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刊主页 2015年度第三期 / 永续传承——最好的纪念
 

永续传承

——最好的纪念

温金玉

今年4月是净慧长老示寂二周年,我们今天旧雨新知,俱会一处,来纪念他老人家。今年4月也正值中国佛教协会第九次全国代表会议召开,产生了中国佛教协会新一届领导班子,宣示了新时期、新使命、新担当。这两天中国佛教界对尼泊尔发生大地震的快速反应就可以看到这个团队新的风格与魄力。也借这样一个殊胜的场合,向新当选的明海会长表示诚挚的祝贺。一个月有这样两件大事,一样的庄严,一样的肃穆,内在有着深深的联系:净慧长老是一个时代的象征,是前辈大德的杰出代表。今天我们深切缅怀他老人家,其实也是在缅怀那一代筚路蓝缕的佛教老人,没有他们的勇猛精进,也就没有中国佛教的今天!同时我们今天在感念他们法乳深恩的同时,也在反省我们作为后辈,应如何传灯续焰,开拓未来。今天座谈会主题是“总结经验,谋划未来,以怀念长老,探讨如何让‘生活禅’更好地服务于社会”。我以为是回顾,也是展望,是一次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会议。

老和尚对中国当代佛教的贡献是有目共睹,可以彪炳千秋的。比如对“生活禅”理念的提出与践行;比如对南北禅法弘扬格局的谋划;比如对人才培养计划的落实与实施;比如对祖师道场的辛苦复建。老人“一塔孤高老赵州,儿孙来礼泪双流,断碑残碣埋荒草,禅河谁复问源头”的诗句,至今读来都令人动容。对于老人的禅修实践,长老生前曾在多次开示中明确概论:“我的经验很简单,就是‘两爱、双风、四要、四不要’,一共九个字。这是最基本的东西。坚持两爱的根本方向,树立双风的根本任务。根本方向就是坚持两爱——爱国爱教,树立双风——学风、道风。这是纲领,是根本,只要把这个根本抓住了,纲举然后就能目张。”长老是一位爱国爱教的老人,他说自己的本分是“听招呼,守范围;顾大局,识大体”。用实际行动去增进团结,回报社会,促进和谐,服务大局。老人的同学、已故著名佛教学者方立天先生生前认为,在政教关系方面,净慧长老是最圆融的。老人真正做到了“于一毫端现宝王刹,坐微尘内转大法轮”。是一个“实际理地不染一尘,万行门中不舍一法”的智慧长者。一生践行了“理无碍,事无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的境界。树立双风——学风与道风,是解决僧团内修、外弘的根本保证,是让未信者信,已信者令增长的基础。学风就是树立正见,道风就是坚持正行。“生活禅”将佛教“悲智双运”作了新的诠释,以觉悟人生代替智慧,以奉献人生代替慈悲。“觉悟人生、奉献人生”成为“生活禅”的纲领性口号与标志性旗帜,这是传统佛教根本理念在新时代的新诠释。在僧团自身建设方面,老人提出著名的“四要、四不要”。所谓“四要”,第一是寺院的道风一定要传统化;第二是寺院的管理要律制化;第三是寺院的弘法要大众化;第四是寺院的生活要平民化,这是维护佛教正法久住的不可忽视的措施。“多见清贫长快乐,少闻浊富不骄奢。”长老特别提出历史上的“法难”事件来警示。这样的警钟应该长鸣。由此引出长老的“四不要”:做人不要有俗气,做事不要讲阔气,处事不要有官气,待人不要有霸气。“天生三武祸吾宗,释子回家塔庙空。只因当年尊崇日,不能清俭守宗风。”老人有自己的包容,更有自己的坚守。“正直舍方便,但说无上道。”在这样一个怀疑的年代,我们依然需要信仰,或许在这个时代,更需要的不是一种适应能力,而是一份精神的坚守。法住法位,越是价值多元,越要有主心骨;越是迷雾重重,越要高擎火炬。

对长老的追思,是对我们记忆的唤醒;对长老的缅怀,是对我们灵魂的洗礼。长老的精神,犹如一座灯塔,照亮修学的道路;犹如一个路标,指引前进的方向。

今天对净慧长老最好的纪念,就是把他开创的事业不断推向前进;最好的纪念就是将这一份追思化为对佛法的践行,将老和尚未竟的事业、未了的心愿,在新的因缘时节下去成就,去圆满。我觉得这是“我们应该怎样纪念”的价值指向与根本宗旨。在这样一个庄重的时刻,身处长老恢复的大开元寺,我有几点建议贡献:

一、设立“净慧日”

建议将“谷雨”日设立为净慧长老纪念日,这是以一支法脉的名义向长老致敬,让长老的功绩永远受到缅怀和敬仰,让长老的精神永远得到传承和弘扬。从传统的角度讲,我们可以从《敕修百丈清规》中看到,在《尊祖章第四》中就有“达磨忌”、“百丈忌”和“开山历代祖忌”、“嗣法师忌”。在百丈忌的疏语中说:“一言为天下法,中矩中规;万世知师道尊,有纲有纪。”“师道尊”是我们应有的感恩心。从当代实例中也可以得到启示:遍布全球的佛光山寺院系统对星云大师的尊崇;玄中寺净土十五祖问题的坚持;弘法寺印顺法师对本焕长老的尊奉。我们在开元寺看到“八仙”之一的钟离权有诗:“得道高僧不易逢,几时归去愿相从。”我们要有所尊崇,不能因为别人的不认同就连自己也不敢去坚守。

二、开办“开元大学堂”

从河北弘法格局来说,柏林寺拥有“河北省佛学院”,以及历史悠久、影响巨大的“生活禅”夏令营。佛学院主体班是僧才培育,夏令营是一年一度的青年大学生共修活动。与此相比,开元寺可以开辟自身独特的弘法路线,比如与佛学院相别,可以设立“开元大学堂”,主体培育居士。居士群体是佛教四众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佛教布教的助推力量,也是出家众的孕育摇篮。此次在第九次代表会上,学诚法师就指出当代佛教要处理好五个方面的关系,其中就有出家僧众与在家信众的关系。他说,佛教四众弟子包括出家众和在家众,在佛教事业的发展中,两者扮演的角色和承担的责任不同,唯有两者各司其职、相互配合,佛教才能获得长足的发展。具体来说,以戒摄僧,以僧导俗,建立相对完善的僧俗二众佛法教育和学修体系,才能不断提升僧俗二众的整体素养。所以“开元大学堂”可以定位于居士培训,从经律论三藏梳理居士读本,从戒定慧立场建立居士修学次第,从闻思修角度设置居士培养科目,从信解行证设计居士教授课程,体现出居士培养的系统性、针对性、规范性的修学进程。比如从城市区位优势来说,邢台交通更为便利,大开元寺位处城市中心,要发挥城区佛教、都市佛教的优势,建立市民佛教文化教育中心,佛教艺术培育展示中心,可以设立古琴班、香道班、茶道班、抄经书法班、摄影班、禅修班、国学班、少儿英语班、短期出家体验班等。使大学堂成为邢台市佛教文化的教育中心、文化中心,不仅可为信众,也可以为非信众提供一处学习传统文化的场所,构筑一个化导人心、和谐人群的平台,更好地处理建设寺院与服务社会的关系。如学诚法师所言,寺院是佛教事业发展的大本营,它不仅仅是为社会大众提供烧香拜佛、祈求平安的场所,也不单单是出家僧众日常生活学修的场所,更肩负着佛法教育、文化传播、慈善公益等各种的社会责任。我们在建设寺院的时候,需要考虑寺院为社会提供方方面面服务的功能,才能将寺院的建设与社会的发展需要相结合。

三、成立大开元寺“曹洞宗文化研究院”

开元寺始建于唐代,正是中国佛教诸宗创立,高僧辈出之际,佛学界云蒸霞蔚,百舸争流。宋元以来,开元寺在中国佛教史上已占有一席之地,尤其在禅宗史上更不能忽视,被誉为曹洞宗的发源地之一。元代汉传佛教出现了一个“邢州现象”,即以邢州净土寺万松行秀、开元寺万安广恩、天宁寺虚照弘明为领袖的僧团,对后世佛教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特别是开元寺万安广恩创设“大开元一宗”,即“贾菩萨宗”,后期更出现了“曹洞别支贾菩萨派”的寺院与流派。甚至在近代连北京地区都有“贾菩萨宗”的道场与信众。近代虚云长老以一身而兼祧五宗法脉,作为虚老后人,如果说柏林寺弘扬“赵州禅”、四祖寺弘传“黄梅禅”,那么,开元寺就应有自己的风格,弘扬“曹洞禅”。何谓曹洞禅的“五位君臣”、“偏正回互”,何以丛林中流传“临济将军,曹洞士民”之说,还有宋代以后,为什么出现会有“临天下,曹一角”之说,这都是开元寺的研究课题。所以要认真梳理历史上开元寺的曹洞宗高僧,追根溯源,探讨“大开元一宗”在曹洞宗中的沿革,曹洞宗在中国禅宗中的地位,中国禅宗对中国佛教的作用,中国佛教对世界佛教的意义等。比如日本曹洞宗为道元禅师所开创,今天的日本曹洞宗,以永平寺、总持寺为两大本山,据称拥有一千万信徒,为日本最大的佛教宗派之一。近代以来还创办了驹泽大学、爱知大学和东北福祉大学及鹤见综合医院、鹤见女子大学等,为本宗和日本社会培养了大批人才。我们大开元一宗应如何与日本曹洞宗开展文化交流?是否可以设立共同合作研究课题?是否可以进行资料常规交换?是否可以互派留学僧或合作研究员?是否可以确立定期交流机制?这就涉及佛教国内发展与国际传播的关系。学诚法师说,全球化的浪潮在今天势不可挡。全球化给我们中国佛教带来最直接的影响就是,我们已不能只是考虑国内信众的需求,还需要以国际性的眼光,为国际社会及世界更多更广的人群提供服务。这不仅仅是佛教发展的需要,也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需要。

王作安局长在第九届佛代会上对佛协的工作提出四点建议,其中一条是要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建议中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给中国人的宗教信仰、哲学观念、文学艺术、礼仪习俗等留下了深刻影响。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守护者和传承者,当代中国佛教承担起积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责任,可谓因缘具足、责无旁贷。要根据新的实践和时代要求,阐发佛教中应时益世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道德理念,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思想资源和精神涵养。要重视佛教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发和利用,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薪火慧命。要整合学术界、佛教界研究资源,开展佛教学术研究,推动具有中国特色佛教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之与当代文化相融相通,发挥以文化人的积极作用。要开展各种佛教文化艺术活动,丰富信众精神生活,倡导健康生活方式,为营造良好社会风气释放正能量。要发掘佛教中的道德伦理价值,引导信众增强道德判断力和道德荣誉感,劝人向善,导人向美,促进家庭和睦、邻里和美、人心和顺,为维护公序良俗、促进社会和谐提供助力。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佛教不能缺席,这也应看作是开元寺“曹洞宗文化研究院”的职责所在。我们欣喜地看到,大开元寺已在行动,《邢台开元寺金石志》已出版流通,我们期待开元寺在未来的日子能够与海内外学术机构合作,联手互动,整合学术界、佛教界研究资源,将更多的具有“中国特色佛教文化”的研究成果呈献世人。

养正是为了传灯,继承是为了创新。今天我们缅怀净慧长老,就是要在新的历史时期,继承长老的遗志,回应中国佛教提出的时代性课题,爱国爱教,正信正行,觉悟人生、奉献人生。

最后谨以一瓣心香,敬献长老:“报四恩、利三有,慈悲喜舍毕生志;守佛心、奉师志,法乳深恩千古存。”


 

地址:河北省赵县柏林禅寺《禅》编辑部 邮编:051530
电话:0311-84920505(编辑部) 0311-84924272/84921666(发行部) 传真:0311-84920505
稿件箱:chanbox2004@126.com 订刊箱:chan@bailinsi.net
户名:柏林禅寺 开户行:中国银行赵县支行 帐号:1013 5005 5931
准印证号:JL01-0173
《禅》网络版/电子版
欢迎免费传播,但不得对其内容作任何修改!
Copyright 2008 柏林禅寺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