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刊主页 2015年度第二期编者小语
 

编者小语

微信,作为朋友圈共享的信息交流平台,因其发布者和接受者都是圈子内自己比较“熟悉”的“有缘人”,且所发布的内容都是日常生活中的所见所闻,生动活泼,图文并茂,非常接地气,所以很快得到了广大公众的青睐。微信对公众的生活和精神世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其范围之广、程度之深,远远超出了人们的想象。

微信的“魔力”似乎是无处不在。随便走进一个公共场所,如地铁、公交、机场、码头,凡是人多、在等待的地方,你会发现,绝大多数的人都在埋头玩手机、刷微信,如此的忘我,以至周围的人和事对他来说似乎是不存在的。每个人都沉浸在自己的“微观世界”里,如同饥饿的婴儿使劲地咂着奶头。

沉浸在微信中的人认为,微友之间信息的实时交流和分享,以及相互点赞,远比坐在自己身边的人更有吸引力、更值得关注;在互相点赞中,彼此之间都获得了巨大的自我满足感(人活在世上,需要被关注、被点赞)。微信让他们感觉到,他是活着的,而且活得有热度、有意义,他和朋友们其实离得很近,可以时刻在一起、处处在一起,因而不再觉得孤立无援。

《无量寿经》里面讲,“人在爱欲中,独生独死,独去独来,苦乐自当,无有代者”。生命说到底是孤独的。因为害怕孤独,所以人人都在向外求乐,向外求依靠,向外寻求共鸣,希望自己的生命能引起更多外在力量的认同和肯定。能得到他人的共鸣乃至点赞,对孤独的个体来说,是一种精神的支持和慰藉,因为他的我执、我爱、我慢之心得到了满足。在人人只关注个体利益的商业氛围里,微信为孤独的个体寻找精神共鸣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平台。

微信的这种奇妙功能,使我想起了一个故事:在一次矿难中,有两个人分别被埋在相邻的两个坑洞中,因为太绝望、太恐惧,其中一人无意中用砖头敲击着坑壁,结果发现隔壁那边也有人在敲击坑壁作为回应。这一发现,令这位矿工非常高兴,他的内心对死亡的恐惧一下子减轻了许多。于是他们俩每隔一两个小时,就用砖头敲击坑壁,向对方传递着问候,直到最后被救出。微信对人心灵的慰藉功能,在某种程度上,跟这个有点相似。我们是否可以说,微信就是孤独寂寞的个体互相敲击坑壁、寻求精神共鸣的游戏?

从生命的孤独本质这个意义上讲,微信不仅仅是一个实时的通信和交往工具,同时还具备了某种类似于“宗教”的成份,它既可以为人们提供一种暂时排遣孤独和无聊的娱乐平台,同时也可以让自己苍白、孤寂的生命源源不断地得到外来信息的刺激、浇灌和认同。这也是一种精神食粮,谓之“思食”。对于一个精神生活不能自足的人来说,这种食粮显得尤为重要。

因此,人们有理由相信,如果没有微信,孤独和空虚的生活可能会让更多的人发疯。但问题也存在着相反的一面,那就是:有了微信,发疯的人可能会更多。因为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对微信产生病态的依赖(我们姑且称之为“微瘾”,其麻醉作用如同鸦片)。不难发现,那些感染了“微瘾”的人,每隔几分钟就要刷一刷微信,不刷一下就会心里憋得慌,焦虑不安。他们通过不断刷微信的方式,一方面来打发自己内心的空虚和寂寞,另一方面也可以逃避来自自我的压力,即无须独立地去面对和支撑那个精神生活极其空虚和不自足的自我。 (待.续)


 

地址:河北省赵县柏林禅寺《禅》编辑部 邮编:051530
电话:0311-84920505(编辑部) 0311-84924272/84921666(发行部) 传真:0311-84920505
稿件箱:chanbox2004@126.com 订刊箱:chan@bailinsi.net
户名:柏林禅寺 开户行:中国银行赵县支行 帐号:1013 5005 5931
准印证号:JL01-0173
《禅》网络版/电子版
欢迎免费传播,但不得对其内容作任何修改!
Copyright 2008 柏林禅寺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