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刊主页 2015年度第一期吃茶一斗
 

吃茶一斗

南山如济

山中的茶室时常有雅贼光顾,茶壶、茶叶、坐垫、木鱼都被拿去。我想,大约他们是在山下觉得寂寞,打不开城市里的大铁门,所以到山中“修行”来了。唯一搞不懂的是:他们偷木鱼做什么?

饮茶一般用茶碗、茶瓯、或者茶盏。唐代诗人卢仝,号玉川子,有《七碗茶》诗曰:“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吃茶用碗。白居易《咏意》诗吟诵道:“或吟诗一章,或饮茶一瓯。”吃茶用瓯。

至于茶盏,在古代也是指茶碗,而非大家现在所看到的各色小巧茶盏。刘禹锡在一首煎茶诗中写道:“骤雨松风入鼎来,白云满盏花徘徊。”这里的“盏”其实就是茶碗。

大约到了清代以后,随着冲泡法的流行,饮茶都改用杯和盏了,比起茶碗、茶瓯容积小了许多。如清代袁枚在《随园食单》“武夷茶”条中记载说:“杯小如胡桃,壶小如香椽,每斟无一两,上口不忍遽咽,先嗅其香,再试其味,徐徐咀嚼而体贴之,果然清芬扑鼻,舌有余甘。”武夷僧人招待袁子才用的小茶杯,其实就是茶盏,小巧如“胡桃”,已经和现在品饮功夫茶用的小茶盏很接近了。

山居饮茶常备粗茶碗数只,或待客,或自奉,非为解渴,仅仅因为方便而已。唐代仰山慧寂禅师曾有诗句云道:“滔滔不持戒,兀兀不坐禅。酽茶三两碗,意在镢头边。”(《景德传灯录》)读来颇有意味。如果改碗为盏,大概就没有这样浓郁的“禅味”了吧。

至于贮放茶叶的用器,除了陶罐、纸囊、布袋外,我还喜欢用“斗”,一则便于取用,二则也更有山居气象。
如济赘语:

已有好些日子没有登临终南山如济居了,一则因为连绵秋雨的阻碍,二则也因为住山的明印师回了南方,暂时用不着如济上山“供养”。籍着这两样理由,正好可以偷闲一段时间,蛰伏在小小斗室里,饮茶读书,焚香抚琴,却也清闲自在。

周末恰值秋晴,终于“按捺”不住寂寞,于是约了二三友人一起进山。

记得上次进山是在夏末,草很深,有几处山道几乎 “蓬蒿没径”,走起来很不方便。本来想雇山民割草,后来想想又算了。山居简易,一切听任自然。现在虽然是初秋,由于持续下了半个多月雨,蒿草倒伏下许多,逐渐显露出蜿蜒山道来,而且泥沙铺地,很好行走。

远远就看见山谷对岸的观音石了。观音石高约一丈,顶上两块巨石上合下分,恰如观音合掌一般,因此取名“观音石”。观音石上面是一片松树林,如济居就位于松树林背后的山坡上。远远望去,树木肃立,墙瓦掩然,南山亭独立山顶,略显孤寂。

如济居院落的荒草足有半尺高,连石阶也挡住了。我卷起竹帘,打开门锁,推门看去,屋内落了一层泥块和尘土。由于许久无人居住,屋里有些阴凉。简单打扫过佛堂,搬出茶器到亭子里,开始布置茶席,烧水煮茶。所谓“茶席”其实很简单:一碾石磨盘,三个蒲团,五只粗瓷茶碗,一把粗陶茶壶,一张纳茶纸,一斗茶叶而已。茶席虽然简单,但用来煎水瀹茶,足矣。

水是山泉水,漉水囊过滤后舀入砂铫,然后坐到泥炉上煎水。茶叶是武夷岩茶,盛放在一只特制茶斗里,方便取用。记得有次和朋友在茶楼饮茶聊天,偶然说起在如济居饮茶时的情景,我告诉朋友说:“山上饮茶很有意思,往往能吃掉一斗茶叶。”朋友听后很诧异,问:“一斗可是十升呵,你们能吃掉这么多茶叶?”我笑着解释说:“我们用来盛放茶叶的斗比较小。”朋友仍不信,后来上山来了,看到我贮茶叶的茶斗,不禁大笑:“原来是这样的‘茶斗’呵,怪不得你声称能吃掉一斗茶叶了!”

这个茶斗其实并不小,如果贮放绿茶或铁观音的话,将近半斤,半斤茶足够两三茶友品饮两三天了。所谓的“吃茶一斗”仅仅是趣话而已,并非真的能吃掉一斗茶叶。

斗,是古代的计量单位,容积为十升。东汉许慎《说文》解释说:斗,十升也。斗在古代又用作盛酒器。《通俗文》:木瓢为斗。李白曾有诗句说:“金樽美酒斗十千,玉盘珍馐值万钱。”这里的“斗”是指能盛酒十升的酒器。杜甫《饮中八仙歌》也有诗句道:“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也是同样的用法。可见在古代,斗除了贮放粮食外,也是量酒的容器,李白饮酒一斗,足见酒量之大了。

不过历史上的确有用斗吃茶的记载。据晋人杨衒之《洛阳伽蓝记》记载:“(王)肃初入国,不食羊肉及酪浆等物,常饭鲫鱼羹,渴饮茗汁。京师士子道:肃一饮一斗,号为漏卮。”王肃用来饮茶的茶斗的容积如何?历史上没有确切记载,不好遽下结论。

《红楼梦》第四十一回里有一段描写,也提到了饮茶用的“茶斗”,或许可以用作参考:宝玉、众姐妹及刘姥姥随着贾母来到栊翠庵,妙玉亲自烹茶奉茶,然后拉着黛玉、宝钗到自己的房里吃“私房茶”,宝玉自然也跟了过来。妙玉煎好水后,瀹茶、分茶、奉茶。给宝玉的是她自己日常用的“绿玉斗”。按照书中所记分析,“绿玉斗”其实就是一只茶盏,仅仅是借用“斗”的形制和名称而已。

今天因为人少,我们只饮了小半斗茶叶,略略休息,简单用过午斋,又去广福茅棚看了看,饮茶说话,然后下山。


 

地址:河北省赵县柏林禅寺《禅》编辑部 邮编:051530
电话:0311-84920505(编辑部) 0311-84924272/84921666(发行部) 传真:0311-84920505
稿件箱:chanbox2004@126.com 订刊箱:chan@bailinsi.net
户名:柏林禅寺 开户行:中国银行赵县支行 帐号:1013 5005 5931
准印证号:JL01-0173
《禅》网络版/电子版
欢迎免费传播,但不得对其内容作任何修改!
Copyright 2008 柏林禅寺
All Rights Reserved