志,或曰素怀。

[89] 解冠终古:指慧光律师对佛法的解悟超出自古以来的高僧大德。

[90] 具如别传:详细情况就如慧光律师的传记中所记载的那样。《续高僧传》卷第二十一“明律上”有《齐邺下大觉寺释慧光传》,可参考。

[91] 僧稠:(480—560年)北齐禅僧。河北钜鹿人,俗姓孙。博通经史,年二十八,征为太学博士。未久即出家,从道房禅师受止观,并习《涅槃经·圣行品》之四念处法,又从道明禅师受十六特胜法。后参谒嵩山少林寺跋陀禅师,呈己所证,跋陀曰:“自葱岭以东,禅学之最,汝其人矣!”北魏孝明帝三召皆辞。后于西王屋山、青罗山等地修禅。僧稠所习为小乘禅,与大乘禅之菩提达磨相并称。且师于小乘禅观中广弘四念处法,颇具特色。北魏孝武帝于永熙元年(532年)为师于怀州(河南)马头山中建禅寺。入北齐,天保年间(550—559年),文宣帝强召请师,为建邺都云门寺,并敕兼石窟寺主。朝野事之如圣,号“大禅师”。徒众会辏恒逾千人。师请帝于国内诸州别置禅寺以作育后进,禅法因而大行于北地。乾明元年四月,无疾坐化,世寿八十一。撰有《止观法》二卷行于世。弟子有昙询。《续高僧传·习禅》有传。

[92] 东夏:指中国内地。

[93] 谅有深疑:恐怕读者都会对佛陀禅师只有两位高徒得道难以相信吧。疑,日本宫内省图书寮本作“拟”。

[94] 迟暮:比喻晚年。

[95] 不预僧伦:不参与僧团活动。

[96] 委:委托。

[97] 自相成业:相互成就道业。

[98] 躬:自己。

[99] 零房:或指寺外独立的房舍。

[100] 影护:如影随形一般地护持。

[101] 祠飨:供奉饮食。

简评:

读完佛陀禅师的传记,既感到波澜壮阔的豪迈,又感到一心向道的坚定。青年时的佛陀禅师与道友结伴修行,同修们纷纷证果,唯独他一无所获……不是因为他没有精进努力,而是因为他修行证果、弘法利生的机缘不在家乡印度,而在万里之外的中国。今天,印度与中国之间的时空间隔,或许只是空中几个小时的飞行,但在当时则意味着历时长久、需要克服无数困难和险境,乃至可能有性命之虞的万里长征。修行人为法忘躯,徒步万里又岂在话下。传记中没有记载佛陀禅师从印度来中国经历了怎样的艰难险阻,仿佛他一下子就从印度来到了当时北魏治下的平城,也就是今天的山西大同。我想,他大概不是用神足通瞬间移动的吧。其间的种种经历,作者没写,读者也可以想象得到。

来到中国的佛陀禅师,恰逢北魏孝文帝主政。自上而下强力推行的政治、文化变革,催生出一个生机勃勃又冲突不断的时代。上自帝王下至百姓对佛教的信仰和支持,为佛教的发展兴盛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就在这样的环境中,佛陀禅师不仅证得了圣果,也成就了一番弘法利生的事业。虽然佛陀禅师的弟子中,有所成就、留名史册者只有两位,但是我相信他所播下的佛法种子一定能在未来的无边时空中不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由此我们也可以体会到,机缘对于修行证果、弘法利生的重要意义。不仅是对修道者,更是对我们这些在六道轮回中头出头没、企盼获得救度的芸芸众生。没有缘,修行者无法单靠精进用功而证果;没有缘,众生就没有解脱的宝贵机会。

从传记中,我们可以知道,佛陀禅师是少林寺的开山祖师。寺院建成后,佛陀禅师就曾预言:“此少林精舍别有灵祇卫护,一立已后,终无事乏。”比照少林寺的历史,再看一看少林寺今天的盛况,我们不得不佩服佛陀禅师的高瞻远瞩、料事如神。

此外,佛陀禅师独特的识人之道,也令人赞叹。当他看到还是少年的慧光律师高超的毽球技艺时,就断言这个人修道也会有成就。为什么?窃以为,能一连踢五百下毽子的人,一定有勤学苦练、坚持不懈、精益求精的精神,也一定有很强的专注力。以这样的专注力和精进力来修行,肯定会有所成就。又当佛陀禅师用禅杖击打慧光的头时,发出了清脆的声响,佛陀禅师更加肯定,慧光堪为法器。这其中的道理,笔者就只有仰慕、惊叹而难以体会和推测了。


 

地址:河北省赵县柏林禅寺《禅》编辑部 邮编:051530
电话:0311-84920505(编辑部) 0311-84924272/84921666(发行部) 传真:0311-84920505
稿件箱:chanbox2004@126.com 订刊箱:chan@bailinsi.net
户名:柏林禅寺 开户行:中国银行赵县支行 帐号:1013 5005 5931
准印证号:JL01-0173
《禅》网络版/电子版
欢迎免费传播,但不得对其内容作任何修改!
Copyright 2008 柏林禅寺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