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刊主页 2015年度第三期 / 《吉祥经》与生活禅(一)
 

《吉祥经》与生活禅(一)

( 2014年7月26日于柏林禅寺文殊阁)

明海

吉祥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祗陀园给孤独精舍。时已深夜,有一天神殊胜光明遍照园中,来至佛所,恭敬礼拜,站立一旁,以偈白佛言:“众天神与人,渴望得利益,思虑求幸福,请示最吉祥。”世尊如是答言:

勿近愚痴人,应与智者交,尊敬有德者,是为最吉祥!

居住适宜处,往昔有德行,置身于正道,是为最吉祥! 

多闻工艺精,严持诸禁戒,言谈悦人心,是为最吉祥!

奉养父母亲,爱护妻与子,从业要无害,是为最吉祥!

布施好品德,帮助众亲眷,行为无瑕疵,是为最吉祥!

邪行须禁止,克己不饮酒,美德坚不移,是为最吉祥!

恭敬与谦让,知足并感恩,及时闻教法,是为最吉祥! 

忍耐与顺从,得见众沙门,适时论信仰,是为最吉祥! 

自制净生活,领悟八正道,实证涅槃法,是为最吉祥!

八风不动心,无忧无污染,宁静无烦恼,是为最吉祥!

依此行持者,无往而不胜,一切处得福,是为最吉祥!

《吉祥经》是李荣熙居士从巴利文翻译过来的。在汉地祈福,我们要念药师灌顶真言,在南传佛教,出家人为居士祈福念诵《吉祥经》。中国东晋有一位高僧道安大师,他研究佛经发现所有佛经都由三部分构成:序分,正宗分,流通分。《吉祥经》虽然现代才从巴利文翻译过来,但是好像也符合这三分。前面“如是我闻”是冠在所有佛经头里的四个字,这四个字表信。据说释迦牟尼佛涅槃前,阿难尊者请教佛陀:您去世以后,要结集您的教法,经文前面要怎么说?佛陀说:就是“如是我闻”四个字。在古代讲经,只这四个字就可以讲很长时间。后面的经文是佛陀讲经的时间、地点以及因缘,这都属于序分。

这里有必要讲一下人间释迦牟尼佛的生活。人间佛陀每天大概在中夜会休息两个小时,他会呈吉祥卧。所以人间佛陀展现给我们的是四威仪:行走,站立,坐和卧,半夜有两个小时吉祥卧的休息。之后他会起身,会入禅定,观察这个世界今天有哪些众生因缘成熟,他会去帮助他们。在这之后,僧团里面集体的生活就开始了。白天,佛陀给人类说法,到了夜晚,他往往会给天神和非人说法,这是我们现代人不大容易理解的。在我们肉眼可见的范围之外,还有其他形态的众生,在佛经里叫非人,在天界叫天人。所以在夜晚,人类的活动趋于寂静,有时会有天神来寺院拜访佛陀,听他讲法。泰国在上个世纪四十年代有一位高僧叫阿姜曼,大家都公认他已经证得了阿罗汉果,在他的传记中,讲到当他证得圣果以后,每天晚上也会有天人来拜访。佛经里关于天人的描述,根据他们所处的天界层次是不一样的。离我们最近的就是欲界天,欲界天的天人身形高大、寿命长远,当他们来临的时候,一般会光芒遍照。佛经里讲,人类由于生活习性、业不清净,所以我们这个世界是臭气熏天的,在天人的眼里,我们这个地球就像一个粪坑,臭气熏到很高,所以天人一般是不会下来的,除非极特殊的因缘。佛陀住世或者圣者住世,他们身心已经净化了,所以在他们的范围内,天人会趋近。有兴趣的人可以找《阿姜曼尊者传》来看,书里对天人有很多描述,非常有意思。
这个经文的序分是佛陀应一个天人的要求,讲幸福吉祥之道。道安大师把佛经的三分作了个比喻:序分如同人的头,《吉祥经》的序分就是从“如是我闻”到“世尊如是答言”;正宗分如同人的身体,从下面“勿近愚痴人”到“八风不动心”;然后流通分如同人的腿脚,用来走路,在《吉祥经》来说,就是最后一个偈子:“依此行持者,无往而不胜,一切处得福,是为最吉祥!”

因为时间的关系,我们侧重来学正宗分,正宗分就是讲吉祥人生。我把这个问题归结为吉祥人生的四要:一、吉祥人生的善缘;二、吉祥人生的道德实践;三、吉祥人生的信仰生活;四、吉祥人生与生活禅。

一、吉祥人生的善缘

勿近愚痴人,应与智者交,尊敬有德者,是为最吉祥!

居住适宜处,往昔有德行,置身于正道,是为最吉祥!

这部经文的构成非常值得我们注意,特别是经文最初的这两个偈子,我把它归结为吉祥人生的善缘。要有一个吉祥的人生,先从外部讲起。我曾经看到这样的几句话:环境决定我们的习惯,习惯形成我们的性格,性格形成我们的命运。这几个动词可能我说得不准确,我是按我的理解说的。其实环境未必决定习惯,因为我们人还能自主,但这也说明环境对我们的命运、对我们习惯的养成、性格的养成很重要。因此,释迦牟尼佛一点都不空谈,他先从养成、影响我们人生的外部环境条件说起。我们不得不信服佛陀所分析的两个外部条件:第一个是人,第二个是地,修行要财、侣、法、地四个条件,在四个条件里面,这里就占了两个。

关于人,佛陀的建议就是第一个偈子。大家想想,当我们人生刚开始启程的时候,我们所置身的人际环境是不是相当重要啊?如果你要出生在比尔·盖茨家里的话,那就不得了了。如果你是出生在一个寒门,则是另外一种人生。古代也有人出生在皇室,生在帝王家,但是我们也同样看到崇祯皇帝在自杀以前,将自己的女儿杀了,杀的时候还感叹:你为什么出生在我的家里!清朝末年隆裕皇后发愿:愿我生生世世不要生在帝王家!从这些案例,我们就能感受到你最早落脚来到人间的时候,你所置身的那个第一圈的人生环境也就是你的家庭,其次逐渐地扩大,乃至于身边的朋友、同事,这些人际因缘会影响我们。所以第一个偈子告诉我们,不要跟愚痴人打交道,多与智者交,尊敬有德者。有的同学问了:我们不是讲慈悲吗?众生平等啊!这取决于我们每个人的境界。如果我们的德行已经养成了,智慧足够了,就可以接近愚痴人、改变愚痴人;如果你德行不够,智慧不够,善缘不够,你接近愚痴人,只会被他改变,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孟母三迁,就是为了孟子的教育,让小孩子有一个更好的人际因缘影响。

大家在生活中可以体会一下,我们的很多麻烦有时候是由朋友带来的。现在政府在反腐,反腐的时候我们都能看到其中有一种规律,就是发现一个人有问题,会牵涉到很多人。在人际的互相联系之中,总是由此及彼、由彼及此,互相影响的。在我们的人生路上有时候很多好运、很多好的机会也是由朋友提供给我们的。比如你们来柏林寺参加夏令营,可能就是因为有朋友有同学介绍才得以到这里来,这都是我们身边的缘。所以关于缘,我们老和尚有一句话:要结人缘,结善缘,结法缘,结佛缘,要广结善缘。这是谈人的外部因缘。

各位营员现在正是交朋友的年龄,年轻人嘛,当你们走上工作岗位,有很长的时间可能也是交朋友。现在有个词叫“人脉”,我们身体有血脉、有气脉,然后人和人的联系叫人脉。关于交朋友,佛陀的教导是这样的:

友有四品,不可不知:有友如花,有友如秤,有友如山,有友如地。何谓如花?好时插头,萎时捐之,见富贵附,贫贱则弃,是花友也。何谓如秤?物重头低,物轻则仰,有与则敬,无与则慢,是秤友也。何谓如山?譬如金山,鸟兽集之,毛羽蒙光,贵能荣人,富乐同欢,是山友也。何谓如地?百谷财宝,一切仰之,施给养护,恩厚不薄,是地友也。(《佛说孛经》)

第一种朋友叫花友,第二种朋友叫秤友,第三种朋友叫山友,第四种朋友叫地友。什么叫花友呢?鲜花盛开的时候我们把它插在头上,等它枯萎了,我们就扔掉了。这是比喻有一类朋友,当你富贵的时候,他就亲近你,当你遇到麻烦的时候,他就远离你。这大概是普遍的规律。大家都知道唐朝诗人杜甫,杜甫到长安去,有一段时间在京城里盛传皇上要委以他重任,所以他在长安的寓所门庭若市,天晴的时候很多车马来拜访他,下雨的时候也有很多人来拜访他。后来慢慢地委以重任这件事不能落实了,他发现门口的情况发生了变化:天晴的时候很少有人来,下雨的时候更没有人来,所以才感慨“昔雨来,今雨不来”。汉语有一个词叫“旧雨新知”就是这样来的。旧雨是指朋友,是杜甫的感慨引申出来的一个词,大概这是人之常情—花友。秤友呢?“物重头低,物轻则仰,有与则敬,无与则慢,是秤友也。”这是个比喻,秤是称东西用的,你们90后可能没见过,过去的那种秤,一提,如果东西重的话,另一头就低了,是比喻这类人很重视物质利益。下面是山友,“譬如金山,鸟兽集之,毛羽蒙光,贵能荣人,富乐同欢,是山友也。”如果有一座金山,那上面会有很多鸟兽,因为金的返照,大家都会沾光,所以也有这样的朋友。据说有一位大富翁,他荣归故里的时候,带了一卡车钞票,在街上一边走一边往下撒,当然他这种做法值得考虑,但是我觉得他的这种心态很好,他有分享的心态,不过这个做法值得推敲,我想这就是山友。地友呢?“何谓如地?百谷财宝,一切仰之,施给养护,恩厚不薄,是地友也。”有这样一种朋友,像大地一样,他根本就不在乎你是成功还是失败,有钱还是没钱,他总是像地一样的接纳你、承载你,这样的朋友应该是最珍贵的。所以如果让你们选择,你们会选择什么类型的朋友呢?(众答:地友。)其次呢?(众答:山友。)那么怎么样才能找到地友、找到山友呢?那就是你自己必须要先成为地友和山友!你对朋友要像地友、像山友,你才能感召到这样的朋友。你们是不是这样想啊:我对别人最好是像花友一样,别人对我要像地友一样。要这样想的话,你找不到地友,你只能找到花友或者秤友。这是佛陀对于我们交朋友的告诫。

第二、影响我们的外部环境是地。所以第二个偈子讲地,关于我们所居住的环境。大家都知道,现在我们中国大陆的环境污染很严重,生态压力很大,生物物种急剧减少,土壤、空气、水都被污染。在台湾,我们看不到垃圾,更看不到垃圾堆,他们的垃圾是全民每天在统一的时间解决的。那个社会公益性、组织性、自主性都很强。大陆现在环境压力很大。佛陀告诉我们的真理叫“依正不二”。“依”就是指我们的环境,山河大地;“正”就是指人。我们的山河大地是什么状态,与人的状态有关。这一点,不仅仅释迦牟尼佛这么认为,中国古代的儒家也一直是这么认为:天人合一。所以,在古代,一般天下有灾害,比如地震,皇上就要下“罪己诏”,向天下人检讨:是因为我德行不够,做得不好,导致这样。他们认为人类的生活,特别是人的道德生活、精神生活关联着外部的环境。释迦牟尼佛告诉我们这叫“依正不二”。所以这个偈子讲“居住适宜处,往昔有德行,置身于正道”,生活在一个环境优美的地方,那是善业积累造成的一种报。所以你出生在哪一个国度,这是一种报。然后在你有生之年,你所生活的环境会有一种什么变化,那是所有生活在这个环境里的众生共同的业力感召的。大家都知道雾霾,在佛教里面关于雾霾、关于环境污染,它的解释有一点超出你们的想象。你们可能会认为这是人类过去掠夺资源、消耗资源造成的,没错!而这一切的背后是我们大家的贪欲,我们无止境的需求、欲望膨胀造成的。同时佛经里又讲,环境污染与男女关系混乱有关。你们可能说,这怎么能关联上呢?其实什么叫污染啊?你应该在哪里你就在哪里,这不是污染。污染就是你应该在那里而你在这里—应该在水里,结果跑到空气里,这就是污染。你应该在地底下,却跑到水里,这就是污染。东西没有在它应该在的地方就叫污染。因为这个世界上只有两个人,一个是男人,一个是女人,如果他们的关系混乱,等于阴阳混乱。阴阳混乱,物不居其位,这就是污染!

佛陀的开示其实并不复杂,前面讲到善缘是人和地,讲到地应该从我们自身做起,同时大家也要懂得结地缘,每到一个地方,特别是你们未来工作以后,在一个地方住几年,你喝那儿的水,吃那儿的五谷,你应该给那儿的地有些回报:比如种几棵树,要在那个大地上留一点什么,哪怕是很微小的。中国的古人用土地神来表达我们对大地的敬畏心,现在这个传统都丢失了。这是讲吉祥人生的善缘。 (待.续)


 

地址:河北省赵县柏林禅寺《禅》编辑部 邮编:051530
电话:0311-84920505(编辑部) 0311-84924272/84921666(发行部) 传真:0311-84920505
稿件箱:chanbox2004@126.com 订刊箱:chan@bailinsi.net
户名:柏林禅寺 开户行:中国银行赵县支行 帐号:1013 5005 5931
准印证号:JL01-0173
《禅》网络版/电子版
欢迎免费传播,但不得对其内容作任何修改!
Copyright 2008 柏林禅寺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