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刊主页 2015年度第三期 / 恍如隔世的巴德岗——尼泊尔游记(二)
 

恍如隔世的巴德岗

——尼泊尔游记(二)

明鉴

【接145期】

 

晚间,倚靠在床上,打开台灯,翻看旅游刊物时,闲看那些精美的照片,突然开了一个千年的窗子:啊!巴德岗,它怎么会如此神奇地存在于当今现代化如此发达的社会里。那似乎是一个遥远不可及的梦。还有它那精美绝伦的工艺品……在这个并不发达,相对比较贫困的国度里,佛教“五明”的“工巧明”却被精准地保留、扎扎实实地传承着。我们一行应邀来到大佛塔周边不远的“雪钦寺”,那是个紫袍的王国,常住有五百僧众,其中有个传授“唐卡”的艺术学校,学制是六年,但是毕业之后,许多人都说只是开始,因为学佛的路,将会终身相伴,技艺的增长则太有限了。我看到学生们练习用的铅笔或毛笔墨线勾勒在木板上,画完后再用白粉刷在板上,反复使用,真叫当今大量印刷的广告、铺天盖地无处不在的包装,无度浪费的我们汗颜。那些描绘精准的线条,真可让那些美院的骄子自惭形秽;而且小小画室整洁简单到无以复加,要脱鞋进入画室,除了应带的绘画材料,小凳子,画板,几乎无任何闲物。我看到了老师画在黑板上的坛城和“空行母”的样本,画得是那样精准无误,如教科书上的印刷品。听授课的老师讲,学生们来自不同国籍,有东方人也有西方人,他们要上寺里的早晚课,要求他们用修持的功夫去画“唐卡”,不仅仅严格要求按《佛说造像量度经》的比例去画,还要求对颜色有观想力,要与所画的主题保持一致。我想这样的作品是有强大的摄受力和加持力的。所以他们的作品不允许在市场出售, 因为完成一幅如此精严、用色繁褥、毛发如丝、衣纹锦彩、庄严如法的唐卡,一年也只不过一两件作品,已早早被笃诚的功德主定制,非天工所不能为,实为世间珍宝。很早以前我听到过一个故事:清代一位画“唐卡”的工匠,不仅技艺高超,且观想功夫了得,经他手绘制的一幅马鸣菩萨上首的马头会引颈嘶鸣。传奇吧?

我想当今一些“大师”能否让自己的作品慢下来,少画些无关紧要的应酬画?我曾看到一家机器装裱店里,堆积如山的所谓“参展”作品,老干部大学水准的画,令那台装裱机累得不堪重负。当有些画如同流水作业的印刷品,如同遍满旅游市场上机器加工的工艺品,没有任何灵性可言。现在深受中国人民喜爱的藏传佛教的铜像及唐卡,许多都出自尼泊尔工匠之手。在中国佛教圣地—五台山,那座著名的白塔,及北京北海的白塔,也凝聚了尼泊尔工匠的才华与智慧。在加德满都一家很有名的五星级酒店大堂的重要位置,放置着浓缩了尼泊尔古代各种造型的五方佛佛塔,令人叹为观止。

四 

闲岔打得太远了。当汽车将我们带到一个视野开阔的广场时,天啊!真的不敢相信,这个建于十三世纪尼泊尔最古老的城市,竟是这般雄伟,虽经千百年的沧桑变幻,竟如涅槃的凤凰,以卓然出世的倩影,梦幻般地展现在世人面前!她是当之无愧的世界文化遗产。在清晨尚未褪尽的薄雾里,走入这组天方夜谭般的建筑群,你绝对有恍如隔世之感。

望着在廊下斜披艳丽的纱裙、黑黑皮肤的男人们,听着经楼上传出民族乐器的敲击声和着诵经的梵呗,悦耳清心。三三两两的男女,倚靠在栏杆上低声细语;漫天飞翔的鸽子“扑腾扑腾”地盘旋在广场的上空。在一个凹下去的红色砖砌的方形池子里,许多人在汲水,女子将桶、缸顶在头上,摆动着婀娜的身姿走过你身边时,真似一幅流动着生命情趣的风景画。眼前这个浸着生活情趣的古老广场,应该说是生活艺术化最现实的诠释。

她既非罗马广场,也非帕特农神庙,也非吴哥窟,她自有其独特的魅力,那种纯朴、自然、无争的生活状态,正是当今社会所缺少的。我的思绪在清晨的云里雾里逡巡,仿佛在幻梦中徘徊。在这个尚不发达、没有雾霾的国度里,找寻我们曾经拥有,但被横流物欲所弥盖的本性良知。在这个吃什么都还有原味的国度里,我们尽可以放心地食用那些蔬菜水果,原因很简单,他们自己戏言“买不起农药”。

即使再没有什么在尼泊尔,巴德岗的杜巴广场依然是值得用全球旅行的一半路程来看的地方— 一位法国旅行者如是说。

巴德岗的建筑等文化遗产年代久远,混合了北方艺术和南方的神话哲学,被一代代传承下来。有些建筑有印度雅利安式风格。在神庙的周围壁上镶嵌了精美的木雕作品,最多的还是“密荼那”的爱侣形象,它们大多相拥相抱,身体呈三屈式。瑰丽的宝塔,寺院,石雕的喷水口,特色池塘,印度教的神像,传统的水槽、宫殿、私人艺术楼层层叠叠,令我们目不暇接。陶马迪广场的拜拉弗纳神庙,五十五扇窗宫殿,伽咖那特庙…… 对于眼前这一组组建筑群,以中国人的思维很难说出其风格流派,我只感觉它是神话传说中的建筑,恍若时光倒流,极力想象着那个时代的人们是如何神话一般地生活着。仅从现有手头资料来看,是一个未曾听说过的名称,叫砙瓦丽式建筑,据传到了玛拉王统治时期,建筑水准达到了高潮。在历史上尼泊尔以工匠闻名于世,当初动用了多少能工巧匠,历经了多少风风雨雨,不得而知。禅宗有“不知最亲切”的说法,我们只管看就是了。

当薄雾悄悄退去,一缕鲜亮的桔色映照在古建筑那已呈现出深赭色的木料上,将雕花的图案清晰地映现于我们的眼帘时,我们不得不赞叹其艺术之精美。我这时才发现有那么多尼泊尔人,而且多数是年轻人,在廊下的阳光中打发时光。慵懒的阳光无私地洒在这些无事闲闲消磨岁月的人们身上,好像没有什么比晒太阳更惬意的事情了。我也找了一个适当的位置,静静地享受这份大自然的馈赠。有多少尼泊尔人从公元前十三世纪,一代一代坐到今天。今日今时,还是无准禅师的一句诗最受用:“全不管青山变老,但消受白日虚闲。”在尼泊尔随处可见身也闲闲、心也闲闲的人,一位美女畅饮“可口可乐”的招贴广告布满了尼泊尔的大街小巷。我亦口占一诗:

惊现凤凰涅槃城,冷雾依稀晃塔铃。

昔日繁花惜落尽,汲水搬柴见古风。

岁痕难遮流光影,斑驳方露旧峥嵘。

但得灰鸽旋空舞,阙柱承天问月宫。

十点四十分,当接我们的车子准时到来时,我才从那遥远的梦境中回到现实。车子从嘈杂的街市闪过,穿过一个又一个嘈杂的街市。这恰如我的生命流程,不知不觉中也许就到了终点。此时,我的心中腾起一种从未有过的崇高与敬意,因为我要去的下一站,是蓝毗尼—佛陀诞生的地方。 (待.续)


 

地址:河北省赵县柏林禅寺《禅》编辑部 邮编:051530
电话:0311-84920505(编辑部) 0311-84924272/84921666(发行部) 传真:0311-84920505
稿件箱:chanbox2004@126.com 订刊箱:chan@bailinsi.net
户名:柏林禅寺 开户行:中国银行赵县支行 帐号:1013 5005 5931
准印证号:JL01-0173
《禅》网络版/电子版
欢迎免费传播,但不得对其内容作任何修改!
Copyright 2008 柏林禅寺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