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刊主页 2015年度第三期 / 《六祖坛经》与宗门香事
 

《六祖坛经》与宗门香事(五)

宗舜

【接145期】

三、禅宗之行香

正因为如此,香在佛教里面有这么重要的地位,所以自道安时代开始,就已经在宗教仪式中普遍地用到焚香。大家知道,禅宗对烧香是特别重视的。方丈或者住持晋院的时候,他首先在山门口烧香才能进入,然后一直要到法堂,在说法要升座之前,首先要把香焚上,方丈要有一支香交代法脉来源。他首先说这一支香供养三宝、供养佛,供养之后就讲我这一支香是为某一个地方某一位老和尚烧的,这就是嗣法恩师,恩师是谁,法脉所自源流,以香先申礼敬。所以禅宗特别重视烧香。新戒比丘在受戒时,教授师要专门嘱咐:“从今已去,凡遇节腊,结制解制,当须怀香礼拜得戒和尚。若遇路途遥远不能侍诣,当以焚香遥空称名致敬,不得慢意。”(见读体《传戒正范》)

按照《百丈清规》记载,方丈专门还有“烧香侍者”,又称侍香。他在法会中持香盒司掌烧香行礼,并记录住持于上堂、小参、普说、念诵、节腊、挂搭等行礼之法语,可以说非常重要。《大慧普觉禅师语录》有“侍者烧香已成多事,大众问讯转见病深”的上堂语。

过去禅宗丛林,禅僧怀香搭衣带具,把香装在身上,衣搭好,把具拿着到方丈去请益。不礼拜,见了方丈先问讯,一番机锋问答。如果方丈所答、所说与他契机,展具礼拜,把怀中的香拿出来在他面前一焚,表示我认可你,你是我的师长。这表示我们机教相应,我尊重你。如果两个人的机锋问答不相契合,礼拜虽然礼拜,但这个香是不拿出来烧的。过去丛林就是这样的。这个是怀香。丛林里面还有告香,这是学者插香以请禅师普说或开示的仪式。

一般行香用的最多。行,就是付与的意思。今天我们做佛事,一个人手执一个香炉、手炉。好多人并不理解为什么每个人要发一个手炉,当然他知道那是供养烧香的意思,但是它的来源是什么呢?在过去,施主为僧众设斋,就要先把香分给大众来行烧香、绕塔这样的礼拜之举,在《贤愚经》、《大比丘三千威仪》都有记载。唐道宣《行事钞·讣请设则篇》说:“《增一》云,有设供者,手执香炉,而白时至,佛言,香为佛使,故须之也。”在印度就是这么来的,行香的时候,僧众要站着受这个香,就是别人把香递给你,你要站着接受。行香者如果是女子,那么就坐着受,比丘就不用站起来了,否则就要犯突吉罗罪。如果法师本身坐在高座,就不必起身。这是避免比丘误触碰女性身体,心中产生欲望。

在中国,行香从晋代的道安法师开始采用,一直到唐宋成为一种重要佛教仪式。唐代宫廷烧香成为习俗,也是受佛教影响。在行香的时候一边要念诵这个偈子,“戒定慧解知见香,遍十方界常芬馥,愿此香烟亦如是,无量无边作佛事”。同时还要唱诵一个行香梵。行香梵这个“梵”是指梵呗,就是印度的一种唱诵的方法。它的内容是《胜鬘经》的偈颂,就是他一边烧香一边要唱一个颂。我们今天只念南无阿弥陀佛,或者南无香云盖菩萨,在印度是要念这么个偈子赞佛。“如来妙色身,世间无与等,无比不思议,是故今敬礼。如来色无尽,智慧亦复然,一切法常住,是故我皈依。”这是一边烧香的时候一边念诵的内容,叫做行香梵。所以烧香乃是一个重要的佛事仪轨。在说法之前,必须先行香。

在佛前上香就叫拈香,这个拈香有不同的规矩。比如块香,我们称他为大香,这种香如果要烧,是要单独劈成一小段,拿三根檀香木烧,插到香炉里面去烧,这是隆重的礼仪,一般方丈才有资格,或者做佛事的大斋主才有资格。普通的烧线香,一根线香举起来烧,这个香的拿法也不像我们平时的。要拿左手食指中指先把香夹住,然后大指把香尾抵住,右手在左手的里面也是用食指中指夹住香,用大拇指抵在左手大拇指后。香不用举很高,平时烧的时候跟胸是齐平的,心口多高香拿多高。夹着它当胸,然后就把它举起来供养佛,要齐眉,跟眉毛一样高。观想香云遍满十方法界,供养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一举一观想就好了。第一支香一定插在炉子的正中间。然后左手执的香插左边,右手执的香插右边。拈香在禅宗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这样一说,就越来越明白,为什么六祖在无相忏悔之前,要为大众传授五分法身功德香了吧?原来有这么个仪式的要求。香有如此的功德,所以专门有行香的仪轨,才有六祖特地传五分法身功德香。既然讲无相、无念、无住,还在意什么烧不烧香呢?六祖特地传个五分法身功德香,看似与六祖的行为作风不相合。但是,由于行香是一个特殊的仪式,所以即使是六祖也不能轻易废除,只能改变一下。

四、达磨祖师说香

在达磨祖师《观心论》这部书里面(这个论,相传是达磨祖师所作,收在《大正藏》里面87册)的这段话,跟《坛经》参看,我们就能明白六祖所说究竟为何。

达磨在《观心论》中说:

又烧香者,亦非世间有相之香,乃是无为正法香也,薰诸秽恶业,悉令消灭。其正法香,有五种体。一者戒香,所谓诸恶能断,能修诸善。二者定香,所谓决信大乘,心无退转。三者慧香,所谓常于身心,内外观察。四者解脱香,所谓能断一切无明结缚。五者解脱知见香,所谓觉照常明,通达无碍。如是五香世间无比,佛在世日,令诸子以智慧火,烧如是无价香,供养十方一切诸佛。今时众生愚痴钝根,不解如来真实之义,唯将外火,烧于世间沉檀薰陆质碍之香者,希望福报,云何可得?

“烧香者,亦非世间有相之香”。我们焚烧的香并不是世间的沉檀龙麝这些有相之香,“乃是无为正法之香”。无造作即无为,无为法中,真如无为,即涅槃最为殊胜。无为正法之香“薰诸臭秽”,能够熏除这些污垢臭气,“断无明恶业,悉令消灭”,令无明恶业全部消灭。所以讲《六祖坛经》与香事,讲宗门香事核心落脚点是在这里,佛教的香事是讲这个。

所谓的正法香是五种,“一者戒香,所谓能断诸恶,能修诸善”。这叫戒香。“二者定香,所谓深信大乘。心无退转”。就是心安住于大乘,不退转为凡夫或者二乘。心安住不动,这叫心不退转,所以称为定,定香。“三者慧香,所谓常于身心,内外观察”。常常用智慧观照自己的身心内在和外在的一切有为无为之法,了达人无我与法无我,通达两种无我。“四者解脱香,所谓能断一切无明结缚”。证得人无我即阿罗汉,证得法无我是大菩萨。这样子当然就断除了一切烦恼的束缚,所以就获得了解脱。“五者解脱知见香,所谓觉照常明,通达无碍”。这个觉照常明,就是指的内心常明不灭的这个觉照之心。观自在菩萨的观自在这个观照,“照见五蕴皆空”的“照”,就是这个觉照常明。常明,表示不是短时。念念相续,不可以间断,就是这个觉照不能断,通达无碍。

“如是五香,名最上香,世间无比”。这五种香是最珍贵的香,世间没有一种香能够比它更贵重。“佛在世时,令诸弟子,以智慧火,烧如是无价宝香,供养十方一切诸佛”。所以佛在世的时候,教弟子烧香就是用智慧之火焚烧一切烦恼,证得五种功德,这就是所谓的焚香,用这样的方法来供养十方如来。如果我们不明白这样的道理,执着于世间有形有相之物,“今时众生愚痴钝根”,愚痴是说他们被烦恼遮蔽,这就是《坛经》里讲的“明镜蒙尘”,心如明镜被灰尘障蔽。那钝根呢,就是不能够接受最上乘法,狐疑不信。有的人能明白一些普通的大乘的常途法门,对于禅法顿悟之道他不能接受,根基过钝。所以达磨乃至六祖一脉相承,讲的内容是一致的。

他说“不解如来真实之义,唯将外火烧于世间沉檀薰陆质碍之香者,希望福报云何可得”。心外之火,不是内心的智慧,不是智慧之火烧烦恼之心,而是用外在世间之火,烧所谓的沉香、檀香、薰陆香(薰陆也是名贵的香材)这些质碍之香。质碍,物有质碍的作用。我们凡夫能够看到外形,知道他的长短、高低、胖瘦,这叫质碍。这是色法的特点。把色法当成是所谓的香,希望焚香获得福报,这样子去求福如何能够得到呢?心外求法,法不可得;心外求福,福不可得;心外焚香,香也不可得。

整个《坛经》的要旨在三无。无相、无念、无住三无是本经的核心知识,你只要抓住这三无,那么整个《坛经》就能够明了。

五、无说无不说

我们现在无非是借五分法身功德香这一段,说禅心三无这件事情。用禅宗门下的话讲就叫老婆心切,眉毛拖地。什么叫做眉毛拖地呢?眉毛拖地就是说,原本不可说破的东西反复在这里讲来讲去。其实,原本自心具足,但是没有办法,我自己也是属于愚钝之根,了知诸法虽然是如幻如化,但是,离语言文字之相还是没有像维摩诘一默如雷那样的妙用。不过,好在《维摩诘经》天女散花的时候就已经借天女之口说了,一切乃至一切语言文字皆是解脱相。《坛经》讲三无,洋洋洒洒一万余言,繁本有两万多字,简的有一万两千多字。你看,不说还说了这么多,那是因为文字语言之相虽然不能执着,但是作为凡夫,表达佛理还是不能离此相。文字语言之相是假名安立,这样假名安立,无常变异之法是空相,所以它与解脱之相还是相应。

《法华经》更是说,“一切治生产业,皆与实相不相违背”。对不对?所以,说相、说无相,其实都是方便善巧、妙用不同。明白这个道理,我们其实就没有什么质碍了。

我们学习了《六祖坛经》与香道的内容,多多少少对《坛经》、禅宗还有我们理解的宗门的香事有所了解。香在佛教中的运用非常庞杂,见解都跟解脱道的修行有关。比如密宗也是类似观点,唐善无畏讲、一行法师记录的《大日经疏》卷八说:“烧香是遍至法界义,如天树王开敷时,香气逆风顺风自然遍布。菩提香亦尔,随一一功德,即为慧火所烧,解脱风所吹,随悲愿力自在而转,普熏一切,故曰烧香。”这里希望给大家种一个正法种子。特别是香,现在玩的人非常多,我们听听这个,对于纠正现在世俗间对香的不良的炒作之风有好处。 (全文完)


 

地址:河北省赵县柏林禅寺《禅》编辑部 邮编:051530
电话:0311-84920505(编辑部) 0311-84924272/84921666(发行部) 传真:0311-84920505
稿件箱:chanbox2004@126.com 订刊箱:chan@bailinsi.net
户名:柏林禅寺 开户行:中国银行赵县支行 帐号:1013 5005 5931
准印证号:JL01-0173
《禅》网络版/电子版
欢迎免费传播,但不得对其内容作任何修改!
Copyright 2008 柏林禅寺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