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刊主页 2015年度第二期农禅寺参访侧记
 

农禅寺参访侧记

马明博

从菜圃到水月道场 

晌午,大巴停在台北长春素食馆门前。裘导提醒大家,“我们下午参访农禅寺,午餐时间要压缩一下,”他看了看腕表,“现在是12时10分,12时50分我们上车出发。”

餐馆内,除了预留的桌位,几乎没有空桌。据了解,在台北,随着物质生活的不断丰富,人们格外注重饮食与养生。素食的低脂肪、粗纤维,更有益于健康,因此众多有识之士选择吃素。看着长春素食馆的热闹,有人问夏泽红居士(北京荷塘月色素食餐厅创办者):“师兄,想不想把荷塘月色在台北开一家?”夏居士说:“我不打这个妄想。因为总有一天,北京吃素的人会比这里多。”人多,就餐要排队,好在菜肴丰盛。餐后回到车上,还不到约定时间。
大巴驶出台北的楼群,向北投区驶去。明媚的阳光如同催眠师。刚想打个瞌睡,视野突然开阔起来,眼睛被车窗外湛蓝的天空、深绿的大地、沉静的远山所吸引,睡意全无。

法鼓山的故事,是从农禅寺讲起的。

农禅寺好风好水,背倚大屯山、面向基隆河。初到农禅寺,首先入目的是方方正正的一片人工湖。湖中绝大部分留白,任凭天光映照、微风吹拂,只在两小片长方形的水域内,浮生着睡莲。这些睡莲,不是法国印象派画家莫奈笔下的那种,那些长在画布上的睡莲,长得太密、开得太盛,且光影恍惚。农禅寺的睡莲,长得安静、开得含蓄,有的含苞待放,有的“花开半敷”—古人讲,花在此时最美。

人工湖西侧,有两道砖墙。砖墙上,墙洞错落,形成一扇扇空窗。在墙间行走,一步一景,景景不同。在农禅寺右前方,是北投区的交通主干线—大度路。建筑师巧妙地用这两道墙,把喧嚣纷扰隔在寺外,营造出佛门净地的宁静。

人工湖的北侧,是农禅寺的大殿。这座大殿,是一幢现代风格的建筑,然而她却摒弃了现代建筑的华丽与张扬,外墙裸露出混凝土,如禅者直示本心。大殿的南侧与西侧,是20根高大的廊柱。两排巨柱,带有古典的美感,散发着历久弥新的气息,它们让大殿通透、雄伟、简洁、内敛、抱朴,散发出禅的意味。大殿及其倒映在水面上的影子,则在告诉参访者什么是“色不异空,空不异色”。

农禅寺有一份独行的宁静,置身其中,人会不知不觉地放慢脚步。

海和尚、基和尚引领众人缓步走进气势恢宏的大殿。

大殿北侧,居中摆放着一个现代风格的方形供案,供案左右,摆放着木鱼与大磬。供案后面,是更高些的佛台;佛台中央,一尊高大的、汉白玉质的佛陀正微笑地注视着每位走进大殿的人。

佛像的背后,整齐地堆砌着灰褐色的大块花岗岩。此刻,沉默而方正的巨石,衬托着大殿的寂静、佛陀的庄严。
走进大殿,发现大殿分为上下两部分,下半部是通透的玻璃门窗;上半部则用长长的柚木板封闭起来,像悬浮于空中的“方盒”。

西墙上半部,在柚木板上镂空刻出一部《心经》。此刻,阳光正透过镂空的字形照射进大殿,《心经》的经文投影在地面的大理石板上,使得整个殿内空间充满灵性、禅意。

北、东、南墙的上半部,柚木板上规则地陈列着一些方形的小佛龛,每个龛内,都供养着一尊汉白玉质的小佛像;每尊小佛像的头顶上,都亮着一盏闪耀的灯。大殿内的阳光与灯光,不仅照亮了人的眼睛,同时也照亮了人的心灵,置身其中,可在寂静中体会佛陀的言教。

此时无声胜有声。

法鼓山副都监、文化中心负责人果贤法师及“国际发展处”常玄法师闻讯赶来,引领“生活禅系宝岛参访团”参观大殿东南侧的开山农舍。

开山农舍,是农禅寺“水月道场”的“明月前身”。从农舍中陈列的图片与文字,我了解到农禅寺的昨天与今天。

圣严法师,俗名张志德,1930年农历十二月生于江苏省南通。14岁时,他到狼山广教寺出家,后就读于上海静安寺佛学院。1949年5月,他舍戒从戎,随国民党军队退到台湾。1960年1月,退役后,他在灵源和尚的启发下,依止东初老人再次出家,法号“圣严”。

1971年,东初老人于台北关渡平原的一块菜圃中,盖了一栋两层的农舍,一楼为客堂,二楼为文殊殿。老人效法百丈禅师“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精神,以“禅修为主,务农为生”为家风,将之命名为“农禅寺”。

1977年,因东初老人圆寂,在日本获得佛学博士学位的圣严法师,接任农禅寺住持,举办周日讲经活动,教导信众参学净土与禅修。圣严法师以现代人的语言与观点,重新诠释佛法,声名逐渐远播,不断接引许多人前来农禅寺,学习佛法与禅修。

圣严法师对于佛教的改革,以及建设人间净土的理念,感动许多年轻人的心灵。1980年,圣严法师第一次为数名求法弟子剃度,成立僧团,共同发愿为度生而“尽形寿,献生命”。

1992年,圣严法师有远见地将佛法观念与当代环保理念相结合,提出“心灵环保”理念。圣严法师指出:“以健康、快乐、平安的身心,照顾自己、照顾社会、照顾大自然,使得你、我、他人,都能健康、快乐、平安地生活在同一个环境之中,便是现代人的心灵环保。”

“释迦牟尼佛来到人间,留下了庞大的圣典,其中所记录的佛法,都是为了要提升人品、净化人心、改善人的环境,这些就是心灵环保的内容。”

“心灵环保其实很简单,就是心理卫生、心理健康,如何使我们自己清净、安定,进而影响、协助他人生活愉快,这就是心灵环保的目的。世人不仅要注重外在环境的保护,更要重视内在环境的维护。因为唯有心灵的净化,才能由内而外,推己及人,扩大对社会、人类以及自然环境的整体关怀。”

同时,圣严法师前瞻性地开风气之先,推广佛化奠祭、佛化祝寿、佛化婚礼,以实际行动净化社会风气;他所倡导的“提升人的品质,建设人间净土”的理念,藉此深入到社会的每个角落。

来农禅寺学佛的信众日益增多,原本的两层楼农舍不敷使用,圣严法师便在农舍周边加盖起一幢又一幢的铁皮屋建筑。尽管环境简陋,信众们却安住这里,欢喜地学佛、修禅。

1989年,台北市政府颁布实施“关渡平原都市计划”,农禅寺所在的位置,只能保留很小的一部分。因这一大事因缘,圣严法师率领四众弟子持诵《大悲咒》,祈请观音菩萨庇佑,早日寻得一处能够安住的道场;随后,顺利找到了位于金山乡的法鼓山园区。

由于圣严法师和农禅寺持续推动“心灵环保”运动,对社会有所贡献,台北市政府将农禅寺的“开山农舍”和“入慈悲门”(山门)列为历史建筑(有历史价值、文化价值,足以为时代表征的建筑物),其余建筑物允许进行更新。

未来的农禅寺的建筑如何规划呢?圣严法师在禅定中“看到”未来寺庙的样子如“空中花,水中月”,他想到了虚云长老的一句法语:“空花佛事,时时要做;水月道场,处处要建。”随即将这座观想中的寺院命名为“水月道场”。他找到著名建筑师姚仁喜,大致描述了一番。

2009年2月3日,圣严法师于台大医院示寂。虽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法师认为自己的一生同样如“空花水月,似幻非真”,但他接引众生离苦得乐的大悲愿心,则是从过去到现在乃至未来,都一样真切且永恒不变。圣严法师座下的弟子们,以师愿为己愿,继续着“建设人间净土”的永恒悲愿。

2012年12月,一畦菜园、数幢铁皮屋的旧貌成为历史,农禅寺“水月道场”从地涌出。

天心月圆时

圣严法师在东初老人座下再次出家时,已30岁。剃度前,他已出版不少著作,在当时小有名气,东初老人对他很客气。剃度后,东初老人便对他展开了“魔鬼”般的训练。

东初老人让圣严法师砌一大堆破砖头,法师觉得这实在太荒谬了!他每天都想跑,但还是花了几个月时间把砖块堆叠好了。

这个时候,东初老人露出了难得的欢愉,他大笑着对圣严法师说:“哈!哈!你被捉弄了!这些砖砌起来也没什么用,你对我一定气极了吧!”

圣严法师悻悻地说:“我是有一点生气。”

东初老人说:“但是你还不错,你的确是非常有耐心。”

砌砖之后,东初老人让圣严法师平静地生活了几个月。有一天,东初老人指着厨房墙上瓷砖脱落的地方说:“圣严,你要把它补好。去建筑材料行,买一模一样的瓷砖回来。”

圣严法师觉得这是件轻松的小差事,却不知道好戏还在后头。

他进城买回一块他认为一模一样的瓷砖。东初老人拿过去比量了一下,说:“过来看看,它们并不一样。你要拿回去退,并买回完全相同的瓷砖。”

圣严法师只好回瓷砖店退货,店主告诉他,无法找到那个款式的瓷砖了。他回来告诉东初老人。“这样你就放弃了?你真是笨头笨脑。去找找看是哪一家窑厂造的。”老人说。

圣严法师跑遍城里的建材行,打听到窑厂的地址。又到窑厂去找,还是找不到相同的。回来的路上,他想,师父肯定是发疯了,否则怎么会提出如此不合理的要求。

东初老人一听,训斥他,“你真是死脑筋。你问清楚哪家建筑材料店购买他们的产品,然后去买就成了。在窑厂时,你应该问清楚,然后直接买回来,这不是很容易吗?”

圣严法师又累又沮丧。他觉得,在东初老人面前,自己像个三岁的小孩子。他说:“我们买颜色相似的为什么不行?不就是厨房的瓷砖吗?”

东初老人说:“如果我把两片胶布贴在你的脸上,永远留在那里,可以吗?”

圣严法师一语不发地瞪大眼睛听。

当东初老人命令他再去找瓷砖时,圣严法师四处游荡,想着老人的无理要求,他下决心离开。

晚上,圣严法师回到寺院,沮丧到了极点。这时,东初老人探进头来问:“你一整天到哪里去了?”圣严法师拒绝跟老人说话。

老人走开了,过了一会儿,他拿了三块瓷砖回来,“真幸运!我找到了三块从前厨房装修时留下的瓷砖,它们夹在墙上的裂缝里啦。”

说着,他对圣严法师笑着说:“哈!哈!你又被骗了。你是个和尚,怎么可以气恼呢?真是十分好玩啊!哈!哈!”说完,老人离开了。

圣严法师应该火冒三丈的,但奇怪的是,当时,他内心的沮丧消失了。他坐在房间里,心非常平静,方才的情绪一扫而空。此时,他意识到,自己并不想离开东初老人,寻找瓷砖是师父对他的一种训练。

——圣严法师曾说,处理事情,“要用情怀,而不是用情绪”,其来有自啊!

第二天,有访客来寺院,带来一块菲律宾的布料。东初老人说:“圣严,你出家已经有一阵子了。我没给你什么,这块布料就拿去做件长衫吧。”

老人请人给圣严法师量身。这件长衫,圣严法师保存了几十年。方才参观的文物陈列中,或许就有它。

常玄法师楼上楼下跑了一圈,招呼大家去座谈。

我流连在开山农舍二楼的圣严法师寝室外。我之所以选择“用文学的方式来助弘佛法”,受启发于圣严长老的一句话。

1960年,重新出家后,圣严法师深深体会到:“佛教这么好,知道的人这么少,误解的人这么多。”其中的根本原因,在于弘扬佛法的人才太少,因此他前往高雄美浓山中闭关六年,深入经藏。1969年,39岁的圣严法师负笈东瀛,就学于立正大学佛学部,苦读六年,获得博士学位。随后,他应邀赴美弘化,先后担任美国佛教会董事、副会长,纽约大觉寺住持等。东初老人圆寂后,他回台湾承继法务,并应聘为“中国文化学院”佛学研究所所长及哲学研究所教授;同时,兼任东吴大学、辅仁大学教职。就这样,他的“推动佛教高等教育”的理想,一步一步成为现实。

在长老发出这句感慨三十多年后,喜欢舞文弄墨的我,受其启发,发心用自己手中的一支笔来“礼敬诸佛,赞叹如来”。此中因缘,非言语所能尽道。站在长老寢室外,我合十祈请,长老于常寂光中,哀悯垂怜,予我加持。

下楼之前,我对着长老曾生活起居的房间,再次问讯作礼。

步出开山农舍,抬头看到面对广场的长排建筑的二层,镂刻着整部的《金刚经》。走到这里,很多人都停下脚步抬头仰望,阅读两句。当初,圣严法师就是希望通过对空间的建构营造氛围,转化人心,启发正念。

交流座谈开始。果贤法师说:“学禅的人,没有不了解赵州禅师‘吃茶去’公案的。我看过凤凰卫视的纪录片《叩开佛门》之‘走进柏林禅寺’那一集,对柏林禅寺也有所了解。首先,我代表法鼓山果东大和尚欢迎大家莅临农禅寺。之前,游教授和我们沟通说,大家想了解法鼓山的内部运作模式,你们有问题尽管提,我们将知无不言。”

明影法师说:“这是生活禅系首次到宝岛台湾来集体参学。我们对圣严长老的著述很熟悉,对法鼓山印象深刻。感谢常住给我们这样一个宝贵的交流机会,我们想学习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法鼓山僧团教育模式、二是法鼓山文化出版模式、三是法鼓山义工组织模式。”

果贤法师说,圣严法师创建的法鼓山文教禅修体系,包括“僧伽大学”、“法鼓佛教学院”,以及正在筹建的“法鼓大学”。僧团教育的相关内容,届时由法鼓山重点介绍。圣严法师兴建的“法鼓山世界佛教教育园区”,作为实现“提升人的品质,建设人间净土”理念的基地,主要推广“大学院、大普化、大关怀”三大教育。

义工培育与组织,由普化中心负责。普化中心的常用法师借助投影仪,系统地介绍了法鼓山大普化佛法教育的主要内容及义工组织的培养模式。大普化教育,分为入门、基础、进阶三个阶段,没有年龄限制,学员可以是小学五年级的学生,也可以是七八十岁的老人。

入门阶段,首先是共学活动(读书会、心灵茶会),完成之后,开始学习“快乐学佛人”、佛学弘讲等课程;基础阶段是圣严书院的福田班;进阶阶段是圣严书院的佛学班、禅学班。

入门阶段,主要是培养“快乐的学佛人”,建构学佛的基础,明白皈依三宝的意义、走入法鼓山、树立学佛的正确方向;获得心灵成长,认识法会共修的意义、禅修入门、了解法鼓山的佛学课程;学习如何做一个合格的佛教徒,学习在生活中观照身、口、意,居家修行,关怀他人;并学习学佛行仪、出坡劳作。然后,进入圣严书院。圣严书院的设立,一是为培养具备及实践法鼓山理念的义工,二是提供基础而完整的法鼓山通识教育。课程包括:相约法鼓山、福慧人生导航仪、心灵法宝无尽藏、万行菩萨在人间、甘露遍洒大关怀、体验法鼓山、心的教育大普化、百年树人大学院、中华禅法鼓宗、分享法鼓山(结业式)。整个教学内容,分为解门、行门、福业三个部分。“行门”要求学习者三年内最少参加三次“禅七”,其中一次须为高阶“禅七”(默照或话头);“福业”要求学习者每学年要做32小时的义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每个阶段完成后,都会颁发结业证书,以作纪念。常用法师介绍,2013年大普化教育共招收了快乐学佛人26班、福田班10班、佛学班42班、禅学班1班、长青班19班,共11788人。

法鼓山大普化教育之缜密令人赞叹。

座谈会茶歇期间,参访团一行到法鼓书店体验法鼓文化的魅力。书籍、饮水杯、环保筷子、多功能钢勺、衣饰等商品颇具法鼓特色,均令人想收入囊中。此刻,我想到“圣严法师自在语”中的一则:“需要的不多,想要的太多。”什么是需要的?—“没有它,你就不能活下去,那才是你真正需要的。人当下最需要的,应该是呼吸!”我只精选了两本书,作为来此地的纪念。结款要排队,芦师兄说:“你去参加座谈吧,一会儿我替你结了。”果贤法师从东初老人说起,为大家厘清了法鼓山文化事业的脉络。

1949年,东初老人创办《人生》杂志,用文字宣扬“人生佛教”,与大众分享法义,培养佛教文化人才。1980年,圣严法师成立东初出版社,以文化传播佛法。其后,成立法鼓文化出版公司,专业出版佛学、生活佛法应用、佛教文学等书籍。目前,法鼓山文化中心的工作主要包括生产、推广、保存及编译三大块。文化出版处负责丛书、杂志、商品、影视、文宣编制;营运推广处,负责行销业务、网络事业、实体书店、物流服务;史料编译处负责文物史料的搜集、文物典藏、展览、国际编译。

海和尚说:“圣严长老是汉传佛教的大德,我在出家前就读过他的著作。家师净慧老和尚负责中国佛教协会文化宣传工作期间,曾将长老的著作《正信的佛教》、《戒律学纲要》列入‘法音文库’刊行。家师也曾多次赞叹长老的智慧与慈悲。在农禅寺,我更是具体地感受到长老的悲心与愿力。圣严长老推动佛教从传统走向现代,始创法鼓山系,可以说是创造出了一个世界。这也让我联想到家师在大陆所做的类似实践。虽然处在不同的区域里,长老们所开展的有远见、有前瞻性的实践,都有力地推动了传统佛教与现代生活的适应,使得佛法能顺应不同时代的时节因缘,传灯续焰。此行‘宝岛取经’,来到法鼓山,还让人感受到了常住法师的热忱。今天,常用法师、果贤法师将法鼓山在教育、文化方面的经验做法毫不保留地做了分享,这些内容,我们需要慢慢地沉淀、消化。这堂课的价值是无法估量的。”

向晚时分,参访团一行告别农禅寺。暮色渐蓝,近处的许多高楼已亮起温暖的灯火。东方的夜幕中,挂着一轮明月。今天是农历十月十四,明日便是天心月圆时。

大巴启动了,送行的常玄法师依旧站在路旁,微笑、颔首、合十。

农禅寺送给参访团成员每人一袋礼品。有两本是圣严法师的著作,还有一个长方形的小纸盒。打开看,里面装了一只白瓷的小茶杯。杯底印着“法鼓山,2013得心自在年”。杯身印着满脸稚气的小佛陀,他正天真可爱地微笑着。旁边还写着一句提醒:“你,今天微笑了吗?”

面对这尊笑眯眯的小佛陀,我微笑了一下。

(本文选自《宝岛问禅记》一书, 中国摄影出版社2015年3月版)


 

地址:河北省赵县柏林禅寺《禅》编辑部 邮编:051530
电话:0311-84920505(编辑部) 0311-84924272/84921666(发行部) 传真:0311-84920505
稿件箱:chanbox2004@126.com 订刊箱:chan@bailinsi.net
户名:柏林禅寺 开户行:中国银行赵县支行 帐号:1013 5005 5931
准印证号:JL01-0173
《禅》网络版/电子版
欢迎免费传播,但不得对其内容作任何修改!
Copyright 2008 柏林禅寺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