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刊主页 2015年度第三期 / 《续高僧传·习禅篇》校释(二)
 

《续高僧传·习禅篇》校释(二)

秦萌.校释

梁钟山延贤寺释慧胜传(慧初) 

释慧胜,交址[1]人,住仙洲山寺。栖遁[2]林泽[3],闲放[4]物表[5]。诵《法华》,日计一遍,亟淹[6]年序[7]。衣食节约[8],随身游任[9]。从外国禅师达摩提婆学诸观行[10],一入寂定,周晨[11]乃起。彭城[12]刘缋[13]出守南海[14],闻风[15]遣请[16],携[17]与同归,因住幽栖寺。韬明秘采[18],常示如愚。久处者重之,禅学者敬美[19]。幽栖寺中,绝无食调[20],唯资分卫[21],大遵清俭[22]。永明五年[23],移憩钟山[24]延贤精舍。自少及老心贞正[25]焉。以天鉴[26]年中卒,春秋七十。

时,净名寺有慧初禅师者,魏天水人[27],在孕七月而生。才有所识,好习禅念。尝闲居[28]空宇[29],不觉霆击大震[30],斯固[31]住心深寂,未可量也。而志高清远[32],淡然物外[33]。晚游梁国[34],住兴皇寺。闲房摄静[35],珪璋外映[36]。白黑[37]谘访[38],有声[39]皇邑[40]。武帝为立禅房于净名寺以处[41]之,四时[42]资给[43]。禅学道俗,云趣[44]请法。素怀恢廓[45],守志[46]淳重[47]。贵胜王公[48],曾不迎候[49]。普通五年[50]卒,春秋六十八。葬钟山之阴[51]。弟子智颙树碑墓侧,御史中丞[52]吴郡[53]陆倕[54]制文。

注释:

[1] 交址:即交趾,中国古代地名,地域及其文化遗迹位于今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北部。“交趾”一名在南越时代已有之。公元前111年,汉武帝灭南越国,并在今越南北部地方设立交趾、九真、日南三郡,实施直接的行政管理;交趾郡治交趾县即位于今越南河内。后来武帝在全国设立十三刺史部时,将包括交趾在内的7个郡分为交趾刺史部,后世称为交州。在之后的一千多年时间里,交趾地区虽然屡有反抗,但是大体上一直受到中国古代政权各朝代(汉朝、东吴、晋朝、南朝、隋朝、唐朝、南汉和明)的直接管辖。

[2] 栖遁:避世隐居。

[3] 林泽:林木与水泽,指隐居的地方。

[4] 闲放:悠闲放任。

[5] 物表:物外,世俗之外。

[6] 亟淹:急速流逝。

[7] 年序:年岁季节。

[8] 节约:节省,节俭。

[9] 游任:行李。

[10] 观行:观心之行法。即观心修行,或指观法之行相。

[11] 周晨:从一天的早晨开始到第二天早晨结束,即一天一夜。

[12] 彭城:今江苏徐州。

[13] 刘缋:元《大普宁寺藏》、明《方册藏》作“刘绩”。

[14] 南海:即南海郡,南海郡,从秦朝至唐朝的行政区划名,治所在今广东省广州市市区。管辖范围随时代不同有所变化。

[15] 闻风:听到音讯。

[16] 遣请:派人邀请。

[17] 携:带。

[18] 韬明秘采:韬、秘,隐藏;采,南宋《思溪藏 》、元《大普宁寺藏》、明《方册藏》、日本宫内省图书寮本作“彩”;这里指隐藏功德。

[19] 敬美:尊敬赞美。

[20] 食调:饮食烹调。

[21] 分卫:乞食。

[22] 大遵清俭:严格保持清静俭朴的生活作风。

[23] 永明五年:永明是南朝齐武帝萧赜的年号,483年正月—493年十二月,共10年余。永明五年,即公元487年。

[24] 钟山:位于今江苏省南京市东北郊,又称紫金山。

[25] 贞正:坚贞端方。

[26] 天鉴:南宋《思溪藏 》、元《大普宁寺藏》、明《方册藏》、日本宫内省图书寮本作“天监”。天监,是梁武帝萧衍的第一个年号,502年四月—519年十二月,南朝梁使用这个年号共17年余。

[27] 天水:即天水郡,古代行政区划,即今甘肃天水市及所辖两区五县:秦州区(秦城区)、麦积区(北道区),武山县、秦安县、甘谷县、清水县、张家川县。 秦州区和麦积区是最主要的地区。北魏时,天水郡治上邽县,领上邽、显新、平泉、当亭四县,为秦州治所。

[28] 闲居:避人独居。

[29] 空宇:幽寂的居室。

[30] 霆击大震:雷霆轰击造成很大的震动。

[31] 固:日本宫内省图书寮本作“因”。

[32] 志高清远:志向高洁幽远。

[33] 物外:超脱尘世之外。南宋《思溪藏 》、元《大普宁寺藏》、明《方册藏》、日本宫内省图书寮本作“人外”。

[34] 梁国:南朝梁。

[35] 闲房摄静:在空宽寂静的房室中,收摄精神,宁静散乱之心,修习禅定。

[36] 珪璋外映:指高尚的品德表现于外。

[37] 黑白:黑,即穿着黑衣的出家僧侣;白,指穿着白衣的在家人。“黑白”,相当于“僧俗”或“道俗”。

[38] 谘访:咨询参访。

[39] 有声:有声誉,著称。

[40] 皇邑:帝都,京城。这里指南朝梁的首都建康,即今江苏省南京市。

[41] 处:供……居住。

[42] 四时:指一日的朝、昼、夕、夜。

[43] 资给:资助,供给。

[44] 趣:同“趋”,趋向,奔向。南宋《思溪藏 》、元《大普宁寺藏》、明《方册藏》作“趋”。

[45] 素怀恢廓:平素胸怀宽广。

[46] 守志:坚守志向。

[47] 淳重:仁厚庄重。

[48] 贵胜王公:贵胜,尊贵而有权势者。王公,被封为王爵和公爵者,亦泛指达官贵人。

[49] 迎候:谓先期出迎,等候到来。

[50] 普通五年:普通,是梁武帝萧衍的第二个年号,520年正月—527年三月共6年余。普通五年,即公元524年。

[51] 阴:指山北。

[52] 御史中丞:官名。春秋战国时期列国皆有御史,为国君亲近之职,掌文书及记事。秦设御史大夫,职副丞相,位甚尊;并以御史监郡,遂有纠察弹劾之权,盖因近臣使作耳目。汉以后,御史职衔累有变化,职责则专司纠弹,而文书记事乃归太史掌管。汉以御史中丞为御史大夫的助理。外督部刺史,内领侍御史,受公卿章奏,纠察百僚,其权颇重。东汉以后不设御史大夫时,即以御史中丞为御史之长。

[53] 吴郡:从东汉至唐朝的郡,治所吴县。辖区在今江苏省、浙江省境内。

[54] 陆倕:字佐公,南朝梁吴郡吴县人。晋太尉陆玩的六世孙。为竟陵八友之一。祖父陆子真,是南朝宋东阳太守。父陆慧晓,是南朝齐太常卿。陆倕年少好学,会写文章,在家院内建有两间茅屋,与外人杜绝往来,昼夜读书其中,如此数年。陆倕记忆力惊人,可以将《汉书·五行志》默写一遍。还工于行、草书。他写过《感知己赋》送给好友任昉。曾在齐、梁二朝当官。梁武帝令他作《新刻漏铭》、《石阙铭》,载于《文选》,梁武帝称之“辞义典雅,足为佳作”,并赐绢三十匹。迁太子庶子、国子博士,后以母忧去职。卒于梁普通七年(526)。陆倕是竟陵八友中年龄最小的。

简评:

《续高僧传·习禅》中常有一篇传记记载两位或三位禅师生平事迹的情况,并置在同一篇传记中的禅师往往有某种联系,或生活的年代大致相当,或修行的地点位于一处,或是师徒、同修等特殊关系。本篇传记记载的两位禅师,从传记的描述来看,应该属于生活年代大致相当的情况,并且他们的法号中都有一个“慧”字:一名“慧胜”,一名“慧初”。

两位禅师的禅定功夫,也堪称交相辉映、流光溢彩。慧胜禅师一入禅定,就能一天一夜安住定中;慧初禅师一入禅定,连惊雷轰鸣都泯然无闻。作者道宣律师分别从安住禅定的时间和深入禅定的程度描述两位禅师的禅定功夫,既从不同的角度突出了他们各自的特点,避免了单调和重复,又在相互对比中更加彰显了两位禅师高超的禅定功夫,颇有异曲同工之妙。

再看两位禅师的福德境遇和处世态度也有诸多相类之处。慧胜禅师受高官尊崇,慧初禅师得帝王供养,但他们都处之泰然、不为所动,淡泊名利、清净居心,在福报开显与顺境现前时心不染着,行不放逸,保持了佛教修行人的本色。将两位禅师的传记并置一篇,既有他们自身事迹的珠联璧合,也体现了传记作者道宣律师的匠心独运与智慧妙笔。

梁江州庐山释道珍传(法归、慧景) 

释道珍,未详何人。梁初住庐山中,恒作弥陀业观。梦有人乘船处大海中,云:“向阿弥陀国。”珍欲随去,船人云:“未作净土业。”谓:“须经营[1]浴室并诵《阿弥陀经》。”既觉,即如梦所作。年岁绵远[2],及于房中小池降白银台。时人不知,独记其事,安经函底。及命过[3]时,当夕[4],半山已上如列数千炬火。近村人见,谓是诸王观礼[5]。旦就山寻,乃云珍卒,方委[6]冥祥[7]外应也。后因搜检[8]经中,方知往生本事[9],遂封记[10]焉,用示后学。

时,此山峰顶寺有法归禅师者,本住襄阳[11]汉阴[12]。出家昧静[13]为务[14],感梦有神来请,遂往庐山,游历诸处。忽然惊觉,乃寻梦[15]而往。但庐山者,生来不到;及至彼处,树石寺塔宛如前梦,方知为庐山神之所请也。依而结宇[16],晨夕继业[17],遂终山舍。

时,又有慧景禅师者,清卓[18]出类[19],不偶[20]道俗;狐行[21]林阜[22],禅慧在宗。及其终后,乃返掘[23]两指。人有捋者,虽伸还屈如前,故[24]传所纪,获二果 [25]矣。当景卒旦[26],山峰松树并雨甘露,今名甘露峰是也。生常感二鸟依时乞食,及其没后,绝迹此山。

斯之三德,道扇[27]梁朝,树铭山阿[28],各题芳绩矣。

注释:

[1] 经营:营造。

[2] 绵远:久远。

[3] 命过:犹命终。

[4] 当夕:当天晚上。

[5] 观礼:观看礼乐,泛指参观庆典或典礼。南宋《思溪藏》、元《大普宁寺藏》、明《方册藏》、日本宫内省图书寮本作“觐礼”。

[6] 委:知悉。

[7] 冥祥:不为人知的祥瑞。

[8] 搜检:翻检。

[9] 本事:原指叙述佛陀及佛弟子在过去世之因缘事迹,这里指道珍禅师的生前事迹。

[10] 封记:封缄标记。

[11]襄阳:襄阳郡,中国古代行政区名,属于荆州,汉建安十三年(208)始置,治所在襄阳县(今湖北襄阳),隋朝开皇初年废除。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曹操尽得荆州之地,分南郡、南阳郡立襄阳郡,治所在襄阳县(今湖北省襄阳市汉水南襄城区),隶荆州。辖境约今湖北省襄阳、南漳、宜城、当阳、远安等市县地。晋武帝太康中,襄阳郡领八县:宜城、中庐、临沮、邔、襄阳、山都、邓、鄾。东晋时,临沮县改属南郡,山都县改属新野郡,邓县改属京兆郡,省并宜城、鄾二县。晋孝武帝时,侨立雍州于襄阳。宋文帝元嘉二十六年(449),割荆州之襄阳、南阳、新野、顺阳、隋五郡为雍州,治所在襄阳。南齐时,析置建昌县。梁武帝中大同元年(546),萧察出镇雍州。侯景之乱爆发后,萧察投靠西魏对抗梁元帝,在襄阳承制。承圣三年(554),萧察助西魏杀梁元帝,西魏趁机夺取雍州,改雍州为襄州。

[12] 汉阴:或者襄阳汉水南岸之地,具体位置待考。

[13] 昧静:日本宫内省图书寮本作“味静”,这里指体会研习禅定静虑之学。

[14] 务:事业。

[15] 寻梦:根据梦境。

[16] 结宇:建造屋舍。

[17] 晨夕继业:早晚连续不断地精进用功。

[18] 清卓:清高不凡。

[19] 出类:超群出众。

[20] 不偶:不合,不同处。

[21] 狐行:如狐狸一样隐藏行迹而行走。日本宫内省图书寮本作“孤行”。

[22] 林阜:山林。

[23] 掘:通“屈”。南宋《思溪藏》、元《大普宁寺藏》、明《方册藏》、日本宫内省图书寮本作“握”。

[24] 故:南宋《思溪藏》、元《大普宁寺藏》、明《方册藏》、日本宫内省图书寮本无“故”字。

[25] 二果:沙门四果之第二果。又分为斯陀含向与斯陀含果,即预流果(初果)之圣者进而更断除欲界一品至五品修惑,称为斯陀含向,或一来果向;若更断除欲界第六品修惑,尚须由天上至人间一度受生,方可般涅槃,至此以后,不再受生,称为斯陀含果,或一来果。以其仅余下品之贪嗔痴,故又称薄贪嗔痴、薄地。

[26] 当景卒旦:慧景禅师入灭的当天早晨。

[27] 道扇:弘扬佛道。

[28] 山阿:山岳。

简评:

本篇传记记载了道珍、法归、慧景三位禅师的生平事迹,三位禅师并置一传,不仅因为他们生活的时代大致相当,而且因为他们修行的地点相同,都是庐山。可见,庐山自古以来就是佛教修行的圣地。三位禅师还有一个共同点,即都在修行中感应或示现瑞相,从而表明其修行的境界和功德:潜修弥陀观行的道珍法师,梦中感通护法善神指示修行方法,如法修行后又感见银莲花台降临,表明其具备了往生净土的资粮和道行,今生未到报尽时就能与净土境界相感通。法归禅师因其精进修行禅定的功德,梦中感庐山山神迎请。慧景禅师入灭之后“返掘两指”,表示自己已证得沙门四果中的“一来果”。

三位禅师的事迹启示我们,修行禅定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各种境界和感应。福慧定具足者,境界现前时自然能分辨其真伪善恶,此不待多言;但是对于末法时代的行者,特别是初修禅定者来说,如何正确分辨和对待修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境界,却是一个必须严肃谨慎地对待处理的重要问题。人心深处,即阿赖耶识中,染净业种混杂。未学佛修定时,自心只顾向外境奔驰流荡,阿赖耶识中的业种无从觉察。一旦收摄自心向内观照,阿赖耶识中的业种反而趁机活跃翻腾。比如鬼道业种浮现,则能与鬼道感通,见到鬼影出没;还有些邪种在意识作用下辗转幻作佛菩萨的形象。行者如果定力危弱、智慧不足,对这些境界不知警醒、知见不正,认假为真,自以为见佛得定、获得神通,心生骄慢、执着不舍,乃至刻意追求,往往造成杂染业种更加活跃成熟,形成修行的障碍或对身心健康造成危害,甚至临终之时被牵入恶道或被邪魔趁机扰乱迷惑,误入歧途。因此,对待修行中可能出现的种种境界,特别是对于初修禅定者来说,必须慎之又慎,保持警觉。在自己的智慧难以分辨境界好坏时,最好求得善知识的引导和护念,以便顺利度过各种境界的考验。

民国时期的冯达庵居士在其著作中,针对如何正确分辨修行过程中的种种境界详细解析,殷切告诫:

学人依法持诵,日有常功,自然渐感法验,惟境界正当与否,不可不细加分辨。吾人为六尘所惑,耳目昏迷。人趣环境中,眼所见者,限于当前最炽之境,稍涉疏远,便不能睹,无论其他诸趣也。此方人类,福德非厚,诸天善种自难流露于心,而鬼神恶种,则随时具备,乘机显现,而人不及察焉。其屏俗虑、讲修行者,心稍宁静,鬼之影像遂得倏见于前,外道重视此事,以为大效在是;佛门之具正知见者,不惟不取,且恐鬼境频起,熏习渐浓,临终将牵入鬼趣。……鬼影若现,亟宜放弃,学人所当知者一也。

功行幼稚时,凡情犹盛,未易从现量中的见本尊。有等根机,或循夙习,能随意识开为法尘,宛若佛菩萨当前,此属独影境。亦有邪种出现,认识未清,由意匠展转幻作佛菩萨相,此属带质境。两种境界皆非真实,执着不舍,势入邪道。学人所当之者二也。

他又依据《大乘起信论》简别佛教正定与外道定、凡夫世间定:

三摩,义为平等;地,义为持;合名平等持,略称等持。三昧,乃梵语三摩之变相;即平等性之定相也。译曰正定,拣异外道、凡夫等定也。基本三摩地,原名真如三昧。《起信论》云:“当知真如是三昧根本。若人修行,渐渐能生无量三昧。”又谓众生无此善根,虽勤修禅定,不免诸魔、外道、鬼神之所惑乱。定中所感之现象,约分十种:(1)现恐怖之形相。 (2)现美丽男女相。 (3)现天相、菩萨相,乃至如来相。 (4)所见如来等相,或说陀罗尼;或说六波罗蜜;或说三解脱门;乃至说无因无果、毕竟空寂,是真涅槃。(5)令行者忽知过去、未来之事。(6)令行者忽得他心通,辩才无碍。(7)使行者喜怒无恒;或多痴爱;或多睡多病。(8)能使行者心忽懈怠;或卒起精进,后便休废;乃至多疑多虑,终于不信。(9)能使行者舍本胜行,更修杂业。(10)或令行者若一日、二日乃至七日住于定中,得自然香美饮食,身心适悦,不饥不渴,使人爱著。或亦令人食无分齐,乍多乍少,颜色变异。此皆外道所得,非真三昧。其习凡夫定者,虽无种种魔事;充其量不过能生四禅天、四空处而已。此等定境所以不能称三摩地者,以我见未除,失平等性智;不脱世间名利恭敬。

从上面的论述中,我们可以体会到,冯达庵居士认为,修习佛教的禅定应当以与真如相应为根本,否则不免诸魔、外道、鬼神的惑乱;修世间禅定,虽能避免魔事,却不能消除我见,不能超越世间名利恭敬的束缚,是不究竟的,难以依此了脱生死、上求菩提。因此,以真如为根本,是佛教正定与外道定、世间定的根本区别,与真如相应是修习佛教禅定的奋斗目标;不能与真如相应,无论获得何种境界,都没有契合佛教正定的根本宗旨。以上冯达庵居士关于如何分辨和对待种种修行境界的讲解,可以为我们末法时代修学禅定者提供指导和参考。


 

地址:河北省赵县柏林禅寺《禅》编辑部 邮编:051530
电话:0311-84920505(编辑部) 0311-84924272/84921666(发行部) 传真:0311-84920505
稿件箱:chanbox2004@126.com 订刊箱:chan@bailinsi.net
户名:柏林禅寺 开户行:中国银行赵县支行 帐号:1013 5005 5931
准印证号:JL01-0173
《禅》网络版/电子版
欢迎免费传播,但不得对其内容作任何修改!
Copyright 2008 柏林禅寺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